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400.71KB ,
资源ID:84516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4516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晋城市城区20年.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晋城市城区20年.docx

1、晋城市城区20年晋城市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二十年综述晋城市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二十年综述 晋城市城区是在1985年的市管县体制改革中由原晋城县划分组建,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的中心腹地,面积149.6平方公里,现辖1个镇、7个办事处,137个村(居)委,辖区内总户数10万余户,总人口29.77万人。 自1985年5月建区以来,城区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空前发展,奠定了今天在全市的中心地位。 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建区二十年,是城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城区的国民经济体

2、系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85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5.63倍,年均递增15.95%;人均生产总值1274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1.02倍,年均递增13.98%。农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78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2.42倍,年均递增6.68%;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5973万元,比1985年增长17.42倍,年均递增16.57%。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体系基本形成。2004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7249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

3、9.92倍,年均递增13.4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张,2004年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65134万元,比1985年增长6.6倍,年均递增11.27%。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各种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04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11134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39.26倍,年均递增21.47%。财政总收入2004年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0611万元;比1985年新增长9倍,年均递增12.92%;实现一般财政收入8957万元,比1985年增长3.38倍,年均递增8.08%。 二、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建区以来,城区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而深刻

4、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建区以来,城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1985年的15.6:58.2:26.2调整为2004年的2.9:41.4:55.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9.5个百分点。 (二)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经过建区二十年的努力,城区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的、以传统的粮食种植和煤、铁为主的

5、资源型结构发展成以优势为主,多业并举、整体发展的新格局。 1、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年来,城区农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稳步提高,种植结构明显改善。建区以来,在耕地逐年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一靠科技,二靠投入,三靠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使粮食生产基本保持了稳定。1985年城区粮食产量为1.95万吨,199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2.43万吨,比1985年增长24.98%,近几年城区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粮食产量有所下降,2004年为1.68万吨。另一方面,

6、在“稳粮、扩经、增特、创精”的农业调产思路的指导下,多种经营生产有了较大发展。2004年,水果产量达到2858吨,比1985年增长7.8倍。 副食品生产规模扩大,总量迅速增加,有效供给水平大大提高。2004年肉类总产量达到997吨,比1985年增长43.04%,年均增长1.90%;禽蛋产量为2205吨,比1985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9.79%;牛奶产量从无到有,2004年为1129吨;蔬菜产量达到71359吨,比1985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7.43%。 农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非农产业发展迅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区农村经济逐步扭转和改变了徘徊不前、经济单一的局面,进入了快

7、速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8.58亿元,比1985年增长12.9倍,年均递增14.86%。非农产业和多种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体系。2004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03%,比1985年下降了10.73个百分点;农村工业产值占到58.06%,比1985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其它产值占到35.91%,比1985年上升了12.12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建区以来,城区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经济规模显著扩大,产业、产品结构趋向优化。 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4年,全

8、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67225.3万元,比1985年增长3.62倍,平均每年递增8.39%。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升级换代。自建区初期乡镇企业蓬勃兴起、90年代初达到鼎盛之后,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煤铁资源枯竭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一度受挫,近年来城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和发展了一批新兴行业,基本确立了以轻工饮品、玻璃制品、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 3、三产发展日新月异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26.21%提高到2004年的55.71%,上升了29

9、.5个百分点。 一批新兴三产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拓展到许多新的领域,房地产、旅游、教育、信息咨询、广告、家政服务等一批新兴行业已经形成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连锁经营、物业管理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开始起步。 (三)所有制结构日趋改变,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公有制发展迅速,民营经济渐成经济发展的亮点,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陆续涌现出了像九州玻璃、丰泰实业、凤展购物、崇安堂药业、红太阳家具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企业,2004年民营经济产值达到36.67亿元,是1997年的20.2倍,年均递增53.64%。 三

10、、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建区20年来,城区商贸市场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整个流通市场始终保持着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建区以来,充分发挥全市中心城市的优势,城区商品市场得到迅猛发展,数量、规模扩大,零售总额成倍增长。2004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020万元,比1985年增长13.5倍,年均递增15.11%。市场商品琳琅满目,种类、花色繁多,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购物难、吃饭难、住宿难的“消费难”状况。 流通网络日趋完善。建区初期,商品流通仅局限在新市街、南大街的老市区范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流通网络日趋完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多种运行方式并存的流通服

11、务网络基本形成。白云、华鑫、商业大厦、银都、凤展、丰华等一批综合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福旺多、金辇、白云等各类自选超市和连锁商店及专卖店日渐兴起,建材、小商品等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日益增多,商业网点布局日趋合理,大大满足了市民生活需要;晋城大酒店、金辇大酒店、煤海宾馆等一批星级服务餐饮企业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住宿餐饮的服务品位。 非公经济比重聚增。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营主体日益分化,新的经济成份大量涌现,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1985年,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75.95%,个体及其他经济零售额仅占24.05

12、%;到了1995年,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下降到45.04%,个体及其他经济零售额所占比重提高到54.96%。2004年,国有和集体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2.17%,非公有经济所占比重已高达87.83%,分别比1985年和1995年上升了63.78和32.87个百分点。 四、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建区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水平已由温饱跨入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1985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508元,到2004年增加到8097元,比1985年增长了14.9倍

13、,年均递增15.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9元,比1985年增长6.2倍,年均递增10.94%。 消费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5696元,比1985年增长11.6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80.4元,比1996年增长32.16%。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51.88%下降到2004年的29.9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6年的33.67%下降到33.13%。 居住条件达到改善。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快了对老城区的改造和新生活区的建设,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极大提高,城市住房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农村住

14、房质量大为改善。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9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5.7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小康生活水平标准。 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重视。2004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万户,电视覆盖率98%。彩色电视机和收录机基本普及,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电脑等一大批新兴文娱用家用电器进入普通家庭。2004年末,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8台,空调18台,彩色电视机117台;农村家庭彩电达到109台,家用电脑15台,空调6台。 五、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逐年提高 建区二十

15、年来,就业总量持续增长,职工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底,全区共有在岗职工10414人,比1985年增加2297人,年均递增1.3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到12443万元,比1985年增长14.37倍,年均递增15.46%。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建区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城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网络。2004年底,全区有5282名职工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有4066名职工参加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291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城市贫困居民9041人和农村贫困居民2585人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共计64

16、6.7万元。 (二)科教兴区”效果显著 90年代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区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壮大科技人员队伍,提高科技进步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自2000年到2004年的5年,区级科技三项费用共投入497万元。 教育事业发展巩固。自建区以来,城区始终把教育工作当作百年大计放在第一位来抓,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师队伍逐年壮大,教学条件逐年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目前已建立起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类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全面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04年,城区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10所,比1992年分开管辖时增加9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4605万人,比1992年增长83.31%;教职工人数达到2558人,比1992年增长86.85%。 (三)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持续保持全市领先,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2004仅为2.46,比1985年建区时下降6.84个千分点。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城区医院进入一等甲级医院行列,卫生所遍布各个社区和村(居)委。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逐年增多,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普及。经营和管理城市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城管执法、环境卫生等工作逐年增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日益舒适的生活环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