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第二三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线与角2. 平移与平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课本第18页“看一看”“试一试”、第19页“折一折”“说一说”。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2.借助实际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3.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三角尺、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学生动手操作。请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直线。2.展示学生作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4组有代表性的学生作
2、品)3.请学生观察这4组直线,说说有什么特征。同桌之间交流、反馈。师小结并板书整理。4.课件出示四幅图。两条直线不相交。 5.引导提问。问:图中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还是相交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两条直线(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经过延长,最终会相交。师板书演示:6.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习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含义与特征。(板书:平移与平行。)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活动一: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有很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活动二:移一移。1.用小棒,放在P18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说一说哪两条线段
3、是平行的 。2.观察P18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活动三:折一折。让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纸。先让学生折两条平行线。2.同学之间互相展示折纸情况,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你折的是平行线吗?体会平行线的特征。3.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使学生体会到:两条直线不平行,两线之间的距离有变化,距离处处不相等;两条直线若平行,两线之间的距离永不变化,距离处处相等。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课后作业布置:先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2. 平移与平行(第二课时)
4、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上的边与边的平行关系。课本第20页“画一画”“实践活动”及补充练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2.通过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重点:体会实物或图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找出实物或图形中的某些线段,并体会线段的位置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教学过程:一、 寻找长方体、正方体的边:1. 观察学具。师问:在学具上,你能找到哪几条边?学生会发现,长方体、正方体每两个面相交都有一条边。数一数,每个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边。2. 课件演示。长方体
5、、正方体模型的边。二、 探索边与边的位置关系。1. 同一平面上,边与边的位置关系。(1)想一想:线段AB与线段CD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线段AB与线段CD互相平行。(1) 找一找:请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些边互相平行?2. 不同一平面上,边与边的位置关系。(1) 想一想:线段AB与线段GH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想象得出,线段AB与线段GH互相平行。(2) 找一找:与线段AB平行的线段有哪几条?学生互相讨论,得出结果。3. 相对面之间的对角面位置关系。 连线BD两点得线段BD,连线FH两点得线段FH。师问:线段BD与线段FH,有什么关系?借助教具,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这样的两条线段也互
6、相平行。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平行线。教师先利用课件演示画法,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己画,师巡视。请几位同学上台板演,同学点评。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五、课后作业布置:1.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平行的?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3. 相交与垂直教学内容:垂直的概念、画垂线。课本第21页例题及第22页和第23页的“实践活动”与练习。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2.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
7、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两条直线垂直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大三角尺、长方体模型等。学具准备: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条直线,看一看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2.揭示课题:师: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相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交与垂直。(板书课题)二、组织活动,获取新知:1看一看。课件呈现图例。(1)学生讨论:这是我们常见到的剪刀和卫生标
8、志图案,如果用直线来表示这些图案,应该怎么画呢?(让学生画一画,并与同学交流一下)(2)思考:左边一个图案是两条直线相交,右边一个图案也是两条直线相交,那么,这两个图案有什么不同呢?师指出: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2.折一折。(1)让学生取出学具正方形纸张。提出要求: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2)展示学生活动结果。(3)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3.说一说。(1)先请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些线段。(2)说一说哪几条直线互相垂直。(3)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出示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4.画一画。(1)用三角尺画垂线。师演示画垂线的过程,并讲解方法。
9、然后学生自己练习画垂线。三、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2页的“练一练”。 1.第1题:让同桌之间互相配合完成“你说我摆”实践活动。2.第2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进步?五、课后作业布置: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4. 旋转与角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课本第24页的内容、“试一试”,第25页的“练一练”等。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和实物展示,认识平角和周角。2. 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学重点: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教学难点: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能活动的角模型等。学具准备:折扇
10、、直尺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组织活动.(1)师:你都认识了哪些角?(直角、锐角和钝角)(2)演示教具会活动的角的模型。学具折扇。学生用学具旋转得到一个直角。问:什么样的角是钝角?用学具旋转一下。问:什么样的角是锐角?用学具旋转一下。2.揭示课题:师:刚才的活动,证明了同学们都已经很好的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初步懂得了它们的特征,也知道了图形的旋转,这一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旋转与角。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认识平角。(1)教师演示教具。通过边的旋转,得到一个平角。(2)师小结:我通过旋转教具,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称叫“平角”。(3)请学生说一说平
