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94KB ,
资源ID:74443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4443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楚辞》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楚辞》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docx

1、楚辞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 楚辞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 楚辞 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 楚辞 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及内涵 朱立新 摘要:楚辞 所表现的自然观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物通常被当做隐喻与象征的载体;二是作为主体的诗人以感伤的情怀观照自然;三是主人公行游的历程大多存在于想象或虚幻的山水自然之中。 这些特征的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地理论文) 解中国山水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楚辞;自然观;山水文学 中图分类号:I22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90X(2010)12 187 03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旅游( 旅游论文) 学院副教

2、授、 文学博士;上海, 201934 中国山水诗文正式形成于东晋, 但其产生并非一朝一夕, 而是经过长期的孕育。 从诗经、楚辞 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山水景物的描写里, 我们已经可以探索到山水诗文出现的渊源。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差 异, 使得诗经 与楚辞 所表现的自然观虽不乏相通之外、 却更多地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诗经 中的自然大体上不得说仍然是比兴式的, 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赏, 仅限于山水景物的个别形状,通常是由于某种自然物的触动, 引起联想, 激发情感, 对自然界山水景物的整体, 似乎还缺乏一种美的感受。 但在楚辞 中,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全景式的, 并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和

3、赏爱意识, 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的初步领悟, 所以钱锺书先生说楚辞开后世写景法门, 先秦绝无仅有此外, 楚辞 还出现了大段的游览性描写,虽然其深层意蕴是神秘的, 但表层结构却颇类游记, 对后代文人是很有启发的。 显然, 在中国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史上,楚辞 的地位比诗经 更重要。 因此, 我们选择楚辞 之自然观作为探讨的对象, 并与诗经 相参照, 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楚辞 中的自然物:隐喻和象征的载体 楚辞 中的自然物每每作为隐喻、 象征的载体, 而非审美观照的对象出现在诗中。 这便是王逸 楚辞章句离骚序所说的依 诗取兴, 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侫;虬龙鸾凤,

4、以讬君子;飘风云霓, 以为小人。 如此, 自然物经过诗人主观意识的置换与变形, 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 真可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诚然, 从文学的角度讲, 这是一种修辞技巧, 但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 却又有其更深的内涵。 楚辞 中用以比德喻人的意象中, 出现最多的是植物, 诗人甚至常常把花草树木直接用作指称,离骚 以荃称君, 谓:荃不察 余之忠情兮; 九歌以荪称少司命,谓荪独宜兮为民正到了九章, 荪又成了 君王的代称:数惟荪之多怒兮 ,愿荪美之可光(抽思 )。 更多的时候, 植物是被比作人物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橘颂,整篇都用比拟, 诗人通过对这一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的后皇嘉树的由衷赞

5、美, 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 离骚 也以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从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惟纫夫蕙苣比喻明主与贤臣相逢并世, 又以植物的变质象征人才的堕落:何昔日 之芳草兮, 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 莫好修之害也!同样, 芳草之凋零也就被用来隐喻贤人之遭殃: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不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 使谗谀而日 得(惜往日 )。 凡此种种, 诗人巧妙地利用花草的特点, 含蓄地进行比附, 从而以形象化、 抒情化的方式, 传达出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然而, 这样的解释还只是现象的描述, 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楚辞 会如此频繁而独特地以植物喻人?1楚辞 以植物喻人,

6、 与楚人的太阳崇拜有关。 自然界与太阳关系是为密切的莫过于植物。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 初民不理解太阳的奥秘, 以为太阳具有能使万物复苏生长的超自然力量, 甚至视之为丰产的主要赐予者,进而对太阳顶礼膜拜。 作为太阳的子民,楚人以植物自居是可以理解的。 林河先生从文字学的角度解释楚字, 颇有见地, 他说:楚字,说文 作牡荆解, 但金文的楚字, 似太阳照耀林间之状, 石经的楚字, 也看似太阳从林间上升之状。 因此, 单纯把楚字理解成牡荆 ,倒不如理解成楚字象征着楚是太阳神佑护下的民族较为妥当。 因此, 可以说楚字象征着崇拜太阳而以植物自比的民族。 2 楚辞 以植物喻人, 也与男女相悦以花草致意的

7、民风有关。 古时男欢女爱, 常以植物相赠, 以表达倾慕之情。 诗经 中可找出不少例证, 如邶风静女 的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郑风溱洧的雍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 以及卫风木瓜 赠以木瓜 、木桃 、木李等等, 皆可为证。 赠遗之风在楚辞 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离骚 之及荣华之未落, 相下女之可贻;湘君 的采芳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下女;山鬼 的折芳馨兮遗所思云云, 皆此类也。 之所以以植物相赠, 可能与古代的生殖崇拜及求受巫术有关。 植物既与情爱有如此瓜葛,见植物或采植物便会使人想起所欢。 前者如诗经 中的山有苞棣, 隰有树檖, 未见君子, 忧心如醉(秦风晨风 );楚辞 中有沅有苣兮

