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5.42KB ,
资源ID:77738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7738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用人之先在于识人.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docx

1、用人之先在于识人用人之先,在于识人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是指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能不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者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别人才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在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了人才,如果不及时

2、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如果不及时从其责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仍将其使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正因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重要看得非常之清楚,所以都产生了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之兴亡,务在得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不能识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这是识人学的第一要义。可以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自古以来是人们共识的一条真理。从识字与识人的重要性相比较而言,我们在一定

3、的意义上说,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人不易知,知人不易。天下所须者才,而才诚难知也。普天下所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确实太难了解、识别了。可以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但我们不能因为识人难,就不识天下才了。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几方皋。如果我们对社会存在的贤者不识,那就是国不祥之兆了。因为治国需要贤才。而平凡的人,难以发现杰出的人才。唯知贤,唯圣知圣,凡人安能知凡人邪?正因为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了解贤德的人,圣明的人才能了圣明的人,平庸之贤怎么能够了解杰出失物呢?所以,对于识人者来说,要识贤,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为国家需要提供所需要的贤才。知贤不用,国

4、不祥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知贤不易。然而知贤却不用贤,这实在是人才的在大浪费,是国家的一种不祥之兆。古人说: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也就是说,国家大政,没有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贤才就不能成功。说明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我们讲识贤也正是为了举贤。常言道:为国入宝,不如能献贤。这就是说,给国家送宝物,不如去推荐贤才。其实,贤才,就是国之宝也。换言之,国之宝器,其在得贤。我们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即说明人才是国家的珍宝,其价值远远高于珍珠玉器。正因为如此,古人和今人善观于国者,不观其国势之强弱,而是观其用人之贤否。贤能才能昌盛发达,人民必须依靠贤能才能得到治理,事物必须

5、依靠贤能才能顺利发展。但历史上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凡是贤能之才,没有不想得到使用而为国效力的,但没有识贤的人推荐,所以被当时埋没遗弃。刘向说苑君道记载了姜太公(即辅佐周武王灭纣的吕尚)和武王关于得贤失的两则谈话。一则是谈得贤而国家危亡的原因:武王问太公: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答: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武王问:其失安在?太公答: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功,其国见于危亡。武王说: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在这则谈话里,姜太

6、公指出君主举贤而国危亡的原因是用小善,即君好誉而不恶谗也,这是说君王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却不厌恶小人的进谗言,于是贤佞易位,是非颠倒:以佞为贤,以恶为善,以奸为忠,以伪为信。因而赏罚不明:有功不赏,有罪不罚,使小人经结党营私,排挤贤臣。结果是忠臣无罪而死于诽谤,小人无功因互相吹捧而得到奖赏。历代危亡之国,莫不由此。另一则谈的是为何得贤敬而国不治:武王问太公: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答: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问:何为以人言断?太公答: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

7、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说:善!其为国何如?太公答:其为人恶闻其情,而喜闻人之情,恶闻其恶,而喜闻人之恶,是以不必治也。武王说:善!在这则谈话里,姜太公指出君主得贤敬士而国不治的原因是:君主不能独断,而一切事都靠别人所说的决定。这样就贤佞不分,既不能知贤者而用之,也不知佞者而退之。而君主厌恶听说自己的错误,而喜欢听说别人的错误,这就必然喜欢人阿谀奉承,和听取对别人的谗毁,这就必须疏远贤人,受小人所操纵,国家哪能治理得好。以上姜太公的两则谈话,辩证地说明:不知贤则不能用贤,不能用贤也就不能知贤,其结果是贤人遭殃,小人得志,这便是国不治以至危亡的原因。船夫讽

8、喻晋平公好养士而不知贤春秋时晋国国君平公乘船游于黄河西部,船到中流,他感叹说: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乎?船夫固桑答道: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好,则贤士至矣!平公说: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答道:鸿秸(天鹅),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翮(天鹅的羽茎)。夫腹下之毳(细毛),背上之毛,增去(减)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是翮耶?将腹背之毳也?晋平公默然,无话可说。(亲序杂语)。这位船夫固桑对晋平公所说的话,妙在讽喻:剑、珠、玉者是远地的宝物,因平公爱好,三宝没有脚也来了,而平公好士的放,

