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0.81KB ,
资源ID:769543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954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矿山动态监测.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矿山动态监测.docx

1、矿山动态监测*矿山*年度矿山储量年报采矿权人名称:*年报编写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单位负责人: 单位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单位: *单位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报告审查人:*报告提交日期:*附图目录图号顺序号图名比例尺0101*井上下对照图1:*0202*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0303*采掘工程平面图1:*附表目录1、*煤层开采工作面测量成果表2、*截至*年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报表附件目录附件1、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附件2、采矿许可证附件3、矿山查明资源储量台账(表)附件4、设计资源储量台账(表)附件5、矿山资源储量变动台账(表)附件6、开采结束资源储量比较台账(表)附件7、矿石

2、损失统计台账 附件8、*年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委托书第一章矿山概况第一节 矿山基本情况一、目的与任务为了能使政府切实掌握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储量变化情况,建立和完善矿山企业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档案和台账,促进矿山企业珍惜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根据*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号),为此,*委托北京市*为该矿编制*年度矿山储量年报。其任务是:查明矿山企业截止*,*号-*号煤层矿山占用资源储量、动用资源储量、核实保有资源储量,为建立矿产资源台账提供依据。二、交通位置*属*煤矿,位于*一带,距*km,行政区划属*。地理坐标:东经*,北纬*。矿区东距*铁路线*km,北达*煤矿铁路专用线*km,

3、*公路从矿区*穿过,*东部为*高速。本矿区与周边公路之间均有柏油路相通,交通运输条件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1-1)。*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三、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井田地处*段,*盆地之东南缘。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最高点为*,最高海拔1237.1m,最低点位于*附近,海拔*m,最大相对高差*m,地貌形态属于低山区。2、水文*自井田北部矿界内不远处流过,全长*km,四季常年流水,流量*m/s,流速*m/s,坡度*,井田内最高洪水位*m。庄河自井田西南部矿界内附近流过,其源头在*一带,全长*km,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流量较大,旱季断流,流量*m/s,流速*m/s,流域面积*km,坡度*,井田内最

4、高洪水位*m。井田地表水分别为向北和向南汇入野川河与原村河,野川河与原村河在井田东南方向的悬壶南村附近汇合,再向东南汇入丹河,在河南境内汇入沁河,后汇入黄河。井田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井田北部的杜寨水库,库容量402104m,坝顶标高954.0m,溢洪道标高946.5m,最高蓄水标高946.0m。3、气象本区属东亚季风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春秋季多风少雨,冬季寒冷。据*市气象站近几年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0.4,最高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为23.1,最低气温1月份,平均气温-3.9,无霜期175天。年最大降雨量1361mm,平均降雨量557mm。年蒸发量1857mm,为降水量的3

5、倍,气候干燥。年平均相对湿度63%。最大冻土深度为0.39m。风向冬、秋季多西北风,春、夏季多东南风,最大风速14.6ms(2009年)。4、地震据历史记载,晋城地区有史记载的最早一次地震为公元167年6月18日的*地震,至1956年的1700多年间,共发生地震42次,其中4-5级以上的地震有8次。根据*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该区处于临汾和邢台两大地震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属太行山亚弱地震带,基本烈度为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市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四、采矿权设置及四邻关系1、采矿权设置*国土资源厅于2012年6月6日换发了采矿许

6、可证,证号:*,有效期自2012年6月6日至2042年6月6日。矿区范围由*拐点坐标圈定(见表1-1),面积*km2,批采*号煤层,生产规模*万t/a,开采深度为*标高。表1-1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点 号西安80坐标系(3带)XY12345678910开采深度2、四邻关系图图1-2 矿区四邻关系图五、开采现状1、生产矿井(1)生产矿井建设情况表1-2 井筒特征表序号井筒特征井筒名称备注主斜井副斜井进风立井杜寨风井1井筒坐标西安80坐标系2提升方位角/()3井筒倾角/()4井口标高/m5水平标高/m第一水平最终水平6井筒深度或斜长/m第一水平最终水平7井筒直径或宽度/m净掘进8井筒断面/m2净掘进

7、9砌 壁厚度/mm材料10井筒装备(3)采矿现状2、小煤矿及老窑开采情况第二节 矿山地质测量为了将本次井下实测工作做好,我单位成立了测量小组,由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中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技术员2名、地质工程师1名。测量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井下实测工作和采掘工程平面图的编制,1名地质工程师配合测量技术人员搞好井下实测工作。一、测量工作(一)实测的内容和要求1、测量仪器索佳SET210K防爆全站仪1台套、ZHD8200GPS单频静态接收机5台套。2、作业依据A、国家测绘局颁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B、地质矿产部颁发的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ZBD10001-89

