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65.06KB ,
资源ID:78282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282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docx

1、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一 第49课时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第57课时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纲要求 1.欧洲的宗教改革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3.俄国农奴制改革4.明治维新5.戊戌变法欧洲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原因根本原因:15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要求,但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各种外交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2)开始: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3)主张核心:“因信称义”。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否定教皇和教会作

2、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民族教会。(4)结果:德国社会接受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奥格斯堡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地位。2卡尔文宗教改革(1)内容:信奉“因信称义”;提出“先定论”;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2)影响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3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概况:英国议会于1534年通过了至尊法案,进行宗教改革。(2)内容: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

3、教规进行审查,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3)影响英国建立了民族教会,它的最高首脑是国王而不是教皇,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使英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很不彻底,英国随后出现了清教运动,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的残余,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4尼德兰宗教改革(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尼德兰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较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卡尔文教获得众多的信徒。统治尼德兰的西班牙国王极端仇视新教,残酷迫害所谓的异端分子。(2)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双重性质。(3)结果:尼德兰全境爆发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建立了独立的荷兰共和国。5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1)引发

4、天主教会内部改革。(2)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3)新教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4)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论归纳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变革。在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各国宗教改革相继推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解放相互促进,推动了一场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到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欧整个社会历史的前进。主题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史料研读史料一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

5、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马丁路德传史料二卡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卡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摘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问题依据

6、史料一,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指出“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尔文与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有哪些?卡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解读史料来源马丁路德传、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关键信息“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理清层次史料一反映出马丁路德进行改革的态度非常坚决,坚持自己的信仰;史料二主要介绍了卡尔文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与路德改革的相似之处。获取结论史料一中马丁路德的“不能收回的主张”指的是九十五条论纲,“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圣经或者上帝的判定。史料二中

7、卡尔文与路德主张的相同点包括:都主张信仰得救,都强调圣经的权威而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卡尔文更为激进的地方是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史料拓展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性质与影响1性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2影响(1)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建立的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2)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卡尔文教后来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清教运动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3)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

8、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4)宗教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学生用书P2741改革背景(1)国内政治方面:埃及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方面:经济萧条,国力衰弱。阶级关系:马木路克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民族意识: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要求独立自主的呼声高涨。(2)国外英法展开对埃及的争夺,埃及随时面临着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埃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2改革内容措施内容土地制度取消免税地和没收违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经济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

9、,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工业: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政治体制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设立各级行政机构文化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讲学,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以及翻译欧美国家的著作等军事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官;改善武器装备等3改革影响(1)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2)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3)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史论归纳阿里改革

10、虽然发生在近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但却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其实质作用在于加强埃及的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阿里改革是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其局限性和最终失败是必然的。主题阿里改革的局限性史料研读史料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变革,具有明显的结构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

11、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问题史料认为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读史料来源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关键信息“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理清层次史料第一层主要介绍了阿里改革的目的是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第二层主要分析了阿里改革最大的局限性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获取结论史料认为阿里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变革,即没有变革封建制度。史料拓展 对阿里改革的评价1积极作用(1)结束混乱

12、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2)安定的局面保证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3)有限的开放政策,加强同西方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主义阴霾,带来近代化的一丝曙光。(4)使埃及结束积贫积弱、人人蹂躏的历史,进入空前强盛的时期。2历史局限(1)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农民仍然依附于地主阶级,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甚至被降到农奴程度。工人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力,是被强征服役的农奴。改革只是单纯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强硬嫁接到本国封建制度之上,找不到合适的土壤。(2)对外扩张引起了欧洲列强的干涉,也削弱了埃及的国力,1849年被继任者阿巴斯一世废除

13、。俄国农奴制改革学生用书P2751改革背景(1)内忧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19世纪四五十年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争论。(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2酝酿改革(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酝酿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报纸

14、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及评价(1)内容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评价进步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局限性:具有不彻底性、掠夺性和欺骗性。4改革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15、,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史论归纳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并不是从其主观目的来说的,而是以其发生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

16、制的阻碍、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为依据。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说明俄国仍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主题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史料研读史料一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是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史料二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买卖、交换农民,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用自己的名字订立契约、从事工商业活动,拥有动产和不动产,以及进行诉讼;还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市民或商人。其次,规定全部土

17、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问题依据史料一,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依据史料二,概括俄国农民的身份在改革后发生的变化。解读史料来源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关键信息“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理清层次史料一反映出沙皇政府改革并不是为了实现农民的完全解放,史料二说明改革后农民在人身上获得了完全自由,但并没有无偿获得土地。获取结论史料一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史料反映出改革后,农民在经

18、济、法律和生活上成为自由人。史料拓展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1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日本明治维新学生用书P2761历史背景(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

19、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2维新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建立起来。(2)经济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

20、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上: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大力推进西化。(4)社会风俗:废除一些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5)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6)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3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

21、兵。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史论归纳日本虽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主题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史料研读史料一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为目标,制定国是,建立制度法规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

22、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发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日本维新政体书史料二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的协赞下,行使立法权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及其他公务。大日本帝国宪法问题比较史料一与史料二,日本政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据材料指出其具体表现。史料一和史料二在任用官员的原则上有何不同?解读史料来源日本维新政体书大日本帝国宪法关键信息“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

23、被任为文武及其他公务”理清层次史料一表明明治天皇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可以单独行使诸如立法、选官用官等一切大权;史料二表明日本天皇在议会的协助下行使立法权,臣民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担任一切官职获取结论史料二与史料一相比,日本政体由君主专制改成君主立宪制。主要表现在:宪法规定设立帝国议会,由议会协助天皇行使立法权。任用官员的原则,史料一依据的原则是封建等级,史料二依据的是近代法律。史料拓展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历程中的影响1进步性(1)经济方面: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日本经济的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政治方面:1889年,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

24、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3)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4)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近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5)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国家行列。2局限性(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2)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戊戌变法学生用书P2771变法背景(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

25、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2变法过程(1)开始:“公车上书”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订。概况:康有为联系在京的举人数百人联名上书

26、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练兵。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想理论传播发展为政治实践。(2)准备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3)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内容作用政治颁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

27、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颁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教颁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颁新法: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改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3变法失败(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

28、新”宣告失败。(2)历史意义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史论归纳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主题戊戌变法的背景史料研读史料

29、一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保国会章程史料二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问题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据史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文悌一派代表哪一集团?其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哪些?据史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解读史料来源保国会章程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关键信息“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理清层次史料一介绍了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及保国会的宗旨;史料二主要说明了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理由。获取结论史料一反映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文悌一派明显属于封建守旧势力,他们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是认为保国会“乱国”,只保百姓不保清王朝。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史料拓展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