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7.10KB ,
资源ID:78101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8101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洪武年间《大明律》编纂与适用.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洪武年间《大明律》编纂与适用.docx

1、洪武年间大明律编纂与适用洪武年間大明律編纂與適用發布日期: 2012-04-24 發布: 2012年第2期目錄 本收稿日期:2011-12-16 中國論文網 作者簡介:柏樺(1953-),男,北京市人,南開大學法學院及周恩來政府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碩士,歷史學博士,文學博士;盧紅研(1970-),女,河南濟源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學院博士生。洪武年間大明律編纂與適用 摘要:明代在“常經”之法與“權宜”措置並用的情況下,法律出現多種形式,確實有“聿新壹代之制作,大洗百年之陋習”的特點,不但較之前代法律多有創新和發展,而且使古來律式為之壹變,既強化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也適應了當時社會

2、經濟發展的需要。有關大明律編纂,以前多以明史刑法誌所講吳元年、洪武六年、洪武二十二年,洪武三十年為編纂經過,而實際上還有洪武九年、洪武十八、九年律存在。考證律的編纂經過,探尋其發展變化,對大明律的形成就會有比較明確的認識,而探討明律制定與當時適用的情況,更是了解洪武壹代法制情況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大明律;律令;大明律直解;大明律誥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膺天眷命,奄有萬方,君臨天下,慨彼前元紀綱淪替,彜遵傾頹,斟酌損益,聿新壹代之制作,大洗百年之陋習。始著大明令以教之於先,續定大明律以齊之於後,制大誥三編以告諭臣民,復編禮儀定式等書,以頒示天下,即孔子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3、之意也。當時名分以正教化,以明尊卑,貴賤各有等差,無敢僭越,真可以遠追三代之盛,而非漢唐宋之所能及矣”1。 這是明人頌揚朱元璋在法律方面的建樹,認為立法超過漢唐宋。朱元璋深知國無法則不立,於法律之事非常關心,在位31年期間,親自過問與參與了大明律的編纂,前後頒行至少5次,最終完成大明律定本。朱元璋的立法氣勢也是前無古人的,他聲稱:“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壹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負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將孚佑於無窮矣!” 明太祖實錄卷82,洪武六年五月壬寅條。因為“祖制”不能夠被擅自更改,子孫改者則廢棄不置,官員改者則夷其九族,所以經過朱元璋勒定的大明律終明代而不改,而清代又

4、大體延續,成為實施500多年不變的根本法。 關於大明律的編纂經過,目前學界多依據明史刑法誌壹“蓋太祖之於律令也,草創於吳元年,更定於洪武六年,整齊於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頒示天下”的記載,認為其從草創到定型,歷時三十年,其中涉及吳元年(1367)、洪武六年(1373)、洪武二十二年(1389)、洪武三十年(1397)等4個階段,而對1373-1389年間修訂律的情況少有論及。對於此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吳彰健2、國內學者楊壹凡、徐曉莊等參見:楊壹凡:明太祖與洪武法制載中國法制史考證續編第13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洪武三十年考載學習與思考1981年第5期;修訂始末考載政法論壇1990年第2

5、期;徐曉莊:之特點瑣談載天中學刊2006年第3期;論載天中學刊2001年增刊第1期;與中華法系“自首”制度載天中學刊2005年第1期。此外還有俞美玉:劉基與芻議載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陳戍國:與明代禮制以及相關問題載湖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張伯元:“集解”考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王振安:從的制定看朱元璋的法制思想載新疆社科論壇1991年第6期;張顯清:從和看朱元璋的“鋤強扶弱”政策載明史研究論叢第2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都曾經提到過洪武十八、九年行用律,而對洪武九年胡惟庸修律也有所涉及,但都語焉不詳,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完整律文存在,但考證

6、修律的經過,這段時間是至關重要的。 壹、吳元年律令吳元年(1367)律令,是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總裁官,參知政事楊憲、傅、禦史中丞劉基、翰林學士陶安等28人為議律官的法典編纂班子完成的,因為是當年十二月頒行,次年便改元為“洪武”,所以又稱洪武元年律。 早在1356年,朱元璋剛剛當上吳國公時,便設立提刑按察使司。1357年則采取大赦的形式,將在獄的罪囚赦免。1358年春,又命提刑按察司僉事分巡郡縣錄囚,所依據的還是元代法律,凡是笞刑都釋放,杖刑減半,重囚杖七十,贓罪免於追贓。對於這種行為,當時左右勸說:“去年釋罪囚,今年又從末減用。法太寬,則人不懼法。法縱弛,無以為治”。而朱元璋的看法則是:“用法如