9、贤士有脚自然是会来的。平公认为他养士达三千之多,哪能说他不好士。船夫提出质疑:这三千食客究竟是天鹅的羽茎,还是它腹背的细毛,是羽茎,增减对天鹅的飞高低才有影响,如是腹背的细毛,增减一把都是不足轻重的。意是说,是羽茎才是贤才,如是腹背的羽毛,虽多也是无用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晋平公养士三午,其中定有真贤,为什么平公却感叹没有贤才辅佐、与之共乐呢?这是因平公养士是为博得好士的声誉,而没有去考察和发现其中的贤士,予以提拔和重用,因而食客三千,没有一人脱颖而出,都是混饭食过日子。这说明养士,徒有养士的虚名而已,养士虽多,何益于晋国。而平公以人民的赋税,供这三千人白吃,于民是有害的。晋平公的先

10、祖晋文公是春秋有名的霸主这一,传位到平公父亲悼公以后国势日衰,而晋平公只知养士而不知贤用贤以辅已,致使晋国政权落入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三家之手,终导致三家分晋,晋亡。燕昭王知贤用贤而兴韩诗外传卷七论及知贤用贤而兴和得贤失贤而亡的史事: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佯狂。陈灵公杀泄治,邓元去陈以族从。自此以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从齐魏至,于是兴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故无长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燕昭王得郭隗、邹衍、乐毅等人而兴,很能说明知贤用贤的重要作用。燕国是战国时的小国,土

11、地狭窄,人口稀少,因国内乱,齐国趁机入侵,杀死燕王哙,占领了蓟地八座城池。燕国岌岌可危。燕照王即们后,为了招人才,强齐国以报齐仇,求计于谋士郭隗,郭隗说:请先自隗始。昭王便为郭隗筑黄金台,拜之为师。邹衍、乐毅等名士见昭王如此敬重贤臣,便分别从齐国、魏国来投燕国。在他们的辅佐下,燕国富强。昭王派东毅北军破齐,连下七城,齐闵王兵败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后被杀。齐国是大国,在人力物力上,燕国是无法与之拟的。因昭王能知贤而用贤,使国富兵强,终于打败齐国。而历史上的亡国,都是因得贤不用之故。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他沉湎酒色,奢侈荒淫,残虐人民。箕子、比干者是贤臣,是纣王的叔父,箕子早料纣王将腐化,屡

12、次进谏,不听,便佯狂出走;比干为挽救国家,多次犯颜冒死诤谏,纣王不听,反认为比干是圣人,其心与人不同,便剖开其心来看。纣王如此残暴,尽失人心,武王趁机起兵灭纣。陈灵公是春秋末年的陈国君,其人荒淫,大夫泄治极谏不听,反将这杀死。大夫邓元便率族人离开陈国。陈灵公势孤,被人杀死,陈亡,并入楚国。这确是:无长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昌,失贤者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项羽为何有奇士不能用项羽是秦末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懂得兵法,力能举鼎,勇冠三军。他破釜沉舟,于巨鹿与秦主力决战,九占九胜,大破秦军,诸侯震栗;楚汉相争,他屡战屡胜。他总结其一生战绩时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战绩

13、时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逐霸有天下。(史记项羽本记)可是,这位盖世英雄却在垓下一战即溃,最后自刎于乌江,其故安在?说到底还是知人用人问题,正如陈平所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才不能用。奇士是谁,即韩信、陈平、他俩原事项羽,因不被信任后归汉。韩信在楚是卫士,归汉升为大将,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横扫楚国势力,从后方严重威胁项羽。陈平是恐被项羽所杀才投汉,刘邦对他充分信任,言听计从,给他四万斤金用以离间楚君臣,使之上下离心,互不信任,最后,边谋主范增也被迫出走了。而项羽所亲信的人又怎样?诸项及妻之昆弟未见有什么能耐的人物,倒

14、是有一个食内帮外人物,这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项羽入函谷关后,决定明早攻击刘邦军,彼此力量悬殊,刘邦军是不堪一击的。项伯因与张良相好,夜往见之,叫他速离开,以免与之俱死,张良邀项伯往见刘邦,刘邦与之结为儿女亲家,求他回去与项羽说情。项伯回去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击之不祥。项羽听项伯的话,果不攻击。在鸿门宴上,范增使项庄舞剑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护刘邦,项庄不得击。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巴蜀,项伯得刘邦金百镒、珠二斗,便代请给汉中地。刘邦不被项羽所杀,并增加封地得以积蓄力量与项羽争天下,项伯是有大功的。奇才在身边不知而不用,所信任的亲人又帮倒忙,这便是项羽用人唯亲的结果

