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702.90KB ,
资源ID:7594063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940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工程光学matlab仿真.docx

1、工程光学matlab仿真 工程光学仿真实验报告1、杨氏双缝干预实验 1杨氏干预模型 杨氏双缝干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S 发出的光波射到光屏上的两个小孔S1 和S2 , S1 和S2 相距很近,且到S等距;从S1 和S2 分别发散出的光波是由同一光波分出来的,所以是相干光波,它们在距离光屏为D 的屏幕上叠加,形成一定的干预图 样。 图1.1 杨氏双缝干预 假设S是单色点光源,考察屏幕上某一点P ,从S1 和S2 发出的光波在该点叠加产生的光强度为: I = I1 + I2 + 2 I1 I2 cos 1-1式中, I1 和I2 分别是两光波在屏幕上的光强度, 假设实验装置中S1 和S2 两个缝

2、大小相等, 则有 I1 = I2 =I0 1-2 = 2r2 - r1/1-3 1-3 1-4 1-5可得 1-6因此光程差: 1-7 则可以得到条纹的强度变化规律- 强度分布公式: 1-8(2)仿真程序clear; Lambda=650;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Lambda=Lambda*1e-9; d=input(输入两个缝的间距 ); %设定两缝之间的距离,以d表示两缝之间距离 d=d*0.001; Z=0.5; %设定从缝到屏幕之间的距离,用Z表示yMax=5*Lambda*Z/d;xs=yMax; %设定y方向和x方向的范围Ny=101;ys=linspace(-yMax

3、,yMax,Ny);%产生一个一维数组ys,Ny是此次采样总点数 %采样的范围从- ymax到ymax,采样的数组命名为ys %此数组装的是屏幕上的采样点的纵坐标for i=1:Ny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y次计算L1=sqrt(ys(i)-d/2).2+Z2); L2=sqrt(ys(i)+d/2).2+Z2); %屏上没一点到双缝的距离L1和L2Phi=2*pi*(L2-L1)/Lambda; %计算相位差B(i,:)=4*cos(Phi/2).2; %建立一个二维数组,用来装该点的光强的值end %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

4、=(B/4.0)*NCLevels;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创建和控制多坐标轴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subplot(1,4,2),plot(B(:),ys); %把当前窗口对象分成2块矩形区域 %在第2块区域创建新的坐标轴 %把这个坐标轴设定为当前坐标轴 %然后绘制以( b (: ) , ys)为坐标相连的线title(杨氏双缝干预); 3仿真图样及分析 a)双缝间距2mm b)双缝间距4mm c)双缝间距6mm d)双缝间

5、距8mm 由上面四幅图可以看出,随着双缝之间的距离增大,条纹边缘坐标减小,也就是条纹间距减小,和理论公式推导一致。如果增大双缝的缝宽,会使光强I增加,能够看到条纹变亮。二、杨氏双孔干预实验1、杨氏双孔干预 杨氏双孔干预实验是两个点光源干预实验的典型代表。如图2所示。当光穿过这两个离得很近小孔后在空间叠加后发生干预, 并在像屏上呈现出清晰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由于双孔发出的波是两组同频率同相位的球面波, 故在双孔屏的光射空间会发生干预。 于是, 在图2中两屏之间的空间里, 如果一点P处于两相干的球面波同时到达 波峰(或波谷)的位置, 叠加后振幅到达最高, 图2.1 杨氏双孔干预 表现为干预波的亮点

6、; 反之, 当P处处于一个球面波的波峰以及另一个球面波的波谷时候,叠加后振幅为零,变现是暗纹。 为S1到屏上一点的距离, 2-1,为S2到屏上这点的距离, 2-2,如图2,d为两孔之间的距离,D为孔到屏的距离。由孔S1和孔S2发出的光的波函数可表示为 2-3 2-4则两束光叠加后 2-5干预后光强 2-6 2、仿真程序 clear;Lambda=632*10(-9);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d=0.001; %设定双孔之间的距离D=1; %设定从孔到屏幕之间的距离,用D表示A1=; %设定双孔光的振幅都是1A2=;yMax=1; %设定y方向的范围xMax=yMax/500; %设

7、定x方向的范围N=300; %采样点数为Nys=lin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xs=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xmaxfor i=1:N for j=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 r1(i,j)=sqrt(xs(i)-d/2)2+ys(j)2+D2); r2(i,j)=sqrt(xs(i)+d/2)2+ys(j)2+D2); %屏上一点到双孔的距离r1和r2 E1(i,j)=(A1/r1(i,j)*exp(2*pi*1j*r1(i,j)/Lambda)

