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79KB ,
资源ID:883407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8340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五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五文言实词推断方法.docx

1、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五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例: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i) :欺骗)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通五经,贯六艺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三、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

2、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子:况修(义为长)短随化,终期于尽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义为敝) 四、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例子:左右欲刃相如 刃,做动词用,指“杀” 将军披坚执锐 披和执是动词,坚和锐做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五、联想推断法(根

3、据学过的知识( 课内学过地实词、成语、词语)推断词义)诸将乞贷淬 宽恕、宽免严惩不贷 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屡试不爽 差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差错六、通假推断法:根据同音、近音、行近通假的原则推断词义。例:知者创物,能者述焉。“知”通“智”昌宗从旁趣说“趣”通“促”,意为“催促”。 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 ”的字其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凡“讠(言

4、)、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人的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 “隹(zhu)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攴(p) ”与敲击有关;八、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来源:王鑫的日志一、判断句判断句是

5、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

7、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二、 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9、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

10、”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三、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

1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

12、“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屠惧,投(之)以骨。(狼)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

13、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6、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

14、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3、介词宾语提前: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例如: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

15、定语+者例如: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TDb2n#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若

16、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四)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五、固定句式1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2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

17、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8、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10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陈涉世家)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文言词类活用来源:王鑫的日志词类活用

19、的语法根据:(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A,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代词充当。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B,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回答主语“怎么样”,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动词及形容词来充当。C,宾语是谓语动词涉及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代词来充当。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D,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就文言文而言,常用介词短语、副词来充当。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此名词作谓语)+宾语例:沛公军霸上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例:吾师道也 师:学习2能愿动词(或者副词)+名词(此名词作谓语)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例:左

20、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例:然而不王者 王:称王例:江水又东东:向东流3所+名词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志:做标记(2)名词活用为状语主语+名词 (此名词作状语)+谓语例:吾得兄事之兄:像兄弟一样例:南取汉中,西举巴 南:向南,西:向西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此动词作主语)+谓语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谓语+动词(此动词作宾语)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 , 出产的东西。 入:动词活用为名词,收入的东西。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形容词(此形容词作主语)+谓语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小的方面2谓语+形容词

21、(此形容词作宾语)例: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坚硬的铠甲 锐:锐利的兵器(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此形容词作动语)+宾语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四、数词的活用(1)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此形容词作谓语)+宾语例: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2)数词活用为名词数词作主语或宾语时数词活用为名词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用作名词,一座山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之活例:中军置酒饮宾客饮:使饮酒六、意动用法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结构方式:【动+宾】【以】+宾+【为】+动译为:“以为”、 “把当作”例: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 友:以为朋友七、为动用法可译为:主语为宾语而谓语例:后人哀之 可译为:后人为之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