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6.24KB ,
资源ID:84940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940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历史概述卌八唐朝二.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历史概述卌八唐朝二.docx

1、中国历史概述卌八唐朝二中国历史概述(卌八)唐朝(二) 唐初,在隋朝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对唐王朝统治幅员辽阔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套制度下,唐朝前期能够创造辉煌的封建盛世,形成一个强大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因此在介绍唐代前期政治军事史前,有必要先介绍其国家机关的组成、地方行政制度、教育选拔制度、军事制度、法律,以及唐初的均田租庸调法。宰相唐代宰相被称为“知政事官”。唐高祖时,宰相为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音 叶)共同组成。唐太宗指定一些官员以本官加知政事、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为知政事官。唐高宗以后,又定名为 同中书门下平章

2、事(武则天时称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代知政事官主要执掌有几点:和皇帝讨论国家大政,制定基本政策,决定重大问题。讨论并处理军国要务。知政事官议事之地称为政事堂。凡重要政务及五品以上官员升降任免都需要政事堂会议讨论决定,之后奏请皇帝裁决。因此,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传统上决策在内朝,此时决策工作移至外朝,外朝不再只是执行内朝的决策。具体的各项政务,则由从隋制继承下来的尚书省六部等机关负责。中央行政机关 三省、六部与一台开元时代政府组织系统示意图(唐代前期之代表)图片摘自严耕望撰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三省,仍是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与隋代相同。(按隋代一度

3、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是为了避隋文帝之父杨忠的讳)。中书省与门下省是国家政务处理的中心和发号施令的机关。上(太宗)始御太極殿,謂羣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爲,何必擇才也!”房玄齡等皆頓首謝。资治通鉴中书省(武则天时改名凤阁)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负责陈奏来自各地的表章,起草、宣行皇帝的制诏。武则天以后,中书省还负责整理臣下与诸司的议、表、状,提出处理的初步意见。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主要办事官员。门下省(武则天时改名鸾台)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门下(黄门),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制诏与尚书省所拟的奏抄。制诏如有不便施行的,

4、封奏退还;如没有问题,大事则复奏请施行,小事直接签署付外。奏抄有违失的,驳正后退还文牒到省司。门下省是上行下达、政务处理的枢纽。侍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政事堂会议中的首相。给事中是门下省的主要办事官员。此外,中书舍人、给事中与御史组成三司,审查天下的冤狱与久而未决之案,参与尚书省吏部对内外官吏的考课制度。尚书省统领六部,负责政令、行政与具体事务,是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的都省是首脑机关,尚书左右丞协助长官仆射通判都省事。凡需要内外百司处理的文书都需要经都省,由都省登记、注明发出的日期,规定处理时间(称为 程限),按照内容分发到有关部门处理。皇帝的诏、制、敕在经起草、审议后,由尚书省下发。京师各机

5、关公文下发到各州,须交由都省发出。尚书省的主要任务是监督管理各部门与百官按照法令与程式对诏敕、文案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监督管理官文书的运作,是上下行文书的枢纽。但尚书省不是对官文书进行批准。尚书省下设吏、户(隋时民部,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为侍郎(正四品上)。六部各设四司,长官称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一般均为二人。四司中有一司名与部名相同,称为“本司”,其余三司称“子司”。“本司”亦称头司,主要协助尚书、侍郎执掌政令,并负责本部的核心职能事务。其他三个“子司”,则与该部的具体内容相关。吏部四司:吏部、司勋、司封、考功;户部四司:户部、度支、

6、金部、仓部;礼部四司: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四司: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四司: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四司: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各司事务由郎官主判,案成后送都省检勾,经相关官员签署后,送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各部、各司管理全国的政令事务。如各部各司要和地方各州联系,必须经过都省。除三省六部外,还有御史台。御史台是国家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台设有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又称台院,弹劾百官不法行为,并奉敕审讯罪犯,参与其他案件的审讯。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又称殿院,在宫廷殿上、郊祀、巡幸时检查仪仗,巡查两京(西京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市区、东都洛阳,在