8、;%S1发出的光的波函数 E2(i,j)=(A2/r2(i,j)*exp(2*pi*1j*r2(i,j)/Lambda);%S2发出的光的波函数 E(i,j)=E1(i,j)+E2(i,j); %干预后的波函数 B(i,j)=conj(E(i,j)*E(i,j); %叠加后的光强 end end %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4.0)*NCLevels;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image(xs,ys,Br); %仿真出图像colormap(hot); title(杨氏双孔); (3)干预图样及分析1改变孔间距对干

9、预图样的影响 d=1mm d=3mm 图2.2 改变孔间距对干预的影响 如图2.2,分别是孔间距为1mm和3mm的干预图样,可以看出,随着d的增加,视野中干预条纹增加,条纹变细,条纹间距变小。2)改变孔直径的影响 图2.3 孔直径对干预的影响 如图2.3,这里改变孔直径指的是改变光强,不考虑光的衍射。孔直径变大,光强变大,可以看出,干预条纹变亮。3、平面波干预(1)干预模型根据图3.1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平行光在屏上相遇发生干预,两束平行光夹角为。它们在屏上干预叠加,这是平面波的干预。两束平行波波函数为: 3-1 3-2两束光到屏上一点的光程差为 3-3 图3.1 平行光干预垂直方向建立纵坐标系

10、,y是屏上点的坐标。那么屏上点的光强为 3-4式中A1和A2分别是两束光的振幅。(2)仿真程序clear;Lambda=632.8; %设定波长Lambda=Lambda*1e-9; t=input(两束光的夹角); %设定两束光的夹角A1=input(光一的振幅); %设定1光的振幅A2=input(光二的振幅); %设定2光的振幅yMax=10*Lambda;xs=yMax; %X方向和Y方向的范围N=101; %设定采样点数为Nys=linspace(-yMax,yMax,N); %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 ymax到ymaxfor i=1:N %循环计算N次 phi=ys(i)*sin(

11、t/2); %计算光程差 B(i,:)=A12+A22+2*sqrt(A12*A22)*cos(2*pi*phi/Lambda); %计算光强end %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6;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白色)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创建和控制多坐标轴colormap(gray(NCLevels); %用灰度级颜色图设置色图和明暗subplot(1,4,2),plot(B(:),ys); %把这个坐标轴设定为当前坐标轴 %然后绘制以( b (

12、: ) , ys)为坐标相连的折线(3)干预图样及分析1)改变振幅比对干预图样的影响 a)振幅比1:1 b)振幅比1:2 由图3.2看出,振幅比从1:1变成1:2后,干预条纹变得不清晰了。干预叠加后的波峰波谷位置没有变化,条纹间距没有变化,但是叠加后的波振幅变小了,即不清晰。2)改变平行光夹角对干预图样的影响 a)两束光夹角60度 b两束光夹角90度 图3.3是两束平行光夹角为60度和90度的干预条纹,由于夹角不同,光程差不同,改变叠加后光波波峰波谷位置,因此干预明条纹和暗条纹的位置和间距不同。4、两点光源的干预(1)干预模型 如图4.1,S1和S2是两个点光源,距离是d。两个点光源发出的光波

13、在空间中相遇发生干预。在接收屏上,发生干预的两束波叠加产生干预条纹。S2与屏距离是z,S1与屏的距离是d+z。两个点光源的干预是典型的球面波干预,屏上一点到S1 图4.1 点光源干预 和S2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4-1 4-2 则 4-3 4-4其中A1和A2分别是S1、S2光的振幅。干预后的光为 4-5因此干预后光波光强为 4-6 (2)仿真程序clear;Lambda=650; %设定波长Lambda=Lambda*1e-9;A1=2; %设定S1光的振幅A2=2; %设定S2光的振幅d=input(输入两点光源距离); %设定两个光源的距离z=5; %设定S2与屏的距离 xmax=0.01

14、%设定x方向的范围ymax=0.01; %设定y方向的范围N=200; %采样点数为N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x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y=lin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for i=1:N for k=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l1(i,k)=sqrt(d+z)2+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1的距离l2(i,k)=sqrt(z2+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2的距离

