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45.06KB ,
资源ID:76630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6630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格律诗八首》教学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格律诗八首》教学资料.docx

1、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格律诗八首教学资料一 格律诗八首作家与作品一、王湾 王湾,唐朝诗人。洛阳人,生卒年不详。开元元年(712)进士。开元五年(717)为荥阳主簿,曾两次参加政府校理秘府群书四部录。书成,出任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二、杜牧 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佑(德宗、宪宗朝宰相)孙。大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史沈传师、宣歙观察史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贵族的攻掠,诗文中多有指陈及讽喻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

2、,多清俊生动。少数以纵酒狎妓为题材的诗篇则流于颓废。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房宫赋亦颇有名。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存世。三、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同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充实军备,要求“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核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

3、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诗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明代文学家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一些诗词也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世。四、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卢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

4、名。开庆元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并建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恭帝德元年(1275)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得人民援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次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逼使文天祥写信招张世杰,他坚决拒绝,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5、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后人于他被囚的兵马司狱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资纪念。他于所遭险难及平生战友事迹,都作有诗歌,题名指南录,可称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诵。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思考与讨论 一、江南意与次北固山下二者之不同,首先是标题的不同。前者侧重客旅之中对江南春意的感受,后者则侧重客舟停泊在北固山下时的怀乡之情绪。两首诗的首联与尾联完全不同;颔联改动两个字(“失”字改成“阔”字,“数”字改成“一”字);颈联完全相同。总体看,次北固山下是由江南意修改而成。标题的不同,甚至影响到主题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的改动,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改动。 其次,随

6、着标题的改动,诗意也基本上不同。“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写的是南国的春意,是总的概述;“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写江南春意的观感,是最后的归纳。“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客旅之中,飘泊江湖的感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书写怀乡之情,诗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是写江南景色,“失”字看出江南水景的浩淼,“数帆”是描写江南水上风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江南景物中寄寓着怀乡的心绪。“阔”字虽然也写水景的浩淼,但是却含着此岸愈阔家乡愈远的寓意。最妙的是“数帆悬”改作“一帆悬”:“数帆悬”是观景,“一帆悬”是伤怀。观景是观赏客观景物,寓托游山玩水的

7、心境;伤怀是感伤自身远离家乡,飘泊水国的悲伤的心境。这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最后,“数帆悬”是江南水面之景,“一帆悬”则有身世飘零的情绪。所谓“一帆悬”,是排除了水中的“数帆”,只写作者客居的孤帆。孤帆悬于天地之间,有飘泊零落之感,是极妙的一笔。与此事相映成趣的是唐代诗人齐己与郑谷的故事。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梅花数枝开”一句,请教郑谷,郑谷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佩服之极,将“梅花数枝开”,改作“梅花一枝开”(见唐才子传),成为一则文坛的佳话。梅花本来开在百花之先,足以表达早春的“早”字。而梅花中最先开的只有此“一”枝,是“早”中的“最早”者,妙极。王湾将“数帆悬”改作“一

8、帆悬”则更妙。“数枝开”改成“一枝开”,只是“早”的程度上的不同;“数帆悬”改作“一帆悬”,却从观景变作伤怀,这就不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了。可见,王湾的改动比齐己更为巧妙。 二、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能说通,也都自然流转。就是说,似乎不能武断地说其中哪一种解释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确切地说,还应该说第二种解释是更为恰当的。为什么? 1.读诗,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任何诗,任何景物背后都有一个诗人,或称抒情主人公。任何景物都是诗人所用以寓托其意的媒介,所以才叫意境。此诗的抒情主人公,当然就是诗人自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释成“花溅泪”虽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溅泪”的是花,那么

9、,“感时”的也是“花”吗?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同样,“惊心”的勉强可以说是鸟,但“恨别”的就不适合说是“鸟”了。其实,此句中的“花”与“鸟”不是指事物,而是指原因;不是作“主语”,而是(名词)作状语。即,不是“花”感时而溅泪,“鸟”恨别而惊心,而是“我”因为“感时”而“观花”都要流泪,因为“恨别”而“闻鸟”也要惊心。 3.如果说“花溅泪”与“鸟惊心”是拟人写法,虽然也未必就不可以,但是在情理上还是难以说通:“花”既不能“感时”,也不能“溅泪”;“鸟”既不能“恨别”,也不能“惊心”。所谓“拟人”,也要求合乎情理。所以,这种说法,严格说来,还是不可取。 三、这是一个感悟题。所谓感悟题,是指对诗中语