7、用藥。藥本以濟人,不以斃人。服之或誤,必致戕生;法本以衛人,不以殺人,用之太過,則必致傷物。百姓自兵亂以來,初離創殘。今歸於我,正當撫綏之。況其間有壹時誤犯者,寧可盡法乎?大抵治獄以寬厚為本,少失寬厚,則流入苛刻矣。所謂治新國用輕典,刑得其當,則民自無冤。抑若執而不通,非合時宜也”。 明太祖實錄卷6,戊戌年(1358)三月己酉條。在朱元璋看來,此時正在征戰中,爭取民心是最重要的,但也反映出他對法律的基本認識。 現代法學柏樺,盧紅研:洪武年間大明律編纂與適用 在法律方面使用輕典,還是使用重典,朱元璋雖然有壹定的認識,在戎馬倥惚之時,似乎還沒有考慮制定為自己所用的法律。元朝戶部尚書、宛平人張昶,因

8、為“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被授予參知政事,在朱元璋草創國家制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勸上重刑法,破兼並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被朱元璋發現破綻。後來都事楊憲從張昶臥榻偷出其“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明太祖實錄卷24,吳元年六月癸酉條。的手書,因此將其誅殺。這個事件出現以後,朱元璋對於法律的制定更加關註,所以對臣下講用刑的問題時說:“刑本生人,非求殺也。茍不求其情,而輕用之,受枉者多矣。故欽、恤二字,用刑之本也”。 明太祖實錄卷24,吳元年六月甲戌條。正是在“欽恤”的方針下,朱元璋認識到制定法律的重要性。 吳元年(1367)九月,對元朝法律粗有了解的朱元璋與當時的中書省臣李

9、善長、傅、楊憲等有次對話。先是朱元璋認為“連坐”之法不符合先王之政,要求取消連坐,而參政楊憲則認為“元政姑息”,應該采取重治。朱元璋批評楊憲見識太淺:“民之為惡,譬猶衣之積垢,加以浣濯,則可以復潔。汙染之民以善導之,則可以復新。夫威以刑戮,而使民不敢犯,其為術也淺矣。且求生於重典,是猶索魚於釜,欲其得活難矣。故凡從輕典,雖不求其生,自無死之道”。 明太祖實錄卷25,吳元年九月戊寅條。因此制定法律,輕典應該是吳元年(1367)律令的編纂方針。 吳元年(1367)十月,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總裁官的律令編纂班子組成,朱元璋訓示道:“立法貴在簡,當使言直理明,人人易曉。若條緒繁多,或壹事而兩端,可輕可重,

10、使奸貪之吏得以寅緣為奸,則所以禁殘暴者反以賊良善,非良法也。務求適中,以去煩弊。夫網密則水無大魚,法密則國無全民。卿等宜盡心參究,凡刑名條目,逐日來上,吾與卿等面議斟酌之,庶可以為久遠之法”。 明太祖實錄卷26,吳元年十月甲寅條。朱元璋認為唐、宋皆有成律斷獄,惟元不仿古制,取壹時所行之事為條格,婿吏易為奸弊,因此這次編定律條的原則是建立成法。依照朱元璋訓示精神,律令編纂大張旗鼓地展開。朱元璋非常關註修律工作,不但常常召見他們討論條目,而且對編纂的各條都能夠說出自己的見解。明實錄僅選擇壹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見解,以說明朱元璋關註律令制定的認真態度,那就是關於“七殺”之說。朱元璋認為:“近代法令極繁,

11、其弊滋甚。今之法令,正欲得中,毋襲其弊,如元時條格煩冗,吏得寅緣,出入為奸,所以其害不勝。且以七殺言之,謀殺、故殺、鬥毆殺,既皆死罪,何用如此分析?但誤殺有可議者,要之與戲殺、過失殺,亦不大相遠。今立法正欲矯其舊弊,大概不過簡嚴,簡則無出入之弊,嚴則民知畏而不敢輕犯,爾等其體此意”。 明太祖實錄卷27,吳元年十壹月壬寅條。通檢洪武二十二年(1389)律,“七殺”依然存在,但就朝鮮引進大明律的情況來看,高麗朝在1380年翻譯了大明律,但“苦於沒有現存資料,也無法確定其是否確實存在過”3。因此,有關吳元年(1367)律的內容已經很難見到,而朝鮮所翻譯的是洪武六年(1373),還是洪武九年(1376

