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6.84KB ,
资源ID:75200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5200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docx

1、湖北省襄阳市学年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襄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西周时期,就已公开进行人口调查。周礼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王拜而受之,登之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赞王治。”司命实为专司人口统计的专职官员,并上报周王,“王拜而受之,登与天府。”充分说明统治者非常重视人口数量。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补充兵源,保证给养,扩大兵力,以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大都推行人口

2、增殖政策。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增殖人口的措施则更为典型,他提倡早婚,刺激了越国人口增殖,使国家实力倍增,民气大涨,最终建立霸业。 在增殖人口上,墨子提出了许多方法,早婚、非攻、不聚敛百姓、节葬、节制“蓄私”。墨子的人口增殖措施,除早婚外,其他方法不可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当时社会转型阶段,对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生产力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办法的是商鞅,他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他注意人口管理。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人口进行管理并且经常进行人口调查的人。 两汉至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发展时期,人口数时起时落,增减频繁。人户数是封建

3、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人户的多少,决定着国家赋税收入。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变动。 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其人口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移民实边说上,对后世影响深远。早在秦代就推行强制的移民政策,致使中原人口减少,后果是灾难性的。晁错吸取秦移民的教训,他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他的主张深谋远虑,但历代统治阶级并没有重视。东汉末年的徐干,其著作民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论人口问题的著作,篇幅不长,内容简略,但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他强调的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补充了“民为邦本”“农为国本”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

4、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他认为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国家分配土地、制定赋税、征收徭役、配备军队的依据,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 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是对当时户口流散、人丁逃亡、生产凋敝现状所采取的政策。他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他的这一思想和徐干的“民数周为国之本”相吻合。但杜佑的思想及观点,当时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 到了宋朝,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渐移到长江流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这时人口思想上表现出与前期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北宋文学家苏轼,其人口思想主要内容是“均民”,即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苏轼认为“中国土地足以食中国之民

5、有余也,而民常病于不足”是因为人口分布不均,致使人口与土地的平衡比例关系遭到破坏。苏轼是提出通过移民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并作出理论说明的第一人,对后世启发很大,影响很大。 (节选自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办法的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人口进行管理并且经常进行人口调查的人,他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 B西周时期,设立司命,司命专司人口统计,并上报周王,这说明当时统治者非常重视人口数量。 C越王勾践建立了霸业得益于他采取了提倡早婚的措施,从而刺激了人口增殖,使得国家实力倍增,民气大涨。 D晁错吸取秦移民

6、的教训,他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这对后世影响深远。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至唐代,因为人户的多少,决定着国家赋税收入,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变动。 B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补充兵源,保证给养,扩大兵力,以在兼并战争中取胜,都在推行人口增殖政策。 C墨子提出了许多增殖人口方法,虽然他的方法大多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当时社会转型阶段,对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生产力进步意义。 D徐干认为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国家分配土地、制定赋税、征收徭役、配备军队的依据,是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二千多年前,

7、孔孟就主张重视人口品质,所以我国现在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优生”。 B东汉末年的徐干强调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他认为只要做好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工作,统治者就能将天下治理好。C唐代杜佑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这和徐干的“民数周为国之本”相吻合,然而杜佑的“户口人口论”,没有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均民”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人口思想,即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通过移民来缓解社会矛盾。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

8、,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剌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

9、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注】诘朝:次日早晨。迟明:黎明,天快亮的时候。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

10、力战敌乃退。 B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C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D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等。文中“真宗即为”指宋真宗继承皇位做皇帝。 B“寻”,有“不久”之意,时间副词,类似的还有“未几”、“既而”。例如:“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中的“寻”就是不久的意思。 C“赠”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文中“赠侍中”就是“死后追赠为侍中”之意。 D“左右”的意思(1)附近、两旁;(2)身边;(3)近臣、随从。文中

11、“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中的“左右”就是指皇帝的近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大举入侵,康保裔与诸将约定第二天联合作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B真宗即位,康保裔因为母亲年老需要勤养,所以辞官奉养母亲。 C康保裔战死沙场,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7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5分)(2)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

12、,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8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颈联是全诗情绪凝聚的名句,颈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氓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会发生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以鸟、鱼为喻,表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诗句