11、角的特征。(4)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平角。(5)师演示画平角的方法。并板书呈现。(6)让学生画角。2.认识周角。(1)教师演示教具。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条边得到。(2)小结:刚才老师把教具经过旋转,又得到另一种角,它的名称叫做周角。(3)请学生说一说周角的特征。(4)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5)师演示画周角的方法。并板书呈现。(6)让学生画周角。三、课堂活动: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5页的“练一练”题目。(1)第1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判断所形成的角是什么角。(2)第2题:运用直尺或三角尺在点子图上
12、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五、课后作业布置: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5.角的度量教学内容: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课本第26页的内容、第27页的“认一认”“试一试”及第28页的“练一练”等。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的必要性。2.认识量角器,并理解1角的含义。3.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难点:理解1角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大量角器等。学具准备:量角器、纸片、剪刀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引入课题:1.课件呈现:看一看角A和角B哪个大?大多少
13、?2.学生观察课本第26页上的角A和角B。(1)估计哪个角大。(2)用量角器量。(3)小组反馈度量情况。(4)师问:你有什么体会?3.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度量。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1.认一认。(1)认识周角。师用教具演示:把角的一边旋转一圈,形成周角。明确告诉学生:周角=360。(2)认识平角。先让学生猜一猜:平角是多少度?然后明确告诉学生:平角=180。(3)认识1的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把周角平均分2份,一份就是180,即平角。把周角平均分360份,其中的一份的角是1,或把平角平均分180份,其中的一份的角是1。利用课件呈现出来。(4)介绍量角器和测量方法。2.试一试。(1)指导学生用
14、量角器量角A和角B。让学生自己测量,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结果。(2)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让学生上台利用量角器测量度数。三、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8页“练一练”题目。1.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因此,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就显得十分的重要。2.数学游戏。本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估计角度的能力。利用附页上的材料,组织学生制作一个活动角的学具。学生开始猜角度时可以作一些指导,如看到这个角,想一想大概是什么?以缩小学生猜角度的范围。学生有了一些经验后,可以
15、放手组织同桌的两个学生进行互相猜角度的活动。四、课堂小结:你今天又学会了哪些新的知识,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吧!五、课后作业布置: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6.画角教学内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课本第29页的内容和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2.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尺中的特殊角画出一些指定的角。 教学准备:三角尺、 大量角器等。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一副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画一个角,让学生量一量它的度数。(1)师演示量角的过程和方法。(2)学生复述量角的度数的
16、方法和注意点。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在的刻度线的度数,就是角的度数。2.引入新课:同学们,你能画一个与这个角同样大小的角吗?(板书课题:画角)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如60的角。(1)学生尝试画角。让学生独自尝试画出和刚才同样大小的角。(2)学生汇报画角结果及画角方法。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师引导学生归纳画角的方法。先画出一条边(射线);将这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并且这条边的一个端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也重合;在量角器60的刻度上点上一点,然后,将这一点与边(射线)的一端连接。这样所画的角就是指定度数的角。(3
17、)尝试画150的角。学生独立尝试画角;师注意观察学生画角的过程和方法。学生汇报画角的过程及结果,着重汇报画150角与60角有什么不一样或要注意的地方。关键处:正确找出150的刻度。2.用三角尺画指定的特殊角。(1)汇报一副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2)用三角尺画简单的特殊角。画60的角和30的角。(3)用三角尺画较复杂的特殊角。画75的角和15的角。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以上的角,然后提问学生,让他们说一说画这些特殊度数角的方法。三、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9页“试一试”的题目。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后作业布置:用量角器画4个指定度数的角。板书设计:7.练习二教学内容:
18、本单元中的平行线、垂线、量角、画角以及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课本第30页的内容和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垂线的特征,并能正确地、科学地进行判断;2. 能正确、熟练地量出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应用各种角的关系,求出一些角的度数;3.能应用所学到的线与角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垂线的特征。能正确、熟练地量出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难点:.能应用所学到的线与角的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三角尺、 大量角器等。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尺一副等。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19、1.过已知点画直线。(1)要求: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2)学生完成后,回答: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2.关于线段。(1)要求:连接两点。看有几种连线。(2)提问:有什么体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点连线中,线段最短。3.平行与垂直。(1)画一画。要求学生分别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线。(2)说一说。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是否垂直的方法。4.说一说,下面立体图中,哪些线段互相平行,哪些线段互相垂直?5.量角与画角。(1)板书呈现几个角,让学生上台量一量这些角的度数,并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要点。(2)画指定度数的角。课件出示题目: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以下
