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62.59KB ,
资源ID:846637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663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docx

1、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6 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2.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热爱春节文化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畅谈体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重点难点1.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体会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和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

2、悟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3.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教学课时两课时6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的是什么?段导读:本段主要写腊月初八,老北京人要熬腊八粥。􀀌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这句话在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

3、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泡腊八蒜。􀀍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n)掺(ch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为什么称孩子们的事情是大事?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孩子们准备过年,购买东西。􀀎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段导读:写大人们预备年货。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腊八

4、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大人和孩子们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彩排”说明了什么?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n),小孩子们最喜欢。段导读:本段主要写过小年,人们放鞭炮和吃糖。􀀐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段导读:本段主要写过小年后,大家要大扫除和购买年货。第二段(第5、6自然段):写腊月二十三

5、过小年,人们放鞭炮、吃糖、大扫除、购买年货。􀀑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新衣”“对联”“年画”说明了什么?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什么?你知道什么是“守岁”吗?“守岁”有什么意义?第三段(第7自然段):写大家过除夕时的热闹情景。􀀒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

6、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初一与除夕有什么不同?􀀓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n)熟技能。比赛为什么不争名次呢?段导读:本段主要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轻松自在。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段导读:正月

7、初六,店铺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第四段(第810自然段):主要写正月初一热闹的情景。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又”字可以去掉吗?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传故事。“几百盏灯”说明了什么?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段导读:本段主要写元宵节,街上的灯数量多、种类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

8、、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段导读:元宵节除了赏灯,还必须吃元宵。第五段(第11、12自然段):写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第六段(第13自然段):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大家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1.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

9、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作者热爱春节文化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本课朗读录音,作者老舍先生的简介和春节的相关资料录音,北京过春节时的相关照片投影。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简介有关春节的常识。同学们,我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它象征着团结与兴旺。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可是,你们了解有关春节的常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春节常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

10、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是指我国农历年一年的岁首正月初一,农历年也叫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不但是汉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老师过渡:听了录音,大家简要了解了

11、有关春节的常识。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板书:北京的春节老舍2.简介作者。(播放录音)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一种既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老舍先生的著作非常多,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了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创作了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了

12、新社会,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课朗读录音。(投影图片)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书,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北京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学生甲: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板书:腊月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2)北京的春节大概有多长时间?学生乙:课文在第1自然

13、段中写“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之后是春节的准备,直到高潮,在最后一段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很长,有一个多月的时间。(3)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都写了哪些风俗习惯?学生丙: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准备过年,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大人准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过了小年要大扫除,把吃的备充足。学生丁: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初六店铺开张,还可以逛天桥和听戏;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4)根据

14、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戊: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5)根据习俗概述,你认为课文应该怎么来分段呢?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六段,也可以分成三段。分六段见前面“课文详解”。分三段如下: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人们从腊八开始准备过年的情形。第二段(第712自然段):写除夕、正月初一及元宵节的盛况。第三段(第13自然段):写春节的结束。板书:开始高潮结束(6)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师小结:作者描写了老北京的春节隆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体现出老北京的春节独具特色、情趣盎然、魅

15、力十足的年文化。3.交流探讨,感受年味。老师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大街小巷处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说一说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甲: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使得过年格外热闹。学生乙:年的味道是饭香食美的味道。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麦芽糖、江米糖;二十三后,把食物都要准备充足;除夕时家家赶做年菜

16、,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吃元宵。食物可谓是既充足又丰盛啊!这是人们在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人们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学生丙: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孩子们可以买喜欢的玩意儿,正月初一人们可以逛庙会,看节目,逛天桥,还能听戏,元宵节的灯会更是有声有色。老师小结:在整个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含着最丰富的传统。从吃到穿,从情到景,期盼、祝愿,处处流露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无不体现出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展示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4.品读体味,感

17、受民俗。(1)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走近除夕。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你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学生甲: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老师小结: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人们都在欢天喜地庆祝除夕,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

