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新人教版_年_月_日_部门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熟读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
2、引人入胜的写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2诵读法。多媒体课件、投影仪。2课时同学们,晋朝有个文学家名叫陶渊明,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民饱受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之苦。于是,这位颇具正义感的文学家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此后,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
3、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他的作品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写作风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2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
4、,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2指导朗读: 要求: (1)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2)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1自然段读出平缓的语气,第2自然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4、5自然段读出感慨的语气。)3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很难翻译的句子,教师点拨,其他学生解答。问题探讨: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文中原句回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5、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用文中原句回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
6、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说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
7、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盼能有一个和平环境的愿望。桃花源记层层设疑,悬念迭生。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
8、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署姓名。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写桃花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点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就真的成为“千
9、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文言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困难。对于文言文课文,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还是首位。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句,我还是使用一贯的方法:多读,多思考。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朗读停顿等,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以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头重脚轻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理解等方面,也都做了较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10小石潭记知识与
10、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关联法。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2课时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
11、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写下了小石潭记。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有柳河东集。1课文题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
12、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写作背景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历时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
13、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氛围(气氛、感受)。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1重要词语的解释。水尤清冽(清冽:清凉)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依靠)日光下澈(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2一词多义。(1)以:全石以为底:用。卷石底以出:用法相当于“而”。以其境过清:因为。(2)为:全石以为底:做。为坻,为屿:成为。(3)而:潭西南而望:连接状语与谓语,连词。乃记之而去:连接两个动词,连词。隶而从者:连接两个动词,连词。(4)见:下见小潭:显现,呈现。明灭可见:看见。(5)可:潭中
14、鱼可百许头:大约。明灭可见:可以。(6)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7)差:参差披拂:长短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3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2)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4)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4重要句子的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
15、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清凉。(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
16、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高兴起来。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速度很快。9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得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深沉的悲哀。10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随着
17、作者来到了小石潭边。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小石潭是什么样的呢?贬谪于此的作者,面对小石潭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课文。1第1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什么作用?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发现小潭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
18、取见移步换景的写法3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类似特写镜头的写法。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做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澈。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逼真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
19、表现手法。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5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有着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6第3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0、。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7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特征。8第4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这种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
21、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被迫害的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0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1游
22、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2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1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
23、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14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如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
24、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以鲜明印象。(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2自然段写潭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
25、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态写活了。1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为何让人有低沉之感?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被贬永州之后,他的忧愤之情更难以排遣,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合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基调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第一部分(
26、第1自然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潭水的源流。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潭中的气氛及作者游览感受,交代同游者。1描绘景物的手法。在第1自然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2自然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这是这篇游记当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2善于运用比喻,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柳宗元十分善于观察各种山水的形态,抓住各种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说山水也有个性的话,他就能够抓住山水的个性把它生动地刻画出来。如:第3
27、自然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潭上,向西南面望过去,看见通到潭里来的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在游动,一段亮,一段暗。小溪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望不到小溪的源头。这里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再望过去,又用了一个比喻,说溪身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正因为比喻用得好,所以才能够很精练地刻画出事物的形象来。3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好,还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
28、、遭遇都写到山水中去,对山水确实有深切的观察体会,确实深有所感。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过多干预。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了“诵读式感悟”“亮点探究式欣赏”和“独立式仿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11核舟记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
29、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重点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难点理解文章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有关核舟的图片。2课时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艘小船,船上有5个人,8扇窗,船篷、船桨、炉子、水壶、书籍、画卷、念珠各一件,还刻有对联、题名和篆字图章,一共有34个字。而这艘内容如此丰富的小船,竟然是由一枚核桃雕刻而成的,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就是微雕艺术。核舟记就是介绍这件工艺美术品的文章,属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详细地记述了王叔远这位
30、民间微雕艺术家的精湛技艺。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他好学善文,一生没做官。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官史,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入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1认真读书下注释,自己理解。2分小组翻译。3各组代表分段翻译。4教师重点讲解。1重点词语的理解。(1)径寸之木(径:直径)(2)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4)八分有奇(奇:零数、余数)(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兴:起)(6)如有所语(语:说话)(7)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8)绝类弥勒(类:像)(9)矫首昂视(矫:举)(10)其船背稍夷(夷:平)(11)钩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2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3古今异义。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属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4一词多义。奇为端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