8、C、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工程测量规范GB5002-93D、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3、井口定位的测量(1)近井点的测量近井点测量是在国家等级控制点的基础上,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在矿井井口附近布设的控制点,解算采用GPS后处理软件进行基线处理和平差计算。 控制测量完成工作量a. E级GPS点10个;b. 收集已有成果资料:国家三角点3个。 控制测量采用基准坐标系统:1980年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4;高程系统:1956黄海高程系; 控制测量起算数据分析本区附近有国家三角点原村南山、牛山、十字岭,这三个三角点经实地勘查确认各点保存完好,数据准确可作

9、为起算点使用。 踏勘选点根据收集的控制资料及多次踏勘情况,布设GPS控制网,选埋点位均布置合理,并根据GPS点位的选择要求,确定其点位,满足通视良好,便于保存GPS点位的选择要求。周围应便于安置接受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远离大功率无限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小于50m;附近不应有强烈发射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等);交通便利,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点位应保持通视。 GPS观测根据有关规程、规范及现有的GPS接收机设备情况,采用5台ZHD

10、8200GPS单频静态接收机进行野外观测,该设备静态测量标准精度为:观测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15分钟水平方向:5mm1ppmD(基线10km)5mm1ppmD(基线10km)垂直方向:10mm2ppmDGPS控制点进行布网施测时,其主要技术指标要求为:a、卫星高度角15b、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颗c、观测时段长度45分钟d、数据采样间隔15秒e、数据采样方式为L1单频采集f、点位几何形强度因子PDOP10每站观测时,在开机前后各量一次天线高,两次测量之差不大于3mm,取其平均值作为天线高。观测员细心操作,随时逐项填写测量手薄中得记录项目,经认真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均已完成并符合要求后迁站。 G

11、PS外业数据处理与检验数据传输与编辑:外业数据采集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基线处理,并进行检验,全部外业数据采集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质量的分析,其检验的内容有:a、外业数据采集要完全符合调度命令和规范要求; b、对每一个测站观测的原始数据进行编辑、整理与检核;c、用随机Pinnacle GPS数据处理软件V1.0版本软件进行基线向量处理,查看处理结果,使其达到较理想的处理结果。 GPS网闭合差检验根据规范,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标准差为:=式中:a为固定误差,a=10mm; b为比例误差系数,b=20mm; d为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km。a、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两两相比较

12、满足下式的规定:ds2 (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b、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满足:Wx3Wy3Wz3Ws3式中:n为闭合环边数,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Ws=重复基线及闭合环检验均满足要求。 GPS网平差a、无约束平差GPS网无约束平差是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平差,目的是处理由于多余观测误差而引起的网内不符值。本次施测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为:纬度最大中误差: 0.0101m经度最大中误差: 0.0072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为: Ms/s=1/194856b、二维约束平差匹配控制点后,对GPS网进行1980年西安坐标系下的二维约束平差,GPS点平面成果到达如下精度:X方向最大中误差: 0.0

13、280mY方向最大中误差: 0.0213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Ms/s=1/39262C、高程拟合平差匹配高程起算数据,拟合大地水准面,推算GPS点高程,其结果:高程最大中误差:0.0600m(2)井口位置测量近井点测量结束后分别用红漆对其编号为J1、J2。根据以上计算资料将全站仪架设在近井点J1上精确对中整平,将本点的坐标和高程输入全站仪的测站点数据中,再将J2点的坐标和高程输入全站仪的后视点数据中,然后在后视点J2架设三脚架棱镜精准对中整平,用仪器精确瞄准后视点棱镜中心定向后,将仪器界面切换到极坐标法数据采集瞄准棱镜,利用极坐标观测法直接观测即可得出其井口位置和标高并保存,每个井口测三次检

14、查准确无误后,取三次测量数据的中数作为本次井口定位的成果。每个井口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对于通视不太好的井口采用全站仪导线法对其观测(数据见附表)。4、现采掘工程巷道的测量巷道测量使用索佳测绘仪器公司生产的SET210K 2秒级防爆全站仪,采用全站仪导线法从近井点起算往井下引点,水平角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其中2C互差15,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9,距离采用单程一测回读数差10mm,进行记录。高程控制测量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与导线测量(巷道测量)同步进行,斜距改正垂直角测定一测回,同一测站指标之差15,仪高和标高采用经验较合格的钢尺量至毫米,并有专人绘制草图,标测各硐室、密闭、掘进头等各采掘现状要素。

