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11KB ,
资源ID:75386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386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docx

1、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比較 The Idea Of History 中的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1、 前言誠如黑格爾(Hegel)所言,歷史不僅僅是在確定事實,它還在於了解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註1】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則有賴史家的詮釋。即使加必須在自己心中重演,他正敘述其行行為者之思想與動機。【註2】因此相同的歷史事實,在不同史家的詮釋下,則有不盡相同的面貌呈現出來。本文所探討的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在柯林烏(Collingaood)所著The Idea Of History 和 Karl Lowith 所著 Meaning In History 書中,皆有專屬介紹,由於他們已不同角度來分析黑格爾的歷史哲

2、學,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對於他們詮釋的優劣,我們不易評論。不過我們卻可經由他們的詮釋,讓我們由不同觀點,來了解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2、 柯林烏對黑格爾歷史哲學之詮釋柯林烏認為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形成,是繼承許多史家觀念而來。黑格爾將之彙整融通後,建立自己的一套歷史哲學思想。對於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之源頭,經柯林烏分析,約有五個來源:1 源於赫德(Herder)歷史哲學歷史哲學一詞就黑格爾而言,並不是只對歷史所做的哲學反省,而是歷史本身備提昇到達更高的層次,成為哲學性的。即歷史不僅僅是事實而已,還要了解歷史事實發生的理由。此種哲學的歷史是部涵括全人類的全史(Universal hist

3、ory of mankind),將人類由原始進步到文明的過程一一呈現出來。【註3】柯林烏將黑格爾這種有別於伏爾泰(Voltaire)歷史哲學的思想,認為是源於赫德史學理論的某些部分。2 源於康徳(Kant)道德理性(Moral reason)基於哲學的歷史是人類的全史的理念下,歷史的過程及自由之發展過程,亦道德理性發展的過程。【註4】柯林烏以為黑格爾所建立之道德理性發展史觀,全承自康德的觀點。 3 源於席勒(Schiller)歷史的中心在實際的現在黑格爾認為歷史家對未來一無所知,因為沒有歷史事實作為根據。所以,史家對未來無從知悉。在此種觀念下,黑格爾將歷史的中心擺在實際的現在,而不寄望未來的烏

4、扥邦。【註5】柯林烏認為這種史觀事承自席勒。4 源於費希特(Ficthe)自覺(consciousness of his freedom)的發展黑格爾認為人類的自由,就等於人類對於自身自由之自覺,因此歷史的發展即是自覺發展之過程,也是思想的過程或邏輯發展的過程,在這發展的過程中,各種重要觀念相繼完成。【註6】柯林烏以為黑格爾的自覺發展史觀事承費希特。五源於謝林(Schelling)歷史在自覺中完成黑格爾哲學所呈現的,是人類的全史,也是宇宙的過程。在這宇宙的過程中,本身自覺到自己是一種精神之時,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中。【註7】這種在自覺過程中自我完成的史觀則承自謝林。由柯林烏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剖

5、析,可明白的看出,黑格爾歷史哲學之特點接來自其前輩史家,經由他獨特的技巧,將之融合貫通成為完整而獨特的思想體系。柯林烏除將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體系的由來,作一番闡述外,對於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獨到之處也詳細予以評述。柯林烏將之分為五巷要點:1 黑格爾認為自然和歷史是截然不同的:他認為自然過程是非歷史性的,只是一種循環的過程,在這循環的過程中,未能建構任何東西,每一次循環接沒有任何改變,此種沒有任何改變是以其歷史意義為出發點。他舉例說地質學上的各時期相繼,就不是真正歷史的相繼。【註8】這正是歷史和自然最大的不同。對黑格爾而言,歷史是部會重演的,音為每次循環的過程,皆有新的因素加入。游某方面看雖歷史事

6、件重覆發生,但內容卻不會完全一致,所以黑格爾認為歷史是以一螺旋室的路線前進。由上述的分析,我們可知黑格爾對歷史的理解:除人類生活之歷史外,別無歷史。而這種人類的生活還必須是理性的生活,有思想能力之生活。【註9】2 整個歷史就是思想史:黑格爾認為只有藉著思考來重新組合歷史事實之理由和過程,歷史加才得以了解歷史。它還進一步的說道,歷史家的主要任務,並不是去知道過去人們作了什麼?而是去了解當時人們在想什麼?為什麼有時那樣的行為?【註10】3 歷史過程的主要動力在於理性:黑格爾認為歷史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是源於人類的意志。而人類的意志,是人類思想界外在行為來表達,要了解歷史的情況,須經一番思考。而思