8、醴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 后者如诗经 中的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庸风桑中 );楚辞 中的采三秀兮山间, 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不得闲(山鬼 )。 由此, 植物已成了情爱对象的象征, 男女之间以花草名相称谓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李陈玉楚辞笺注 引陶宏景语云:荪, 香草, 似石菖蒲, 而叶无脊, 生溪涧中。 古时男女相悦, 以此相称谓。 虽言之不详, 却颇有道理。 由于九歌浪漫不羁、 人神相恋, 故可以荪称呼神灵; 由于离骚 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道, 故可以荃称呼君王。 由此泛化, 以芳草喻志同道合的君子、 以恶草比钻营苟且之小 人, 当无不可。 3楚

9、辞 以植物喻人, 也与楚人好以植物为佩饰的民俗及巫术思维有关。 楚人好以花草为饰, 这样的描写在楚辞 中比比皆是,就连楚人心目 中的神祇也不例外,荷衣兮蕙带的少司命,被薜荔兮带女萝 、被石兰兮带杜衡的山鬼, 无不显出惊采绝艳的娇媚。 楚人甚至异想天开地认为他们所尊崇的龙风也是簪卉佩花的。 楚地出土的丝织品, 每每以花卉作为龙凤的装饰。 可见, 以花卉为服饰, 并非完全出自屈原的想象, 盖楚俗确然。 那么, 楚人为什么要佩花戴草呢?当是初民古风的遗存。 其原始意义大略有二:一是装饰自己, 以吸引异性;二是结言致意, 以植物为媒理。 这就是离骚 中所说的和调度以自娱兮, 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

10、壮兮, 周流观乎上下;结幽兰而延宁 、解佩襄以结言兮。 以花卉为佩的原始动机自然是取悦异性或结言传情,但在楚辞 中其意义又不限于此, 诗人给这一古老的民俗赋予了新的内涵, 即认为佩戴芳草有助于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僻芷, 纫秋兰以为佩。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而那些劣德财行、 奸侫邪恶的小人在诗人笔下则是杂草臭物缠满腰身的,户服艾以盈腰兮, 谓幽兰其不可佩 ,苏类壤以充帏兮, 谓申椒其不芳(离骚 )。 楚辞 自然观所表现的隐喻与象征是原始思维积淀与楚人民俗、 信仰交互作用的产物, 当然, 也与以诗经 为代表的

11、前世文学 的影响分不开。 诗经 的比兴便是隐喻与象征的文学形式, 楚辞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 且自成一格,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楚辞 中的自然观照:感伤地眺望自然 楚辞 中已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自然描写。 湘夫人 之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堪称千古绝唱, 水波荡漾、 落叶纷飞的景象把看不见、 摸不着的秋风表现得如在目 前, 且肃散清空、 意趣深远, 令人回味无穷。 而涉江 的深林杳以冥冥兮, 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山蔽日 兮, 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而承宇。 则颇具山水画的意境, 迷远空濛、 幽深凄清, 且将仰视、 俯瞰、 远景、近景融为一体, 浑然无间, 至如悲回风 之

12、凭昆仑以瞰雾, 隐岷山以清江。 惮涌湍之磕磕兮, 听波声之淘淘。 纷容容之无经兮, 罔芒芒之无纪。 轧洋洋之无从兮, 驰委移之焉止。 漂翻翻其上下兮, 翼遥遥其左右。 泛潏潏其前后兮, 伴张驰之信期。 观炎气之相仍兮, 窥烟液之所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 听潮水之相击。 气象阔大, 动感强烈, 状物写声, 生动逼真。 文心雕龙辨骚 称楚辞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 , 确是如此。 从楚辞 对自然的细致描写中,可以见出楚人已颇具山水鉴赏力。 自然界的一花一草、 一山一水, 似乎无不牵动着楚人的喜怒哀乐。 楚人有过筚路蓝缕, 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 )的艰难历史( 历史论文), 对荒蛮