18、情。在朗读中要把它表现出来。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3)走近元宵节,赏万家灯火。老师过渡: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气氛?学生乙: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学生丙: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4)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节灯市,都会看到什么?学生丁:如果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我将会看见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

19、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老北京是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5.研读全文,充分感受。(出示研读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3)根据交流的情况,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6.结束语。同学们,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朴实”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优美画卷,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独具特色、情趣盎然、魅力十足的年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那么,这么优秀的文章,作者是如何写的呢?下节课我们要仔细品味老舍先

20、生的语言风格,并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1.本课教学设计要合理流畅,把握教材要准确深入,针对学生的特点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2.教学分析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这样,同学们才会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会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才会热烈、浓厚。3.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多说一点儿,把课堂还给他们,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授课中,教师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地放和收。1.揣摩文章的字词句段,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2.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3.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

21、习俗,激发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与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课朗读录音,重点词句及相关问题的投影。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感知。这节课我们要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二教学设计1.播放本课的朗读录音。(让学生进入情境,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2.分析思路,理清脉络。(让学生根据作者对北京习俗的概述内容,按时间顺序分析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老师过渡:上节课,我们根据作者对北京习俗的概述,明确了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写作的方法。作者

22、是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具体活动为纬线来组织全文的。谁来按时间顺序简要地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甲:本文从腊月初八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先讲了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之后讲除夕,讲正月初一,讲正月十五元宵节,最后讲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始,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使得脉络非常清晰。板书:时间顺序脉络清晰3.分清详略,感受效果。(让学生默读全文,集体交流、分析、感受有详有略的表达效果。)(1)老舍先生写了这么多有关老北京的春节活动,你觉得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有什么作用?学生甲:本文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3、四个部分,有的民俗习惯只用一句话带过。这样写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印象深刻。板书:有详有略点面结合(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学生甲:我喜欢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让我们从中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学生乙:腊八那天

24、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作者将叙述与描写融为一体,“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使我们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艺术魅力。学生丙:描写除夕时,作者先总起“除夕真热闹”。之后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具体来说,如“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全都在庆祝除夕,所以说除夕真热闹。学生丁:作者还从味、色、音的角度来说。如“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

25、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先生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的描写非常细腻。学生戊:作者在描写正月初一时,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来表现的,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有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悠闲自在。学生己:在描写元宵节时,作者主要对灯作了详细描写。写灯的数量之多,我们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

26、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写灯的种类多,我们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地描写这些,就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节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老师小结: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内容,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4.揣摩重点词句,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都要守岁。”学生甲:从第一句话充分感受到“除夕

27、真热闹”。通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儿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能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能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乙: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指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

28、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5.赏析全文。本文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的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作者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雅俗共赏。许多场景的描述,有非常强的画面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北京春节与

29、众不同的民风民俗,体会到民风民俗的亲情、乡情、期盼与祝愿。纵观全文,老舍先生用精练含蓄、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板书:生动形象雅俗共赏“语言大师”1.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回到课文中描绘的老北京,品读老北京的年味儿,了解独特的年风俗。虽然查找资料的学生很多,但是学生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资料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资料上还需要引导。 2.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精华。因此,教师还需要

30、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3.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老舍先生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风格。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北京的春节时间顺序脉络清晰有详有略点面结合生动形象雅俗共赏“语言大师”1.用下列字组成本课的四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零零七八碎万万象更新男男女老少灯灯火通宵日日夜不绝万万不得已截截然不同张张灯结彩截然不同:看到结尾,汤姆才发现这部电影的结局与自己想的截然不同。万不得已: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李漓绝对不会用王锋的钱来给父母治病。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31、农业展览会。(2)北京(虽然)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起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3)这些比赛并(不是)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3.在横线上填写带“春”字的词语。(1)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7)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8)郊愿晓绿初经雨,苍陌春阴乍禁烟。(9)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1.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