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7.14KB ,
资源ID:86321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321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神会意得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ok.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神会意得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ok.docx

1、神会意得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ok 神会意得 从祝允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 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本文提要 从元初到明代,经画家的实践,逐渐形成一种“仿”创作模式。由于书画家常兼书画于一身,至明中叶的吴门书画家手下出现了仿书,所以仿书的手法正源于仿画。仿书的出现,是对传统书法创作模式上的突破和创造,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文徵明、祝允明、文彭等吴门书派在仿书上的探索,再到董其昌在仿书上的变化和发展,透视出这种仿书的基本特征,即仿作以所仿名家名作之风格、笔法为指归,将己意隐藏于背后或融入其中。神会意得,追求不似之似,以彰显“我神”。文章指出从明中叶肇始至明末的百年中,仿

2、书创作模式从隐晦、偶一戏之到以此为手段直抒胸臆的发展,实起于吴门书家而自觉完成于董其昌。由于董其昌将“不似之似”、“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及“吾神”等理论内涵注入仿书,从而从观念上提升了仿书的价值。在晚明,仿书促使书家个性在作品中得到极大的释放,也使接受者的审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明代 仿书创作模式 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 不似之似 引子 “仿”的概念,在中国艺术中出现很早。仿作为动词,既有仿效之意,也有相仿佛、相似之意。在书画语境中有时也引申为临摹和学习,所以其初只是习书画者,将自己的习作与所临习古人的作品比较似与不似时的用语。早在宋代的文献中,我们便可

3、寻觅到“仿书”这一用词,黄长睿在跋秘阁第三法帖后中云:此卷伪帖过半,自庾翼后一帖(首云已向季春)等十七家,皆一手书,而韵俗笔弱,滥厕诸名迹间。始予观之,但知其伪,而未审其所从来。及备员秘馆,因汇次秘阁(川本作御府)图籍,见一书函中尽此一手帖,每卷题云“仿书”,第若干,此卷伪帖及他卷所有伪帖者皆在焉。其馀法帖中不载者尚多,并以澄心堂纸写,盖南唐人聊尒取古人词语自书之尔。文真而字非,故斯人者自目为仿书,盖但录其词而已,非临摹也。国初论次法帖时,如王著辈不悟其非,故但采其名,杂载真帖间,可胜叹哉。从上录黄长睿鉴别淳化阁帖的文中可知,仿书并非临摹。再看同期曾宏父石刻铺叙中的论述:米元章、黄长睿辩其(阁

4、帖)真赝,各卷条列甚详,累数千言,见之法帖刊误。盖其源得自江左,多南唐善书者取前贤语,以意成之,非临非摹,是谓“仿帖”。藏之秘阁,凡数匣,明题云“仿书”。他在非临非摹之前,加了四个字:“以意成之”。解读其中仿书的涵义,原本并非作伪,也非复制,只是南唐的善书者依原作录下的文本而已。然既然被王著等误定为真迹,想来在录文时其用笔、结字、章法上仍依原作的习惯,并以意成之。由于相似,所以杂载真帖间不易被人识破。不过这样的作品较之学习者的临作、复制者的摹作、作伪者的伪作,在历史上既非主流,动机也不同。或可说宋人提到的仿书与元明书画中的仿作并不尽相同,然而,因其非临非摹,又指向“以意成之”,则给后世明代出现

5、的书家仿书创作模式留出了发展的空间。元代,经画家的实践,将临摹与创作相结合,进而使“仿”逐渐转化为一种创作模式。在画中,创作者或以写真为基础,或画胸中丘壑,然却使用古代某家笔法、皴法、墨法乃至树法、构图等为基调创作自己的作品。例如钱选(约1235-1307前)作有仿李公麟沐象图(1273),题款曰:“仿龙眠翁沐象图。”高克恭(1248-1310)作有仿老米青绿云山图、张雨(1277-1348)作有仿郑虔林亭秋爽图,上题款曰:“仿唐郑虔林亭秋爽图于半砚山房。”元人的仿画数量较小,至于仿书作品,我们迄今未能发现,这说明仿作手段在元代可能尚未为多数书画家接受。概括这种仿画的特征,大抵是以名家技法、风