7、今河南洛阳市市区)不法之事。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又称监院,巡按郡县、屯田、铸钱,监督太府、司农出纳,并监督处决囚徒。尚书省会议、百官的宴会、习射,都在监督之列。三院在负责监察官吏不法行为的同时,加强了对礼仪的监察、对行政机关尚书都省与六部的监察、对地方行政机关的监察。对财政、钱谷出纳和对军队也建立了监督机制。御史台对监察范围内的案件还可以进行审讯。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弹劾中央和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参与重大案件的审讯,监督各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央事务机关 九寺、三监九寺和三监(音 建)负责各项具体事务。九寺长官为卿,除太常卿为正三品,其余均为从三品。副长官为少卿,太常少卿为正四品,其余均为从四

8、品上。各寺有丞,掌管寺事。太常寺 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下设八署。其中的太乐署,掌管国家祭祀、宴会的乐舞。太医署掌管医疗之法。光禄寺 掌管宫廷宴会与郊庙贡品。卫尉寺 掌管国家器械、文物的政令,以及京师的武器,大祭祀、大朝会时的节钺、金鼓等物。宗正寺 掌管皇族属籍,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兼管崇玄署(掌管京都道观和道士)。太仆寺 掌管各地牧监和皇帝车马。所属沙苑监执掌牧养陇右诸牧牛羊,以供宴会、祭祀、尚食所用。大理寺 诸司百官犯罪,杖刑以下(参见后文 法律 笞、杖、徒、流、死)本部门处理,徒刑以上送大理寺审理。庶人则犯流刑、死刑以上,送大理寺审复。金吾抓获的罪犯,也在大理寺审理。鸿胪寺

9、 负责接待各国使臣、各部族酋长,并办理大臣的丧礼。唐初,鸿胪寺还管理天下僧尼与道士。司农寺 掌管粮食与粮食出纳。太府寺 负责四方贡赋,以及百官俸禄出纳。三监:国子监 设有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管儒学训导的政令,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六学。国子监既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学府。少府监 掌管各官手工业部门,设监(从三品)和少监(从四品下)。将作监 掌管土木兴建的各项事宜,总管全国工匠。长官为将作大匠(从三品),副长官将作少匠(从四品下)。地方政治制度唐朝建立后不久,将隋炀帝时的郡又改为州,此后州县二级制就基本稳定下来。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全国

10、共计有三百六十州。州设刺史,一般分上中下三等:上州四万户以上,刺史正三品;中州二万至四万户,刺史正四品上;下州二万户以下,刺史正四品下。刺史以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称为上佐。上州与中州设有司功(掌选举、学校)、司仓(掌府库)、司户(掌财政、民政)、司兵(掌军事)、司法(掌刑狱)、司士(掌工程)六曹,下州则仅设司仓、司户、司法三曹,每曹设参军事一人。在此之外,各州还有录事参军事一人(掌文书),经学博士一人(掌五经教授诸生),医药博士一人(掌救治百姓、教授医学生)。县设县令,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下又设县丞(县令副贰)、主簿(掌勾检,所谓勾检指的是文书的监督检查制度)、县

11、尉(分判众曹,分掌庶务)。此外县还有经学博士,司户佐、史,司法佐、史等官员。唐前期,州县政务都须向上级申报,有的较重要事务甚至要上报皇帝审查批示,才能执行。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里。里是基层单位,百户为里,设里正一人,选勋官六品以下或富户白丁一人,检核户口,征派和督促赋役。在边疆地区,唐朝设有都护府、都督府、州,其都督或刺史由各族贵族、首领担任,得以世袭,被称作 羁縻府州。教育选拔制度隋唐均设学校以培养官僚。唐朝国子监所统管的六学,皆设有博士与助教。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律学学习律令格式和法例;书学以古代石经、说文、字林(晋人吕忱所著,今已佚)为专业,兼习其他字书;算学学习的内容

12、有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缀术等。生徒入学则有等级限制: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僚与国公子孙,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之子及部分庶民子弟。律、书、算学招收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州县有州学、县学。各州设经学博士,以五经教授诸生。州学学生可以补为国子监学生。县设有博士,教授诸生。唐朝在选拔官员方面,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并确立了严格的铨选制度。其选拔官员的核心在于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够做官。任何人做官,首先要通过各种出身考试,获得做官资格,还要到吏部参加铨选,通过身、言、书、判的考试。武官到兵部参加铨选,通过试能、较异,审查其能力,决定是留用