15、本次测量将井下巷道进行了实测,不能进入的巷道和密闭由矿方人员说明其情况。导线计算采用简易平差法,坐标和高程值取至毫米,本次实测巷道工作量为11338m,详见采掘工程平面图。5、采空区划定采空区范围根据矿方提供的采掘工程图和6、密闭点的测量本次测量对矿井密闭进行了实测并用红油漆编号,永久性密闭是指靠近矿界或采空区(采空区包括古空区和小窑破坏区)的密闭。(二)完成工作量本次测量起测点为副斜井,沿运输大巷进入巷道,对工作面、采掘巷道进行测量,测线铺设连续。*号煤层测设导线长度*m,井下主要巷道*m,为*采区运输巷。工作面巷道*m,其中*运输顺槽*m,*回风顺槽*m,*第二回风巷* m,切眼*m,*运

16、输顺槽*m,回风顺槽*m。测设导线点*个,其中运输大巷测量点*个,工作面巷道测量点*个。二、地质工作(一)以往资料利用情况 *(二)综合图件编制*三、矿山年度生产状况1、2012年生产计划*2、2012年生产完成情况*3、2013年生产计划*表1-3 2013年度开采储量表(单位:千吨)工作面预计动用量采出量块段平均厚度(m)投影面积(m2)体重(d)预回采率32093202第二章探采对比第一节 矿区地质概况变化情况经过2012年度实际采煤,结合储量核实报告和矿井地质报告,概略总结如下:一、井田地层依据井田钻孔资料,将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为煤系基底,厚601

17、40m,平均100.00m。与下伏地层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上部为灰色-灰白色巨厚层状隐晶质石灰岩、局部裂隙发育,具方解石脉,间夹有白云岩及角砾状灰岩,局部为泥质石灰岩。中部为灰色角砾状石灰岩,泥灰岩和石灰岩,灰色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局部溶洞发育,裂隙内充填有方解石脉。下部灰色石灰岩,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含泥石灰岩,局部有小溶洞。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岩性为深灰色铝土质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组成,底部偶夹透镜状、蜂窝状铁质泥岩,局部富集成铁矿。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一般厚3.0m。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为井田主要含煤地

18、层之一,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色中细砂岩和56层石灰岩及78层煤组成,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细砂岩(K1)与本溪组分界,本组厚7090m,平均厚87.55m。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与下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为一套陆相碎屑含煤建造,为全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由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煤层组成。上部为灰岩、灰黄色砂岩及泥岩互层,局部夹有两层不可采煤层;中部为灰黄色砂岩、砂质泥岩及3号可采煤层;下部为灰色砂质泥岩,有时相变为黄灰色细砂岩,中夹黄铁矿及灰黑色泥岩,3号煤层位于该组中下部,全区稳定可采,底部以一层灰色细砂岩(K7)与下伏太原组分界,本组厚度4060m。平均厚度45.42m。

19、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底部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中下部岩性以灰绿色泥岩为主,间夹砂岩;中部以灰绿色、黄绿色砂岩为主,间夹砂质泥岩,顶部为灰色、灰紫色及杂色铝土质泥岩,具鲕状结构,呈网格状构造,其色鲜艳俗称“桃花泥岩”,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本组厚度60.59m。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岩性以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及黄色泥岩互层,其中夹不稳定黄绿色砂岩,并夹少量红色砂岩、泥岩、底界以K10砂岩与下石盒子组分界。残留最大厚度约500m。7、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为松散覆盖层,不整合基岩地层之上,主要为浅红色亚粘土。厚度030m,平均

20、厚21m。表2-1 区域地层简表界 系统(组)组段符号厚度(m)(最小-最大)岩性描述一般新生界第四系Q0-30砾石,黄土及砂岩。21古生界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240-607紫色砂质泥岩、黄绿色砂质泥岩脑杂色砂岩、泥岩。497下统下石盒子组P1x90-170灰绿色砂质泥岩、中粗砂岩、页岩。61山西组P1s40-60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煤层。45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70-90灰白色砂岩、黑色砂质泥岩、3-5层灰岩、煤层。88中统本溪组C2b0-7灰白色铝土页岩、泥碉、1-4层灰岩、煤岩。3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60-140中层状豹皮状灰岩,灰白、灰黄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夹灰色黑色

21、中层状灰岩。100二、构造沁水块坳的东缘,晋获褶皱带的西侧。区内地层构造方向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地层平缓,倾角312。井田南部发育一些小的褶曲构造,中南部有一小型正断层,另外,井田有5个陷落柱地层(据野川精查区资料)现具体分述如下:(1)大北山向斜:发育于井田南部,大北山村至前和村一带,轴向NW-SW,向NW倾伏,南东仰起,两翼基本对称。倾角37。(2)小北山背斜:发育于井田南部边缘,小北山村至前和村西,轴向NNW,两翼基本对称,倾角35。(3)F1正断层:发育于井田南部Y-03钻孔东南,断层走向NNE,倾向NNW,倾角70,延伸约250m,断距约7

