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13.84KB ,
资源ID:76721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721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衰减法测定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衰减法测定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讲解.docx

1、衰减法测定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讲解 2001年2月第19卷第1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 o rthw estern Po lytechnical U niversity Feb . 2001V o l . 19N o. 1衰减法测定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盛美萍, 王敏庆, 孙进才(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710072摘要:建立了双模态系统振动分析模型, 并详细分析了模态损耗因子与分析带宽内的系统损耗因子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衰减法测试系统损耗因子时, 必须充分考虑初始时刻迅速衰减的成分, 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 , 。关

2、键词:模态, 损耗因子, 实验分析中图分类号:TB 532:A :100022758(2001 0120130206( 数之一, 。损耗因子的实验测定一般采用衰减法, 即通过测试振动衰减的规律获得分析频带内的损耗因子。由于实际结构经常发生在一个分析频带内包含多个模态的情况, 导致实验获得的振动衰减规律十分复杂, 给损耗因子的确定带来很大困难, 不同的分析者面对同一实验获得的同一衰减规律, 根据各自的经验加以分析, 最后得到的损耗因子值各不相同, 有时甚至相差一个数量级。因此, 从理论上分析系统损耗因子并提供一种适合工程实际的测试分析技术十分必要。为此, 文献1详细研究了双模态耦合系统的振动耗能

3、特性, 得到了关于模态耦合系统能量损耗特性的一些基本结论, 其中包括模态耦合因素对系统损耗因子影响很小的结论。本文在文献1结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双模态系统振动分析模型, 并详细分析了系统损耗因子与模态损耗因子之间的关系, 最后给出了适合工程应用的分析技术, 所得结论对于提高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测试分析精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献1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一般振动系统而言, 可以认为模态耦合参数对结构振动能耗的影响很小。根据这一结论, 可以把双模态振动系统模型简化如图1所示 。图1双模态振动系统简化模型由于两个模态之间没有相互耦合, 因此能量关系比双模态耦合系统简单。系统的振动能量即为两个模态的振动

4、能量之和, 而系统的损耗能量则为两个模态的损耗能量之和。系统的运动方程为m 1x 1+c 1x 1+k 1x 1=F 1(1 m 2x 2+c 2x 2+k 2x 2=F 2在下面的计算分析中, 选择如下参数2N m 1=1. 5kg, k 1=400 (2mc 1=2. 5N s m , m 2=0. 9m 1k 2=0. 8k 1, c 2=0. 2c 11双模态振动系统简化模型与能量关系收稿日期:1999-06-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805013 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作者简介:盛美萍(1970- , 女,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研

5、究。 第1期盛美萍等:衰减法测定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131此时两个模态的固有频率分别为f 1=16. 3H z 和f 2=15. 4H z, 处于中心频率为f =16H z 的1 3倍频程带宽内。通过计算可获得两个模态各自的损耗因子分别为1(2 1=0. 01622=0. 0038由此得到振子位移的时间响应平均值和速度的时间响应平均值分别为3x =s 1x =2x =12x =2222212稳态振动系统的损耗因子假设外激励F 1和F 2分别是谱密度为s 1和s 2的随机力, 在中心频率为f =16H z 的1 3倍频程带宽内具有零均值和统计独立的特性。设两个振子的复频响函数分别为

6、H 1( 和H 2( , 则如下关系成立2H 1( =H 2( =s H s H s H l h l h l1hH 1( 2d 2( 2d ( 22d ( 22d (41h l22(5这里, l 和h 分别表示分析频带的下限和上限。根据文献1:此时两个, 这; , k 1-m 1+j c 1k 2-2c 1s 1h 2(h =( H ( d +m s Hh l1122H 1( 22d +c 2s 2h l22222( d +(k s Hh l11H 2( 22d 1( d +k 2s 22lhH 2( 2d (6x 1(t =X 1ej 1tx 2(t =X 2e j 2t2(83衰减法测量损

