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校本课程古诗课程1.乌衣巷【阅读导引】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自言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鸿词科。曾任太子宾客,时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情思。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经典呈现】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翻译讲解】1. “乌衣巷”:六朝建康地名,为世族聚居处,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东晋宰相王导、谢安均曾居住于此。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离乌衣巷很近
2、。相传为东晋谢安所建。2.王谢:指东晋大臣王导和谢安。3.寻常:平常,普通。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到处盛开着一簇簇的野花。黄昏时刻,夕阳西下,乌衣巷内一片幽暗。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诵读指导】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通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
3、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
4、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
5、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活动体验】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6、查阅资料,理解古诗,体会这首怀古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清 明【阅读导引】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经典呈现】清 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讲解】1.清明:节气名,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
7、收。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2.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3.欲:几乎要,简直要。4.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5.借问:请问。6.酒家:酒店。7.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异乡的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了。况且,天公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使得诗人眼前迷蒙蒙的,衣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便想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可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满是杏花的村
8、庄里,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诵读指导】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这一天正是清明时节,诗人在路上行走,巧遇下雨。好在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一样的细雨。因此,“雨纷纷”传达了一种凄迷而美丽的境界。而且,这“纷纷”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在形容雨中行路者的心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的大节日。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衣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自然“欲断魂”。此情此景下,行人
9、心头涌上一个想法:找个小酒店才好。因为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几杯,解解满身的寒意,暖暖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散散心头的愁绪。那他向谁问路的呢?第四句告诉我们是“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以实际行动作为答复。这比答话更为鲜明有力。这里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或许是酒家名,只是为了说明杏花深处有个美丽的村庄,那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酒家,在等候雨中行路的客人而已。诗文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接下来行人怎样闻讯而喜,怎样兴奋前往,怎样欣慰避雨、借酒消愁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文字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
10、言通俗易懂,景象清新生动,意境优美含蓄。第一句交代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写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是“承”;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是“转”;而这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活动体验】1.了解与清明有关的传统习俗,如:扫墓烧纸、春耕、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2.将清明排演成儿童剧,表演出来。3.品读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意:辽阔迷人的江南水乡,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随处可见酒家迎风招展的旗子。南朝统治者建
11、造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般的细雨之中。本篇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既有体现具体时代特征的景观,又有渗透着历史沧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时还以“千里”一词形象化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因此,杜牧不仅仅在写眼前的美丽景致,还蕴含着极大的讽刺,丰富了诗作的内涵。3.惠崇春江晚景【阅读导引】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元丰八年(1085)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画等都有杰出成就,是古代的一个艺术全才。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奔放,想象丰
12、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经典呈现】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翻译讲解】1.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等小动物。 2.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3.蒌蒿(lu h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4.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梅圣俞诗:“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13、5.河豚: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6.欲上:想浮上来。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蒌蒿已经遍地芦苇才刚刚吐芽,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之时。【诵读指导】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崭新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14、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
15、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江边人捕捉后,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活动体验】1.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二:惠崇春江晚景(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朔漠:北方沙漠之地。2.画一画:根据苏轼的诗作,画一幅春江晚景图。4.饮湖上初晴后雨【阅读导引】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同在“唐
16、宋八大家”之列。他在诗、词、赋、书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苏轼于神宗熙宁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在杭州任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冲淡了苏轼内心的烦恼和抑郁,也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此时,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经典呈现】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翻译讲解】1.潋滟(lin y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美。 3.空蒙:细雨迷茫,若隐若现的
17、样子。 4.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5.亦奇:也显得奇妙。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冷斋夜话载:“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苏轼对西湖有特别的豪情和感受,故能写出与众分歧的诗作。 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
18、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确描绘。“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
19、,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苏轼自己对这个比喻也很得意,在别的诗里多次使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西湖幸真西子,烟树点眉目”等。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直到今天,人们到
20、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在朗读时,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画面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活动体验】1品读古诗,感受诗人对西湖的赞美。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思考: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西湖怎样的美呢?他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写的呢?2.古今中外,描写西湖的名篇佳作有很多,请搜集并朗读背诵,准备举行赞西湖诗文朗诵会。5.从军行 (其四)【阅读导引】王昌龄(西元698-756年),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汉族,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
21、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写的边塞诗从军行共有七首,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第四首。【经典呈现】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翻译讲解】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2.青海:指青海湖。 3.长云:阴沉的云4.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5.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6.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7.穿:磨破。 8.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9.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
22、敌人。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已经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诵读指导】“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读着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是绵延千里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就是当时守卫边疆的战士们生活、战斗的真实画面。朗读时要体现出边塞的荒凉、生活的孤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我们可以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中体会到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因“百战”而“穿
23、金甲”,由这一句话可以想象到战斗的艰苦激烈。朗读时,要表现出战斗的艰苦。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战士们气壮山河的誓言。朗读时要表现出坚定的、豪迈的气概。【活动体验】王昌龄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其中从军行共有七首,现在再推荐几首给大家读一读,希望大家能从中感悟到边塞诗的风格。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
24、士哭龙荒。6.凉州词【阅读导引】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经典呈现】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翻译讲解】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
25、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亦作“直”。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9度:越过。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
26、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诵读指导】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豁达广阔的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
27、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
28、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
29、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活动体验】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也写有凉州词,慷慨悲壮,广为流传。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意: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流露了士兵们的一种厌战情绪。7.送元二使安西【阅读导引】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
30、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此诗写的是一种极普遍性的离别。他没有特殊的背景,只有真挚的惜别之情,这就是它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经典呈现】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
31、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翻译讲解】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5.浥:(y):湿润,沾湿。 6.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旧友。 12.更尽:再喝完。【诵读指导】一作渭城曲。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曾改为新城,汉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