13、是: , 。(3)短歌行中诗人感叹人生如朝露一般短促的诗句是: ,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谁先看见村庄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的一声停下。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

14、得恍若幻影神秘莫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她们不急于爬沟。她们需要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再说,她们后头还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先爬上沟坡,第一个看见村庄。这是她们的约定。 现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那条像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的灰布带一样的路。就是它,那么亲切地通向坡顶,通向她们的村庄。 “我不知道为啥一点儿也不激动,”她们中的一个说,“我想我们应该是激动的呀。你说这是为啥呀,二丫?” 二丫说:“你鬼迷心窍!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哩。你想想,为了省路费,咱们去年就没有回来,快两年了啊。我不知道我一走进家门会是

15、啥情景,先叫爷还是先叫妈?” 不叫二丫的姑娘没有应声。 “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丫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整天痛得吸溜吸溜的。” 不叫二丫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 “我想哭。”二丫说。她佯装成哭的样子,“啊呜”了一声,但她马上又嘲笑自己说:“我这是干吗呀,神经兮兮的。”这时候她担心起另外一些问题来。 “咱们寄的钱,家里会不会没收到?” “不会。”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咱们回去后翻开本子一笔一笔查对。” “会不会有人认为咱们不干净?” “你真能瞎操心。谁干净不干净在脸上会写着字?” “众人口里有毒哩,硬把白的说成黑的。”不叫二丫的姑娘有些不耐烦,她哼了一句歌词作为回答:“

16、白天不懂夜的黑。”然后她说:“我要唱歌。”然后她扭动屁股,怪声怪调地唱起来:“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我也唱。”二丫说,“唱完咱们爬坡。”她看见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她们唱歌。她们的歌声一高一低,在沟川里被凌厉的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实在不成什么调子。 “呀,”二丫说,她突然住了声,“我们的脸!” 不叫二丫的姑娘愣着。二丫顿了一下脚:“我是说咱们嘴唇上的口红,还有描的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你多漂亮啊。”二丫说:“我给你说正经的呢。我这个样子怕我妈认不出来,说我是个妖怪。”不叫二丫的姑娘哑了声。她看着二丫。她们互相看着。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

17、。她们每天都要化化妆的,包括在拥挤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汽车上。 “一定得擦掉。”二丫说。 她们开始找纸巾。但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和小包,也没有找出一片软一点儿的纸。她们带的纸巾一路上大手大脚地用光了。她们甚至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还擦了几次鞋,惟独没想到最后会用它来清除嘴上的口红。她们低头四处探望,希望能看见一汪水。但是,没有。沟川是干的。她们盯住自己的衣服,可她们舍不得橘黄色和天蓝色的外套上留下不同颜色的斑迹。她们快要恨死自己了。 “我说,咱们吃了它。”她们用唾沫把嘴润湿,拿牙齿啃上唇,再啃下唇,让舌头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她们把唾沫吞下去,又“呸呸”吐出来,沾在手指上擦拭眼影。

18、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呀,咱们的口红不高档,吃下去怕会中毒。” “不管它,”二丫说,“这个不重要,毒不死人。” 她们擦呀,抹呀,脸上已麻麻的,只是不知道此时脸上的样子。她们互相看也看不清,因为太阳早已熄灭了。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 “呀,天都黑了,”她们说,咱们快爬吧,看谁先看见村庄。” 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摘自小说界2011年2月期,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人物之间强烈的矛昏冲突,是一篇平淡无奇的作品。 B“谁先看见村庄”既是“她们”比赛的内容,也表现了“她们”对家乡的

19、眷念,还暗示“回家”是她们一个永远的期待。 C“她们”用纸巾擦火车上的茶几和汽车玻璃,还擦了几次鞋,这一情节表明“她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城市文明中。 D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手法来刻画“她们”,小说中以“她们”作为主人公的代称,暗示了平凡的“她们”具有普遍性,写的是小人物却有沉重感。 E这篇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人生况味,渗透着现实主义的苍凉之美。(2)请从手法、结构、意蕴等方面对文章末尾划线的句子“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进行赏析。(6分)(3)作者安排“她们”擦掉口红和眼影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她们”是在南方谋生的农村姑娘,她们身上充满

20、了城乡矛盾,结合全文探究“她们”矛盾的思想性格和普遍意义。(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

