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8.87KB ,
资源ID:79573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9573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国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国文.docx

1、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国文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国文教学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脉络。2、了解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内容和艺术成就;了解南北朝小说的发展;了解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3、学习和背诵部分经典名篇。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对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内容和艺术成就。经典名篇的赏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历史概说一、魏晋南北朝政治(一)三国鼎立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历时约四百年。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历史情况复杂。东汉后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剧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的

2、交相干政和互相倾轧,更造成了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再加上对羌族的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不断袭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黄巾大起义,给东汉反动统治以严重的打击。起义虽被地主阶级的联合力量镇压下去,东汉帝国也已名存实亡。从献帝初平元年(190)开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扩张了军事力量的豪强军阀,纷纷拥兵割据,在长期混战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繁盛的中原地区竟出现了“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在割据的军阀中,曹操对现实具有较清醒的认识,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他抑制豪强兼并,禁止豪民转嫁租赋于农民,并广兴屯田,用军事组织把广大流民重新安置到土地上,并且广泛搜罗“有治国

3、用兵之术”的人才,因而,发展了生产,壮大了力量,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汉,而分据东南、西南地区的孙权、刘备也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二)西晋的腐败与东晋的苟安司马氏与曹魏争夺政权的斗争以司马氏的胜利而结束。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代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不久,并统一了全国。西晋王朝是代表士族大地主利益的腐朽政权,在它的统治下,各种现实矛盾迅速加剧。士族可以依据官品合法地占有大量的土地。同时,九品中正制也日益发展成为保障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严重情况。这样,便确立了反动的门阀制度。士族依靠这些制度垄断了政治、经济以至文化特权,加深了阶级

4、鸿沟,也造成了寒门与世族的尖锐矛盾。司马氏为了巩固一姓统治,又大封同姓,诸侯王都拥有武装。晋武帝死后,诸王争权夺利,演成“八王之乱”,前后达十六年之久,中原地区又一次遭到兵燹的浩劫;国力也大为削弱,西北匈奴鲜卑等酋帅见有机可乘,纷纷入侵,西晋王朝就在内乱外患相继发生下覆亡了。我国又进入了南北长期分裂的时代。公元三一七年,司马睿依靠南北士族的联合支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它是西晋腐朽的士族特权政治的继续,各种现实矛盾继续发展。士族的经济力量更加膨胀,他们不断地兼并土地,成为惊人的大地主。门阀制度也发展到了顶点。东晋时期,内部则不断争权夺利,皇室、军阀和掌握实权的大士族之间常常爆发尖锐的冲突。东晋

5、一代,从王敦起兵到桓玄篡位,不断发生内战,政局动荡不安。繁重的剥削促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东晋末年以孙恩为首的江南诸郡人民大起义,给东晋政权以毁灭性的打击。在镇压起义中兴起的刘裕,于公元四二年代晋自立,东晋便灭亡了。(三)南朝的动乱和北朝的改革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公元五八九年陈灭于隋,共一百六十九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南朝帝王和士族日益腐朽荒淫,政治极度混乱。588年,随军灭陈,南朝覆灭。西晋亡后,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的统治者不断互相攻杀兼并,混战了一百多年,使中原经济和文化再次遭到惨重的破

6、坏。北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混战局面。孝文帝迁都洛阳,他一方面实行均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同化的过程,给封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北魏仍是鲜卑贵族联合汉族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终于在六镇起义的打击下,分裂为东、西魏,后来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最后为汉族杨坚建立的隋朝所统一。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一)魏晋南北朝农业三国时期:曹操推行屯田制,对恢复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蜀国确定了劝农业、薄赋敛的方针,推动农业的发展;吴国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西晋时期,颁布占田、课田和户调法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东晋对农民的剥削严重