10、言逐句细品,深层次感悟。要感悟语言深层次的东西,不是表面的字义。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品味,对于读诗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在指导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自古以来,诗无定解,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感悟,所以,感悟不必要求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一点,对教师而言未必习惯,但这正是语文观念的一种更新。有关资料 一、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景,进而即景抒情的五言律诗。北固山,在今江苏丹徒县以北,直入镇江境内,横插江中。它三面临江,山青水阔,风光旖旎。诗人虽是北方人,但是,他一生中却“尝往来吴、楚间”。这首诗就是他到江南旅行时,看到江南好风景而触景怀乡的作品。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青山”对“

11、绿水”,倘在别处,未免近于俚俗,而这里在“青山”、“绿水”后面加了“外”“前”二字,倒显得工丽脱俗。可见诗人的旅程兼备水陆。这两句是行舟停泊在北固山下特有的景色。旅客往来的驿路,从青山中绕出,又远远地伸向青山之外;水上的飞舟,好像开到绿水的前边去了。于是暂停旅行之意油然而生。这二句诗恰好扣合诗题中的“次”字,这就叫做开篇点题。诗中也透露些微焦灼的心情。好像是说,水上陆地的人儿都有归程,而独我滞留在这山下,漫漫归途,可望何日启程呢?漂泊江南而神游故里之情,淡淡流露,又不留痕迹。 颔联和颈联四句,集中描写江上的景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一幅优美的风景图画。“两岸”和“一帆”相对,表现出水

12、、陆形象的变化。因为“潮平”(静、落)才显出两岸宽阔,“风正”(稳、顺)更加使帆悬挂得体。这两句写出了人们的眼中景、心里话,手法干净利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含蕴丰富而构思巧妙,也是吸引人的警句。殷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胡应麟说:“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海日生残夜”,是写江面开阔而平展,所以,一眼就望到地平线。于是在残夜尚未消尽时,红日即已从海上涌出;好像残夜带来了红日,而不是红日把早晨带来似的。“江春入旧年”,是说江边景物已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好像春的根芽,早在旧年的岁暮就埋种下来。“生”“入”两字,生动写出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变化,也隐藏着生命衰替的人生哲理。这两句虽是写景,

13、含意却高于景物;即景生情,便引出尾联二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面对红日春光,不禁对自己的羁旅生涯大兴感喟。旧日消失,旧年溜走,北往的鸿雁成阵长鸣,掠空而过,而自己却仍然远役江南,不知何日返回故里?忽然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只好叫大雁捎封信儿给洛阳老家的亲人了。这两句紧承颈联,遥应首联,写出诗人在早春中、客路上所泛起的淡淡乡愁和人生感慨。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音节响亮,具有盛唐诗歌的气象,一直为后人所激赏。 (吴肃森 毛 筠)二、对春望的理解与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

14、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

15、,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然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之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

16、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

17、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三、对钱塘湖春行全诗的理解(一)这首诗是作者于长庆三年或四年(823824)春在杭州刺史任上写的。它虽是留连山水之作,但在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中不仅从动态中捕捉钱塘湖上盎然的春意,而且处处着眼于描绘春天那种喜人的明媚春光: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因是“早莺”,所以才去“争暖树”,因是“新燕”,所以才忙着“啄春泥”;而“乱花”还不至于

18、缤纷烂漫,所以说是“渐欲迷人眼”;“浅草”还是刚出来不久,所以说仅仅“才能没马蹄”。像这样准确而生动的描绘,就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新选唐诗三百首)(二)此诗为白居易苏、杭写景作品中的著名诗篇,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出刺杭州时。 钱塘湖即西湖,孤山寺又名永福寺、广化寺,位于孤山之上。贾亭指唐贞元年间贾全为杭州刺史时建造的贾公亭。白沙堤即今天的白堤,筑于六朝。 除了以上地名之外,全诗无一典故,均用白描,笔触舒展流畅,风格清新明快,艺术化地记录了诗人信马春行于迷人景色中的悠然心境。 首二句点题,突出了湖与春天的气候:风和日暖,空气湿润。镜面似的湖中映出白云,水天浑一,所以说“云脚低”。中间