15、E1(i,k)=(A1/l1(i,k)*exp(2*pi*1j.*l1(i,k)/Lambda);%S1复振幅E2(i,k)=(A2/l2(i,k)*exp(2*pi*1j.*l2(i,k)/Lambda);%S2复振幅E(i,k)=E1(i,k)+E2(i,k); %干预叠加后复振幅B(i,k)=conj(E(i,k).*E(i,k);%干预后光强 endend 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 %定标image(x,y,Br); %做出干预图像colormap(hot);title(双点光源干预); (3)干预图样及分析改变点光源的间距

16、对干预图样的影响 a)d=1m b)d=2m c)d=3m 图4.2是根据图4.1仿真干预出的图样,S1和S2之间距离分别为1m、2m、3m,由图样可以看出,随着d的增加,光程差变大,视野内的干预圆环逐渐增多,圆环之间的距离变小。5、 平面上两点光源干预(1)干预模型 S1和S2是平面上的两个点光源,距离为d,两个光源发出的光相遇发生干预,产生干预条纹。以S1所在处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上任意一点到S1、S2的距离是 5-1 图5.1 平面两点光源干预 5-2S1和S2发出的都是球面波,可表示为 5-3 5-4式中A1和A2分别是S1、S2的振幅。干预叠加后的波函数为 5-5因此干预后

17、光波光强为 5-62仿真程序clear;Lambda=650; %设定波长Lambda=Lambda*1e-9;A1=0.08; %设定S1光的振幅A2=0.08; %设定S2光的振幅 %设定两个光源的距离xmax=0.3; %设定x方向的范围ymax=0.3; %设定y方向的范围N=500; %采样点数为N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x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y=lin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for i=1:N for k=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

18、,则要进行N*N次计算r1(i,k)=sqrt(y(k)*y(k)+x(i)*x(i); %计算采样点到S1的距离r2(i,k)=sqrt(y(k)*y(k)+(x(i)-d)*(x(i)-d); %计算采样点到S2的距离E1(i,k)=(A1/r1(i,k)*exp(2*pi*j.*r1(i,k)/Lambda);%S1复振幅E2(i,k)=(A2/r2(i,k)*exp(2*pi*j.*r2(i,k)/Lambda);%S2复振幅E(i,k)=E1(i,k)+E2(i,k); %干预叠加后复振幅B(i,k)=conj(E(i,k).*E(i,k); %干预后光强 endend %结束循环N

19、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4; %定标image(x,y,Br);colormap(hot);title(并排双点光源干预); (3)干预图样及分析1)聚散性对干预图样的影响 a)会聚 b发散 两个点光源并排放置,在靠近点光源的观察屏上看到的干预条纹是一组放射状的条纹,并且强度从中心向四周减弱,光源的聚散性对干预图样没有影响。2改变两光源间距对干预的影响 a)d=4um b)d=8um从图5.3可以看出,视野中条纹逐渐多了。随着间距变小,干预条纹宽度变小,条纹间距变小。 6、平行光与点光源干预 图6.1 图6.2 图6.3 1平面波和球

20、面波干预如图,三幅图都是点光源和平行光的干预,平面光入射的角度不同。平行光与点光源相遇在空间中产生干预,在屏上形成干预条纹。点光源与屏的距离为z,屏上坐标为(x,y)的一点与点光源的距离是 6-1 由点光源发出的光波表示为 6-2 平行光可以表示为 6-3式中表示平行光与屏的夹角。两束光发生干预叠加后,干预光复振幅 6-4则光强 6-5 (2)仿真程序clear;Lambda=650;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Lambda=Lambda*1e-9; %变换单位A1=1; %设定球面波的振幅是1A2=1; %设定平面波的振幅是1xmax=0.003; %设定x方向的范围ymax=0.0

21、03; %设定y方向的范围t=input(输入角度); %设定平行光和屏的夹角z=1; %设定点光源和屏的距离N=500; %N是此次采样点数x=linspace(-xmax,xmax,N); %X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xmax到ymaxy=linspace(-ymax,ymax,N); %Y方向上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for i=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 for k=1:Nl1(i,k)=sqrt(y(k)*y(k)+x(i)*x(i)+z2); %表示屏上一点到点光源的距离E1(i,k)=(A1/l1(i,k)*exp(2*pi*j.*l1(i,

