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25.64KB ,
资源ID:851829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182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理2.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理2.docx

1、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理24、常用古语、成语、谚语、诗词、哲人语言体现的哲学道理(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3、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2、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4、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论 朱熹:理在事先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荀子)唯物 心外无物(王守仁)主观唯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客观唯心 心之官则思(孟子)唯物“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3、。”(清.戴震)唯物道之大,原出于天,道不变,天亦不变(董仲舒)客观唯心气者,理之依也朴素唯物 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客观唯心“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柏拉图)客观唯心 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主观唯心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主观唯心世界的本原是绝对观念(绝对精神)(黑格尔)客观唯心(2)运动、静止1、“万物都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仁者心动”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2、刻舟求剑、“飞失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离开运动谈物质,只承认静止(形而上学的静止观)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瞬息万变”、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否认相对

4、静止,只承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会导致不可知论)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既承认绝对运动又承认相对静止的辩证运动观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规律 1、“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 规律具有普遍性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具有客观性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四)量变、质变关系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 欲速则不达 冰冻三尺

5、非一日之寒(五)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同一性) 失败乃成功之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投之亡地然后存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知其荣,守其辱 知其白,守其黑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依存 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六)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时而变,因地制宜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张

6、冠李戴 生搬硬套 火上浇油 千篇一律 邯郸学步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七)两点论重点论(主次矛、矛主次) 统筹兼顾 学会弹钢琴 提纲挈领 射人先射马 主次矛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分为二 (矛盾普遍性、矛盾主次方面) 五、微观知识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知识框架 方法论 是 定 体 (共性、一般 哲 普遍性) 学 是 决 现 系统化理论化 世界观 (自发、朴素、人人有、零散) 世界观和方 基础、推动 法论指导 概括、总结 (个性、个别 具体 特殊性) 科学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人类实践(根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存在决定思维 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

7、义哲学的基本 思维和存在 (存在是本原,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问题:思维 何者为本原 是第一性) 哲学的基本 辩证唯物主义和和存在的关 (是第一性, 派别 历史唯物主义系问题(意 谁决定谁) 客观唯心主义识和物质的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关系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有同一性) 可知论 (思维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 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二、基础知识:1、什么是哲学(1)从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是对具

8、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1)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朴素的,人人都有(2)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并非人人都有联系(1)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2)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

9、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因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取得成功。) 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包括两方面内容:(见知识结构)3、哲学的基本派别 (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划分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基本观点(根本分歧)

10、:本原先后决定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4)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三种,见知识结构)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

11、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 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反映了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反映了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它是 现时代 的思想智慧。是 无产阶级 的 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基本观点总体评价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本原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强调了意识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有一定积极意义。局限性:都夸大了的意识的作用,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所以其根本观点是错误客观唯心主义

12、把某种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论一、知识结构 制约 规律 人的主观能动性 (普遍性、客观性) 认识利用 运 动中有静 静 动 静中有动 止(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存在 空 根 方式 间 本 主 固有 位 性 体 根本 置 质 属性 不 不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变 变 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万事 共同属性 物 决定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万物 概括总结 质 能动 使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 识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作用 使人能能动的改造世界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并能为人的意识 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

13、作用 自觉选择性、主动创性)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二、基础知识:(一)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1、物质(1)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万事万物)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个性、特殊性、个别、具体) 概括 总结 物质(共性、普遍性、一般、抽象)(2)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属性: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具体的物质形态客观存在 主观现象:如:精神、思想、理论、观念等固有根本属性:运动(原因: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附:运动(1)运动的含义: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14、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的两种情形:A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B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 状态,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2、意识(1)什么 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自然界、 先有物质,后是意识 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有意识;物质 从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第一性,意识 从内容(本质)看,它是客观存在 第二性;物质的主观映象(反

15、映) 决定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 社会的产物。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意识产生的前提是生物的反应形式, 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存在的反映即意识可能不同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特征:目的性、主动选择性、自主创造性(3)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不仅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使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也称为“意识的反作用”)A、正确的意识改造世