12、)律,也無從考察,但洪武二十二年(1389)大明律直解在朝鮮翻譯並印行了100本。 在律法編纂過程中,朱元璋曾經與議律官進行講論,凡是有爭議的問題,只要朱元璋壹發表意見,所有的議律官都持贊同意見,連朱元璋也認為太過分了。對於刑法這樣重要的事情,如果制定不好,不但會使人無所措手足,又何談垂法於後世?本來沒有頒布律令的打算,但在起居註熊鼎的勸解下,朱元璋還是同意先編成,然後再修訂。律法編纂完畢,朱元璋與眾大臣們共同閱視之,其中“去煩就簡,減重從輕者居多”。 明太祖實錄卷28上,吳元年十二月甲辰條。最終確定了令145條,其中吏令20條,戶令24條,禮令17條,兵令11條,刑令71條,工令2條;而律則

13、根據唐律來進行增刪,最終確定為285條,其中吏律18條,戶律63條,禮律14條,兵律32條,刑律150條,工律8條。 285條律至今還沒有發現,但可以確定,這個律貫穿了朱元璋輕刑思想。正如明人丘講:“洪武元年即為大明令頒行天下,蓋與漢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唐高祖入京師約法十二條,同壹意也”4。 這個律令在吳元年(1367)十二月“命頒行之”,參與編纂律令的人都得到賞賜。律令是以六部順序編定,雖然在體例上是模仿元典章的六部順序,但壹改以前法典編纂體例,創造新的模式,也有聿新壹代制作的意義。在頒行律令的同時,朱元璋對群臣發表自己的見解,認為:凡是讀書人讀書都是為了明白事理,但是要保持自己身家性命就要

14、守法。做官者要成為“循良之吏”,不在於以威嚴馭下,而在於尊奉法律和遵循事理。眾位官員雖然都讀書,但不能夠不明白法律,因為壹般犯法的人,都違反事理,作為君子因為遵守事理,所以不犯法,而小人因為輕視法律,所以陷於重刑。他要求官員們明白這個道理,為官應該謹慎,不要輕觸法網,“令卿等各有官守,宜知所謹”。 明太祖實錄卷28上,吳元年十二月甲辰條。眾官員唯唯聽命,卻不知道幫助朱元璋編纂的律令,猶如壹張大網把他們網入其中。 1367年頒行的律條,後人對其內容也無法知其詳,但參與此次編纂律令的共計29人,有些人則是依據此律條被朱元璋處置的,不能說他們是自投羅網,卻也是自制羅網而將自己網住。如議律官參知政事楊

15、憲,在編纂律令時,因為有連坐之條,朱元璋認為該律太重,古代先王對於壹般犯罪都是罪止及其身,而不是牽連後嗣,下令以後凡是民有犯罪者,不要再施行連坐。楊憲卻認為:古代先王用刑輕重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現在是因為元王朝為政不力,姑息養奸,所以人民輕易就觸犯法律,如果現在不從重處置,以後犯法的人會更多。楊憲的論點遭到朱元璋的批駁,認為立法還是應該從輕典,使人民“雖不求其生,自無死之道”。 明太祖實錄卷25,吳元年九月戊寅條。律令雖然是從輕典,但“峻法以繩之”仍然是1367年律的主導。楊憲追求重典,其死也在重典。1370年,剛剛被提拔為中書左丞的楊憲,看風使舵,了解到朱元璋對開國第壹功臣李善長有所不滿,

16、便開始聯合江南的壹些文人,紛紛彈核李善長,並有取而代之的意念,殊不知朱元璋善於吃壹觀三,能夠把握全局,正好壹石二鳥,在楊憲與李善長互揭隱私的情況下,將楊憲以“謀反”罪處以極刑,因為有連坐之條,楊憲家人當然不能夠幸免,而他所聯合的江南文人,如淩說、高見賢、夏煜等人,也因為連坐之法而先後被處以死刑。李善長則因為憂郁成疾,身有疾病,正好給朱元璋以“養病”的借口,於是給他壹定的賞賜,將之趕回鳳陽去將養,以後也免不得以“謀反”罪被滿門抄斬。正所謂:是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二、洪武六年律洪武六年(1373)律,也稱洪武七年(1374)律,是六年開始編纂,七年