6、格为宗旨,而自创的是另一件作品,使观者既能读出取法的线路,又能感受到作者本身的创造。这样的仿作,与书画中的临摹手段有别,即与以学习和复制的目的不同。临和摹是必须有具体范本为前题的,而仿作只须以古人作品的技法、风格对应,却不与具体的原作对应,故而在表述“仿”时,也常常写作“效”、“拟”、“学”、“法”等语汇。“仿”的基本含义原即摹仿,而这样的艺术品,显然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增添了再创造的内涵。 明代中叶,吴门书画家以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为代表,在他们的山水画中汲取元人之法,比元人更多地运用“仿”的创作手段,并形成风气。按情理说集书画于一身的作者,会仿画似必

7、然会仿书,然而,吴门书画家的书法作品中也有这种“仿”的创作手段吗?今人似乎未曾关注过,甚至不清楚这些作品的面貌和特征,至于其创作手段、创作动机以及这些作品产生了哪些影响,也同样并不知晓。要了解这种明代仿书的运用和特征,首先要找到这类作者和作品。在吴门书家中作为祝、文的前辈沈周、吴宽、李应祯、徐有贞等是寻找的最初目标。然而所发现者,仅珊瑚网中记有沈石田仿双井书一件。沈周初不善书,后书学黄庭坚,使题字书法与其画相呼应,故终生仅学黄体,所以他的书法几乎每件都可称为“仿”黄之作。换言之,在祝、文之前尽管仿画在沈周来说是自觉的行为,而仿书似乎难寻踪迹。一 文徵明、祝允明的仿书模式及其影响文徵明(1470

8、-1559)小祝允明十岁,然在沈周之后执掌吴门书画坛最长,根据本文行文的需要,我们先来看看仿书与他的关系。据清石渠宝笈著录,有文徵明35岁作于弘治甲子(1504)的仿怀素草书一卷,文徵明跋款称:偶与陈淳阅藏真所书清净经,戏书此赋,多见其不知量也。甲子十一月廿日,文壁。70年后的万历甲戌,已是晚年的文嘉(文徵明次子)又见到父亲的这件作品:怀素清净经予尝见之,后题云:“贞元元年八月廿有三日,西太平寺沙门怀素藏真书。”跋者为大梁刘世昌道卿,云:“素师居零陵,以蕉叶代书,目其庵曰绿天。”又引其自叙中二语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及“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谓皆透彻向上,不为律缚

9、,禅与书会,宜其颠逸奔放也。此卷旧藏孙鸣岐家,故先君得频阅之,因发书兴,写此吊屈原文。同阅者陈淳,即陈道復之名,时方二十一岁,从先君习举业,遂直书其名而不以为嫌耳,然亦可见当时师道之严如此。万历甲戌四月廿日。从文氏父子的这两则题跋可知,此卷内容写的是吊屈原赋,而书写前文徵明和陈淳正在裱画师孙鸣岐家观赏怀素的草书清净经。由于文徵明“频阅之,因发书兴,写此吊屈原文”。我们注意到父子二人都未提到“仿”的概念,但从创作手段上说,却是一件地道的仿书之作。此后王穉登也作跋,他提到了“仿”:仿藏真书者,往往以狂态怒张、钩盘屈曲为能,若效颦学步,丑态毕陈。惟文太史寓简淡于烂漫之中,贮严雅于飘忽之内。如良将之师