7、考並不是憑空建立的,它是由一堅決人在一決定性之情況中,所作的省思。所以,歷史人物在每一歷史情境中之思考與行為,都是當時最理性的決定。因此黑格爾認為啟蒙運動時代,所構思的抽象性的理性人類並不真實。其實,人總是理性與激情兼具,進一步說,沒有激情就沒有理性的行為。所以,當人類表現出激情時,並不表示人類不為理性所控制。換句話說,歷史是激情的展現,但歷史同樣也是理性的展現,因為理性利用激情作為達成某些目的的工具。【註11】這種理性的弔詭(Cunning of reason),即以激情為媒介來說明理性的觀點。似乎把理性擬人化為存在人類生命之外。這和中世紀的神學觀相似,也和啟蒙時代史家的論點雷同。在這些觀點

8、下,實現於歷史中的計劃不是人的計劃,而是自然的計劃。但黑格爾否認這種想法,他認為歷史中實現其計劃之理性,不是抽象的自然理性,也不是超越神的理性,而是屬於人類之理性。這種理性則和激情同時並存於人類本身。由此可知黑格爾所建立之理性主義,是較為特別的理性主義理性本身包含了非理性的成份。【註12】4 歷史的過程是邏輯的過程:因為歷史就是思想的歷史,而且展現著理性的自我發展。所以,黑格爾將歷史事件之發展,認為是必然的。即歷史過程之認知不是純粹經驗的,而是先驗的(apriori),我們可先驗的知道它的必然性。【註13】為進一步解此觀念,黑格爾提出他對歷史事件的看法:歷史包含經驗的事件(即思想的外在展現),

9、以及事件背後的思想(發生的理由),兩者形成邏輯上之鎖鍊。就此點言,黑格爾認為單純事件之間,什麼關連也沒有。但歷史是由行為構成的,一切行為在黑格爾眼中皆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而言是思想,外部而言是單純的事件。基於人類歷史是道德理性的展現之觀點,黑格爾對歷史的過程,自然視之為邏輯之過程。【註14】5 歷史的終點不在未來而在現在:就黑格爾歷史哲學觀點來說,歷史是要經過內部剖析及思考,而了解歷史本身。因此事件若尚未發生,史家如何從文獻、證據中來確認它們是事實呢?當然更談不上剖析及思考了。所以,黑格爾將現在理想化,以現在作為歷史的終結,不認為還有更進步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柯林烏又認為,黑格爾並不是否定未來

10、的發展是不可能,只是體認到現在為一事實,未來不知會怎樣發展。【註15】不管未來有無發展可能,對黑格爾而言皆不重要。末了,柯林烏評論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認為它是歷史方法真正成功的實例,並為往後一切思想史的楷模。但,也批評,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一書中,將研究範圍侷限在政治史,所以書中只有一半是在討論絕對心智(absolute mind)的問題。【註16】柯林烏最後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作一總評,他認為,不應把政治史單獨視為歷史的全部。史家應視政治發展與經濟、藝術、宗教和哲學的發展為一整體。除非歷史著作,是一部具體實在性而論的歷史,否則都不該讓史家滿意。【註17】3、 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

11、史哲學之詮釋Karl Lowith在Meaning in History一書中,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詮釋方法,和柯林烏不同。書中他儘可能引用黑格爾在歷史哲學書中所用的原文,來表達黑格爾的觀念,亦即讓資料說話,然後Karl Lowith再旁解釋,從而呈現黑格爾思想之面貌。Meaning in History書中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得介紹,大約可分成兩大部份來討論;一為黑格爾對古典時代歷史思想的論述,次為黑格爾的世界史觀,亦分為兩部,一為天佑觀(providence)一為以歐洲為歷史中心觀。1 古典時代歷史論述:Karl Lowith引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一書原文,黑格爾描述東方歷史觀;在理性及非理性

12、之因素下,人們出生、死亡,社會繁榮、墮落,國家興盛、滅亡。歷史不斷在轉變過程中,有滅亡有新生。人們無助的忍受著這種演變,並且將之視為天命所然,無能力將之改變。在此情況下,歷史過程變成是毀滅人類幸福,國家及個人道德的屠宰場。即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只看到自然而沒有自由。永恆的改變及生死的交替,成為歷史的全部。就像火浴鳳凰一樣,從準備柴堆到火浴化為灰燼,並從中燃燒起新生命。對於這種火浴鳳凰的東方歷史觀,黑格爾並不讚同。他受到希伯來及基督教史觀的影響:歷史是直接被引導向一終極目的,且為至高無上的洞察力及意志力的天佑所支配。【註18】所以,黑格爾認為有一絕對力量的本質(the absolutely pow