17、完成並頒布實行的。1367年律令頒布以後,雖然說明王朝有了可以依據斷罪的法律,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尤其是“尚有輕重失,亦有乖中典”。按照古代經書確定的原則:刑新邦用輕典,刑平邦用中典,刑亂邦用重典。也就是說,對新征服的地區用輕典,對已經占有的地區及政治穩定的地區用中典,對有反叛勢力及人民反抗的地區用重典。中典乃是持久的法律,要想維持長治久安,只有中典才能夠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這對於希望江山穩固,萬世壹系的朱元璋來說,當然是理想追求。以“中典”為方針的修律活動,在1367年律令頒布以後就緊鑼密鼓地展開。先是在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命令4名儒臣會同刑部官員來為他講唐律,儒臣

18、每天寫20條送進,並解釋律文的內涵,朱元璋選擇其中可以適合本王朝的律文,聽從刑部編入律令之內,如果他發現有些輕重失宜,便親自加以損益。 明太祖實錄卷34,洪武元年八月己卯條。經過學習與評議唐律,朱元璋的法律知識不斷增加,臣下再談到法律問題時,也就不再僅發表原則性的見解,而是據理明令臣下遵守。如洪武二年(1369),監察禦史睢稼以周禮與禮記所講“懸法象魏”、“鄉飲讀法”之說,希望朱元璋能夠開展讀律與講律的運動,務必使全國人民通曉律令,這樣便可以“人皆知畏法而犯者寡矣”。朱元璋卻不以為然,認為:讀律固然可以起到禁民為非的效用,但要使民不犯法,應該去從根本的問題去解決,因為“威人以法者,不若感人以心

19、”。 明太祖實錄卷44,洪武二年八月戊子條。提倡信義廉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才是根本,而法律則是維護道德的,是“刑以輔治”,不是“刑以威人”,從經典的尚書中,就可以看出設置刑法的目的不是為了使用刑法,而是為了不使用刑法,是“刑期於無刑”,更重要的是民不犯法,這才是王朝設立刑法的要點所在,而不是向人民宣示刑法的威嚴。 在朱元璋既定的方針下,律條編纂工作壹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任命劉惟謙為刑部尚書,並專門發表上諭,要他學習漢代名臣張釋之、於定國,不要“專務刑罰”。 明太祖實錄卷61,洪武四年二月戊午條。不久,劉惟謙被發往四川行中書省為參政,因為他曾經是1367年律令的議律

20、官,所以在洪武六年(1373),又被調回為刑部尚書,並主持律條的編纂工作,同年八月率先“更定親屬相容隱律” 明太祖實錄卷84,洪武六年八月辛巳條。,十壹月全面進行編纂。朱元璋對此壹直關註,每完成壹篇,便讓劉惟謙等繕寫送入宮內,貼在宮殿墻壁,朱元璋親自加以裁定。 明太祖實錄卷86,洪武六年十壹月己醜條。次年二月欽定本大明律,由翰林學士宋濂作表,由劉惟謙領銜,將之呈上,由朱元璋批準頒行全國。 洪武七年(1374)律,壹改1367年律令的編纂體例,完全仿照唐律而成,共計有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盜賊、鬥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門。其中有已經頒行的舊律288條,後續頒行的律128條

21、,由1367年的“令”改為律的36條,因某些事而制定的律31條,從唐律選取以補遺漏的123條,共計606條。這完全是唐律的翻版,但也增加許多適合當時社會情況的內容,體現出“因時制治”的特點。 洪武七年(1374)律,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從該律頒布以後的司法情況來看,雖然去掉1367年律中壹些較為嚴酷的條文,但在朱元璋“重典治國”的立法精神下,依然很嚴厲,以至於朱元璋不得不用詔令諭旨來進行補充。如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飭令刑官,將雜犯死罪的人全部免死,讓他們勞役終身,在“以全其生”的前提下,希望通過勞役使他們“悔罪改過,復為善人”。在“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則下,朱元璋對官吏的處罰尤為從重,對