10、,风云鱼鸟,变化无穷,而部曲森然,纪律自在,此所谓善学下惠者耶。夫阅清净经而书吊屈原文,殆犹散僧入圣,不缚禅律而顿悟三昧,太史公视素师,可称上足弟子矣。甲戌孟夏,坐半偈新庵漫题。太原王穉登。王穉登跋中所言“阅清浄经而书吊屈原文,殆犹散僧入圣,不缚禅律而顿悟三昧”,当是仿书创作模式的典型特征,所谓仿其神也。从这件仿书分析,可以了解仿的是风格,而吊屈原文与怀素原作清净经毫不相关。我们设想,后世著录中的文徵明仿怀素草书一卷,似乎亦可命题为草书吊屈原赋一卷。所以,我们甚至怀疑这个卷子最初的命名并不是仿怀素草书卷。文徵明写吊屈原赋时年仅35岁,其时吴门书家在书法创作中,尚未象山水画那样自觉地运用这种仿的

11、创作理念。他一直活到89岁。通过搜寻各种书画著录,可得文徵明仿书作品计五件:1、仿怀素草书卷(石初卷三十)2、仿黄山谷书法一卷(江村书画目卷一)3、文衡山仿涪翁书卷(古缘萃录卷三)4、苏黄米三体书(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书四)5、七言律诗四首(上海朵云轩藏)这最后一件七言律诗四首,四首诗分作四体,其中仿苏、米、黄三体,自家风格一体。(图1)如果不看作品,是无论如何也判断不出它是件仿书的。此外五件中除第一件如上讨论外,另二件均属仿黄山谷,然文徵明原本就写得一手黄山谷,所以著录标题中的“仿”字,则完全可能是后人命名的。可见仿怀素草书和苏黄米三体书这样的仿作,在其一生中并不多见。在文徵明的作品中称得上仿

12、书作品的,还有一类作品值得关注。例如赵孟頫汉汲黯传册(今藏日本东京永青文库),因流传损失了一开两页,文徵明为之补全,这一段小楷在仅凭史记文本内容的情况下,全靠对赵书汉汲黯传书写风格的感觉仿出,所以当也具仿书的特征。又见颜真卿刘中使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有文徵明致藏家华夏一札,全仿刘中使帖,而与文氏平时风格异趣,所以亦当视为仿书作品。(图2)文徵明的仿书作品尽管存世很少,其相关题跋也称自已戏书,但已足可证明在沈周等老一辈之后,文徵明在仿书实践上作出的探索。 祝允明(1460-1526)无擅画记载,是其吴门同道中少见的仅能擅书者。或许正是不擅画,因而对沈周以来吴门画家的仿画手法有着特殊的关注,

13、并将仿的手法移植到书法创作中来。经搜索各种著录及收集各博物馆所藏,得其仿书作品12件。祝允明仿书作品举隅名 称纪 年题 跋著 录1、仿宋四家卷约四十岁前后藏上海博物馆2、忆摹赵文敏书唐集七十首卷正德二年(1507)48岁跋云:“正德丁卯仲秋,同东楼老先生遊锡山,访钱氏家藏书画卷,见赵文敏书唐集百首,观其书法俊秀,用笔得羲、献之妙。笥中有素纸一卷,舟中寄兴,忆摹七十首,聊以效颦,不自知其芜陋也。枝山居士允明。”藏美国克里斯蒂3、仿古册纪年不详自跋:“余闲中偶尔戏临,几欲付之水火矣。”退庵金石书画跋卷八4、墨林藻海卷(又名与郑敬道杂体卷)正德十一年(1516)57岁藏台北故宫博物院5、草书琴赋卷正

14、德十二年(1517)58岁卷末祝氏题款云:“嵇叔夜作琴赋,可谓能尽其至也。李怀琳仿叔夜绝交书甚善,余书此赋少假怀琳腕下布置,虚拟古人用意所在。怀琳为唐时书法宗匠,其立意自不虚也。丁丑四月一日,畅哉居士允明。”藏故宫博物院6、为沈则山书六体诗赋卷嘉靖元年(1522)63岁藏故宫博物院7、祝允明芙蓉池作、善哉行、公 诗、情诗四体书并跋(周天球跋)嘉靖四年(1525)66岁祝氏题款云:“旧尝戏效各体书,久不为之,适为子锺所强,而休承从臾之不置,聊复乐耳。观者勿谓老翁更多儿态也。乙酉秋日祝允明书。”清惕无咎斋藏帖二卷;清垂裕阁法帖卷十三(按:题为祝允明书魏文帝芙蓉池诗、曹植五言五古册,中缺善哉行)8、