15、。最后项羽成为孤家寡人,在垓下大败而自刎,这是势所必然的事了。 有贤不知,国不祥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无论哪个时代都是英雄辈出,就怕没有识才的眼光。俗眼不识神仙,只有伯乐最了解什么样的马是骏马,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人生相遇贵相知,孰谓世间无伯乐。也就是说,人生相遇贵在彼此能够了解,谁说世间说没有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呢?如果相马的人忽视了瘦马,便会把千里马遗漏了。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观察评定一匹好马,往往因为它表面上瘦弱而错认为是一匹劣马;评价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而错误地认为不可取。如果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看待人,则无人才可言;如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

16、,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才,人才到处都存在,无才也会成为有才。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这就是说,得到贤人,国家就会昌盛;失掉贤人,国家就会衰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这种见识得到众多人的赞同而产生了共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范仲淹在选任贤能论中也指出: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这意思是说,得到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安定而有秩序;抛弃了贤明和杰出的人才,国家就混乱。所以,世人常说: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国之需贤,譬车之恃轮,犹舟之椅楫也。政以得贤为本,治去秽为务。这里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治理天下,端正社会风气。应以得到贤才为根本。国家需要贤良之才,就如同车依靠轮子

17、,船离不开船离不开船桨那样。治政以得到贤才为根本,治理社会以除去坏人为首要事务。鉴古察今,贤才对于国家来说,就像利器对于高明的工匠、绳墨对于灵巧的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如果缺乏贤才,就不能使国家得到治理。国家缺乏贤能之才,如同凤凰缺少翅膀,而想直上云霄、背负青天一样,终究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国家如果没有贤才,就像天鹅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至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的地方。如果国家有众多贤才,就如同乘上造父驾驭的马车,搭坐越人制作的舟船,自己不费力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脚不行走而能到达蓬莱岛。如果治世不得真贤,譬如治疾不得真药也。所以,人们总结了古今中外的治国之道,得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中有三

18、个要点,一是树立雄心大志;二是督促所任用的人积极工作;三是访求贤才。那么,什么是贤才呢?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区分什么是圣人与贤人时说过:以德分人谓之圣,以才分人谓之贤。帝王之善,莫大于知人 百里奚是个奴隶,因被秦穆公赏识而重用之,后与蹇叔等辅佐秦穆公建立霸业。史记秦本纪记载:晋献公消灭虞、虢两国,俘虏虞君及其大夫百里奚。晋与秦联婚,以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送入秦国。之后,百里奚逃到楚国宛县,被楚国人抓住做奴隶,穆公知百里奚是个贤人,想用重金去赎,又怕楚国知其身价不给,便降低其身价按照奴隶价格去赎,派人到楚国说:吾媵臣(陪嫁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羚羊(公羊)皮赎之。楚人便将他囚而送回。这时,百

19、里奚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穆公很高兴,敬佩其才,任之国政,号称五羚大夫。百里奚谦让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不知。臣赏游困于齐而乞食銍人,蹇叔收臣。臣困而欲事齐君无知,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诚私利禄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以知其贤。于是,穆公派使以重金聘请蹇叔,任为上大夫。秦穆公能用奴隶百里奚,并得百里奚推荐而用蹇叔,说明了两点:一是知人能用人,这是因虞君不知百里奚,故不相信他。不用其策。晋国俘虏百里奚,却用他为陪嫁臣,说明也不知百里奚。而楚人用百里奚为奴隶,是把百里奚视为最贱之人了。只有秦穆公慧眼识人,能知百里奚,一到则委之国政。二是贤人才知贤人,才能推荐贤人。百

20、里奚穷到无饭食而乞食于齐地时,是蹇叔收留了他。世人不知蹇叔贤,百里奚在人与蹇叔对他多次规劝中知蹇叔的才能胜过自己。百里奚因穷困先后想事齐君无知、周王子,因蹇叔认为非所事之人力加制止,百里奚听他的话才免于难。事虞君也被蹇叔劝止,百里奚因穷贪其禄爵而留任,但虞君不听其谋,及虞灭及已被俘,才知蹇叔见识高明。而百里奚虽知蹇叔才能超已,不妒忌而力荐,足见百里奚是贤者。任用一贤者,必将有更多的贤者来,这就是物以类聚。事实说明:秦穆公并没有知错人,用错人,百里奚、蹇叔为穆公竭智尽力,对秦国政治、军事、外交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促使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史记郦食其传记载:郦食其,陈留高阳(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他