13、还是外放。唐获得出身的途径有三种:1.门荫入仕三品以上亲贵,四五品高官与勋官上柱国、柱国的子或孙,根据父祖官爵高低,根据法令规定,取得相应品阶的官职。授官之前,需要入学校学习或充当五至八年皇帝或太子的宿卫官(三卫)。期满考试合格,才能参加铨选。铨选合格,才能授官。唐前期,门荫入仕是高级官员的重要来源。2.杂色入流中央各官府及其直属机构的胥吏升到一定阶段、六品以下官及三至五品勋官子、勋官按规定服役或纳资期满,考试合格后,都可以到吏部参加铨选,考试合格者获得做官资格,委派官职,称为入流。其中,中央各官府胥吏经考试加以任用的,称为流外官。整个唐代,杂色入流都是低级官吏和中级官吏的主要来源。3.科举科

14、举在唐朝最终确立,作为完全按照才学标准,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科举称为贡举,包括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考试,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应考的有国子监的生徒,也有不在学而向州、县报名的乡贡。地方贡士须经州考试合格,才能举送中央。多数应考者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试儒家经典,唐初按照经的章疏试策,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加试帖经(类似今天的填空题,将经书的部分用纸条遮住考察考生的背诵程度)。进士唐初只是试策,考时务策五道,包括经、史、时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调露二年亦加试帖经,永隆二年(681年)加试杂文,玄宗天宝时(742-756年)专用诗赋。后来重要官员多出身于进士

15、,考上进士被称为“登龙门”。常举之后,还要参加铨选,考试合格,才能委派官职。制举则是皇帝临时定下名目,下令考选,名目众多。平常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制举,考中后,原来不是官吏者,吏部立即给以官职;原来是官吏者,立即得到升迁。贡举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从六品上)负责,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以后由礼部侍郎(正四品下)或临时指定的官员负责,称知贡举。军事制度唐初的府兵制仍沿袭于隋代。中央十二卫各领四十至六十折冲府(军府),每府统领卫士千人左右。折冲府中有四成左右在关中一带,以强干弱枝。这样,唐朝中央可以随时调集重兵。折冲府设折冲校尉与果毅校尉,卫士挑选壮丁充任,二十一岁开始服役,到六十岁免役

16、。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主要任务有轮番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遇有战事,则应征参战;战事结束,幸存者则解甲归田。卫士不服徭役、不纳租调,但要番上、出征,还要自备武器、装备和粮食。征调的规定十分严格,除非遇紧急战事来不及上奏,才能够灵活调动。出征由中央临时派遣将领,战事结束后将领还朝,兵士归田,将领与兵士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将领拥兵自重。但是,这种严密的专制主义军事制度的存在,有其经济上的根源。这样的制度只能存在于自耕农(指既不雇佣其他农民,也不受除国家以外的他人经济上剥削,因此较为富裕)、中小地主广泛存在的社会情况下(因为免去赋役后,需要自备武器装备和粮食)。一旦这种社会

17、状况发生变化,府兵制也就无以为继。唐代武士像,图片来自网络。如有更大的战事,唐朝还临时招募士兵,这些非府兵卫士的人被称作“征人”。这是一种强制的拣点,其挑选标准与卫士相同。如果有人试图在征发时依靠欺诈逃避征役,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与州县的府兵区别,禁军守卫皇宫。唐高祖时,将三万太原起兵时随从的部队充当作宿卫,称“元从禁军”,守卫宫城北门(按太极宫北门作为制高点,一旦被攻破可直趋皇帝寝宫,故设有重兵。可以玄武门之变为例。)。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在玄武门(太极宫)置左右屯营,其兵称为飞骑。飞骑之中,又挑选才力骁勇健壮善骑射者,称为百骑,作为皇帝侍卫。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左右屯营为左

18、右羽林军。武后永昌元年(689年)百骑扩大为千骑,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扩大为万骑。左右万骑、左右飞骑隶属于左右羽林军,开元以后称为“北门四军”。及玄宗爲皇太子監國,因奏改左右萬騎左右營爲龍武軍,與左右羽林爲北門四軍,以(葛)福順等爲將軍以押之。旧唐书十二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所领卫士驻屯在皇城南门朱雀门(在今陕西西安明清古城朱雀门)内,称为“南衙”,北门驻军则被称为“北衙”。尚书省兵部是军事行政机关,只负责武官的任免,以及地图、军卫、兵器等军事行政事务,不参与军事指挥。唐初并没有专门的作战指挥机关,战争决策由政事堂和皇帝作出。有战事时,皇帝临时遣

