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36KB ,
资源ID:83727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3727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笔记2.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笔记2.docx

1、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笔记22018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笔记(2)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备考医学教育网陪伴!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复习笔记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气滞血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 概念 :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 ,以致血液运行滞涩或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2. 形成 :多由情志内伤,气机阻滞 ,影响及血;或因闪挫外伤,伤及气血,因而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所致。3. 表现 :一般来说 ,气滞而血瘀与肝的关系密切 ,

2、血瘀而气滞则与心密切相关。气滞血瘀并见,可见胀、满疼痛,瘀斑,以及积聚癥瘕等病证。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久则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 ,唇舌青紫等症 。气虚血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1. 概念 :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 ,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2. 形成 :较多见于心气不足 ,运血无力病证 ,以及气虚血滞的肢体不用等病变。且在老年病中,气虚血瘀,更应注意。3. 表现 :多见惊悸怔忡 ,喘促水肿 ,或肢体瘫痪、凄废等证。气不摄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 概念:指因气虚不足,统摄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 ,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2.

3、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 ,脾气虚损 ,统摄失司所致。此外,诸如肺气、肝气、胃气、肾气虚亏 ,亦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3. 表现:可见咯血、吐血、阻血、发斑、便血、尿血 、崩漏等病证,并可伴见面色不华 ,倦怠乏力,脉虚舌淡等气虚之象。气随血脱的概念、形成及表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1. 概念 :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 ,气随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剧脱散,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2. 形成 :多由外伤失血,或呕血 、便血 ,或妇女崩中 ,或产后急剧大出血等所致。3. 表现 :可见出血量多,冷汗淋漓 ,面色苍白 ,四肢厥怜 ,甚则晕厥 ,或见抽搐,或见口干,脉在或微细欲绝等症 。气血两

4、虚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 概念 :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 ,组织器官失养,而致机能减退的病理状态。2. 形成 :多由久病耗伤 ,气血两亏所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3. 表现 :或先有失血 ,气随血衰;或因气虚,血液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 ,从而形气血两虚病证,可见面色谈白或萎黄 ,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心悸失眠,形体瘦怯,肌肤干燥 ,肢体麻木 ,甚则肢体感觉障碍 ,或肢体瘦废不用等症。津液不足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津液代谢失常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因外感温热或燥热之邪煎灼津液,或邪热内生,或大热、多汗、吐

5、泻、多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耗伤津液;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而伤津;或体虚津液生成不足,或久病耗伤等,致使津液亏耗而发病。3、表现伤津为主,可见口渴引饮,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甚则转筋等症。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伤液为主,则可见舌光红元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欲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摘,其则动风而见肉潤,手足震颤、蠕动等症。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滞留于某一局部,导致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 。2、形成津液的输泄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

6、,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3、表现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三:一是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口区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腻等症;二是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三是水液潴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则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气随津脱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3.表现:气脱则全身机能突然衰竭,可见面色苍白,神昏晕厥,汗出不止

7、,目闭口开于撒,甚则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津枯血燥的概念、形成及表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1.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损耗,或阴虚瘸热,津液暗耗等所致。3.表现:可见心烦,鼻咽干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癌痒,或皮屑过多等症。津亏血瘀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由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大量耗伤津液,致使血容量减少,血液循行阻滞不畅,从而导致血瘀等所致。3.表现:多在津液不足基础上,又出现舌质紫络,或有瘀点、瘀斑,或见斑磨显露等症。

8、血瘀水停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因血瘾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瘸而致气滞,气带则津停为水等所致。3.表现:多在血瘀基础上,兼见下肢、面目浮肿等症。风气内动的概念: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风气内动又称 “内风” ,即肝风内动。指在疾病过程中 ,或因阳盛 ,或因阴虚 , 或血虚 ,或热极伤及营血 ,以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或筋脉失其濡养 ,从而出现动风的病理状态。故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风气内动的形成及表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主要有如下五类 :1. 肝阳化风:多由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 ,肝气亢逆 ,或操劳过度

