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57KB ,
资源ID:8281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281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

1、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来源:|发布日期:2008-06-24|浏览(231)人次|投稿|收藏 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

2、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

3、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

4、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

5、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

6、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

7、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精品课程:蒙古民俗教

8、学大纲蒙古民俗教学大纲 敖其 编写 扎格尔 审定课程名称:蒙古民俗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 1.通过传授蒙古民俗学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容、概念、功能、研究方法、蒙古民俗的分类、学科研究现状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了解蒙古民俗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原则与方法: 1. 理论结合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结合课堂教学、讨论和田野调查,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课时共:54课时 主要教学容和课时分配:导言(1课时) 在导言部分介绍民俗的涵义、蒙古民俗发展史及特征的同时介绍蒙古民俗的分类、研究现状等。 第一部分 生产民俗民俗(

9、2课时) 第一章 采集业民俗 第一节 文献中的信息 本节主要从文献、游记中收集有关采集业民俗的容,追述生产民俗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民间野生采集食物 介绍了野生植物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的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将采集到的食物分为果实类植物、叶类植物,同时阐述了食用采集食物的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 1. 说说您家乡野生植物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2. 从民俗角度出发,谈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 狩猎民俗(3课时) 第一节 狩猎目的 本节将蒙古族狩猎的目的分为满足生活需要、进行军事演练、保证食品来源、娱乐作用等几方面加以解释。 第二节 狩猎方法 介绍蒙古族传统狩猎方法的同时,介绍狩猎工具及技巧。 第三节 猎

10、物的价值 介绍狩猎是出于皮、肉油、贵重器官的实用价值。 第四节 特殊的狩猎习俗 阐释狩猎习俗中的昂根仓(意为猎神祈颂词)、甘旗甘仓、朱力特礼、图腾崇拜、去躁礼及禁忌、 思考与讨论题: 1. 举例说明狩猎民俗。 2. 简述昂根仓与甘旗甘仓的联系与区别 3. 信仰崇拜在狩猎过程中的影响? 第三章 牧业生产民俗(6课时) 第一节 五畜及其名称 在饲养和管理五畜过程中,牧民们对牧养的牛、马、骆驼、羊、山羊根据毛色、牙齿、体态等不同特点命名。 第二节 四季游牧营地及走场 主要讲授游牧的目地;春、夏、秋、冬四季营地;介绍与其相关的民俗事项,以及选择游牧迁居点的过程。 第三节 饲养 牧业生产是一项有规律的完

11、整的生产过程,其中包括接羔、打印、育肥、配种、分群、驯化使用,以及相关民俗事象。 第四节 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 畜产品加工与利用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制作奶食品、肉食品棕毛利用、皮革加工、燃料利用等,通过介绍上述形式及相关的民俗事项,介绍五畜的价值及牧民利用畜产品的技艺。 思考与讨论题: 1. 掌握根据五畜体态与特征的命名方式。 2. 游牧的有益之处是什么? 3. 简述马奶宴? 4. 举例说明利用畜产品的生产经验。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民俗(3课时) 第一节 农耕史概要 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证明蒙古草原很早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随着清朝末期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及其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农耕面积逐渐扩大,形成了四大

12、农业区。生产方式的多方面改变影响了蒙古族生活方式,并促进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二节 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 蒙古族农业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起初是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后来受到汉民族农民的影响,改进了耕种方式。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粮农与菜农两类农民。介绍私田、合作田、租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农业的其他民俗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蒙古族生产中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新的农耕文化及独特的民俗。其中包括梨米拉礼、驯礼、观征兆、福苗宴及颂词粮仓宴及正月二十五天仓日仪式等。 思考与讨论题: 1. 了解蒙古族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 2. 举例说明蒙古族农业民俗。 第

13、五章 工匠习俗(3课时) 第一节 蒙古族手工艺特点 蒙古族手工艺产品是以家庭生产,仅供给家庭需求,牲畜及其皮毛等初级畜产品用于和异邦进行交易。蒙古族工匠以自己娴熟的工艺技术展现了手工技术的高超,其中不仅有蒙古族还有中原地区的(工)匠、回族、尼泊尔、俄罗斯工匠。 第二节 铁匠和其他工匠 关于铁匠,在史集蒙古秘史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并主要记载了生产工具和在战争中使用铁的纪录。使用铜制作家庭用具的同时作装饰。金银为珍贵金属,所以能显示人们的富有、社会地位、名誉声望等。 第三节 木匠和其他工匠 工匠在蒙古族生产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作品渗透于蒙古族生活各方面。除蒙古族工匠,需专门提到瓦匠和农区的

14、其他工匠。 思考与讨论题: 1.讨论蒙古族手工艺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需完成的民俗。 第六章 交易和运输的民俗(3课时) 第一节 交易民俗 交易民俗的渊源;基本因素,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双方需有剩余产品或为了交易而生产的产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地点、媒介。介绍蒙古族商贸的历史概况,从交易猎物皮到交换五畜产品的规律,介绍各种媒介的区别。 第二节 交通运输 本节将注明交通运输习俗的构成因素,介绍蒙古地区交通运输概况、运输方式及工具。介绍有关交通运输组织和阿音钦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 1.交易习俗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2.掌握蒙古族商贸历史概况。 3.举例论述交易的基本因素。 第

15、二部分 生活民俗 第七章 服饰民俗(3课时) 第一节 蒙古族服装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讲述体现在蒙古服装的颜色、镶边儿、纽扣缝制针线的蒙古族传统思维和审美观。介绍蒙古服装的种类及因性别、地区差别而产生的不同蒙古服装,总体介绍蒙古服装的象征礼仪、祝福礼、迷拉礼等。 第二节 腰带 本节要介绍腰带不仅是适应游牧生产的蒙古装饰,并且是精神、主权的象征物。阐述蒙古族珍重腰带的历史记载及腰带的颜色、形状、阐释用腰带辨别性别的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 第三节 蒙古帽子 本节阐释蒙古文化习俗中的尊重帽子的礼仪。详细介绍蒙古帽子的种类:鹰帽、狐皮帽、圆顶帽、头巾等。介绍蒙古帽子的形状、帽子颜色的象征礼仪和禁忌习俗。 第四节 其他类蒙古服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