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治理现代化内涵问题与出路社会治理现代化:内涵、问题与出路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意蕴和重要意义1.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 平极大改善,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法治体系基本确立。同时,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传统的单 位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社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流动人口迅速增加, 户籍制 度松动, 社会活力大大增强。 所有这些都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 产生,新的社会主体日趋活跃, 随之而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 现,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社会稳定面临巨大压力,社会领域的治
2、理危机开始隐现。 如何有效治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转型社会, 成 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社会建设和管理重要性程度的日益凸显, 政府社会管理 和有效治理的职能也一改“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被忽视和停 滞的状态,逐渐提上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1998 年的国务院 机构改革方案首次明确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 2002 年党 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的职能,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 正式获 得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地位, 但此时的社会管理还是政府的专 门领域和独立职责,基本拒绝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 2006 年党 的十六届六中全
3、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 题,此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同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事业的一体两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 职责。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主 体的多样化逐渐受到重视,法治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日益明 确。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如同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样,社会治理现
4、代化包括社会治理体 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两个方面。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 代化,“就是使社会治理体系制度化、 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精细化,使社会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律制度 治理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社 会的效能”一是治理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 事务,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既对市场、 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社会事务提出要求, 也更加强调三者关系的协调制衡和良性互动。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组织发展相对孱弱、 民众参与率较低,传统社会管理侧重于行政管理。
5、 而现在市场经 济发展,社会事务大量增加,社会主体日益增多,社会个体的自 主意识勃发,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利益诉求差异较 大,单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社会管理需求, 而民间又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所以,目前的社会管理必然要由政府的行政 管理为主转向公共事务管理, 再过渡到政府管理、社会自我调节 和公民自治协同治理相结合。 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 会治理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 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二是治理方式科学化。首先,实现治理方式科学化就是要转 变以前社会管理重稳定轻治理、
6、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灭火队式”治理模式,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吸纳疏导、事后协 调和依法处理相结合。其次,治理方式的科学化还意味着要充分 依托现代新兴网络技术、视频监控系统、地理和人口信息系统等 数字化手段,整合城市应急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各职能部门的资 源和力量,构建以城市管理、执法、服务为一体的城乡统筹、全 域覆盖、联通共享的综合管理联动平台,同时加强社会风险的预 警和社会心态的监测,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看待, 提升社会治 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水平。最后,治理方式的科学化,还意味着 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加强网格化管理的同时,努力做好社会化服务,寓社会管理于公共服务之中,从而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7、、下放 政府权力,做到为民、利民、便民相统一。 三是治理过程法治化。一方面,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要求各个 治理主体尤其是管理和执法部门坚持依法治理、 授权治理,强化 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解决社会问 题,从而避免“运动式治理”容易导致问题扩大化和“一阵风” 容易反弹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要求明确政 府作为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节和仲裁者的角色, “强化 和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公共危机的法治机制, 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 矛盾和公共危机的长效、制度化手段” 四是治理机制规范化。社会治理机制是指不同的治理主体在 不同的治理领域相互协作、 良性互动的系统过程,这也是
8、治理主 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中坚持源头治 理、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意见表达机制、利 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公共安全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基 层治理机制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从而及时反映和协 调处理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避免“九龙治水”、 多头管理而又无法监督、无人负责的尴尬局面。 3. 社会 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一是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升级。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 治理是我国社会管理从理念到方式的重要升级。 理念的更新最重要的是实现了社会管理从单一主体管理到多元管理、 共同治
9、理的转变,从强调管理到侧重服务的转变,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 转变,从注重维稳向强调维权的转变, 从注重利益导向到强调价 值观念导向的转变。方式的升级是指从政府“包揽”社会事务到 多元主体良性共治的升级,从依靠行政力量到坚持依法治理的转 变,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转变, 从通过自上而下的威权体制发挥作用,到依靠社会层面自下而上的平等和共同参与 转变。“在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坚持系统 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 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社会管理是除了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之外的社会治理。”三是维护
10、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利益 格局分化,多种矛盾交织,使国家处在一个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 的高发期。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矛盾、 现代化与传统生活方式之 间的矛盾、人口流动和劳资纠纷带来的矛盾、 征地拆迁引发的矛 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矛盾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 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 极大地影响 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社会治理现代化主张多元主体共同参 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通过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治理 手段,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升级, 使社会问题在理性协商的共 同作用下得到妥善解决
11、。 此外, 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强调提供多样 化的公共服务, 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 而这也为维护社会稳 定、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四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社会 主体的积极性,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勃勃生机。 现在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面临着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 藩篱。如果政府依然“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一把抓”,社会 组织和相关社会力量没有承担起相应的功能, 社会发展的活力必 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让市场的回归市场、政府的回归政府、社 会的回归社会,社会、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公众 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制定, 让社会组织发
12、挥在自我管理和 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必将再次激发各社会主体的参与热情和主观 能动性。政府简政放权、社会自我调节、公民自我管理的实现过 程,必定会极大地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 真正实现“社会既充满 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改革目标。二、转型期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1.社会力量相对弱小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高度行政化的社会结构, 民间社会发育 先天不良,在社会资源的掌握利用和社会整合动员方面长期处于 弱势地位。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下, 政府是唯一有权力 进行政治和经济干预的力量主体, 整个社会结构由此分化为力量 悬殊的两极: “一方是强大的、 无所不包的政府, 一方是弱小的、 缺乏独立自主的市民