13、的自然保存着一份恐惧的记忆。 而对于人化的自然、 庭园的自然, 楚人却是充满赏爱之情的,招魂 曰:川谷经复, 流潺湲些。 光风转蕙, 泛崇兰些。 坐赏伏槛, 临曲池些, 芙蓉始发, 杂芰荷些。 少司命 曰:秋兰兮麋芜,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 芳菲菲兮袭予。 无不透出诗人内心的感动和赞叹。 荒蛮的自然是异已的, 严酷的自然环境、 怪诞的飞禽走兽对人类的生存是一种威胁, 人们当然无法从中发现美的存在。 而人化的自然、 庭园的自然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类亲和的对象出现的, 置身其中, 人所受到的不是威胁, 而是亲切, 由此跟实利害保持较远的心理距离, 从而萌发自然审美意识。 更多的时候,楚辞 的作

14、者是带着不尽的忧愁观照自然,并将这一份忧愁移注于自然的。 小尾郊一说:感伤地眺望自然,以 楚辞 为始。 W顾彬也认为楚辞 的作者是从自己的激情、 自己 的感情世界的发观察自然的, 又因为哀伤是楚辞 的基调, 所以这种观察也就是哀伤向自 然的投影。 这样的伤感之情与巫祀传统的影响、 诗人的身世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1巫祀传统的影响。 古人对山川之神的祭礼采取望祀的方式,楚地亦然。 左传哀公六年 载:江汉沮漳, 楚之望也。 又据左传昭公十三年,楚共王为了请神来挑选一个可以主社稷的太子,乃大有事于群望 , 而所谓望 , 杜预释为祀竟内山川星辰。 这与九歌 所祭天神地祗正相吻合。 而望祀山川, 事实上

15、神灵是不可能现身的, 故九歌 每每表现巫觋望眼欲穿, 而神灵却不降临或最终离去, 如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 湘君)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 湘夫人)望美从兮未来, 临风怳兮浩歌。 (少司命 )这些盼而不至的愁绪,必然使山水景物也染上浓重的感伤情调:帝子降兮北渚, 目 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独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 思公子兮徒离忧。 (山鬼 )萧索、 凄苦的景色正是巫现失意、 惆怅的心境的写照。 2 诗人身世的影响。 楚辞 的作者往往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信而出疑, 忠而被谤, 放逐山泽之间, 自是忧心愁悴, 自然景

16、物无疑会折射出诗人的感情:登石峦以远望兮, 路眇眇之默默。 入景响之无应兮, 闻省想而不可得。 愁郁郁之无快兮, 居戚戚而不可解。 (悲回风 )燕翩翩其辞归兮, 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 鸡啁哳 而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 哀蟋蟀之宵征。 (九辩 )作为逐臣的离愁别绪也常常被灌注于山水景物:过夏首而西浮兮, 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 眇不知其所。 (哀郢 )望北山而流涕兮, 临流水而太息。 (抽思 )对于落拓之人, 山水草木虽难免献愁供恨, 但高山巍巍、 流水荡荡亦可渲情感、 慰藉心灵:登昆仑兮四望, 心飞扬兮浩荡。 (河伯 )登大坟以远望兮, 聊以舒吾忧心。 (哀郢 )与诗经

17、 相比,楚辞 的作者往往是怀着一份诗人的浪漫情怀来看待自然的,他们所关切的不是山岳河川的物质功用, 而是精神价值。 诗人已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自然融为一体, 并发现了自然具有涤荡心神、 舒忧疗愁的作用, 即如后世文人所说的屡借山水, 以化其郁结(孙绰兰亭诗序 )。 这种自然的情感化与情感的自然化, 标志着中国山水审美进入新的境界。 自然观照, 只有激发起人的内心情感, 才会有真正的审美体验产生,并且也只有在真正的审美体验中, 才能消解人生的悲剧因素。 三楚辞 中的自然之游:山水幻境与轻举飞游 诗经 的作者所眺望的是自己周围日 常生活中现实的自然,而楚辞 所描写的则往往是出自想象的虚幻的自然。 你

18、看, 蕙佩兰纕, 云衣霓裳, 薜荔为理, 芙蓉作媒, 凤皇承旗, 望舒先驱, 飞廉奔属, 流沙千里, 雷渊万仞, 展示出一个想象多么奇诡、 情感多么热烈的世界, 把原始的活力、 无羁的意绪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诗人笔下的天地山川确实萦绕浓重的幻想色彩, 且莫说离骚 的昆仑、 悬圃、阆风、 赤水,远游 的南巢、 丹丘、 帝宫、 清都, 就是一些地理上 可考真实的山水,也往往并非诗人身临其境的山水而是作者心荡神驰的产物。 诚如 W顾彬先生所说,楚辞 的自然或多或少是虚构的,或者说有些真实的自然现象被用进了虚构的情境之中;还有另一种情况, 那就是楚辞 中也有完全幻想式的自然。 与虚幻的世界密切相关的是