22、於貪贓枉法的官吏往往是嚴懲不貸。洪武七年律,使官吏更容易觸法網,以至於殺不勝殺。為此,朱元璋在洪武八年(1375),對“官吏受贓及雜犯私罪者” 明太祖實錄卷97,洪武八年二月甲午條。,都發往鳳陽去屯種,不到壹年,因罪發往鳳陽屯種的官員就達1萬多人,按照當時的職官設置,在從九品以上的官,也就是2萬多人,壹年之間,居然有近50的官犯法,可見洪武七年律的嚴酷細密。值得壹提的是領銜呈上洪武七年(1374)律的劉惟謙,自己也陷入法網之中,不久便被免官,發往鳳陽而不知所終,又壹位作繭自縛者。 三、洪武九年律洪武七年(1374)律頒行之後,朱元璋並沒有壹勞永逸的想法,而是經常披閱,對於其中不妥之處,也時常發

23、表見解,也感覺到該律仍然“輕重失宜”,很難成為“貴得中道”的法律而傳之於後世。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召見中書左丞相胡惟庸、禦史大夫汪廣洋等,講自己翻閱洪武七年(1374)律的看法,先以古代先王為例,認為:“古者風俗厚而禁網疏,後世人心漓而刑法密”,所以聖明之主立法貴得中道,其目的是在於“服人心而傳後世”,因此現在的法律還有不合乎聖王之道者,要胡惟庸、汪廣洋等“詳議更定,務合中正,仍具存革者以聞”。 明太祖實錄卷110,洪武九年十月辛酉條。根據朱元璋的指示,胡惟庸、汪廣洋等不敢怠慢,不久便將厘定的大明律呈上來,其中詳加考訂厘正者有13條,總共還有446條,這就是所謂的洪武九年(1376)律

24、。 洪武九年(1376)律具體內容也難以得知,相關史料也少,其修訂是以吳元年(1367)律令,還是洪武六年(1373)律為底本,也很難確定,但從總共還有446條來看,應該是依照吳元年(1367)律頒布以後陸續頒行的律為基準,因此洪武九年(1376)律,應該是按照名例、吏、戶、禮、兵、刑、工分部的。按照壹般慣例,主持制定法律的人被治罪謫發鳳陽,其制定的法律也會受到牽連,胡惟庸等人不采用洪武六年(1373)律,按照此前陸續頒行的律進行修訂,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對洪武九年(1376)律的內容多有猜測,尤其是厘正13條究竟是什麽,更是成為了謎。如果仔細研讀1376年前後的歷史,就會發現“奸黨”的罪名是

25、這時增加的。按照後來定本的大明律,“奸黨”罪名是由“奸黨”、“交結近侍官員”、“上言大臣德政”3條律所構成。正是因為有了“奸黨”罪,厘定法律的胡惟庸、汪廣洋等又是作繭自縛。 “胡惟庸奸黨案”是非常有名的事件,1934年吳晗先生在燕京學報發表胡惟庸黨案考壹文,各種談及明代歷史的著作,似乎都不能夠忽略該案。大多數都認為是以朱元璋為代表的“君權”與胡惟庸為代表的“相權”之間的鬥爭,因為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使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進壹步加強。但是,當人們討論“胡惟庸奸黨案”時,因為該案輾轉株連,從洪武十三年(1380)開始,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頒布昭示奸黨錄,在長達1

26、0余年的時間裏,有多達3萬余人受到牽連,其中開國功臣如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等公侯壹級的人物22人都被處死,大多數都被“族誅”。曾經為朱元璋的筆桿子、諸王子的老師的宋濂,其兒子宋、孫子宋慎也被壹並殺死,宋濂受到株連,要不是馬皇後與皇太子求情,尤其是馬皇後,陪朱元璋吃飯,命令撤去酒肉,以素齋來表明她要“為宋先生作福事” 明史卷113太祖孝慈高皇後傳,第3506頁。,才使朱元璋免宋濂壹死,流放到茂州(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71歲拖著老病的身軀,有“尊宗二氏”之稱的宋濂,信奉佛、道二教,在拜過佛之後,便睡下難以起床,不由得嘆惜道:“佛書多取譬之言