21、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陈寅恪教书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

22、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

23、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当他了解季羡林的学业后,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

24、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相关链接】陈寅恪一生喜欢对联,1932年夏,他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出了一道以“孙行者”为上联的对联题。陈寅恪是清华惟一的文史两系双料教授,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学贯中西。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陈寅恪毕生的信念就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在马克

25、思主义已经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权威之时,他仍然主张不学马列,保持了一个学人所应有的气节。陈寅恪没有国内、国外的高等学位,却能成为清华大学四大导师(其他三位是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之首,却能被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为汉学教授,是剑桥大学第一位华籍讲座教授,却能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座“文化昆仑”之一。(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陈寅恪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主要归功于梁启超的极力推荐。B陈寅恪在国文考试加试时还是采用科举时代的“对对子”的方式,说明他思想陈旧,与当时新文化、新思想格格不入。C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铭时,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26、想”,其实这亦是他自己一生人治学的写照。D“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表明陈寅恪教学认真,治学严谨。E季羡林经大师陈寅恪推荐,便可顺利当北大教授,便“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重实力,重名气。(2)陈寅恪作为教授,有独到的教学风格,请简要概括。(6分)(3)作者在介绍陈寅恪时,为什么要写到曹云祥与梁启超的对话、王国维之死和季羡林给他写信?请分析其用意。(6分)(4)“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高度评价了陈寅恪的个性成就和人格魅力,请结合原文探究陈寅恪的人格魅力。(8分)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

27、当的一组是(3分) 在埋骨他乡70余年后,347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将从缅甸运回中国境内安葬,抗战老兵们听到这个消息都 地流下了眼泪。 本来有些紧张的张伟,当听到台前优美的音乐响起时,便 地跳起舞来。 我到这儿来也是 ,既然国家需要,就只好服从分配了。 A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 身不由己 B情不自禁 身不由己 不由自主 C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 身不由已 D身不由己 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尽管受信贷和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会在2014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但大约7%左右的增速会更稳健、更具有可持续性。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201

28、5年是开局之年,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环节的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C我市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有机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主导企业的功能,不断延伸有机产业链条、壮大有机产业规模。 D“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不仅仅定位了襄阳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更是一个城市品牌的宣传口号。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活着, , 。 , , 。 ,它可以让你的精神永远丰赡。 阅读可以让人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阅读是一种精神收藏 这个平衡点就是阅读 并给予物质以某种人性的光芒 最好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求一个个平衡点 可以让精神提携物质 A B C 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29、,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 ,没有担当和责任,却只想名利享受;提得起,放不下,能够不懈地奋斗,却贪恋权力:提得起,放得下, ,也能顺应机缘、宠辱不惊。17下表是我市某校对校园周边噪音污染进行的调查统计表。在阅读这些数据后,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校园周边噪音污染的调查结果。(不得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50字)(6分)校园周边噪音污染源(表一)交通车辆65%集市噪音20%校外建筑工地5%商业社区活动10%噪音带

30、来的干扰(表二)干扰很大86%有干扰但可容忍12%无任何干扰2%学生对噪音污染的态度(表三)默默忍受,不会主动采取措施75%采取一些行动,如向学校反映25%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林清玄说:“情感是我们心的眼睛,智慧是其中的一只,慈悲是另一只。”蒙蔽我们双眼的,往往不是眼前的障碍,而是心灵的枷锁。为心灵点一盏灯,我们心得眼睛就会明亮,为心灵点一盏灯,我们的心就会灵动。 请以“为心灵点一盏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文体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单项选择题27分(每小题3分,)题 号123456131415答 案DBCADBCCB一、现代文阅读1D(张冠李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晁错的“移民实边说”,而他主张的内容“历代统治阶级都没有重视”,所以谈不上影响深远。)2B(原文是“各诸侯国大都推行人口增殖政策”。)3C(A强加因果,与文无据;B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人口调查和户籍管理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先决条件。D扩大范围,原文是“通过移民来缓和社会经济矛盾”而不是整个社会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A(关注文言文中的主语。“为所”表示被动;“赴援”的主语是“重贵与凝”,应从此前断开,排除B、D;“退”的主语是“敌”,应在“敌”之前断开,排除C) 5D(“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中的“左右”指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