7、耗因子的系统运动分式中, X 1和X 2就是稳态激励时两个振子的振幅, 复频1析在损耗因子测量的实验中, 常用的是衰减法, 即首先给系统施加一随机平稳激励, 然后突然撤去激励, 通过分析振动衰减的规律获得损耗因子, 其常用的公式为=f T 60=2m 2-m 122m 1+j, 2m 1=2-m 2+j。利用文献1的方法可2m 2以分别得到两个振子的损耗因子和系统的损耗因子, 这里不再赘述。同样, 作者发现:此时振子的损耗因子就是它们各自的固有损耗因子。所不同的是, 系统的损耗因子变得非常复杂, 随时间而变化。(7上式中, f 为分析频带的中心频率, 而T 60则为振动能量衰减60分贝所经历的

8、时间, 它与能量下降曲线的斜率有关。上式用于模态损耗因子测量时误差很小, 而在带宽损耗因子的测量中有一定误差, 原因之一是分析带宽的中心频率与模态固有频率并不严格相等, 更严重的是一旦分析带宽包含多个模态, 系统振动能量随时间衰减的规律不再单一, 能量下降曲线的斜率随时间变化, 导致T 60的确定十分困难。为了提高用公式(7 分析损耗因子的精度, 下面分析衰减振动系统的能量损耗特性。假设在t =0时刻撤去稳态激励, 则两个振子系统分别做自由衰减运动, 如式(8 所示。为便于比较, 以s 1=1, s 2=0. 2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计算。图2是在稳态振动条件下经计算获得的损耗因子曲线, 由图可见

9、:(1 模态损耗因子、系统损耗因子均与时间无关; (2 系统损耗因子介于两个模态损耗因子之间。然后假设在t =0时刻撤去稳态激励, 同样可以得到两个振子的损耗因子和系统的损耗因子, 如图4衰减振动与稳态振动下系统能量消耗特性比较 132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第19卷3所示, 作者发现:(1 模态损耗因子与时间无关, 而系统损耗因子随时间变化; (2 系统损耗因子介于两个模态损耗因子之间 。图23对比图2、图3可以发现:衰减振动系统在开始系统的损耗特性, , 。两个模4所示。图4振动衰减过程相应的振动能量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 图中纵坐标单位:dB 。从图5可以看到, 系统的振动能量衰 减大致可以分成两

10、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衰减较快, 其衰减程度略小于损耗大的那个模态; 第二个阶段衰减较慢, 其衰减程度接近于损耗小的那个模态。在过去的实验测量中, 有的研究者主张以第二段衰减斜率计算系统损耗因子, 理由是第一段衰减过程迅速消失, 因而不能代表系统总体的衰减特性。有的研究者主张分别以第一、第二段衰减斜率计算并将两次计算获得的损耗因子作算术平均来表示系统的损耗因子, 理由是两段斜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系统的损耗特性。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其它的平均方法来描述系统损耗因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实际上, 稳态振动系统的损耗因子更接近第一段衰减的情况。那么, 稳态振动系统的损耗因子是否就是第一段的损耗因子呢?

11、如果不是, 又将如何从衰减振动系统的能量下降曲线获得系统在稳态振动情况下的损耗因子? 本文第五部分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图5能量下降曲线 第1期盛美萍等:衰减法测定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133稳态振动系统的损耗因子一致。5系统损耗因子测试分析技术及误差分析下面通过对一系列能量下降曲线的分析和比较来阐述和印证本文将要提出的分析技术。图6对应的s 1=1, s 2=5。重复以上计算过程可以得到此时稳态振动系统的损耗因子为=0. 008。但从图上看:由于模态1振动能量远小于模态2的振动能量, 并且模态1的能量衰减又小于模态2, 因此系统振动能量衰减特性几乎完全受模态2控制。此时, 实验者无