19、将发兵,出征的亲王称“元帅”,文武官员则称“大总管”或“总管”。(貞觀十三年)十二月丁丑,吏部尙書、陳國公侯君集爲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帥師伐高昌。(上元三年)閏三月己巳朔,吐蕃入寇鄯、廓、河、芳等四州。乙酉,洛州牧、周王顯爲洮州道行軍元帥,領工部尙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幷州都督、相王輪爲涼州道行軍元帥,領左衞將軍契苾何力等軍,以討吐蕃。旧唐书但也有例外,比如:(聖暦元年九月)令納言狄仁傑爲河北道行軍元帥。旧唐书唐朝为了鼓励将士英勇作战,设置了勋官系统,授予作战有功人员。勋官共分十二转:十二轉爲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爲柱國,比從二品;十轉爲上護軍,比正三品;九轉爲護軍,比從三品;八轉爲上輕車都尉,

20、比正四品;七轉爲輕車都尉,比從四品;六轉爲上騎都尉,比正五品;五轉爲騎都尉,比從五品;四轉爲驍騎尉,比正六品;三轉爲飛騎尉,比從六品;二轉爲雲騎尉,比正七品;一轉爲武騎尉,比從七品。唐六典勋官有勋田,其笏板和服饰,以及其犯罪后的减、赎方法,与同品的职事官和散官相同。上柱国、柱国享有门荫的特权(参见上文 门荫入仕)。勋官在兵部或是地方服役期满,由兵部送吏部或留在兵部应选,铨选合格可以获得官职(参见上文 杂色入流)。勋官制度在唐前期对吸引百姓从军,增强军队战斗力起了有力的作用。法律唐朝法律分律、令、格、式四类。律为刑法典,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制订疏议,解释律文内容。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文法

21、典。唐律共计十二篇,名目源自隋代开皇律。史载唐律有律条五百,今实际有五百零二,刑名有五:笞(鞭打)、杖(棍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死。量刑较隋有所减轻。唐律将名例作为首篇,以维护皇权、保证政府系统正常有效运转为首,把对百姓的控制放到突出地位,之后涉及民事和刑事各方面,首次打破了自战国李悝法经以盗贼为首的法律格局,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为基本精神。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的“十恶”定为重罪,这些罪行大多不能减免,有的为一般赦免所不宽宥。其他的还有保护社会财产、维护社会稳定等原则。唐律对于隐匿户口、诈报年龄,不按期纳租调、服

22、徭役的人定有不等的刑罚,谋反、大逆、逃亡山泽拒捕者都要被处死,家属或处死、或流放,或没为官奴婢。一曰謀反。謂謀危社稷。二曰謀大逆。謂謀毁宗廟、山陵及宫闕。三曰謀叛。謂謀背國從僞。四曰惡逆。謂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五曰不道。謂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造畜蠱毒、厭魅。六曰大不敬。謂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輿服御物;盗及僞造御寳;合和御藥,誤不如本方及封題誤;若造御膳,誤犯食禁;御幸舟船,誤不牢固;指斥乘輿,情理切害及對捍制使,而無人臣之禮。七曰不孝。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異財,若供養有闕;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

23、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八曰不睦。謂謀殺及賣緦麻以上親,毆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長、小功尊屬。九曰不義。謂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及聞大喪匿不舉哀,若作樂,釋服從吉及改嫁。十曰内亂。謂姦小功以上親、父祖妾及與和者。唐律疏议对于十恶的判定而不同等级在唐律中也有反映,贵族、官僚犯罪,可以减、赎、以官职抵。平民侵犯贵族、官僚,加等处罚。主人可以随意殴打部曲,部曲如有过错,主人就算是打死部曲,也不算犯罪。奴婢则在律中与牲畜地位相当,主人只要报请官府,就可以杀死奴婢。令是对各种制度的规定。唐令已经散佚,日本学者经过努力复原,形成了唐令拾遗和唐令拾遗补两部