13、erful essence)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一部思想史,雖然它也自我毀滅,但從未回到原來之形式,每一次的轉變、新生,使人類的精神更趨於另一新階段。【註19】2 世界史觀:(1) 天佑觀:黑格爾對前人所提的天佑觀,認為是太狹窄,無法用於人類全史之解釋,只能在個別的歷史事件中,顯現出來。他將它們評之為peddlers view of providence。【註20】依黑格爾的看法,天佑觀必須用來解釋人類歷史的全部。故世界之善惡皆是上帝之作為,有其目的。為進一步說明他這一觀點,黑格爾以理性的弔詭來說明,認為每一歷史重大行動之結果,並非人類本意,個人常為一股莫名之力量驅使,他們本身不知道

14、在執行計劃。只是本能的行使,藉著理性弔詭之力量(黑格爾稱之為神聖天佑之理性表達(a rational expression for divine providence)達其目的,而這目的並不是人類的意識和意圖(黑格爾舉凱撒和拿破崙為例,認為當他們在鞏固自己地位時,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在作什麼),人類並不知自己是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因為人類只是上帝手邊的工具。所以,人類也許朝著,他們自認為十分理性的方向前進,但,歷史的結果,並不會和人類所計劃的完全吻合。【註21】(2) 以歐洲為歷史的中心史觀:黑格爾認為歷史發展於東方而結束於西方。東方是世界的幼兒期,希臘、羅馬是青少年期和壯年期,而基督教世界

15、則為成熟期。在古典時代,古代人仍依賴于外在的命運,並藉著神諭來作出生活上之決定。基督教則藉著建立(絕對心智)自我,而從所有外在權威中解放人類。在基督教為主的觀念下,地球好像是為了歐洲人而環繞。【註22】因此隨著基督來臨,歷史過程變的有意義,世界史原則上說來也是完美的。Karl Lowith認為黑格爾,即以此種基督教傳統的觀點,來建構其他世界史,若黑格爾不將基督教視為絕對真理,那他將無法建立其系統之世界史。【註23】因黑格爾受基督教影響,所以,他也認為歷史過程是一種宗教為人類理性之顯漏,是一種宗教規範在世俗自由下之創作。因而人類內心和外在世界之不一致已被除掉,所有的非理性皆可被合理化。就更高的眼

16、光來看,黑格爾認為世界史就是一部神學史。因為基督教的最終審判,被他視為歷史的過程。故世界史就是世界正義的法庭,也就是說世界史是朝向最終審判發展。【註24】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詮釋後,末了他也對黑格爾的史學思想哲出批判。認為黑格爾是以基督教的理性來解釋世界史,故黑格爾的世界史,只能說是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此外,黑格爾根本沒能看到,工業革命後帶來快速的交通工具,將東、西方世界歷史革命。而非黑格爾所相信的,是依靠基督教精神來整合。Karl Lowith並引布克哈特(Burk hardts)對黑格爾的評論作為終結,他認為黑格爾將神聖的歷史降格到世俗的歷史,並且提昇世俗的歷史到神聖的

17、歷史水平基督教是一種自我充足的理性,吸收上帝的意志至世界的精神和國家的精神中。【註25】四.、柯林烏和Karl Lowith詮釋的差異由上述,我們很自然的看出,柯林烏和Karl Lowith在詮釋黑格爾思想時,用的方法並不一致。柯林烏藉著清晰的架構,把黑格爾的思想脈絡,一一呈現出來,讓我們清楚的了解黑格爾歷史哲學建立的來龍去脈。而Karl Lowith澤盡可能引用黑格爾自己的說詞,配合她的解說,來表達黑格爾的思想。此種方法,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了解黑格爾的思想的底層。因為兩者使用的方法不同,深入的層度也有差別,所得的結果也不相同。由前文所述,兩者相同處此不在贅述,就其差異處,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