19、楚辞 中屡屡出现的轻举飞游。 按其方式之不同, 大致可分为神游、 梦游、 仙游。 神游指驰骋想象之游, 所谓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文赋 )是也。 屈原之离骚 可谓神游之典范。 诗人自己也称抑志而弭节兮, 神高驰之邈邈 , 可以为证。 但这种想象可能与迷狂状态下的幻觉有关。 而这种幻觉又可能是通过某种宗教、 巫术手段所致。 萧兵先生则推测楚辞 中所说的疏麻 、瑶华 、三秀 、琼枝 、桂酒 、椒浆云云, 都极有可能是致幻的草药或酒醴。 屈原又极有可能是个大巫或至少是精通巫术的,而且他在神游之前又服食了某种矿物性药石( 离骚 :折琼枝以为羞兮, 精琼爢以为粻), 无形中强化人的想象力和迷幻感。 瑏瑡

20、 梦游是指在睡眼状态下出现的飞游体验。 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潜意识状态下的表现, 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惜诵 云昔余梦登天兮, 魂中道而无杭 , 表现出诗人欲登天而无梯、 思通君而无路的悲哀。 抽思 云:惟郢路之辽远兮, 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 与列星。 愿径逝而未得, 魂识路之营营。 诗人深情地眷念着自己的故土, 却无法归去, 惟有梦魂急切飞回郢都, 偏又难辩方向, 径 逝不得, 何其惨痛!又如悲回风 之愁悄悄之常悲兮, 翩冥冥之不可娱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寐以婵媛。 诗人郁郁不快、 戚戚不解,黑夜中梦魂翩冥冥之飞行亦难以娱心, 更何况又忽而醒来, 空留怅惘!仙游指依靠仙家修

21、炼之术而产生的飞腾幻觉, 或在冥想状态下的神思飞扬。 远游 云:因气变而遂曾举兮, 忽神奔而鬼怪。 时仿佛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惜誓亦云: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 描述行气状态下的翱翔体验, 颇像庄子逍遥游 所描写的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 。 神游、 梦游、 仙游,游的动机又同样扑朔迷离。 但透过那些散漫无际的字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沉重而苦痛的灵。 游之于诗人实在是一种解脱的途径。 现实生活是黑暗而压抑的, 为了求得精神的自由, 诗人踏上了能通向虚幻世界的神秘旅程, 以期能在那沉迷的一瞬, 逃离苦难的深渊, 驱散积郁的烦

22、忧,摆脱世俗的污浊, 臻于理想的境界。 请看诗人的自白: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驰而不顾。 ( 涉江 )悲时俗之迫厄兮, 愿轻举而远游。 (远游 )然而, 诗人并非浅薄地逃避痛苦, 寻欢作乐, 而在执著地求索, 所谓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 正体现出这一份坚定的信念。 尽管路修远以多艰 , 也不阻挡诗人的行程。 诗人决心要追循圣贤的足迹, 找到自己的理想, 求得真、 善、 美之永恒。 离骚 写道,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济沅湘以南征兮, 就重华而陈辞 。 涉江 唱出:驾青虬兮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同寿, 与日 月 兮齐光。 千

23、载之下, 细细读来, 亦令人不能不为之感叹。 楚辞 之游 , 皆深悲极痛之辞也。 庄子天下 之以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时恣纵而傥, 不以觭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 不可与庄语。 以危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用以形容楚辞 的虚幻之境与神秘之游, 倒是深中肯綮的。 楚辞 的虚幻之境和神秘之游, 把中国文人引向了超自然的世界, 开启了游仙文学的源头。 曹植、 嵇康、 阮籍、 郭璞、 李白、 李贺等人的诗作, 构成了游仙的传统, 其动机跟楚辞 一样, 是感于现实的污浊、 人生的沉痛, 而欲轻举远游, 求得解脱, 以超现实的幻境来对抗现实的严酷, 以仙

24、化的自然来对抗世俗的社会。 楚辞 及其所表现的自然观, 逐渐积淀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和民族记忆, 潜藏在后人的心灵深处!注: 日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 中译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7 页。 钱锺书:管锥编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613 页。 熊良智:试论楚辞荃 、荪喻君的原始意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 年第 5 期。 关于楚人的太阳崇拜, 可参阅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张正明楚文化史、 萧兵楚辞与神话等著作。 林河: 九歌 与沅湘民俗 上海三联书店, 1990 年版,第 214 页。 胡经之主编论艺术创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178 192 页。 张正明:楚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174 页。 闻一多先生释为:盖解已身所佩之兰, 结束为记, 贻之其人,以代誓言, 意谓已所欲言, 皆寓结中, 故又谓之结言。 (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4 页。 ) 日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 中译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10页。 德 W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 中译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41 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