19、两联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早春图。随着诗人的马蹄,一幅幅画面掠过,拼接出一个完整而美丽的春天。这里,诗人运用了“争”、“啄”、“迷”、“没”等动词,不仅使早莺、新燕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就连花和草也有一种争春的动感。一经点拨,整幅图画都活动起来,妙不可言。末二句稍作议论,展现了诗人愉悦自得的情趣。同时又扣住题意,反复诗旨,真可谓“句句回旋,曲折顿挫”。诗的中间两联,是此诗成功的关键所在。诗人选择早春时节最典型的景物,着力于对蓬勃生机的刻画,预示着生命前程的远大。诗歌的意象也开始复杂起来,表现出两重或多重的意义。如“暖树”一词,虽没有出现“阳光”之类的词汇,却给人以春

20、光的温馨。通过早莺新燕的辛勤,我们似乎看到了春耕的繁忙,一切都在重新开始。如果说前一联给人动力,那么后一联则体现出一种憧憬与追求。春花向茂,将装扮整个世界,浅草待长,将遍布大地,而目前不过刚刚开始。正因为如此,才能引出诗人长久的留恋,最终写出了结尾的两句,而“绿杨阴里”似乎又运用了延长时间概念的方法,或许那已经是初夏的景色了。 这首诗的结构和句式有一定的代表性,白氏写景同类作品中,有不少采用了与此相同的结构和句式。(古诗海)四、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理解与鉴赏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被征还京,在扬州(今江苏扬州)与白居易(乐天)相遇。白在筵席上作诗,为刘才高命乖的坎

21、坷际遇鸣不平,刘作此诗酬赠。 首联写昔。刘禹锡从唐宪宗永贞元年(805)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连州,至此已历二十二年。预计回到京城,已跨进“二十三年”。其间迁多次,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夔州(今四川奉节)较久,“巴山楚水”迥异,罪行较重者才会被贬斥到这些地方。“凄凉地”既指地域的偏僻荒凉,亦兼含心境的孤独凄凉。而诗人被贬到这“凄凉”之地,一去竟达“二十三年”,其间有多少“凄凉”可以想见。二句从空间、时间的角度着笔,一写被贬的地域之苦,一写被贬的时间之久,“凄凉地”与“弃置身”关合照应,把弃置的悲哀表达得沉痛淋漓。 颔联写今。“闻笛赋”:指思旧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感

22、叹,写了思旧赋。“烂柯人”:指王质。述异记载:晋朝人王质到山里砍柴,看见两个小孩在下棋,便站在旁边观看。棋未终局,“柯”(斧柄)已烂掉。回到家乡,已过了百年,同时人皆已死去,此联紧承“二十三年”而来,写京城变化之大。出句写旧友。往日的许多老朋友大多已去世,睹今思昔,不胜感叹,只好“空吟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对句写今人。二十余年后的京城,人事变动几经更迭,在职官员无一能识,恍然有隔世之感。“怀旧”徒起惆怅,“到乡”惟兴陌生,二句关合,表达了诗人如今百感丛生的复杂感情。 颈联挺起,转写对坎坷际遇的达观态度。白居易赠诗中有“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句,谓刘虽“

23、诗称国手”,但无力与命运抗衡,同时的人如今都升迁了,自己惟余“寂寞 ”、“蹉跎”之憾。所以末二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刘的际遇鸣不平。诗人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人的际遇:沉舟侧畔,有千帆竞过;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认为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发展的前景是壮丽的。自己虽在中途触礁,成为“沉舟”,但侧畔仍有千帆竞过,继续前进;自己现在虽已成为“病树”,但面前已万木逢春,可以“在丛中笑”了。诗人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用诗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唯物观点,遂有此形象生动、意蕴丰厚的千古名句。 末联回扣诗题“酬”、“赠”。二人阔别久远,中道重逢,杯酒之间,感慨良多

24、,但刘禹锡的性格比较倔强、爽朗,对于失败和不幸,他不仅不感消沉气馁,反而认为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百姓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学阮公体三首)所以他能一直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执著,至老不衰,故而诗人在“今日听君歌一曲”之后,虽然也引发了一些悲凉的感慨,但感而不伤,在颈联高亢旷达的基础上,顺势拈出“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示要在友人关怀的感召下再增长精神,投入到新的生活洪流中。俞陛云诗境浅说谓此句云:“不言借酒浇愁,而言精神更长,所谓空肠得酒芒角出,绝不作颓丧语,与始闻秋风诗,同其豪迈也。”确实体味出诗人的个性特征。 这首诗比白居易的唱作写得好,好就好在境格高奇。

