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50.49KB ,
资源ID:861389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6138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经学讲演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经学讲演录.docx

1、经学讲演录经学讲演录范文澜一 、经学的开始经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很密切。经学虽然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但也起了一些好的作用。例如,宗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顽固敌人,许多民族的宗教信仰很深,汉民族的情况就不同些。汉民族的宗教道教和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隋唐时期盛行,但无论如何总有儒家与他们对抗。唐太宗时,道教的地位最高,佛其次,儒排在最后。武则天时,佛的地位最高,道其次,儒仍旧排在最后。尽管儒的地位不及佛、道,做官的人很多都信佛、道,但唐代仍以明经取士,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儒者。以诗赋应试的进士,也很多以儒自命。宋学是由韩愈创始的,韩愈反佛很积极。宋学产生的原因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儒与佛的对抗。儒经为封建统

2、治阶级服务,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起了反对宗教的作用。宗教不能在汉民族中扎根,儒有贡献。这一估计可能高了,请大家批评。经学是什么?什么叫经?章学诚有“六经皆史”之说,这个说法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古代所谓的史,就是记事和记统治者重要的话,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六经中的书经是重要的政治文件选集。春秋是大事年表,其他四经周易、诗经、仪礼、乐(乐已遗失),既不记言,也不记事,只有史科价值,讲究哲学、文学、制度、音乐这些独立性的专业,都得研究讲这四经。所以说六经皆史,其实只有春秋、尚书是史,其他四经不能称为史。但是章学诚的话有他的道理。清儒讲汉学,也讲宋学,都把经看作神圣的书,章学诚却说经都是史

3、,把经从神圣的地位上拉下来与史平列,这是有意义的。另外,章学诚反对“离事而言理”,就是反对宋学的空谈。章学诚偏重古文经,主张实际的考察和治史,所以有六经皆史的说法。什么叫经?恐怕谁也讲不通。班固的白虎通解释经为常,即常道,也就是正常不可改变的道理。说文释经为直线,六经讲的都是直言,故称为经,这是很牵强附会的。为什么叫经,是无法说清楚的。经有多少?先说经的来源。周朝的技术官是世袭的。例如史官,掌管典册,世代相传。史官记言记事都有一定的书法。左传中有五十凡,即是史官记事的条例(其他各官也都有其条例,世代传习,供贵族咨询和使用)。一些史官是忠于世袭条例的。例如齐大夫崔杼杀齐君,史官依书法写“崔杼弑其

4、君”。崔杼杀史官,史官的三个弟弟继续坚持史官的书法,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连杀了两个,最小的一个,崔杼不敢再杀了,终于按照史官的书法写成了。春秋时鲁国文化最发达,官守也最完备,与周天子相同。孔子时,鲁国衰微,百官流散,论语说:“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鲁国君养不起这些乐官,他们就四散谋食,各奔前程。孔子是贵族出身,又作过鲁司寇,有条件收集各种文献材料。他又是第一个创设私立学校的人。他的弟子前后共有三千人,通经者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的课本,就是从他收集的各种文献材料中整理出来的。从卜官那里的材料中整理出易经,从史官那里的材料中整理出春秋、乐、诗、仪礼等书

5、,也都是从既有的材料中整理出来的。所以说孔子“述而不作”。从六经的形式上说,都是叙述各官保存的旧文。对此,今文经学有不同的看法,它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说孔子是作者之谓圣。我看还是“述而不作”的说法比较正确。六经就是孔子整理旧文写在竹简上教授学生的课本。但实际上是五经,诗与乐是合而为一的,诗是词,乐是谱,后来乐完全亡失了。西汉时有五经博士,博士就是国家任命的教授。东汉时,五经之外加孝经、论语成为七经。到唐时,礼分为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分为左传、公羊、穀梁,加上易、书、诗成为九经。宋朝又加论语、孝经、尔稚、孟子合成十三经。除十三经外,宋朝的程颢、程颐、朱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四书

6、在宋朝地位很重要,考进士出题皆出自四书。诸经内容:周易。本是占卜书。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说明本卦的性质。例如乾卦,卦辞是“乾,元、亨、利、贞”。每卦有六爻,每爻有爻辞。例如乾卦中的初九,爻辞是“潜龙勿用”。卦辞爻辞是谁作的不清楚,有说周公,有说文王。卦、爻辞合起来即是易经的经文。此外还有彖辞、象辞(有大象小象,但分篇按上下分,称上象下象)、系辞(分上系下系)及文言(独乾坤二卦有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合称为“十翼”,是为易传,是解释易经的。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孔子讲易时的笔记。卜官积累了丰富的人事经验,假借鬼神来表达意思。易经语意隐晦,文又极简,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释,能够使人听来似乎有道理。

