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1.84KB ,
资源ID:78440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440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药学总论部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药学总论部分.docx

1、中药学总论部分中药学(总论部分)前言中药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系统学习传统中药知识为主,适当介绍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是一门考试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2.熟练掌握300味左右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解释;3.了解有关中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总论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植物:11146(占大多数)天然药材 动物:1581 矿物:801、什么是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其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

2、药。狭义的中药是指中药饮片。 饮片:供配方用的一切药物的加工品。2、什么是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偶然中毒到主动尝)-日而遇七十毒知性能(治病)-知疗效-(效差淘汰,效好肯定)口述到文字理论实践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秦汉时期) 记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记载药物730种。第一次全面系

3、统整理、补充了本经。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李勣 苏敬编写) 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4年),载药850种。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并流传海内外。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唐慎微)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记载药物1746种,附方3000余首,图文对照,方药并收,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简称纲目(李时珍) 明代本草代表作。完成于公元1578年(明万历6年),共52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00首,采用纲举目张的分类法,为当

4、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6、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赵学敏) 清代本草代表作。定稿于1803年(清嘉庆8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新增药品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7、中华本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为划时代巨著,收载药物8980味。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以及其他民族药物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二章、第三章(略)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1、以偏纠偏:以药物的特性和作用(偏性), 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的偏盛或偏衰。2、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功效

5、副作用:不良作用 毒性反应: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1、定义:是以短语的形式高度概括中药的 治疗作用.(即中药的功能)2、分类:对因治疗功效解表清热等对症治疗功效止咳止痛等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四气一、内容又称四性。寒热温凉。平性。基本用药规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温热药。二、确定依据 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三、所示效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温热药: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不良反应:四、具体表述大寒 寒 微寒 凉大热 热 温 微温等石膏:性大寒 附子:性大黄:性寒 干姜:性热薄荷:

6、性凉 麻黄:性温柴胡:性微寒 防风:性微温五、阴阳属性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病症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根据病症的寒热差异选择相应药物; 寒热错杂选择寒热药并用; 真假寒热选择反佐药。七、有关四气的现代研究1、与植物神经系统或能量代谢有关;2、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3、寒凉药有抗生作用。第二节 五味一、内容:酸、苦、甘、辛、咸(淡)。分属五脏而合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肺 肝 肾 心 脾辛 酸 咸 苦 甘二、确定依据起源于口尝具体五味:亲口品尝药物的真实滋味;抽象五味:根据药物作用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味。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发散):表证 如解表药麻黄、薄荷等

7、能行(行气活血):气滞血瘀证 如行气药陈皮、香附等 如活血药桃仁、红花等耗气伤阴,气虚阴亏慎用 2、甘能补(补虚):补益诸虚。 如补气药人参、黄芪等 补阴药沙参、麦冬 补阳药鹿茸、淫羊藿等 补血药当归、熟地等能和(和中、补中):与脾胃关系密切,多 用于健脾。 如六味消食药。能缓(缓急、调和诸药):缓和拘挛疼痛。 如白芍 饴糖等调和诸药、解毒。如甘草等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 中满气滞慎用3、酸(同涩)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如山茱萸 五味子涩精敛汗;石榴皮 诃子 五倍子能涩肠止泻; 桑螵蛸能治疗尿频等.收敛邪气,邪气未尽慎用。4、苦 能泄:通泄(泻热通便):攻积导滞 如大黄能泄热攻积,

8、用于大便秘结.降泄(降泄肺气、降逆止呕): 如杏仁 枇杷叶用于肺气上逆; 枇杷叶还能降胃气止呕等.清泄(清热泻火): 如栀子等治疗火毒热盛之证.能燥:燥湿,用于湿证. 如燥湿健脾的苍术; 清热燥湿的黄连 黄柏等能坚:坚阴(泻火存阴) 如黄柏 知母等平相火,滋肾阴. 坚厚肠胃(厚肠止泻): 如黄连等燥湿止痢疾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 不宜大量用。5、咸能软(软坚散结): 如瓦楞子 牡蛎能治疗瘿瘤能下(泻下通便): 如芒硝能软化燥屎而通便“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脾虚便溏慎用。6、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 如二苓能利尿过用能伤津液,阴虚津亏慎用。7、芳香能散能行能开化湿、避秽、开窍、醒脾.

9、 如藿香化湿; 苏合香开窍等.同辛味,耗气伤津,气虚津亏慎用。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五、气味相合 1、意义:性味相合才能全面认识药物的 性能。 2、原则: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一药中气只能有一,味可以一至数个。 3、规律:气味均一;一气二味或多味。 4、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气味相同,功能相近; 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六、现代研究:主要从化学成分上研究。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含义: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2、药物的气味厚薄;3、药物的性味;4、药物的效用。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向外;沉收敛固藏和泻利。升浮类药:升阳发表、祛

10、风散寒、涌吐、 开窍;沉降类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 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 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四、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五、影响因素:炮制、配伍。第四节 归经一、含义: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 归:归属,入 走 行 通 经:经络 脏腑 同是温热药 有的温胃寒 有的暖肝寒 有的治血寒 同是寒凉药 有的清肺热 有的清肝热 有的清小肠热 同是补益药 有的补脾胃 有的补肺虚 有的补肾二、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三、确定依据1、药物特性

11、:形色气味等2、药物疗效:长期临床观察四、表述方法 1、脏腑表述: 2、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3、合并表述五、归经理论的运用意义1有的放矢地指导临床用药,并提高用 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2、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配合 治疗的药物3、引经报使,直达病所4、与性味相合,有助于记忆药物的功效六、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有效成分与归 经概念上的研究相似于受体学说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一、含义 广义:1、药物的总称 2、药物的偏性 狭义: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 即药物的不良反应二、“毒”的特性: 毒性:是指因过用或久用药物对机体的 损害;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 疗需要无关的

12、不适反应。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 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等等。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理不善 9、辩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六、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2、采制要严格3、用药要合理4、识别过敏要及早防治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一.含义:有选择性的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的方法。二.配伍理论的形成:单味药复方用药三.意义和目的:1、提高与增强疗效2、

13、减少毒性与不良反应3、改变与影响疗效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四.七情配伍的内容1、单行: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治疗效果。 “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独参汤 清金散 2、相须: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人参黄芪 石膏知母 大黄芒硝 附子干姜3、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桂枝白芍 柴胡黄芩 黄连肉桂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生半夏、天南星生姜、白帆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6、

14、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人参恶莱菔子 生姜恶黄芩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十八反 十九畏 第七章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1含义: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2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3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弥陀增;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二、妊娠用药禁忌1含义2确定原则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含义2内容第

15、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一、含义: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三、确定剂量的依据(一)药物的性质性能 1、药材质量 2、药材质地 3、药物的气味 4、有毒无毒(二)用药方法1、方药配伍 2、剂型 3、使用目的(三)患者情况1、体质 2、年龄 3、性别 4、病程 5、病势 6、生活习惯与职业(四)因时、因地制宜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一.给药途径二.应用形式三.煎煮方法复习参考题1.什么是中药?2.什么是中药学?3.简述清代以前重要本草学著作及其作者、成书朝代和学术价值(本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等)4.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5.试述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6.试举例说明五味的含义,表示的作用,气味合参的意义7.何谓药物的升降浮沉?其与性味、药物质地的关系如何?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8.试述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及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9.怎样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10.何谓有毒无毒?药物毒性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11.试述中药七情的含义、内容及其临床意义12.何谓十八反?十九畏?13.简述中药禁忌的主要内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