12、法从能量下降曲线获得关于模态1的信息, 因此必将根据曲线的单一下降斜率获取系统损耗因子, 也就是以模态2系统的损耗因子。. 测得的损耗因子就是0. 004, 的损耗因子小1倍, 测试者都比较容易并且测试精度受人为影响较小。而对5所示的能量下降曲线, 分析技术将是决定测试精度的关键。通过上面的分析已经知道:稳态振动系统的损耗因子介于两个模态损耗因子之间; 衰减振动系统初始时刻的损耗因子接近稳态损耗因子, 并且不超过稳态损耗因子。此外, 由于系统振动能量为两个模态振动能量之和, 因此系统振动能量衰减曲线上的第一阶段损耗必然小于损耗较大的那个模态损耗因子, 而第二阶段损耗特性则几乎等于损耗较小的那个

13、模态损耗因子。为此, 不妨假设稳态系统的损耗因子满足如下关系=c 1+ c 2图6s 1, s 2=5时的能量下降曲线图7s 1=1, s 2=0. (9式中, c 1为实验测得的第一阶段损耗因子, c 2为实验测得的第二阶段损耗因子, 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小数, 与两个模态在能量衰减中的比例有关。仍以图5分析的系统为例, 图8给出了描述两个以c 1和c 2衰减的不同阶段的衰减线, 这两条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纵坐标与初始时刻的纵坐标之差记为。那么, 图8中的15dB 。通过改变s 2的值以获得不同的值, 分别如图9至11所示。经过大量的试验, 发现与大致满足如下关系=1-另一个极端的情况就是系统

14、振动能量衰减特性几乎完全由衰减较快的模态1所控制。如图7所示, 对应的s 1=1, s 2=0. 01。与之相对应的稳态振动系统的损耗因子为=0. 016。从图上可以看到:虽然模态1的振动能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于模态2, 但由于模态1的衰减大于模态2, 因此随着衰减过程的不断发展, 模态2的衰减特性也逐渐地得以体现; 并且第一阶段的衰减规律几乎与模态1的衰减规律完全一致。此时测试者能够判断分析带宽内包含了不止一个模态。实验测试中由于本底噪声的存在, 第二段的衰减过程只能延续很短的一段时间, 有时也可能被本底噪声所掩盖。这时, 测试者一般都以第一段的损耗因子代替系统的损耗因子。仍假定实验测试精度

15、为0. 001, 那么测得的损耗因子就是0. 016, 与2525(10025上式说明:如果第一阶段的能量衰减维持了25dB 以上, 那么测得的c 和c 2就是模态损耗因子,并且系统损耗因子就是大的那一个。如果第一阶段的能量衰减维持不到25dB , 那么测得的c 2就是模态2的损耗因子, 而c 1则稍小于系统损耗因子, 系 134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第19卷(10 两式计算。统损耗因子可通过(9 、上述经验公式的提出对于较小的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种情况往往被测试者所忽略, 一般的情况下测试者会以c 2代替系统损耗因子, 从而造成很大误差。表1给出了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与以往其它方法的测量误

16、差比较 。图8=15dB =9 图10=6dB 损耗因子分析图图11=4dB 损耗因子分析图表1本文方法与其它常用分析方法测量误差对比序号 dB1234567891011121314555032251596430303030303稳态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16016016016015014014013012011008006005004c 10. 0160. 0160. 0160. 0160. 0140. 0120. 0110. 0100. 008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c 20. 0040. 0

17、04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c 1误差 %0. 0160. 0160. 0160. 0160. 0140. 0120. 0110. 0100. 008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000-6. 7-14. 3-21. 4-23. 1-33. 3-63. 6-50. 0-33. 3-20. 00=c 2误差 %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75. 0-75. 0-75. 0-75. 0-73. 3-71. 4-71. 4-6