15、古诗十九首、榜枻歌、秋风辞卷嘉靖四年(1525)66岁古诗十九首自题云:“暇日过休承读书房,案上墨和笔精,粘纸得高丽茧,漫写十九首,遂能终之,亦恐不负伤蚕之诮也。乙酉九月,枝山子希哲甫。”秋风辞后题云:“作行草后尚馀一纸,因为此二章,聊试笔耳,不足存也。枝山附记。”停云馆法帖卷十一9、三体杂诗卷纪年不详藏故宫博物院10、仿苏黄米蔡体小字袖珍卷纪年不详吴越所见书画录卷二11、仿欧、虞、黄、米诸体书近作诗为仲瞻文学书卷纪年不详朱卧庵藏书画目(按:有董跋)12、仿黄庭、兰亭、急就章、右军、欧、颜、黄、米、赵诸体一卷纪年不详詹景凤东图玄览(按:当即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六十三所录祝京兆(拟)诸体法书。二

16、者标题不同,而所仿诸家体顺序完全相同。)其中祝允明书墨林藻海卷是一件典型的仿书作品。(图3)书作于丙子十月廿二日,即正德十一年(1516),时祝允明56岁,在兴宁任上。引首有梅南廖柹题“墨林藻海”四大字并跋,拖尾有郑郊、廖柹等跋。这卷作品所仿者,右军、大令、欧阳率更、虞永兴、黄庭兰亭洛神急就章、锺元常、颜鲁公、苏眉山、黄豫章、米襄阳、赵子昂,计十家之多,楷分大小,行草间杂,亦是典形的杂书卷。祝允明自题云:莆阳郑明府与允明为同寅,蒙教受爱,谊款日深。尝有鄙诗往复,君既过为袭藏,复粘缀素纸盈卷,索拙笔满墨之,且请举各家体貌为之。廖柹跋云:是卷也,枝山祝君令兴宁时酬答郑耐轩河源之作,语不袭而意常新,

17、未盈不楮则足以题咏诸章,及临仿诸体,藻墨之豪也。入目之顷,如遊林观海,应接不暇何?君天分学力之兼到也梅南廖柹菫识。从祝自题和廖秭跋可知,这卷作品并非祝允明自己的风格,所谓“举各家体貌为之”,“临仿诸体”,已点明了其仿书的特征。也因仿诸体,容量甚大,故廖柹题引首为“墨林藻海”。其实祝允明自年轻时便喜作仿书,用以锤练自己对古代名家笔法风格的记忆。作于乙酉嘉靖四年(1525)的祝允明芙蓉池作、善哉行、公 诗、情诗四体书并跋周天球跋是其另一件仿诸体的仿书。跋中他自言:旧尝戏效各体书,久不为之,适为子锺所强,而休承从臾之不置,聊复乐耳。观者勿谓老翁更多儿态也。乙酉秋日祝允明书。在回忆中,他称“旧尝戏效各

18、体书,久不为之”,在文嘉不断地奉承怂恿下,重又作了这一册叶,且“聊复乐耳”,似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他的这类仿诸体的仿书,不仅在吴门的书家颇获赞誉,且自己也非常得意,更不要说后辈们往往在赞叹中感到无法企及。作为文、祝晚辈的王世贞,有两段题跋颇能说明吴门书家对祝允明这类仿诸体作品的关注。在祝京兆(拟)诸体法书跋中他说:祝京兆拟古以下四章拟黄庭。春游二章拟兰亭,差小。若闺怀,则曹娥洛神之流耳。古言一跋,拟章草,跋及古调亦然,而微涉仲温,然皆古雅有深趣。昆福寺以下五章,锋微敛。六宫戏婴图以下三章,锋微露,然姿态似胜,不知洵然谁拟?要之自晋人流出。朝元引以下九章,拟眉山。秋夜以下四章,拟双井、小米。山水以

