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8.89KB ,
资源ID:769482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948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1、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 B宗法体系逐步完备 C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D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材料中“现代化”主要是指 A实现了以法治国 B确立了官僚政治

2、 C扩大了郡县权力 D体现了君民共治 3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士人官僚的“规谏” C皇权受儒家思想制约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4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不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存天理,灭人欲”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5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6.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雅典公民大会讨论是否入侵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况,公民大会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灾难性的决定。这说明雅典 A.忽视公民的道德建设 B.城邦危机逐渐加深 C.公民政治具有局限性 D.公民执政能力较低 7. 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该法典 A已经具有契约思想 B包罗广泛涵盖细致 C形

4、成重证据的传统 D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8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0孔子曰:“天

5、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两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11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1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

6、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3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14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 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清明上河图 程朱理学 元曲 小说 汉赋 A B C D 15. 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

7、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 B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C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 D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16研究者发现:武昌起义虽由革命党人发动,而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无不加入革命动作。没有一省的立宪党人与革命党作敌对行动的。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武装起义主张得到认同 B清朝统治腐朽失去人心 C同盟会凝聚了革命力量 D立宪党人夺取革命果实 17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

8、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18.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 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 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9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0. “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

9、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 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 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21“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22.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

10、想的开端 23.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4.右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王运动的高涨 25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得出结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理由很简单:英国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怎有实力冒犯天朝?何况中英贸易近两百年,

11、茶叶生丝等贸易利益重大,断不可能为了一些鸦片走私商人而大动干戈。这从本质上说明林则徐: A没有认识到英国的根本需求 B主张向西方学习 C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D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是偶然的 26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 27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

12、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81895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29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

13、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 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 30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31下表为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

14、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年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32.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33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

15、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是,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34.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一生“有定则无定见无定行”。定则是爱国之心立宪之志和新民之道,在此定则下,其见解、行动则是不断流变的:维新保皇君主立宪护法民主共和。这一事例集中体现了 A.近代救国道路探索的深入与曲折 B.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D.近代政坛政客投机钻营 35. 1905年8月,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孙中山的此观点体现了 A. 鲜明的中华民族意识 B. 狭隘的民族国家

16、观念 C. 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D. 执着的民主共和精神 36. 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7. 有人指出: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起点,也是屈辱历史的终结点。能反映这种观点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虎门销烟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A. B. C. D. 38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公有

17、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39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二三十重庆谈判三十二全国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D上井冈山 40. 秦始皇历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 唐太宗

18、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

19、”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如孟氏

20、(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3分)以及对秦朝的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西汉到魏晋以来法制的发展有哪些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论述的西方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差异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产生这一论述的意图和时代背景。(6分) 42(20分)阅读以下关于“海权”的材料,完

21、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

22、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 材料二 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

23、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材料三

24、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 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 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和国际法的角度简要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

25、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 权。(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的海权思想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 (8分)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40 BBCAB CAAAB ADDCD41(20分)(1)主张: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3分)影响:他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秦的统一和强盛,但过度的严刑峻法也是

26、秦的暴政之一,给秦的灭亡埋下了 伏笔。(3分)(2)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儒家思想对法律实施的影响越来越大(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6分)(3) 差异:在西方法律是体现民主防止专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国民都要遵守。在中国古代,法律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是君主意志的体现。(2分)意图: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分)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封建专制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思潮盛行(4分)42(20分)(1)历史上:东汉时期,我国人

27、民不仅发现并且命名了南海;宋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该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4分) 国际法:二战期间有关国际法律或文件明确规定该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2分)(2)林则徐、魏源认为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西式海军以提高中国的海防力量、抵御西方的海上侵略。孙中山认为不仅如此,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要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6分) (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是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逐渐发展起来,是先进的中国人爱国救亡的思想的体现;近代中国人的海权观念是在不断进步的。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首先是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的海防思想,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再到20世纪初的政府官员,这种思想始终是一脉相承的。海洋权益不仅仅是防卫本国领土不受侵犯,而且是实现自己国家海外利益的必须途径。其次是关注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海权是发展商业的保证,主张通过兴海权来发展中国的商业,与帝国主义列强竞争。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正义性。与帝国主义列强不同,中国的海权思想不包含侵略扩张和强权掠夺的主张,主要是着眼于近海和领土的防御。局限性: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的产生被动的;中国近代的海权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8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