22、m。(4)X1陷落柱:发育于井田东部,704号孔西北,横断面呈椭圆形,直径140160m,陷壁角70,陷落柱内为上石盒子组砂岩、杂乱无章。(5)X2陷落柱:发育于井田西部,Y-38号孔西南,横断面呈近圆形,直径140m,陷壁角70。(6)X3陷落柱:发育于井田中西部,Y-38号孔西南,横断面呈圆形,直径150m,陷壁角70。(7)X4陷落柱:发育于井田南部,Y-7号孔西南,横断面呈圆形,直径10m,陷壁角70。(8)X5陷落柱:发育于井田西南部,Y-7号孔西南,横断面呈圆形,直径7m,陷壁角70。综上所述,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三、岩浆岩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侵入现象。第二节 煤层及煤质变化

23、情况一、含煤性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煤地层总厚132.97m,含煤1012层,可采煤层3层,煤层总厚11.78m,含煤系数8.86%,其中3、9、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煤层平均厚度8.68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6.53%。其他煤层不可采。表2-2 含煤地层煤层特征表含煤地层煤层编号煤层厚(m)煤层结构顶板岩性底板岩性煤层稳定程度可采性最小-最大平均矸石层数类别P1s10.14-0.140.140简单细砂岩泥岩细砂岩泥岩不稳定不可采20.54-0.680.630简单细砂岩泥岩细砂岩泥岩不稳定不可采34.116.205.4102简单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粉砂

24、岩、泥岩稳定全区可采C3t60.36-0.360.360简单细粒砂岩细粒砂岩不稳定不可采70.09-0.390.230简单炭质泥岩炭质泥岩不稳定不可采80.08-1.130.470简单细粒砂岩细粒砂岩不稳定不可采90.801.190.9901简单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岩、粉砂岩不稳定局部可采100.15-0.210.180简单细粒砂岩细粒砂岩不稳定不可采110.27-0.40.330简单细粒砂岩细粒砂岩不稳定不可采120.10-0.930.350简单细粒砂岩细粒砂岩不稳定不可采130.40-0.450.410简单细粒砂岩细粒砂岩不稳定不可采152.072.672.2802简单石灰岩泥岩稳定全区

25、可采平均厚度5.41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11.91%。1、2号煤层不可采。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平均厚度87.55m,本组含煤89层(6、7、8-1、8-2、9、10、11、12、13、15、号煤层),煤层总厚5.60m,含煤系数6.40%,9号煤层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厚0.801.19m,平均厚0.99m,含煤系数1.13%;15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厚2.072.67m,平均厚度2.28m,含煤系数2.60%。6、7、8-1、8-2、10、11、12、13号煤层不可采。二、可采煤层1、3号煤层2、9号煤层3、15号煤层表2-3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号煤层厚度(m)煤层间距(m)

26、煤层结构类别矸石层数稳定性可采性顶底板岩性顶板底板34.116.205.4130.58-73.4652.02简单02稳定全区可采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90.801.190.99简单01不稳定局部可采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岩、粉砂岩31.13-49.6040.37152.072.672.28简单02稳定全区可采石灰岩泥岩三、煤质1、煤的物理性质及宏观煤岩类型3号煤呈黑色、灰黑色,玻璃-金刚光泽,具阶梯状、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极脆易碎,块状、层状构造,条带状结构。煤岩组成以亮煤为主,夹有镜煤条带和少量暗煤。亮煤以玻璃光泽呈条带分布,镜煤为金刚光泽,结构均一,内生裂隙发育,呈

27、小块状,多充填方解石或黄铁矿,暗煤光泽暗淡,硬度、比重均较大,具韧性,为光亮型煤。9号煤宏观煤岩特征为黑色-灰黑色,以亮煤和镜煤为主,金属-玻璃光泽,断口为贝壳状夹阶梯状,内生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质软坚硬,偶见黄铁矿。15号煤宏观煤岩特征为黑色-灰黑色,以亮煤和镜煤为主,似金属-玻璃光泽。条带状构造,粒状、阶梯状断口为主,贝壳状次之,条痕为灰黑色,裂隙较发育,常见黄铁矿充填。2、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3-4。3号煤层为低-中灰、特低硫、特高热值无烟煤;9号煤层为中高灰、高硫、特高热值无烟煤;15号煤层为低灰-中灰、中高硫-高硫、特高热值无烟煤。3号煤层洗选后可作为化工用煤,9、15号煤层经洗选后可作为动力用煤。表2-4 煤层煤质特征汇总表煤层编号煤样工业分析水分灰分挥发分全硫发热量Mad(%)Ad(%)Vdaf(%) St.d(%)Qgr,d (MJ/kg)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平均平均平均平均平均3原煤0.72-2.5114.70-18.148.81-11.050.30-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