25、诗人虽长期遭贬,感叹悲凉,但能超越狭隘的个人天地,把目光倾注于更广阔的空间,从“千帆过”、“万木春”的境界中焕发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参与意识,给人以积极向上之感。五、对赤壁的理解与鉴赏(一)这是一首凭吊古迹、总结历史教训的诗。赤壁是东汉末年吴、蜀联盟和魏大战的地方。这一战对于决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时由于吴、蜀齐心合力,战争取得了胜利。 诗的开头两句,是说看见沉埋在泥沙中的折断的兵器,引起了研究前朝历史的兴趣。三、四两句,抒发感慨,意思是说,赤壁之战,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火烧曹营成功,曹操早把二乔捉了去锁在铜雀台里供他玩乐去了。这两句总结历史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

26、际上是说这一战关系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了,否则将家国难保。(唐宋诗百首浅析)(二)赤壁,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相传是三国时魏、吴鏖兵之处。行经此地,凭吊古迹,怀想当年江上血战,烈焰横卷,白矢乱飞,曹、刘、孙、周等一干英雄人物风云意气,大显身手。而今豪杰何在?诗人不禁吊古伤今,感慨万分。诗人从赤壁大战遗留的一件器物起兴:漫步江边,拾得残戟(古代兵器),虽然历经沉埋,却仍未锈蚀净尽。这使诗人想到赤壁一战尽管刘、孙取胜,但其中存在很大的侥幸因素。因此他提出若不是东风前来相助,其结局是不堪设想的。第四句即是杜牧想象中东吴战败后的结果。“二乔”,江东美女,东吴前国主孙策与统帅周瑜的妻子。“铜雀台”

27、,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曹操晚年与姬妾作乐的场所。诗人设想如果东吴战败,则二乔将成为铜雀台中的俘虏,出句奇特,非人能料。宋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后二句绝妙。众人咏赤壁,只善当时之胜,杜牧之咏赤壁,独忧当时之败。此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非浅识可到。”宋许则批评此诗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彦周诗话)但许却未想到,二乔是东吴政权中地位最高的两个贵夫人,如果她们被俘虏,则东吴的命运也就不问而知。杜牧选取这一独特的角度来写,自是他的不凡之处。(古诗海)六、对夜雨寄北一诗的理解(一)这首诗大概是李商隐寓居蜀地时所作。身居“巴山”,又值秋天“夜雨”,在羁旅寂寞之中,自然会想到亲人。

28、但作者于开头却说“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自己;“未有期”是作者的回答。在一句之中一问一答,一虚一实,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想到妻子也在怀念自己这种深厚的感情,用推进一层的写法,真挚地表达出来了。后两句以希望作结,预想着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那该是怎样的高兴啊!描写这种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就把怀念亲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更加具体和深沉。这首诗内容并不复杂,而艺术构思却颇具匠心。(新选唐诗三百首)(二)这首诗在有些唐诗选本里题作夜雨寄内,以为是寄给妻子的诗。但诗作于巴蜀,李商隐大中五年(851)冬应柳仲郢之请,赴辟东川幕府时,其妻王氏已病逝。此应是寄给在北方的长安友人之诗,不是寄内

29、之作。诗以一问一答起笔,明白如话而有跌宕之致。首句中“期”字重复,颇为细腻地表露了诗人羁旅他乡、不得归还的心绪。接着,诗人推开一笔,即景抒情。“巴山”,指作者当时正幕居的东川一带的山。他听着绵绵的巴山秋雨,推想雨水已涨满秋池。盈满的雨水象征诗人神驰长安的情思。诗的后半由实转虚,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把美好的遐想写得宛然在目。“共剪西窗烛”是他重逢故人的遐想,诗由此超越时空,从眼前的巴山转到未来的长安。“巴山夜雨”的字句重用更使全篇情景交融,意蕴连贯。次句“巴山夜雨”是身在巴山,神驰长安。结句“巴山夜雨”乃设想他日在长安欢晤故人,话及此时情景。作者抓住这瞬间的至性至情向空灵不尽处落墨,不仅打破了短诗忌

30、避字句重用的常规,而且使文意更为曲折深厚,显示了诗人后期炉火纯青的功力。全诗语句清淡平易,明白如话,而意蕴连贯,含蓄隽永。何焯赞其如“水精如意玉连环”。它在以藻绘典丽著称的李商隐诗中是别具一格的。(古诗海)七、对游山西村一诗的理解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

31、流走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

32、的理趣。人人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