7、,农业生产遭到极大损害。南朝时期江南农业有了显著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安定,农业得到较大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手工业三国时:蜀国的兵器、农具制造、煮盐业和丝织业比较发达,蜀锦负有盛名。吴国造船业发达。东晋和南朝时期:麻葛织业发达,造纸、冶炼、造船、瓷器烧制也都较发达。北魏的手工业也有恢复发展,冶铁业发达,丝织业也有发展。(三)魏晋南北朝的商业三国鼎立后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吴国的商业较活跃。西晋时期商业有所发展,商品丰富。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扬州成为商业中心。和海外贸易也很发达。北魏时期,洛阳是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四)魏晋南北朝社会管理曹魏实行九品中

8、正制,保障了士族的特权。延续到东晋时期。南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士族门阀势力,提拔出身寒微而有才干的人为官,发展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朝采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国家租赋收入,采取汉化政策,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三、魏晋南北朝民族与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族,他们一方面保留着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一方面学习汉族的文化,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丰富多彩,极具特色。(二)魏晋南北朝哲学与宗教汉末儒学独尊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刑名、道、法等家思想抬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一些人逃避现实,一些人看透了儒家礼教的虚伪性。魏晋老庄学

9、说盛行,玄学兴起。佛教的中国化。儒学与佛、道既斗争又融合。隐逸、服食、狂饮、纵欲等各种乱世人生观流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文人信仰相对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所以,这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学传统的大发展、大转变时期。(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与科技全国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官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教学机构,南朝实施专科教育,培养专门的人才。背朝时期,民族教育不断发展。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是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一书。科技也有较大的发展。祖冲之第一个将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农学方面,贾思勰写下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技专著。机械制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10、医学上,出现几部重要的论著。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诗歌(一)“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1、建安文学概说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里。因此,文学史上向来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点。建安文学包括汉魏初阶段(190232)的文学。建安文学获得了繁荣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五言腾涌,俊才云蒸,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安文学的特色是:在内容上反映了动乱的社会面貌和人民丧乱的痛苦,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的文风,风格多慷慨激昂、沉雄苍劲。前人用“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

11、骨”)来赞扬建安文学,就是指建安文学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激昂的风格。建安文学的繁荣及其特色形成的原因:汉末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思想从儒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曹氏父子带头创作,并对文学大力鼓励、提倡;汉代乐府民歌对建安诗人的示范作用。建安文学以诗歌为主体。主要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帧、阮瑀、徐干、陈琳、应瑒)和蔡琰。2、曹操和他的诗歌创作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12、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对书法、音乐、围棋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1)曹操诗的思想内容。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卷七)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此外,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2)曹操诗的艺术特色。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诗人的气质中流露着王者的雄霸之气。前人评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敖器之诗评);“沉雄俊爽,时露霸气”(沈德潜古诗

13、源);“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胡应麟诗薮),都恰当地概括了这一艺术风格。曹操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是学习汉乐府的结果,多是借乐府古题写时事。其诗有四言、五言、杂言,四言诗在曹操的笔下又重放异彩,也带动了五言诗的创作。3、曹丕对文学的贡献(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2)诗歌的思想内容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描写宴游、军旅生活;感事而发的作品。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3)曹丕诗的风格。

14、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诗歌的情感体验真挚深刻、细腻含蓄,语言清丽工致、婉转流畅。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不过,曹丕的诗歌仍有建安诗歌悲凉的特征,只是曹操是悲而壮,曹丕是悲而婉而已。4、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弟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1)诗文创作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

15、。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代表作白马篇。游宴、唱和之作,代表作名都篇、公宴。抒写友情之作,代表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后期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代表作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代表作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游仙诗。

16、(2)曹植的文学成就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曹植

17、对乐府诗的贡献最大的是他的五言诗,他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现存九十余首诗中,就有六十多首五言诗,他的写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建安时期的辞赋大家。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在建安时代,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4、“七子”: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他们的诗歌体现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抒写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精神。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诗人南下避乱的途中,所见战乱造成的一片残败凄凉的景象,心中