19、下二章及渡口,一拟南宫 ,风神宛然,第中间微杂一二己笔,盖不欲为韩干似也。修夕辞以下六章,结法与黄庭并观。书之卷末,当似拟赵吴兴,恐吴兴尚少此一段古趣。余老矣,所见京兆墨迹不下百馀本,未有若此之种种臻妙者,真令人心折。内所拟欧、颜,峭者病姿,庄者病韵,二家本自难学,毫厘千里,少损连城,可惜。这是王世贞观祝氏仿诸体的真实感受,仿得臻妙者,他说“真令人心折”,仿得欠姿韵者他感叹“可惜”。从此卷所涉古代名作名家来看,真称得是“遍友历代,归宿晋唐”。然在王世贞眼中,“古雅有深趣”也好,姿态似胜也好,风神宛然也好,都是指祝允明所仿前人风格的体现,而祝氏自己风格则隐藏起来。故王世贞看到有祝氏风格出现时,则

20、称“微杂一二己笔,盖不欲为韩干似也。”也就是说,这种仿书最重要特征,是不似中有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王世贞为这件仿书再作一跋时指出:“书之古,无如京兆者;文之古,亦无如京兆者。古书似亦得,不似亦得;古文辞似亦不得,不似亦不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其所写的诗文没有可对应的名家作品作比较,欣赏者看到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在祝允明存世的仿书中也有仿一体者,如忆摹赵文敏书唐集七十首卷,乃见赵孟頫书唐集百首后,寄兴所书。又如草书琴赋卷仿李怀琳,自题云:“嵇叔夜作琴赋,可谓能尽其至也。李怀琳仿叔夜绝交书甚善,余书此赋少假怀琳腕下布置,虚拟古人用意所在。”皆可看到他在掌握古代某家的技法后,出色的发挥

21、能力,以至于在创作时可自由汇入笔下。当然比较一下,他的这种才能,似乎在仿诸体诸家的作品中更强烈地表现出来。综合以上文徵明、祝允明的仿书,可以归纳出两种创作模式:第一种是,指向某家某帖的单向仿书创作模式。风格即指向所仿某家某帖。第二种是,指向诸家诸体的多向仿书创作模式。风格指向诸家及草、行、楷多种书体。文、祝仿书的特征也可概括为两点:1、 仿书以所仿对象的风格为指归,因书写内容与所仿名迹不对应,故以意拟之。接受者也以神似、似与不似之间作为欣赏品评的标准。2、 仿书往往将作者自己习见的风格隐藏于背后,而突现作者对古代名迹风格的感受和技法的掌握。祝允明的仿书,从青年时一直到晚年都可见到,在吴门书家中

22、最具代表性地实践着仿书创作模式。他晚年的名作古诗十九首被文徵明刻入停云馆法帖,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然而迄今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也是一件仿书作品,且正是这件作品所隐藏的仿书特征,使后来的文彭、董其昌在仿书创作中获益。嘉靖乙酉(1525)九月,在文嘉(1501-1583)的书斋,祝允明写下古诗十九首。书毕,纸有馀,接写榜枻歌秋风辞成一卷。(图4)祝允明古诗十九首尾款题云:“暇日过休承读书房,案上墨和笔精,粘纸得高丽茧,漫写十九首,遂能终之,亦恐不负伤蚕之诮也。”又在秋风辞后题道:“作行草后尚馀一纸,因为此二章,聊试笔耳,不足存也。枝山附记。” 祝允明古诗十九首卷作为一件完整的手卷作品,其后还有榜枻歌