20、各角。15 20 30 135 160先让学生完成画角,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出来的?二、专项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练习二的14题。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1.第1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说说马路之间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关系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以直观地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二是,渗透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甲马路与乙马路是垂直的,乙马路与丙马路是平行的,所以甲马路与丙马路也是垂直的。2.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
21、载体。学生在说之前,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马路画一个简单的草图,然后由每个学生带着草图来说一说马路之间的平行与垂直关系。3.第3题: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4.第4题: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指导对比前后两次折纸所得角的度数的变化,从中使他们发现每折纸一次,所得的角的度数均是前一次的一半。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仍可以让他们用这张纸找一找纸上不同的角,各是多少度?以便为第题作铺垫。第题的“用长方形纸折出45,135的角”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的尝试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对学生折出的各种角都应充分地肯定。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22、你有哪些收获?四、课后作业布置:完成数学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 8.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活动内容: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的有关知识。课本第31页和第32页的“走进大自然”专题活动。活动目标: 1. 通过专题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增强应用意识,提升认知价值。活动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几幅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2.引导提问:在这些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3.揭示课题。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板
23、书课题:走进大自然)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的教学情境图。(1)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得到哪些信息。(2)反馈学生所了解的信息。读数。3735200 读作: 三百七十三万五千二百1334000 读作: 一百三十三万四千1000000000 读作: 十亿写数。十万 写作: 100000一百二十万 写作: 1200000十七万 写作: 170000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图中的平行线和垂线。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设计图。2. 课件出示课本第32页的教学情境图。(1)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明白题目中安排的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解决的办法。(3)小组交流。并反馈交
24、流结果。(4)想一想: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三、课堂小结:1.让学生复述在这两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2.你还存在哪些疑问?四、课后作业布置: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三单元 乘 法1.卫星运行时间练习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本第34页的“练一练”以及补充练习题等。教学目标: 1. 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2. 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 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
25、 小黑板及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游戏:8090= 20040= 1704= 263=6050= 9060= 352= 1504=12010= 654= 4530= 805=2用竖式计算:(小黑板出示题目进行分组练习,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4345= 23418= 55152= 68742=3.列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1)45个232的和是多少?(2)596的18倍是多少?(3)824与86的积是多少?二、课堂专项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练一练”的14题。1.第1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6、。集体订正。2.第2题:“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3.第4题: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可以分几步呈现。第一,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第二,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卖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卖多少钱?第三,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三、指导学生完成数学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2.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五、课后作业布置:课本第34页“练一练
27、”的第3题。2.体育场教学内容:乘法的估算。课本第35页到第3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2.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3.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教学准备:课件、 小黑板及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游戏:849= 10090= 3704= 2603=2050= 926= 3502= 180
28、4=4610= 6004= 450030= 8005=2用竖式计算:(小黑板出示题目进行分组练习,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3524= 24318= 86235= 31412=3.解决问题:(课件出示题目)(1)小刚每分钟可以打64个字,他115分钟可以打多少个字?(2)一篇稿件有3500个字,他一小时能打完吗?指名学生板演,请同学互相点评。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第35页的教学情境图。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体育场)(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2)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让学生认
29、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学生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3)学生可能出现的意见: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
30、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2.课件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估一估: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3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算式。(1)引导提问: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从而板书:12628=或7228=(2)估算算式结果。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即:7030=2100(3)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三、课堂活动:指导学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