18、點,進一不解說:首先,黑格爾的理性弔詭,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依柯林烏詮釋,認為他所說的理性弔詭是包含理性和非理性,並同存於人類之中。他否定理性是獨立人類之外,來引導人類的歷史。而使理性漢非理性同存互用,最終達理性的目的。(理性已非理性為手段)初看之下,這和Karl Lowith的天佑觀似有不同,尤其Karl Lowith解釋人類只是上帝手邊的工具時,這和柯林烏解釋完全相反。然而在仔細思量,Karl Lowith所用的上帝,並非獨立於人類之外的上帝,而是存於人類之中的上帝,亦即黑格爾所謂的神聖天佑之理性比表達或絕對力量的本質。明白的說Karl Lowith是以另外一種方法,吉基督教天佑觀,來說明黑

19、格爾的理性弔詭。其次,對於歷史的未來發展問題,前文已提到柯林烏詮釋黑格爾對未來看法;未來並不是不可能發展,若有發展的話,是不可能有更一層的進步。亦即將現在加以美化、理想化。而Karl Lowith則認為黑格爾的歷史發展是朝向最後審判發展。這兩種不同的解釋主要區別,在於兩者角度不同,實質上並沒有差別。就未來不可能在發展來說,以現在為歷史的終結。柯林烏詮釋的黑格爾,仍會將歷史事實做哲學性的思考,並將之作為最後的審判。就未來可能再發展而言,不管是否能有更一層的進步,到其終結處,仍要交付審判。所以,就此來說,柯林烏和Karl Lowith的觀點仍是一致的,只是Karl Lowith更深入來了解黑格爾對

20、未來的發展。最後,對黑格爾的思想批判,在柯林烏詮釋時,幾乎看不到受基督教觀念的影響的字眼,但在Karl Lowith的詮釋中,則認為黑格爾是最後一位,以基督教傳統來建立其史觀的史學家。兩者最大的差異及在此。Karl Lowith藉基督教的觀念來說明黑格爾,其實和柯林烏所詮釋黑格爾的思想,並沒有差異,只是使用名詞有別,中心思想仍是一致。4、 結語黑格爾任為歷史有一獨特性:史家必須在自己心中,重演他正敘述其行為的人物之思想與動機。經過史家的重新建構,歷史事件彼此才得歷史意義的延續下來。雖然,每位史家對相同的歷史事實,不一定有相同的解釋,但,這並不礙歷史真理的永恆性,反而由史家的解釋,讓我們的思想得

21、到更多啟發,視野也更加開闊。本為將The Idea Of History和Meaning In History兩書中對黑格爾的介紹,作一比較研究,目的即在此。在避免加入自己的觀念,並顧及作者的原意下,使用文詞並不很順暢。所以,對部分較重要的詞句,則以原文附註於後。整個來看,柯林烏和Karl Lowith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之掌握,沒有太大差異。若從中要找出不同點的話,大概只能從他們涉及的層面來說;柯林烏是實而廣,Karl Lowith則深而遠。而我們卻可從中學得不同詮釋技巧的運用,及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進一步的了解。註釋:註1:R.G. Collingwood,The Idea of Hist

22、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P.113.原文:history not merely ascertained as so much fact but understood by apprehending the reasons why the facts happened as they did.註2:R.G. Collingwood,op.cit,P.115.註3:R.G. Collingwood,op.cit,P.114.註4:ibid註5:ibid註6:ibid註7:ibid註8:ibid註9:R.G. Collingwood,op.cit,P.115

23、.原文:that there is no history except the history of human life,and that,not merely as life,but as rational life,the life of thinking beings.註10:ibid註11:R.G. Collingwood op.cit.P.116.原文:a display of passions and nothing else;but all the same it is display of reason,for reason uses passion itself as it

24、s tool in bringing about its ends.註12:R.G. Collingwood op.cit,P.117註13:ibid,原文:and our knowledge of an historical process is not merely empirical,it is a priori,we can see the necessity of it.註14:R.G. Collingwood op.cit,P.117-P.119註15:R.G. Collingwood op.cit,P.120 第一段和第二段敘述。註16:R.G. Collingwood op.c

25、it,P.121 絕對心智在此指;藝術、宗教和哲學。註17:R.G. Collingwood op.cit,P.122註18:Karl Lowith,Meaning in Histo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P.52註19:ibid註20:Karl Lowith,op.cit,P.55註21:Karl Lowith,op.cit,P.56註22:Karl Lowith,op.cit,P.57 原文:With the setting in of the Christian principle,the earth is circumnavigated and,as it were,round for the Europeans.註23:ibid註24:Karl Lowith,op.cit,P.58註25:Karl Lowith,op.cit,P.5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