16、界,会促进事物的发展B、错误的意识改造世界,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也是反作用的表现)3、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不是意识 (1)先有物质后有意识。(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产生、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自然界是物质的(所以:人类改造自然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不依赖于人类自身的意识,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所以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所以:改造社会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构成人类社会 A、地理环境 不

17、依的物质生活条 B、人口因素 赖于件的基本要素 C、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意识总结: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反映即认识世界、反作用即改造世界、调节作用)(二)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问题1、规律(1)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规律的特征:普遍性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但规律也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如:太阳能发电、引水上山、南水北调、载人航天、人工降雨等)(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1、含义(P41

18、) 2、为什么 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 意义(P41)3、怎样坚持(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2)高度的革命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3)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单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知识框架: 实 践(含义、3特征) 反 作 决定 来源 发展动力 用 基础 唯一标准 目的和归宿 决 定 认 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就是 真 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理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具体的、有条件的) 二、基础知识:1、 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特征:客观物质性活动 能动性活动

19、(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性、历史性活动(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4句话)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A、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促进事物发展。B、错误的认识用于实践会阻碍事物发展2、真理(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第四单元 (唯物)辩证法一、知识框架: 联系观 孤立观 (联系的内容是矛盾) 辩证法总特征辩证法 发展观 静止观

20、 形而上学 (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是矛盾) 承 全面观 片面观 否 认 (两点论) (一点论) 认 (矛盾分析法)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 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二、基础知识:(一)总述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主张用联系、发展、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观和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1、的根本方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6、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二)微观知识1、联系观(1)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2)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如:港珠澳大桥)都是客观的(3)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各

22、个部分功能之和 (1+12)(如“田忌赛马”、“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1 2)(如“三个和尚没水吃”) “多人参加的体育比赛”要么是情形,要么是情形(4)系统优化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 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2、发展观(1)变化不一定都是发展。(向前、上升的变化,叫发展;反之叫倒退。)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不一定引起质变,要达到一定程度(4)事

23、物的发展要通过质变才能实现,但有质变,不一定就有发展。不希望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的积累(5)要反对否定量变的“激变论”,(如: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也要反对否定质变的“庸俗进化论”(6)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场所等方面发生变化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这种情形等同于部分和整体辩证关系中,部分是否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而产生的1+12和1+12不同效果3、矛盾分析法(全面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 矛盾的 普遍性 矛盾含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 (对立统一观点) 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 特

24、殊性不同事物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不同的矛 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盾(事事有 (时时有矛盾,但矛盾不都一样) 各有其特殊性矛盾,但矛盾不都一样) 一个复杂事物中 一个矛盾中主要矛盾 统一 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统一 矛盾次要方面 两点论 统一 重点论(1)矛盾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区别:、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强调矛盾双方区别 ,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矛盾的同一性:指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贯通,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相互转化-强调矛盾双方的联系,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联系:

25、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对立,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 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如:事物间正是有了相互斗争、竞争,才推动了事物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存 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如:“为什么父母和老师总是要管自己”) C、总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源泉和动力。)(2)联系、矛盾、发展的关系 联系的本质内容就是矛盾,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3)矛盾普遍性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第二种含义指同类事物的共

26、性(4)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分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万物莫不相异的哲学依据)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 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哲学依据) 矛盾特殊性还表现为同一事物中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比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矛盾具有特殊性哲学范畴唯物论辩证法联系都要求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般来说,在辩证法部分可以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解释的问题,在唯物论部分也可以用从实际出发来解释。 (5)

2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哲学基础(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7)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而要从变化 的发展的实际出发,思想观念上上就必须要创新。 辩证法:A、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创新 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

28、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 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C、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 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8)创新的作用(意义)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第五单元 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生价值观微观知识: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本义)(2)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突出表现)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1)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 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任何国家、任何社 会、任何时期基本矛盾都是这两对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贯串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也因此这两对矛盾是基本矛盾,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