18、9. 2-66. 7=(c 1+c 2 2误差 %0. 0100. 0100. 0100. 0100. 0090. 0080. 0080. 0070. 006-37. 5-37. 5-37. 5-37. 5-33. 3-42. 9-42. 9-46. 2-50. 0=c 1+c 2误差 %0. 0160. 0160. 0160. 0160. 0160. 0150. 0140. 0130. 0110. 0040. 0040. 0040. 0040. 00400006. 77. 100-8. 3-63. 6-50. 0-33. 3-20. 00注3:序号1014对应=0的情况, 类似图6。此时系统

19、振动能量下降曲线表现为单一斜率下降, 测试者只能获得小阻尼模态的损耗因子, 而大阻尼模态的能量下降曲线完全被淹没, 因此只能用小阻尼模态的损耗因子代替系统的损耗因子。第 1 期盛美萍等: 衰减法测定稳态振动系统损耗因子的实验分析技术 135 m agn itude. 1 Abstract: W e stud ied the energy lo ss of a tw o 2 ode system theo ret ica lly . Sta rt ing from R ef. 1 , w e m derived eq. ( 9 fo r fa irly accu ra tely determ i

20、n ing the lo ss facto r of tw o 2 ode system in steady vib ra t ion w ith m exp erim en ta l exp erience of d ifferen t testers cou ld lead to w ide d ifferences in the est im a te of the system lo ss facto r, even w hen the a t tenua t ion cu rve u sed w a s the sam e, som et im es even a s m uch a

21、 s one o rder of ob ta ined th rough m uch test ing a s p resen ted in F ig s. 8 th rough 11. facto r w a s know n, and fou r est im a tes a re g iven: th ree w ith m ethod s p erferred by o ther testers and the fou rth w ith eq. ( 9. T he fou r est im a ted resu lt s a re deno ted a s c1 , c2 , ( c

22、1 + c2 2 and c1 + c2. W e deem ( 9 , is rela t ively bet ter and tha t the resu lt s in T ab le 1 show tha t c1 + c2 , the est im a te acco rd ing to eq. can fa irly accu ra tely determ ine the lo ss facto r of tw o 2 ode system in steady vib ra t ion. m Key words: tw o 2 ode system , lo ss facto r

23、m 表 1 分析表明: (1 对于系统能量下降曲线斜率单一的情况 ( 即 = 0 , 对应上表序号 10 14 , 本文方法与常用 方法一致, 由此得到的结果也一致; (2 对于大阻尼模态控制能量下降曲线的情 况, 本文方法与大阻尼近似的分析方法一致, 由此得 到的结果也一致, 并且远优于小阻尼近似的结果。 ( 3 对于能量下降曲线同时受两个模态控制的 情况, 本文方法得到的结果优于其它常用方法。 因 此, 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对于提高此类系统的损耗 因子分析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the a t tenua t ion m ethod. 1 王敏庆等 1 双模态耦合系统的振动耗能

24、特性研究 1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0, 18 ( 4 2 张思主编 1 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 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2 3 ang M Q , Sheng M P, Sun J C. T he D irect and Indirect Pow er F low s of T h ree N on 2 W Con serva tively Series Coup led O scilla to rs. J Sound & V ib, 1998, 212 ( 2 : 231 251 4 Bob rovn itsk ii Y I E sti a ting the V ib ra tiona

25、 l Energy Cha racteristics of an E la stic Structu re via the Inp u t I p edance . m m and M ob ility. J Sound & V ib, 1998, 217 ( 2 : 351 386 On Fa irly Accura tely D eterm in ing the L oss Factor of Two-M ode System in Steady V ibra tion w ith the A ttenua tion M ethod Seng M e ip ing , W ang M in

26、q ing , Sun J inca i (N o rthw estern Po lytechn ica l U n iversity, X i 710072 an Good accu racy in such determ ina t ion w a s qu ite d ifficu lt a s d ifferences in D eterm ina t ion of lo ss facto r by eq. ( 9 requ ires the determ ina t ion of w ith eq. ( 10 . Eq. ( 10 w a s In T ab le 1, the co rrect va lue of lo ss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