23、和秋风辞。榜枻歌以章草书之,拟索靖笔意;秋风辞则以楷书为之,兼得褚遂良与欧阳询笔意。不难分析,该卷兼有三种书体,并非是融为一体的典型的祝允明风格。除草书十九首显有自家本色外,章草榜枻歌和楷书秋风辞都有模仿古人的痕迹,因此,此卷隐藏着仿书的特征。祝允明于次年丙戌(1526)十二月二十七日辞世,而这件古诗十九首杂书卷自问世后,受到王宠、陈淳、文氏兄弟等热烈的追捧,并纷纷效仿书写古诗十九首。在众多书家以古诗十九首为书写题材的作品中,用仿书模式所创作的杂书卷最引起笔者的关注,因为从中可窥祝允明仿书对后世取法的直接影响。文彭(1497-1573)于嘉靖丙寅(1566)孟冬尝作的草书古诗十九首卷,隆庆壬申

24、(1572)腊月又作行草古诗十九首卷,次年即万历元年(1573)文彭谢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清代梦园书画录中,找到另一件写于同期的明文彭临(仿)十九体古诗卷。文彭自跋云:“隆庆壬申腊月望前六日,三桥文彭戏书。”是知隆庆六年(1572)十二月中,文彭有两卷不同写法的古诗十九首作品问世。明文彭临(仿)十九体古诗卷后有道光二年(1822)吴荣光观款及刘天池一跋。刘氏题道:右帖古诗十九首,为文寿承真迹,仿古人十九体书之。虽一时游戏之作,然运意超妙,遗貌取神,时露趣逸,致足喜也。刘氏指出,文彭是用仿书的手法书写的古诗十九首,而非书题所言的“临十九体”。其所仿古人古帖依次是:1、太傅(锺繇)五行,2、幼安

25、(索靖)三行,3、黄庭经(王羲之)五行,4、兰亭(王羲之)六行,5、右军(王羲之)八行,6、大令(王献之)八行,7、伯施(虞施南)六行,8、登善(褚遂良)四行,9、信本(欧阳询)四行,10、虔礼(孙过庭)六行,11、伯高(张旭)十一行,12、清臣(颜真卿)四行,13、藏真(怀素)九行,14、君谟(蔡襄)五行,15、子瞻(苏轼)五行,16、鲁直(黄庭坚)十行,17、南宫(米芾)七行,18、文敏(赵孟頫)四行,19、仲温(宋克)四行。与祝允明古诗十九首卷比较,祝允明所仿目标隐蔽,文彭则清晰的标明目标。很显然文彭在多次书写十九首时,受到祝允明古诗十九首所隐藏的仿书特征影响,因效仿祝允明惯用的仿诸家诸

26、体之法,完成了这件古诗十九首。梦园书画录所载明文彭临(仿)十九体古诗卷尽管我们无法寓目,但今藏武汉博物馆的文彭各体书杜甫七言律诗十首册(图5)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件文彭的仿书代表作。是册作于嘉靖庚申(1560),早文彭临(仿)十九体古诗卷十二年。该册并未标注所仿对象,却一看便知仿了王羲之、索靖急就章、欧阳询、薛稷、孙过庭、颜真卿、怀素、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等诸家,所涉草、行、楷诸体。内容写杜诗,却隔首换体、隔首换一种风格,心摹手追各家、各帖笔法,表现出谙熟于胸而跃然纸上的高超本领。经过各著录的搜寻,我们还了解到文彭的其他仿书,如:文三桥仿素体书赠乔水心叙长卷(卧庵75)文三桥各体书书郭景纯游

27、仙诗一卷(卧庵81)等。由此可知文彭不仅通晓仿书的创作模式,也象其父文徵明与祝允明一样,擅长作仿书。如果关注在祝允明、文徵明后,吴门书派中是否有仿书的继承者,那文彭堪称是第一人。受到文、祝的影响,文彭一辈的吴门书家也间有仿书尝试,但似乎并没有推而广之,尚停留在偶一戏之的阶段,重要的书家如陈淳、王宠、周天球等都难寻仿书遗作。也就是说吴门书派在文、祝之后,多数书家并没有去实践和发展仿书这一创作模式。这或许可以推测,接受仿书创作模式的书家,对于天资和勤奋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二 董其昌书古诗十九首卷及仿书模式的自觉运用活跃于晚明的董其昌(1555-1635),是文、祝仿书的重要继承者,并受到祝氏古诗十九