18、悲情难抑,写下了七哀诗第一首。形象地描写了由于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乱离景象,以抒情为主旨抒发了作者的强烈的悲愤与深沉感慨。5、蔡琰:蔡琰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代表作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五言悲愤诗。悲愤诗是建安时期最长的一篇文人五言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二)正始诗歌与太康文人1、正始诗歌概说“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

19、,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2、“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咸、向秀、山涛。“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文学)(1)阮籍阮籍少“有济世志”,因“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遂酣饮佯狂,全身避祸,在痛苦与矛盾中度过一生。阮籍崇尚老庄,蔑视名教礼法,但又“口不臧否人物”,“喜怒不形于色”。阮籍诗歌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还有通易论、达庄论等

20、。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2)嵇康嵇康才华横溢,愤世嫉俗,蔑视礼法,谈玄服食,崇尚老庄,爱好“自然”,反对“名教”。他

21、“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最终被司马氏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而杀害。诗歌创作:“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他的四言诗(如忧愤诗)成就较高,诗经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散文成就:最著名的是就是那篇曾经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元261年,山涛被任命为吏部郎,这说明“竹林七贤”发生了分化。山涛举康代自,嵇康得知消息后,于是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要与他绝交。散文观点鲜明,词锋犀利,长于辨难,风格清峻豪壮,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哲理性及批判性。2、太康文人(1)概说太康,晋武

22、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280289年。太康作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繁缛。具体说,主要体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应该说,诗歌的这个变化是从曹植开始的。太康诗歌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植诗“词采华茂”的特点,另方面对六朝山水诗的发展以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作用。(2)左思:左思是建安风骨的继承者,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寒微,在门阀士族制度的重压下,壮志难酬,诗歌充满了寒士的愤懑和反抗之音。咏史八首是其代表作,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抱负,抨击了门阀制度对寒士的压抑和摧残

23、,以及对高门权贵的蔑视。诗歌笔力矫健,气势高拔,辞采壮丽,深得建安风骨之精神,被称为“左思风力”。咏史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范例。左思的辞赋也颇有盛名,其代表作是三都赋。(三)陶渊明与东晋诗歌1、陶渊明的诗歌创作(1)陶渊明的生平、思想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仕途上“四起四落”的非凡经历尤其引人注目。41岁出任彭泽令,仅80天便辞官归隐田园。直到逝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

24、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的思想,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任真,是其性格最突出的特点。为文为人,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2)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25、、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但有些诗篇,也流

26、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

27、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情、景、理的和谐交融。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天

28、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四)南北朝文人诗与乐府民歌1、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1)山水诗兴盛的原因魏晋以来老庄道家思想为主的玄学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深深影响了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和文学创作。文心雕龙明诗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都是在道家崇尚自然的人生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影响下产

29、生的,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风尚。文人士大夫亲近自然、崇尚隐逸、标榜山林的生活情趣,为山水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基础。南渡以后江南之地的山川秀美景色,自然也吸引着文人去感受自然和描写山水。(2)谢灵运的山水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善于描绘画境,追求形似是其显著特点。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如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风格鲜丽清新,精

30、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注重声色的描绘,并借以抒发玄理。(3)谢朓的山水诗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并成为“二谢”,后代称他为“小谢”。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体现在: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在新诗体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诗体”的特点。2、鲍照的诗歌创作乐府诗拟行路难: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

31、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继承了汉魏乐府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及其现实主义传统,从而使文人乐府诗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俊逸雄迈,奇矫凌厉。其诗风的形成和他的人格精神有关,寒门的出身使他的诗贯注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表现出一种昂扬激愤的情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3、庾信庾信的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仕南朝梁。前期作品多作于东宫任职期间,以奉和、应制之作为主。追求新变,讲求声律,与徐陵齐名。后期出使西魏被留,后西魏被北周所代,庾信历仕两朝。后期羁旅他乡多思念故国之作,内容丰富深刻,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庾信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存诗约320首,多作于后期。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风格苍劲。前期诗歌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这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