7、例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国君夫人)行为不规,得罪季孙氏,被关进东宫,穆姜将往东宫请卜官算卦,卜官看卦象说她很快会出来。穆姜说,不!看卦象我是出不去的,我必死在这里面。后来穆姜果然死在东宫了。穆姜根据她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吉利的解释,似乎很灵验,卜官先作的判断,似乎是错了,其实任何一类,都可以作或吉或凶的判断,灵验与否,取决于卜官的经验和骗术。孔子对于周易很有研究,他经常读易经,以致系在竹简上的皮带断了三次。论语也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对易的重视。易在六经中是最重要的,汉代以易为六经之首。汉书艺文志称易为“六艺之原”。封建时代学经首先学易。易是哲学,是一切道理的根本。汉

8、人讲易经不外象数,目的在于卜筮,讲灾异。三国时王弼注易经,讲义理,推掉汉人的象数,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尚书,这是最古的一部书。一说是孔子取自史官,删订成百篇。秦始皇焚书,此书被焚,后来山东伏生自壁中取出29篇。一说伏生没有书,只是口传,朝廷派晁错去学,伏生年老牙缺,口音难懂,由女儿代传,故记录下来错误甚多。伏生传的尚书,用隶书写成,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宅,于壁中得蝌蚪文尚书,称古文尚书,多十六篇。孔安国并作了注。司马迁是孔安国的学生,史记中还保存一些孔安国的古文尚书的材料。史记讲古文也大都根据古文尚书的材料。古文尚书于西晋时亡失。东晋梅颐(又作梅赜)造伪孔传古文尚书,直到清代阎若

9、璩作古文尚书疏证,才完全揭穿梅颐的伪造。我们采用尚书的材料,必须注意它的真伪,这可参考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一书。诗经。太史公说,孔子自三千篇诗中删成三百零五篇,去其十分之九。这一说法不可靠。春秋时,外交人员必须会说诗,所以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应用的诗不过三百多篇,从左传所引的诗看来,超出三百篇以外的诗极少。古文里诗共311篇,其中六篇逸诗“有目无文”(有目录,没有文字)。诗至汉分成三家:齐、鲁、韩。另有古文诗称毛诗。三家诗全亡失,今存的是毛诗。礼,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仪礼。周时,诗、礼最重要。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人的行动都要根据礼。礼有

10、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大夫之礼,士礼等等。庶人是没有礼的,统治阶级对庶人只用刑,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所传的礼是士礼。因为孔子和他的学生都属于士阶层,必须懂得士礼。孔子及其弟子对礼很有研究,以致当时的国君、大夫都要向他问礼。墨子骂儒者靠办丧事混饭吃,是有道理的。当时贵族人家有了丧事,儒者去替丧家主持丧礼,可以带一大批人去吃酒饭。还有前往观礼的儒者,他们不曾被邀请,但可以指点批评,分些酒饭吃。礼和仪是有区别的。礼是规则,必须共同遵守。仪是态度姿势,各人修养不同。有一次子贡和曾子前往季孙氏家吊丧,看门的人不许他们进去。二人在马房中修容,摆好姿态再去,看门人看见曾子就吓得逃走了,这就

11、是仪。周礼。周公制礼作乐,此礼即周礼。周礼是周公的旧典,左传中常提及。但它不一定是今日的周礼。今日的周礼,大约在战国时出现。战国时,儒家将商、周、春秋各时期的官制汇编在一起,加上儒家的政治理想,形成周礼一书。这些官制在很多甲骨文上都能见到,可见并不是儒家凭空捏造的。但说它是周公所作是不可信的。例如孟子、荀子都不讲周礼,孟子的井田与周礼上讲的沟洫制度不同。可见造作周礼者在孟、荀之后。周礼不是周公所作,它的作用却很大。后来的人想要解决土地问题,都从周礼找根据。王莽是这样,直到太平天国还是这样。封建社会的政治家、思想家,有的根据周礼去行动(如王莽),有的以周礼为理想(如张载)。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说周礼

