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38KB ,
资源ID:89210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9210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docx

1、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第七单元课标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篇。25.论语十则【导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导学核心点】导学重点: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导学方法】反复诵读,结合注释,联系以前所学的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领会主旨,体会孔子“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的思想。【导学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名 ,字 ,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是 学派创始人。2、论语是 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的 体散文集。论语与 、 、 合称“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二、积累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弘毅 不处也 贫于贱是人之所恶也 成人之恶 从吾所好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莫春者 冠者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喟然叹曰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 (3 )为人谋而不忠。 (4 )士不可以不弘毅。(5 )不以其道得

3、之,不处也。 (6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 )吾与点也。 (8 )贫于贱是人之所恶也。(9 )其恕乎。 (10)终身行之者乎。【交流展示】1、自读后展示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请写下边以便交流: 3、课文中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并用这些成语各造一个句子:成语: 、 、 、 造句: 【互动探究】1、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 论语十则主要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人生道理? 【学情反馈】1、 自由朗读,从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或警句,并说明理由。2、 在本文论述的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3、 在日常生活中

4、,你认为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够,今后有何打算?【拓展延伸】按要求用原文填空。()表明做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坚强的意志的句子是 ()孔子提出的关于“恕”的处世准则是 (3 )孔子认为怎样帮助他人,才是品德高尚的君子 (4 )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导学反思】 26.鱼我所欲也 【导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

5、的人。【导学核心点】 导学重点: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导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 关系, 把握本文的主旨。【导学方法】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1.了解孟子。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2、初读课文,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

6、”“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3.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1. 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3.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交流展示】深入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 文章开头写“

7、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3.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你是怎么样理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互动探究】1.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有关做人道德修养方面的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成资料卡在班上交流。 【拓展延伸】在几千

8、年前,孟子就对“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导学反思】 27订鬼【导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疏通文意,了解全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导学核心点】导学重点: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导学难点: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

9、过程。【导学方法】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预习二、导入1正题“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2作家简介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4个别朗读。四、文章简要分析。1文章主旨分析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2写法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

10、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板书: 订鬼 (王充)论点:大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说理:1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2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举例:伯乐相马 庖丁解牛 说理结论【拓展延伸】1本篇课文学习之初,曾问过大家“有鬼吗”,我们已弄明白王充的观点,并学习了他的论证方法,那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讨论此话题,谈谈你们的看法,要求是:有理有据。2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就是死对头,这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有无指导价值?明确:本文中王充的观点是科学的,是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人是生命的物质存在,人的精神是附着于人的生

11、命体的,生命不存在了,精神也就随之消失,决不会有什么“灵魂”“魂魄”存在。王充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否定鬼的存在,这对于现代人中的迷信鬼神者,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导学反思】 28马说【导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导学核心点】导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导学难点: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导学方法】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法【导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

12、、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

13、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14、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堂堂千里马

15、,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散读 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四,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

16、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 【拓展延伸】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2.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导学反思】 29诗词五首【导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导学核心点】导学重点:整体把

17、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导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导学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诵诗句,背诗文。【导学时间】 二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滁州西涧 约客预习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感知作者作品简介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欣喜若狂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

18、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小结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学习为主朗读诗歌作者简介诗歌分析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齐读课文,背诵第二课时 如梦令 菩萨蛮复习、背诵学习如梦令学生试分析赏读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小结这

19、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学习书江西造口壁1 作者简介2朗读3分析诗歌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朗诵诗歌。全文总结: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 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让我们再次齐读五首诗,去领略诗人们的独特风采! 作业:背诵这五首诗,并准备默写。 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见划线内容)【导学反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