9、,耗伤肝肾之阴 ,以致阴虚阳亢 ,水不涵木 ,浮阳不潜 ,继而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动无制 , 便亢而化风 ,形成肝风内动。2. 热极生风 :又称热甚动风,多由邪热炽盛,煎灼津液 ,伤及营血 ,燔灼肝经,筋脉失其柔顺 ,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可见痊厥,抽搐 ,鼻翼煽动 ,目睛上吊 ,并伴有高热,神昏 ,谵语等症 。3. 阴虚风动: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耗伤;或久病耗伤,津液及阴气亏虚所致。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 ,阴气大伤,失其凉润柔和之能 ,则变生内风 ,即虚风内动。可见筋挛肉潤,手足蠕动等症 。并见低热起伏,舌光少津 ,脉细如丝等阴竭表现。4. 血虚生风 :多由生血不足,或失

10、血过多 ,或久病耗伤营血 ,导致肝血不足, 筋脉失养,或血虚无以荣络 ,则虚风内动,可见肢体麻木不仁 ,筋肉跳动 ,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5. 血燥生风 :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 ,或长期营养缺乏 ,生血不足 , 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 。津枯血少,失润化燥,则肌肤失于濡养 ,经脉气血失于和调 ,于是血燥而变生内风,可见皮肤干燥 ,或肌肤甲错 ,井有皮肤瘙痒或落皮屑等症 。寒从中生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寒从中生又称“内寒” 。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积滞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

11、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累及脾肾,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所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3、 表现一是阳虚阴盛,阴盛则内寒自生,可见虚寒及血脉“收引”之症 ,如面色苍白,形寒股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虚气衰,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等积聚或停滞,可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使泄泻,或为水肿等病证。湿浊内生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温浊内生又称“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2、形成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多因过食肥甘,嗜酒或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

12、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或喜静少动,或情志抑郁,以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 ,因而水液不化,聚而成湿所致。湿浊内生亦与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有关。3、表现常随湿浊阻滞部位不同而异 。如湿浊留滞经脉之间,则可见头昏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纳呆,口腻或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津伤化燥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2、形成多因久病伤阴超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津少;或温热病变热盛伤

13、阴耗津等所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3、表现内燥病变以肺、胃、大肠为多见,可见津液枯捆及阴虚内热病证,如肌肤干燥不浑,起皮脱屑,甚则较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如以肺燥为主,则应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则胃阴虚亏,可伴见舌光红无苔;如若肠燥,则应兼见便秘等症。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火热内生的概念、形成及表现:1、概念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内热”,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结,郁久化热化火,或病邪郁结,从阳化热化火,因而产生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2、形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

14、亢盛,称为“壮火”。又称“气有余便是火”;二是邪郁化火,如外感风、寒、燥、湿等病邪入里,郁结从阳化热化火,或痰饮、瘀血、结石和食积、虫积等郁而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多由津液亏耗,阴气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3、表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凡阳盛、邪郁化热化火及五志过极化火,多为实热实火,可见高热,午后潮热,面红目赤,尿赤,便干,唇舌生疮等症。若属虚火,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等症。而阴虚火旺,则其火热征象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可见虚火上炎的牙痛、咽痛、齿衄、颧红升火等症。疾病传变的形式:1、病位传变病位传变指某一部位的病

15、变 ,可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 ,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1)表里出入 :包括表病入里 、里病出表。(2)外感病传变 :包括六经传变 、三焦传变 、卫气营血传变 。(3)内伤病传变 :包括脏与脏传变、脏与腑传变 、腑与腑传变 、形脏内外传变。2、病性转化(1)寒热转化 :包括由寒化热 、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 :包括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1、体质因素主要从两方面对疾病的传变发生作用 :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正气之强弱 ,从而影响发病与传变的迟速 ;二是在邪正斗争过程中 ,对病邪的 “从化” 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2、病邪因素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一是疾