12、是刘歆所伪造,其实刘歆没有这么大的本领。王莽想要利用周礼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根据,刘歆便提倡周礼,并不是他所伪造。礼记。这是孔子以后的儒者研究礼,选取讲礼的文篇作参考材料。汉时有131篇。后来刘向增至214篇。戴德从中选了八十五篇教学生,即大戴记。他的侄子戴圣,选了四十九篇,比较简要,即小戴记。小戴记后来上升为经,大戴记地位反而较低。礼记有曲礼篇,都是记日常行动的规则,其中有些很有些道理。例如“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并坐不横肱”等,在春秋时,诸侯经常互相攻袭,有人在城上指点大叫,可能引起城中人的惊扰;两人并坐,一人横肱,另一人活动就受妨碍。这些虽然是小事,但也要注意,记这些小事的礼,叫做曲(小

13、)礼。春秋。周代除了周天子有史官纪事外,诸侯也都有国史。鲁国的史书就叫作春秋。春秋是按四季编年的意思。孔子根据旧有的鲁国史编为春秋。春秋的文字很简单,用字根据孔子的观点,有褒有贬。孔子修春秋一直到他死前二年止。被写在春秋上的都是鲁国有权势的人物,所以“定、哀之间多微词”。还有些事不敢明写,就用“大义微言”口授弟子。由于各个弟子领会不同,所以说法也就不同。左氏春秋把春秋的事实写出,公羊和谷梁根据师传的“大义微言”写下来,不讲事实。因此,春秋就分成了三传。公羊传讲大一统,复九世之仇,最能适合汉武帝的需要,故西汉时公羊最盛行。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各立门户。韩非子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即子张氏、子思氏

14、、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八派之中,孟、荀是明显对立的两派。孟子学问出自诗、书,荀子学问出自礼、乐。孟子的后学与阴阳五行家合流。孟子的思想本来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例如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所以与阳阳五行家合流是很自然的。荀子说子思、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有根据。荀子与名法合流。礼,就是规矩,再推广就是刑。荀子讲礼,他的学生必讲名法,如韩非即是。孟子讲仁义,荀子讲刑名,这两派对立是很清楚的。但是,儒家不论那一派,都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只是各派政见不同,这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故派系斗争一直存在。战国时,封建领主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失去土地的人一天天多起来。如何

15、治理天下,对当前的政治问题如何解决,荀、孟二派意见很不同。一个主张法后王,一个主张法先王。孟子说要行仁政,行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将地划分开,每人有百亩之地,大夫有禄田。孟子认为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就不能行仁政。暴君污吏必去其经界,而行仁政必使经界正,分田制禄;天下可坐而定也。孟子的政治思想即如此。井田制是孟子想出来的,他以西周的授田制作为根据。所以说要法先王。荀子正相反,要法后王,即当代的王(战国时期的王)。荀子赞成秦国的作法,承认地主占领既有的土地,实行以刑名为主的新法。孟子要农民不失土地,他的理想是行不通的,他反对土地的自由兼并,要改变现有的土地占有情况,但如何去作,他自己也

16、不知道,所以滕文公问他怎么办,他说不出来。孟子学派与阴阳五行结合后,势力大起来。秦始皇时的博士儒生,大都是孟派。荀派李斯在朝廷作大官,有权力。孟派喜欢是古非今,否认现状,自然引起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的厌恶,结果被秦始皇坑杀四百多人,孟派的重要人物大都死光了。但孟派潜在势力仍很大。汉初荀派失势,孟派与阴阳五行结合,很受统治者欢迎。汉文帝时,孟子曾立博士(不久又取消)。传授五经的儒生,一般出于荀子之门,学风比较朴素,不讲阴阳五行去迎合朝廷的好尚,始终与孟子学派对立。西汉阴阳五行大盛,孟派与阴阳五行合流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在汉代地位崇高,汉人把他看成是汉朝的孔子。孔子以周公的继承人自居,所以自称常