21、好读书,家庭贫穷,无以为活,只好在里中当看门人。因其人性情与一般人有异,人们都称他狂生。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各国将领为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之多,郦生与之接触,觉得他们眼光短小,只顾眼利益而没有远志;讲究繁琐礼节,自以为高人一等,跟他们谈深谋奇策也听不入耳。因此,郦生深自藏匿。他听人说沛公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他认为刘邦正是他愿意追随的人,恨无人代他介绍。沛公刘邦略地到陈留,其麾下有与郦生同乡的一个骑士归来,郦生便拜托他转告沛公: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其冠,溲溺(拉尿)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

22、以儒生说也。这位骑士归去,把郦生托他说的话转告给刘邦。刘邦到高阳驿站寓所,派人召郦生,郦生入见,这时,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个美女代他洗脚,郦生仅作揖,而不跪拜,立道:足下欲助秦功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刘邦发火骂道: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说: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再见长者。刘邦立即停止洗脚,起来穿戴好衣帽,请郦生上座并向他道歉。郦生就跟刘邦讲六国合纵抗秦的故事,刘邦听了高兴,问:计将安出?郦生说: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

23、,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刘邦采纳其计,立即派他去说陈留县令,率兵随其后,陈留县令果听郦生而归附刘邦。刘邦封郦生为广野君。郦生是个很有才智的儒士。在逐鹿中原的乱世,不只主择臣,臣也择主,郦生观察起义众将,察其言行,都不能成气候,没有一个值得为之效力,于是深自藏匿。他后来主动要求人传话使能投在刘邦的麾下,主要是因为刘邦平易近人,能采纳计谋。因平易近人,则能团结人,可以与之相处;能采纳计谋,自己的才智才能发挥,辅佐他必以成大事。郦生并没有知错人,择错主,尽管一见面,刘邦傲态毕露,又破口骂他是贱儒,可是他批评其错误后,刘邦知错能改,并向他道歉,以礼相待,虚心请教。郦生一献取陈留之计,刘邦立即采纳执行

24、。后来刘邦能图天下,也正因他有这两超人的优点,即能团结和用五湖四海的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有众才智之士为之出谋献策,而他能采纳;能解衣衣人,慷慨分土封官使众多猛将为之奋战沙场,终于打败项羽而创建西汉王朝。郦生在刘邦初起时便赏识其人,不计较他傲慢骂人,能从大处看人,可说善于知主。 君之治,患用而不知 明君之治,患不知人。这已被历史事实所证明。例如,唐太宗使用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贤相,所以开成了一斗米只值三钱,夜不闭户的清平盛世;唐玄宗用杨国忠、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所以造成了安史之乱,蒙受了尘土飞扬中仓皇迁移出逃的祸害。又如,唐玄宗当政之初任用姚崇、宋璟,国家得了治理,后来任用不当而形成了混乱。以一个

25、人的任用不同,而有如此大的利害悬殊。这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明君之治,患不知人。作为一国之君,要想使国家得到治理,就必须识人。做到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换句话说,就是有才能的人不可以埋没,败坏事情的人不可以粉饰,被吹捧的人不能提拔,遭诽谤的人不要排斥,那么,在君臣之间,贤遇功罪,分别辨明,治功自成。所以,君主要做到知人善任,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即君主所要审察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大臣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大臣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大臣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对于明君来说,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换句话说,作

26、为君主应知人者智,自知者才是明君,而知者莫大于知贤,就是指没有发现和了解贤者更重要了,对于主持政务的人来说,没有比任用贤者更重要的了。这说明君知贤、任贤极为重要。可以这样说,明君之治,患不知人,明君之德,莫在于知人。秦穆公能起用百里奚以称霸,并非穆公直接赏识他,而是由公孙枝的推荐。如果没有公孙枝的推荐,百里奚之个大才将会埋没,将在楚国当奴隶了其一生,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公孙枝让位推荐百里奚的故事见吕氏春秋慎人。百里奚曾过着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晋找败虞国,他这个虞国大夫当了俘虏,后又被晋国将他当陪嫁臣送到秦国,在秦国喂牛;他逃亡被楚人抓住,被人用五张羊皮买了当奴隶。作国大臣公孙枝听到了这个消息,

27、他知道百里奚是个大才,建议秦穆公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让他担任自己的大臣职位。穆公说:买之五羊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答道:信贤则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穆公听之,便派人将百里奚赎回。可见,秦穆公开始是反对起用百里奚,因这百里奚是楚人的奴隶,用奴隶为大臣,将会闹笑话。可是,公孙枝情愿让自己的大臣职位给百里奚,这非忠于国家的人是做到的。在公孙枝的力荐下,秦穆公终于同意用百里奚。当然,秦穆公能同意用奴隶百里奚为大臣,也是明主才能做的事。正如公孙枝所说,信任贤臣,哪会闹笑放。后来的事实,确是如此!每个时代者有百里奚这样