28、首的直接影响,他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56岁时书有古诗十九首卷,(图6)从董氏自跋可知,祝允明为文嘉所写古诗十九首的故事85年后仍在艺苑流传,董在卷后跋云:祝希哲诣文休承,属休承之吴市,案上有高丽茧纸,为书十九首。书竟,休承犹未归,纸有馀地,又为书榜枻歌、秋风辞,停云馆所刻是也。祝书人不知其所自,余见褚遂良行草阴符经于广陵,亟谓友人吴生曰,此祝京兆衣钵也,及搜寻卷尾,有希哲款印,吴始服予具眼。因书十九首识之。东城一首旧误为一,今正之,当二十首。庚戌重九后二日,董其昌。跋中所言友人吴生,应即徽商藏家吴廷。董氏题跋中所描述的祝允明写古诗十九首轶事,较之祝跋自述似乎更详细,因为在以往的题跋中尽管

29、有“世以休承谲得此书,为艺苑一谑”之说,却未闻祝属文嘉去吴市一说,即祝书此卷时,文嘉并不在场。在董跋中最值一提的是,董指出祝枝山行草书“人不知其所自”,即以往的评论者把祝书的渊源都说错了。在他看来祝允明草书之取法并非来源于王献之,而是董在扬州时从吴廷手中寓目的褚遂良行草阴符经卷,并以阴符经上钤有祝氏款印为重要的佐证,以说明其曾为祝允明的藏品。董自言吴廷“始服予具眼”,所谓具眼,高识也,真知灼见是也。董其昌是否见过祝书古诗十九首真迹,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谙熟停云馆帖中的祝书古诗十九首及同卷榜枻歌、秋风辞则可以肯定的。他既然能在观赏褚遂良行草阴符经卷时,联想到祝枝山行草的渊源,则榜枻歌仿自索靖章草,

30、秋风辞是仿自褚、欧楷书,也必躲不过他的眼晴,当然也会知道上文我们提到仿书和杂书卷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推测,他或许也见过文徵明、王宠、文彭、陈淳、文嘉、王穉登等近代书家的古诗十九首作品。这样的情结,撩起了董书写古诗十九首的欲望。有趣的是,他在创作中几乎与文彭晚年所书古诗十九首一样,运用了仿书的创作手法,即每写一首就仿一种书帖、换一家风格。所以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文、祝和文彭的仿书作品,他不仅见过和熟悉,且心向往之,并以他提出的“一家眷属”理念统摄,以表现自己的情性。在这个卷子中,每首诗后他均标出某家、某帖,这与他在自己的山水画上标出仿某家、某作的方式如出一辄。董书古诗十九首卷中标出的仿书对象甚丰,依次

31、是:第一首:皇象(章草)。第二首:锺繇还示帖(楷书)。第三首:王羲之稧帖(行书)。第四首:王羲之十七帖(今草)。第五首:王献之鹅群帖(行草)。第六首:王献之。第七首:欧阳询。第八首:虞世南汝南帖(行书)。第九首:虞世南夫子庙碑(楷书)。第十首:褚遂良哀册(楷行)。第十一首:薛稷香寘碑(楷书)。第十二首:李北海(行书)。第十三首:陆柬之(行书)。第十四首:怀素圣母帖(大草)。第十五首:颜鲁公多宝碑(楷书)。第十六首:颜鲁公乞米帖(行书)。第十七首:柳公权稧事诗。第十八首:苏子瞻(行书)。第十九首:黄鲁直(行书)。第二十首:米芾(行书)。共计二十首。这些绵延千年传统书法体系中的关键书家和作品,似都在这件古诗十九首卷中得以展现,因此直可视为董其昌是在仿写一部书法史。与文彭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