27、,果可盡征乎!”5也就是說“佛書報應之類的說法,看來都是騙人的呀!”於是便斷然絕食,於該寺院與世長辭,要不是該地方長官慕他的文名,將之葬在蓮花山下,宋濂可能會曝屍山野。當然,朱元璋的後世子孫為宋濂平反,不但使其得以改葬,還在1513年追加了“文憲公”的謚號。 正因為朱元璋在處置“奸黨”時絕不手軟,學界才認為朱元璋置當時法律於不顧,在法律之外任意采取各種刑罰,以至於濫刑誅殺。如果不是濫殺,就應該有法律依據。如沈家本所言擅勾屬官、官吏給由、奸黨、交結近侍官員、上言大臣德政等,“當定於胡惟庸亂政之後,所謂亡羊補牢也”6。沈家本這種猜度之語,實際上不符合中國古代傳統,因為殺人定罪必然依法,如果沒有法律

28、,以君主詔令諭旨定罪而將之列入法律的範圍也是正常的,更何況處置“胡惟庸奸黨案”,既有公開頒布的昭示奸黨錄,又有現在還不能找到的洪武九年(1376)律,因此朱元璋將所有“奸黨”定罪,都是有依據的。胡惟庸、汪廣洋等在得勢之時,“附順者拔擢,忤恨者誅滅”,排斥異己,拉幫結派,正是統治階級內部各種政治勢力角逐的特征,壹時得勢的派別,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權衡利弊,那麽以“奸黨”罪清除異己,也是他們的選擇。可以確定“奸黨”罪是洪武九年(1376)厘正13條的內容之壹,因為這符合朱元璋對待臣下之心,如其申誡公侯鐵榜講:“待功臣之心皎如日月,奸臣不能離間”。 明太祖實錄卷74,洪武五年六月乙巳條。在設置通政使

29、司時講:“壅蔽於言者,禍亂之萌;專咨於事者,權奸之漸”。 明太祖實錄卷113,洪武十年七月甲申條。隱隱約約都可以看到“奸黨”罪入律的情況,更何況以後洪武十八、九年(1385-1386)行用律也有“奸黨”罪。殊不知胡惟庸將異己視為“奸黨”,自己也陷入“奸黨”的泥潭。胡惟庸等厘定法律,卻將罪名留給自己,正是自設羅網而自入之,自挖陷阱而自入之,頗有耐人尋味之處。 四、洪武十八、九年行用律臺灣學者黃彰健致力於大明律研究,不但出版有明代律例匯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年),還有明清史研究叢稿(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收錄其研究明代法律的論文,其中律解辯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

30、書所載明律之比較,提到洪武十八、九年有行用律,也就是當時適用的法律,認為該律已經是460條。經過比較,可以看出洪武十八、九年行用律規定的刑罰較重,而這個時期正是朱元璋將大誥頒行全國而大力推行之時。 對於洪武十八、九年行用律是洪武九年律,還是在洪武九年以後陸續修訂的律,都是以洪武十九年(1386)署名何廣的律解辯疑為根據,但該書不是洪武原刻本,摘錄的律文又多有刪節,因此法史學界還有爭議。黃彰健在將各版本的大明律比較過程中,發現律解辯疑有7條改動比較大,量刑標準輕重不壹,總體上還是變化不大。 從1380年朝鮮典法司中有“應參照大明律來改正本朝之律”的記載來看,應該是根據洪武九年(1376)律來改正

31、的,此律對“朝鮮經國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332-38。以後朝鮮翻譯的大明律則是以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直解為底本,因此可以推定如果洪武十八、九年行用律確實存在,也應該是在洪武九年(1376)律基礎上增添的,從原來的446條,增加到460條。因為從洪武十壹年(1378)始制牙牌,“私相借者論如律” 明太祖實錄卷117,洪武十壹年三月丁酉條。;洪武十五年(1382)頒軍法定律29條“皆參酌律意,頒行遵守” 明太祖實錄卷143,洪武十五年三月乙醜條。,後來大明律兵律分“宮衛”19條,“軍政”20條,所參酌的當是“兵律”;洪武十六年三月,“命刑部尚書開濟議定詐偽律條”。 明太祖實錄卷153,洪武十六年三月壬申條。九月“磨勘司奏增朝參牙牌律” 明太祖實錄卷156,洪武十六年九月癸卯條。等情況來看,律條是在不斷增添修訂的。 五、洪武二十二年律1389年,朱元璋命翰林院同刑部官再次更定大明律,其具體方法是“取比年所增者,以類附入”,這就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律。該律以名例律冠於篇首,然後仿照元典章編纂體例,按六部官制,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律,計名例47條;吏律分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