28、的贤臣,问题是否有公孙枝这样忠于国家的人肯让位推荐,和秦穆公这样的明于用人的人用之罢了。元史不忽木传记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不忽木被召入中书省任中。当时,依附奸臣桑哥的榷茶转运使卢世荣向元世祖说,如能任用他,则国赋可增加十倍。世祖征求不忽木意见,不忽木说:自昔聚敛之臣,如桑弘羊、宇文融之徒,操利术以惑时君,始者莫不谓之忠,及其恶稔显著,国与民俱困,虽悔何及?臣愿陛下无纳其说。世祖不听,任世荣为右丞相。不忽木愤而辞去参议中书省的职务。世荣只任一年,便因罪被杀,世祖对不忽木说:朕殊愧卿。升不忽木任吏部尚书。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为加强中央集权,重视财经改革,以增加收入,但被一些聚

29、敛之臣的花言巧语所惑,提拔重用他们,卢世荣就是其中一人。不忽木因卢世荣依附奸臣桑哥,其人可知,而他所说如用他可增加国赋十们,而国赋从何增加,无非重剑于民;又鉴于历史上一些聚敛之臣往往操利术以惑君而被重用,结果使国与民俱困的教训,不忽木一眼就看穿卢世荣的本质,故坚决反对任用卢世荣。元世祖被其利术所迷竟升其任右丞相,不忽木愤面临辞职以示抗议,确是大义凛然。卢世荣公任职一年便暴露其真面目:他主持财政,为增加国赋,重敛于民被其他大臣弹劾其言行不符,苛刻诛求,使民间凋耗、天下空虚。元世宜虽被惑于一时,及发觉其罪行,将之杀了,并向不忽木承认自己的错误,因认为不忽木知人,将其升为吏部尚书,掌管全国人事工作。

30、元世祖知错认错,因服不忽木有知人之明,而赋予人事大权,不愧是一有为之主。知恶不黜,则为祸始 古人说得好,国之大事,莫大于用贤,退不贤,赏功罚罪矣。这不是说,国家的大事,没有比任用贤能,黜退不肖之徒,奖赏有功者,惩罚犯罪者更大的事情了。因这,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有退;国之将亡,贤不隐,乱臣贵。这就告诉人们,君子受用,小人被黜,这是国家兴旺的吉兆;贤人隐退,乱臣道,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候。再说,使用贤者,那么社会上做好事的就会多起来;任用不贤者,那么社会上的怨苦声就会大作。当好人受气,坏人吃香的局面出现,国家不乱才是怪事。所以,前人从切身的经历中得出血的教训;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古人历来认为

31、,如果任职之臣多不得当,贤者退黜而不肖者升进,忠直者疏远而谗佞者亲近,天下就十分危险。任用人才必须得当,否则会危及天下。我国历代军事家还比较重视对军事人才的考核。在历史上有考绩、考察、考课、考成等记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就强调要通过考核来罢不能,废无用,即罢免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吏;捐不急之官即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官。管仲更明确地提出: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意思是说,即使有才干的确的人,不经过考核和试用,也不能轻率地录用。我国三国时期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把考核作为军事人才官职的升降、赏罚的根据。如曹操说的: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同时他还强调要做到公平合理地进行赏罚,就得进行有效地考核,没有

32、正确地考核,就谈不上正确的赏罚,因而就不利于人们改错立功。这种考核观念发展到魏明帝的时候,逐渐形成了考课之法七十二条制度。自古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然后XX修,庶绩凝,方夏安,奸宄消伏,戎锹不敢轻侮中国,百王由之,若出一轨。贤者任之,奸邪者不任之,则任贤之道尽矣。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有功者进,有过者黜,无功无过者职其旧-如是可以劝而惩过。秦始皇出游到沙丘病死,其幼子胡亥在赵高策谋、李斯支持下,矫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杀秦始皇遗诏要立的长子扶苏。胡亥登上皇位后,想的不是如何治国安民,而是如何才能享尽人间的富贵。他和赵高的一段对话,显示了这位二世祖的本色。胡亥对赵高说:夫人生居世间也,壁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可乎?意思是说,人生苦短,既为皇帝,如何才能享尽人间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