17、常梦见周公。据说董仲舒也常常梦见孔子,他的学问是孔子在梦中亲授给他的。这当然是胡说,但也可见他的学问的正统性为汉儒所公认,连积极提倡古文的刘歆,也承认董仲舒是群儒之首的地位。董仲舒是今文家,一生专治春秋,把春秋阴阳五行化了,其他各经也跟着阴阳五行化。他在政治上主张用限田的办法来解决西汉的土地问题和奴隶问题,但是都解决不了。后来王莽主张将土地收归国有,改成王田,重新分配给百姓。王莽是以周礼作为改革的根据的,于是古文经就被提倡起来。战国至秦的荀、孟之争,也可以说是原始儒学中保守(法先王)、适时(法后王)两个学派的斗争。从西汉后期开始就变成今、古文之争,这一斗争直到唐朝才告一结束。二 、今文经学与古

18、文经学之争 汉高祖原来是很讨厌儒生的,曾把儒生的帽子拿来撒溺。但他做了皇帝,就抬高儒家的政治地位,利用它来统治天下。秦始皇焚书除易经之外,其他经书全烧光了。他的这些作法,连他儿子也不准说反对话。他的大儿子扶苏,曾对秦始皇说:儒生是读圣贤书的,不要杀他们。秦始皇大怒,并把扶苏派到北边去防守匈奴。前面已经讲过,被杀的儒生主要是孟子一派的。汉时的赵岐即说过:“始皇焚书坑儒,孟子之徒党绝矣!”孟子一派的儒生被杀死了,于是,政治权力落在荀子一派的人手里。丞相李斯,是荀子的学生,秦二世从赵高学韩非子。秦亡虽然不能由荀子学派负责,但秦是用韩非的刑名之学的,所以,秦亡与荀子学派是有关系的。秦时本来应该让老百姓

19、休养生息,但秦始皇却大兴土木,造阿房宫,筑万里长城等等,劳民伤财,用刑法强迫老百姓服役,因此引起农民大起义。汉高祖看到了秦亡的原因。他即位后实行了两条政策,一是统一天下,二是与民休息。天下虽定了,但汉高祖的部将,如韩信、黥布、彭越等都封了王,形成割据局面,刘邦自己管的地方只有15郡,其余25郡都为各王所割据。高祖的统一政策是消灭异姓王,除了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南粤王赵佗三个边区与安抚少数民族有关的王外,其余的异姓王,都被高祖先后消灭了。异姓王消灭之后,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这些子弟都很年幼,都奉行朝廷的法令。所以废异姓王为同姓王,这对巩固当时的中央统治是有利的。与民休息,是采取黄老的政治思想无

20、为而治。曹参继萧何为相,天天喝酒不治国事,惠帝不满,派人问曹参。曹参说,先王和萧何比陛下和我高明,照旧就是了,何必有什么作为。儒和墨是战国时的两大显学,汉时墨家衰微,儒是仅存的显学。儒家教义本来是不造反的。孔子的后代子鲋参加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这是因为秦始皇杀儒生。汉高祖看到了这点,因此他尊重儒家。但这是表面的,实际上是任用黄老。汉高祖即位初期,朝廷没有礼仪,那些和汉高祖一块起义打天下的兄弟,对汉高祖很随便,儒生叔孙通帮助他定了朝仪,臣子见他不敢再胡闹了。汉高祖很高兴地说,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严。他体会到了儒家学派对巩固他的统治有作用,在他死的前一年,使用太牢祭孔子。汉惠帝废除了秦时的书禁

21、,民间始有儒家经典在传授。汉武帝时更进一步,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在惠帝时,掌权的都是功臣武臣,所以不重视儒生。到文帝、景帝时,割据的诸侯王的势力大为增长,再用黄老的政治思想统治不了了。景帝时把七个大王国都消灭了,统一工作又进了一步,这样,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上的统一。武帝提出独尊儒家,罢黜诸子百家。从表面上看,好象是由于董仲舒上疏要独等儒家,实际上,是由于当时政治上的要求。经学在当时都是口耳相传的,没有写本(因为除了易经之外,其余的经书都被烧光了),因此,只有记忆力强的人才能记得住。在传述过程中,由于记忆不准确或口音听不清等等原因,错误很多。当时,经书在民间的传述者:田何传易,伏生(

22、伏胜)传书经。书经是古代语言,与汉代语言已相差很远。关于书经的传述,有两种说法,一说书经是口传的。景帝叫晁错去跟伏生学书经,伏生是济南人,而晁错是河南人,口音不同,记错不少。申培传诗,高堂生传礼,春秋的传者有公羊、谷梁两家。这些书是口传后用隶书写的(隶书等于当时的简笔字),故叫今文经。汉时,各经都立博士。博士类似乎顾问或教授。秦时博士很多,汉初也有博士,但皇帝从来不去问他们,博士是有学问、能通一经的人。伏生传的书经立了三家博士:欧阳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诗经博士也有三家:鲁诗、齐诗(辕固生)、韩诗(燕人韩婴)。传礼的有三家:大戴、小戴、庆氏。周礼,从王莽到太平天国都有很大影响。周礼从河间献王