16、病传变的迟速与邪气的性质直接相关。如外感六淫,则阳邪传变较快、阴邪传变较慢 、病气传变急速 。另外,邪盛传变较快 ,邪微则传变较慢 ;二是不同病邪,其伤人途径不同,病位传变途径亦有较大差异 ;三是病邪从化主要由体质因素决定 ,但病性变化与病邪属性亦有一定联系 。如燥为阳邪,易从热化 ;湿为阴邪,易从寒化等。3、 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一是地域因素长期作用 ,形成不同人群的体质特征和疾病谱差异 ,从而影响疾病的传变 ;二是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的影响 。4、生活因素包括情志 、饮食 、劳逸等 ,主要通过对正气发生作用而影响疾病的传变进程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1、未病先防(1) 养生以增强正气中医执业医师

17、中医理论基础包括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体魄锻炼 、调摄饮食 (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 、推拿 、药物调养等方面 。(2) 防止病邪侵害包括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等方面 。2、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如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等。正治与反治的概念1、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故说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等原则。(2) 反治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

18、则。又称“从治” 。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反治的作用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2.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 塞因塞用 :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 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4.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

19、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温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 ,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 “通因通用”之运用。“本” 和 “标” 的概念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则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则旧疾、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缓则治本、急则治标、标本兼治的概念1、缓则治本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缓则治本

20、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情况下,即应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2、急则治标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甚则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当先治,故急治其标病。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应以治肝血瘀阻为本,治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3、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则当标本兼顾,予以治疗。扶正与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2、 祛邪祛邪即祛除病邪 ,使邪去而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

21、的方法 ,适用于各种实证。扶正祛邪的运用: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1、单纯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 ,而邪气亦不盛的虚性病证或真虚假实证。2、单纯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或真实假虚证。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病证。但在具体应用时,亦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 ,还是以邪实为主,以便确定其治法是扶正为主而兼顾祛邪 ,还是桂邪为主而兼顾扶正。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而正虚不甚 ,尚耐攻伐的病证,或邪盛为主,两者同时兼顾,则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均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5、先扶正后祛邪 :即先补后攻 ,适用于正虚邪实 ,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因正气

22、过于虚弱 ,若同时兼以攻邪,则更伤正气 ,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调整阴阳: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1、 损其偏盛即损其有余。主要适用于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盛而有余的病证。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则应“治热以寒” ,即用 “热者寒之” 法则。2、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则应滋阴以制阳。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阴亏 虚,故应“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如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但最终导致的是肾阳虚损 ,则应“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此外,由于阴阳偏衰可以互损 ,而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

23、病证时,还应注意 “阳中求阴” 或 “阴中求阳” ,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即所谓 “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3、阴阳并补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指对阴阳两虚病证应用阴阳双补之法治疗。亦应分清主次 。4、回阳救阴为适用于阴阳亡失病证的治疗原则。即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救阴以固脱。调理精、气、血、津液:病机病证有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亏虚与互用关系的失调,故调理精气血津液,即是针对其不足或失调而设的治疗原则。1.调精。2. 调气。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3. 调血。4. 调津液。5. 调理精气血津液关系 。三因制宜:即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

24、方药。1、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所说:“用寒远寒 ,用凉远凉 ,用温远温 ,用热远热 ,食宜同法” 。2、 因地制宜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即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用药的原则。如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 ,收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3、 因人制宜即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1)年龄 :老年人生机衰退 ,气血阴阳亏虚 ,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 。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 ;小儿生机旺盛 ,但气血未充 ,脏腑娇嫩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 ,忌投峻剂 ,少用补益 ,药量宜轻。(2)性别:妇女有经、带、胎 、产之别 ,用药宜慎。妊娠期间,凡峻下 、破血 、 滑利 、走窜等伤胎或有毒之品,尤当禁用或慎用。(3)体质: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 ;阳虚或阴盛之体,则应慎用寒凉之药。养生的原则:养生 ,又称道生 、摄生 、保生。养生的原则包括 :1. 顺应自然 ;2. 形神兼养;3. 调养脾胃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4. 因人而异。养生的方法主要包括 :1. 适应自然 ,避其邪气。2. 调摄精神 ,内养真气。3. 饮食有节 ,谨和五味。4. 劳逸结合 ,不可过劳。5. 和于术数,适当调补。中医执业医师中医理论基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