22、k)/Lambda);%球面波的复振幅E2(i,k)=A2*exp(2*pi*j.*z*(1/sin(t)/Lambda); %平面波的复振幅E(i,k)=E1(i,k)+E2(i,k); %屏上点的振幅B(i,k)=conj(E(i,k).*E(i,k); %屏上每个采样点的光强 end %结束循环end %结束循环Nclevels=255; %确定使用的灰度等级为255级Br=B*Nclevels/4; %定标:使最大光强(4. 0)对应于最大灰度级image(x,y,Br); %干预图样colormap(hot); %设置色图和明暗(3)仿真图样及分析平行光入射角度对干预图样的影响 a)

23、 b) c) 图6.4平行光入射角度对干预的影响 分别是平行光与屏夹角为90度、45度、135度的情况,斜入射与垂直入射相比,干预圆环更大。而角度互补的两种入射方式,区别在于中心是明还是暗。由图可以看出,斜入射135度的平行光与点光源干预,干预图样中心是暗斑。 7、平行光照射楔板(1)图L=630*10(-9);alfa=pi/20000;H=0.005; %波长630nm,倾角1.57*e-4,厚5mm n=1.5; a2=axes(Position,0.3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x,y=meshgrid(linspace(01,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

24、00*200个点h=tan(alfa)*x+H; %玻璃厚度 Delta=(2*h*n+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 图7.1 图7.2 =630nm ,=pi/20000 =430nm ,=pi/20000 =630nm ,=pi/30000 可见增大波长或者减小楔角会使干预条纹间距加大。(2)牛顿环L=630*10(-9);R=3; %波长630nm 曲率半径3Ma2=axes(Position,0.3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x,y=meshgrid(l

25、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r2=(x.2+y.2);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 h=R-sqrt(R2-r2) %空气薄膜厚度Delta=2*h+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 =630nm ,R=3M =430nm ,R=3M =630nm ,R=10M增大波长或者增大球的曲率半径会使牛顿环半径增大。3圆柱曲面干预L=630*10(-9);R=3; %波长630nm,曲率半径3Ma2=axes(Posit

26、ion,0.3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r2=(x.2+0*y.2); %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h=R-sqrt(R2-r2) %空气薄膜厚度Delta=2*h+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生成灰度图 =630nm ,R=3M =430nm ,R=3M =630nm ,R=10M图7.11 图7.12 可见增大波长或者增大圆柱底面的半径会使干

27、预条纹变宽。 (4)任意曲面L=630*10(-9);R=3; %波长630nm 曲率半径3Ma2=axes(Position,0.35,0.5,0.7); %定位在绘图中的位置x,y=meshgrid(linspace(-0.005,0.005,200); %将5mm*5mm区域打散成200*200r2=(x.2+y.2); %r2为各个点距中心的距离2矩阵h=sin(r2*3000) %空气薄膜厚度Delta=2*h+L/2 %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 %光强分布(按比例缩小到0-1) imshow(In) 曲面函数:z=sin3000(x2+y2)

28、8、等倾干预(1)平行平板干预 如图,扩展光源上一点S发出的一束光经平行平板的上、下外表的反射和折射后,在透镜后焦平面P点相遇产生干预。两支光来源于同一光线,因此其孔径角是零。在P点的强度是: 8-1其中光程差 8-2光程差越大,对应的干预级次越高,因此等倾条纹在中心处具有最高干预级次。 8-3 一般不一定是整数,即中心不一定是最亮点,它可以写成,式中是最靠近中心的亮条纹的整数干预级,第N条亮条纹的干预级表示为。如图2,其角半径记为则 8-4上式说明平板厚度h越大,条纹角半径就越小。条纹角间距为 8-5说明靠近中心的条纹稀疏,离中心越远的条纹越密,呈里疏外密分布。(2)仿真程序xmax=1.5

29、;ymax=1.5; %设定y方向和x方向的范围Lamd=452e-006; %设定波长,以Lambda表示波长h=2; %设置平行平板的厚度是2mmn=input(输入折射率); %设置平行平板的折射率,以n表示f=50; %透镜焦距是50mmN=500; %N是采样点数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xy=linspace(-ymax,ymax,N);%Y方向采样的范围从-ymax到ymax,采样数组命名为yfor i=1:N %对屏幕上的全部点进行循环计算,则要进行N*N次计算 for j=1:N r(i,j)=sqrt(x(i)*x(i)+y(j)*y(j); %平面上一点到中心的距离 u(i,j)=r(i,j)/f; %角半径 t(i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