23、出,他收集到了古文书周礼。但他所收集到的周礼缺了冬官篇,他用考工记补进去,是为周礼。春秋,汉初时由邹氏、夹氏所传。左传由张苍所传。公羊、谷梁两传都写成书。邹氏、夹氏所传的,后来都丧失了。左传由张苍传给贾谊,春秋只有公羊、谷梁立博士。汉朝的博士,数目有多有少,一般是十四人:易博士三:施氏(施雠)、孟氏(孟喜)、梁丘氏(梁丘贺)。书博士三:欧阳(欧阳生)、大夏侯(夏侯胜)、小夏侯(夏侯建)。诗博士三:鲁(申培)、齐(辕固生)、韩(韩婴)。礼博士三: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氏(庆普)。春秋博士二:颜氏(颜安乐)、严氏(严彭祖)。到汉献帝时,立的博士就更多了。这许多书都立了博士,但最重要的是公羊

24、传。汉武帝特别重视公羊传,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武帝在政治上需要利用孔子的名义来进行自己的统一工作,公羊第一句即讲“大一统”。“元年春王正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王正月”,本来并没有别的意义,春秋时,各国历法不同,有建子(以十一月为岁之始)、有建丑(以十二月为岁之始)、有建寅(以正月为岁之始),各不统一。“王正月”,只是说按照周历,以十一月为岁之始,来统一历法。汉武帝则利用这句话,作为政治统一的根据。武帝表面上等崇儒家,实际上杀人很多,用的是法家的刑名之学。公羊传说:“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意思是说,臣子对君父不能有弑逆的念头,如果有的话,就可以把他杀死。这个论点很合乎汉武帝随便杀

25、人的意思。公羊传又说“复九世之仇”,这也很合汉武帝借口替高祖复仇而要打匈奴的口味。公羊兴起的另一原因,是公羊家出了一位大师董仲舒。董仲舒非常好学,用功读书“三年不窥园”。董仲舒的同学胡母生,把春秋经义系统化,由于他们两人的关系,公羊成了五经中地位最高的一经。汉武帝独尊儒家,归根到底是尊公羊。今文、古文争得很剧烈。西汉立的十四个博士,都是今文博士,古文一直到王莽时才立博士。今文博士坚决反对古文立博士,也就是反对古文经学成为官学。古文经学的提倡者刘歆,曾写了一篇移让太常博士书斥责今文博士。今、古文之争,实际上是齐、鲁之争。鲁的学风比较朴实保守,接近于孔子的讲法;齐学比较浮夸,好讲阴阳五行。鲁学要把

26、孔子神化,儒学宗教化,一直是看不起齐学。从孟子起,就看不起齐学。他说:“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又说,齐人只知管仲、晏子,其余一概不知。又如,叔孙通定朝仪,到鲁国去请三十多个儒生,其中有两人不肯来,并说,你侍候的主人将近七个了。又说,那能随便讲礼,要行百年仁政始能讲礼。叔孙通则笑他们是“鄙儒”,不识时宜,于此可见齐鲁之风的不同。武帝偏袒今文,喜好公羊,曾经叫治谷梁的江公与董仲舒辩论。仲舒通五经,善作文;江公“讷于言”(不善说话);丞相公孙弘也是学公羊的。结果,自然董仲舒胜利了。于是江公就不能充当博士。由于江公的失败,谷梁也不得立为官学。汉武帝的太子(戾太子)原先跟董仲舒学公羊,后来他又

27、去学谷梁,并且很喜欢谷梁传。汉宣帝是戾太子的孙子,他听说自己的祖父喜欢谷梁,就去找学谷梁的人,找到了荣广、皓星公。两人都是江公的学生。荣广口才很好,与董仲舒的学生眭孟辩论,荣广胜利了。但是还不能立谷梁为博士,于是,宣帝去找了十个最聪明的青年人(其中有刘向)学谷梁。然后叫他们跟公羊家辩论。太子太傅肖望之也站在谷梁方面。公羊派参加辩论的有严彭祖、尹更始等,双方各五人,结果自然谷梁胜利,从此,谷梁才立于官学。可见某一学派立于官学是不容易的。汉人最重师法,师法是不能改的,只准按照老师的样子讲。传易经的孟喜,其师为田王孙。孟喜好吹牛,诈称田王孙临死时曾传给他一本讲阴阳灾异的书。他的同学梁丘贺揭露他说,田