13、社会, 企业和个人没有主体地位,只能作为 行政的附庸。”2.社会治理成本居高不下随着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近 年来,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压力也迅速增 大,各方面成本支出不断增加。据有关机构统计,“ 2012 年我 国用于公共安全的预算接近 7017.63 亿元,而同年整个国防 支出的预算总额才 6702.74 亿元”3.影响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的失范行为剧增 经济体制的变革带动了社会结构、 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我国社会阶层利益不断分化, 社会矛盾 冲突多发高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风险持续加大。社会 失范现象在现阶段主要表现
14、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生活领 域里的欺诈、诋毁、引诱、胁迫、虚假广告、商业贿赂等“不正 当竞争行为”;二是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权钱交易”“权 色交易”等腐败现象;三是思想文化生活领域里的价值失范与社 会病态。 2014年 9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深入调查采 访和梳理提炼,整理出了 13 种当下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现 象和心理,包括“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 惯性怀疑”“炫富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暴戾狂 躁症”“网络依赖症”“自虐心态”等等。4.社会认同和共识较为缺乏社会共识是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形成的普遍认同, 是社会公共 事务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也是社
15、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方面,市场经济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意识、独立权利诉求、 独立行为能力的个体,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和自主性增加, 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因此,近年来我国民 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总体 上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不同社会群 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趋于多样化, 社会舆论和思潮更加碎片 化。经济的市场化驱使人们盲目追逐自身利益,精神的“荒漠 化”愈发严重,社会的总体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官民、警民、医 患、民商等许多主要社会关系之间的不信任会导致社会的内耗和 冲突,诱发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极端化, 已经成为许
16、多社会性事件 发生的培养基。5.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 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三、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1.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力量 按照现代政府治理“有限政府”和社会治理“社群主义” 的观点,积极培育公民意识,扶持和发展社会组织,主动承接政 府管理转移出来的社会事务, 是弥补“社会失灵”、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第一,对待社会组织,首 先要在认识上转变观念, 给予信任和空间。 要认识到社会组织政 治上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而是党
17、和政府社会治理的有益补 充,甚至在许多方面具有政府不可比拟的优势。 要像当年允许和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一样, 对待非政府性社会组织的成 长和壮大。第二,要在登记上放开,给予便利。要加快实施政社 分开,明确社会组织的法人资格和社会地位, 逐步减少半官方的 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对行政资源的依赖,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 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充分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 推动社 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可以重点培育和优先发 展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允许其成立 时直接依法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第三, 鼓励推广通过 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很多想做事情的社会
18、组织尤其是公益 性、非营利性组织提供专门渠道和专项资金支持, 并在此过程中 加强登记备案和服务管理, 做好前期的专家评审和事后的第三方 绩效评估,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推动现 代社会组织制度的建立。 第四,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 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关注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提升专 业化水平,监督其在法律框架下开展活动。 2. 健全社会治理机制,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是推进社会治 理现代化的关键。 第一,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 制。“要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 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
19、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新闻 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 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3.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公共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 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是社会 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一,当前要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多渠道投 诉举报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 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坚决遏制重特 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健全以气象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 生事件、环境突发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为
20、主的防灾减灾救灾体 制,加强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公 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第三,要健全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加快 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机制。加强基层社区组织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做到关 口前移,重心下移,解决好社会管理和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 题,将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依 托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和部门服务平台, 整合城市应急管理和社 会综合治理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和力量,加快建立以公安、消防、 城管、执法、服务为一体的,省、市、县(市、区)、乡镇(
21、街 道)、村(社区)五级联动无缝覆盖的综合信息平台,以网格化 管理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第四,要加强互联网虚拟公共 空间的治理, 加大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 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 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4.重构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 第一,要以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基础, 强化全体国民的社 会认同。 文化上的自信是实现“三个自信”的基础, 民族认同是 政治认同的先导。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 已经融入我们的 血脉,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格修养和家庭伦理、 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熏陶的精神品格,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 力
22、。第二,要以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重点,用理 想信念为精神“补钙”,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固本树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全体国民的价值认 同。第三,要理直气壮地解读“中国道路”, 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 旗帜鲜明地讲清楚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旗帜引领下阔步走向民族复兴、 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过程中 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道路认同和制度认同。第四,凝聚社会共 识不是要消除差异,而是要在尊重个性差异、承认差异、包容差 异的基础上, 增强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树立宪法和 法治权威,增强政策的公共性、公平性和普惠性,凝聚政策共识和改革共识,为
2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 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5.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 第一, 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本质目 标,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步伐,深化教育公平综合改革,健全 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建立 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解决 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二,要紧紧围绕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深化经济社会体制 改革,“让一切劳动、 知识、 技术、管理、 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