24、书中。格是对律的补充,以及各种具体的禁令。式是对令的补充,包括各项行政法规和办事的细则。垂拱元年(685年),删改格式,将武德以来诏敕便于时者编为新格二卷,律令基本没有大的改动,制敕和新格成为最便于时用的法律文件。神龙元年(705年),删定垂拱格与格后敕,把制敕对律、令、式的补充、修改另编为新格与格后敕,将格的内容扩大。今天,唐代的格与式都不复存在,但仍可从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看到零星片段。均田租庸调法唐初,由于遭受隋末经济衰退和战乱的影响,社会经济凋敝。贞观年间(627-649年),户三百万,不过是隋盛时九百万户的三分之一。因此,唐王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生产的恢复,以保证财政收入。武德七年(6

25、24年),唐朝颁布了新的田令、赋役令和户令。以度田之制:五尺爲步,步二百四十爲畝,畝百爲頃。丁男、中男給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爲戶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爲世業,八爲口分。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口分,則收入官,更以給人。旧唐书,下同丁男指二十一至六十岁男子,中男为十六至二十岁男子。笃疾包括癫狂、两肢废、两目盲等;废疾包括痴、哑、侏儒、腰脊折、一肢废等。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员,可依品级来请受永业田五顷至百顷。勋官按照级别可受勋田六十亩至三十顷。受田足的成为宽乡,受田不足的称为狭乡。狭乡的口分田减半授给。狭乡的人可以在宽乡遥受田。官僚的永业田和勋田只能在宽乡授

26、给。庶人若有身死而家贫无资安葬的,可以出卖永业(世业)田;迁往宽乡和卖来作为住宅、邸店或是碾硙的,可以出卖口分田。官僚的永业田、勋田和赐田允许出卖。买入田地不得超过应受田之限;狭乡人买地允许依照宽乡的限额。央视2007年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片段,剧中唐太宗命其弟鲁王自狭乡迁往宽乡,反映了唐初宽乡、狭乡受田的矛盾但所谓的授田并非由唐政府来划分土地给百姓,实际上只是规定一个应受田的限额,官员和百姓在此额度内可以请受荒地、无主田、绝户田、没官田和还公田(口分田死后还公),还可以在限额内买地。狭乡占田禁止过限,宽乡如有剩田之处,虽多占,经过申报手续,也不算是过限。户籍簿上的“已受田”,是农民实际占有的土

27、地。国家将这些土地登记在户籍上,承认农民对其的产权。还田方面,因为农民耕种土地的能力有限,因此就算是一个六口之家的自耕农家庭,一般占六七十亩,远达不到受田数,一般土地都能传给子孙。除非出现绝户、逃亡等情况,才有还田问题。因此永业田和口分田的区分没有什么实际区别,产权方面更强调公田和私田。公田在唐代包括官府经营的职田、公廨田、屯田、驿田等官田,以及绝户、逃死、罚没、自动退还的还公田;私田包括永业田、口分田和宽乡的籍外田。相较北朝均田,唐朝取消了奴婢、部曲、耕牛的受田(隋炀帝废除妇人受田的制度,之前一床即一夫一妇应受田一百四十亩),降低农户的受田限额,并禁止在狭乡占田过限。这说明唐初有着相当数量的

28、自耕农民和中小地主,土地兼并现象尚不严重。唐朝又允许在狭乡买田等同宽乡限,宽乡可以籍外占田、勋官可以占有勋田(随着战争勋官的数量也在上升),使得新地主有了多占田的各种方式。唐初,原来无地少地的农民因为人口的死亡流散、土地大量荒芜,这时都占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国家通过户籍承认农民对这些土地的占有。返回到故乡的农民,可以根据唐的田令请国家授荒地耕种。因此田令与户令对于唐初农业的回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鄕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調,三旬則租調

29、俱免。通正役,並不過五十日。此外,对于岭南诸州、国内各部族,都有所需缴纳的额度。若嶺南諸州則稅米,上戶一石二斗,次戶八斗,下戶六斗。若夷獠之戶,皆從半輸。蕃胡內附者,上戶丁稅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三戶共一口。如受到灾情,按照受灾程度的轻重,还有减免赋役的规定。凡水旱蟲霜爲災,十分損四已上免租,損六已上免調,損七已上課役俱免。由于以庸代役制度的实行,使得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然而,皇帝有时可以下令“别差科”,另加差役,是这种制度有时失去了实际意义。租庸调制度是唐前期国家的主要税源,但这种制度因为与人丁数挂钩,因此只有在自耕农民较多、土地兼并尚不严重的时期才能实行下去。下一期开始,我们将介绍唐前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历史,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48历史地理小知识公众号The Official Account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general knowledge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