28、生死时,送终的是施雠,你那时到东海去了,根本不在侧。宣帝听说他不守师法,就不准他做博士。汉初儒者没有官做,武帝始用儒生公孙弘为丞相。公孙弘本来是东海的牧猪人,学公羊,为人“曲阿世”。武帝召集全国文士考试,他考第一。官位升得很快,于是人们争着学公羊。武帝时,五经博士教授的学生每一经只有十人,全国博士弟子一共只有五十人。博士弟子可以“复其身”,即可以一辈子不要服徭役。成绩优良的,可以作官。故士人争为博士弟子。汉昭帝时,博士弟子增至一百人。宣帝时博士弟子增为二百人。汉元帝时,汉朝已走下坡路了,但因为剥削严重,表面上显得很富庶、故有博士弟子一千人。汉成帝时,有人说,孔子一布衣,尚有弟子三千人,皇帝不应

29、比孔子少,于是,太学弟子也增为三千人。后来由于负担太重,仍降为一千人。王莽时,博士弟子一年考试一次,考上甲科,可做郎中;考上乙科,可做太子舍人;考上丙科,可补文学掌故。弟子们虽不得大用,但可求个出身。汉武帝特别重视公羊,因为公羊可以与刑名之学配合。公羊讲灾异,这也有些好处。因为皇帝很专制,没有人敢批评,可以用灾异来告诫皇帝。灾异家们说,皇帝是天的儿子天子,皇帝作了坏事,天就现出灾异来告诫了。这也是董仲舒讲灾异的一个动机。所以,他讲得多了,引起了武帝的反感。有一次,辽东高庙火灾,董仲舒又发议论,他写的稿子被主父偃偷去送给武帝。武帝召诸生评论。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是他的老师董仲舒写的,便说是“

30、大愚妄”。于是判董仲舒死刑,后来虽蒙诏赦,但董仲舒从此不敢再讲灾异了。西汉衰时,用诗经治国。宣帝表面上讲儒,实际上是用“刑名”。一天,太子(元帝)对宣帝说,陛下刑罚太甚,宜用儒生。宣帝大怒,说,汉家自有制度,“以霸(刑名)、王(儒)道杂之”,儒家不通时务,是古非今,如何能用?将来乱我汉家制度的一定是你。元帝立,外戚王氏逐渐掌权,不用公羊,而用诗为教。诗提倡温柔敦厚,便于统治者无忌惮地奢侈腐朽。结果,王权下移,外戚专政,直到西汉灭亡。总的说来,从高帝到文、景,用黄老之术;武帝到宣帝,霸王道杂之;元帝以后至西汉亡,诗学盛行,皇帝无权。西汉末年有两个大问题:一是土地集中,农民流亡,二是农民卖身为奴。

31、土地和奴隶两个问题是相关的,农民没有土地就只好卖身为奴。早在武帝,甚至文帝时,这两大问题即已存在。董仲舒主张限田(名田),即规定占有土地的一个最高限额,但是这个办法实行不了。西汉末年更严重。王莽为了夺取政权,用托古于周礼的办法,提出“王田”的主张,即根据周礼中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把土地收归国有。王莽一举一动都学周公,以周礼作为政治改革的根据。周礼是古文经,因此便提高古文经的地位。刘歆是王莽的帮手,他写了一封移让太常博土书,大骂今文家的博士,遭到博士的激烈反对,博士都罢。大司空上奏,说刘歆反先帝遗法,于是刘歆被贬出去做河内太守。平帝时,古文经由于有王莽的政治力量做后盾,立了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博士对抗。光武帝即位,又废古文,提倡今文,要求今文博士讲“谶纬”。谶是托名孔子的预言,纬是解释经书的。光武因为谶纬中有“刘秀当为天子”的话,深信谶纬。但遭到古文家的反对。如古文家桓谭不读“谶纬”,上书极言谶纬妖妄。光武说他“非圣无法”,差点被砍头。当时用人,有的也以谶纬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