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2 苏教版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第 1课 认识线段 课时安排:1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教材解读: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例题先通过让学生直观感受“一根线本来是弯曲的,捏住两端拉直了就是线段”来形象地说明线段的特征;然后介绍线段出现在哪些地方,寻找物体的边缘,感受线段的存在;接着通过把正方形纸对折,说明折痕也是线段,通过操作对折出比图中更长的线段和更短的线段,引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最后教学用直尺画线段。教学目标: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
2、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 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教 学 过 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第一板块初步认识线段。1.感受线段的“直”。上课前,给大家发了一小根毛线,今天的学习就从这跟毛线开始。请将毛线摆在桌子上,来观察:这跟线是什么形状的?演示: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什么样的?(板书:直的)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板书:线段)今天就来认识线段。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演示: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
3、么?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3.认识线段的图形。怎样把线段画下来?演示: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4.小结线段的特征。看看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5.找身边的线段。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虽然没有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都是存在的。)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4、你能找一找吗?6.折线段。线段就在我们周围,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条线段。(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小组内交流,请左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动手拉拉看。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指名说、小组互相说。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第二板块教学画线段。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可以根据这
5、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3.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的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第三板块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2“想想做做”第2题。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3“想想做做”第3题。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接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问:连接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说明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4.“想想做做”第4题。问:什么是
6、“连接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5.“想想做做”第5题。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接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指名做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学生独立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订正。学生试着画。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在书上试着画一画。第四板块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集体交流、尝试归纳。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内容: 第 2课厘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教材解读:本课时学习厘米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教材首先要求学生量出课桌的
7、长度,其意图就让学生体会长度是可以量出来的,借助不同的工具或方法测绘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需要统一的计量单位,揭示“可以用尺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接着教材让学生借助直尺感知1厘米实际长度以及厘米的字母表示,用两根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认识2厘米、5厘米、10厘米在直尺上的长度,强化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教学量长度,让学生根据物体、线段,观察是如何利用直尺的,从而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提供知识基础。最后教学画线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画法“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其字母表示
8、,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 初步学习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点: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铅笔。学生:直尺、铅笔。教 学 过 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第一板块复习引入。1.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2.学生测量。3.汇报测量结果。4.讨论: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如果你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5.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单位的工具是什么?(尺子)
9、刚才有学生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度,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作单位。(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为“一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 第二板块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
10、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请用食指、拇指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请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画出它们的长度。2.教学量一量。出示一支铅笔。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的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3.画一定长度的线段。你会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反馈: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从哪儿画到哪儿?先对着0
11、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观察。独立思考。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生独立思考回答。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讨论交流画法。第三板块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哪种量法对。学生回答。2“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小结:在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就说它大约几厘米。3“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想想做做”第4、5题。量好后填在书上。5“想想做做”第6题。可以从0刻度线量起,也可以从其他刻度线量起。6.“想想做
12、做”第7题。学生动手画,同桌互相检查。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同桌讨论交流。生独立思考回答。学生独立练习。第四板块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这节课的什么内容最感兴趣? 学生集体交流、尝试归纳。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内容: 第 3课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教材解读:教材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告诉学生: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来作单位;介绍米尺,说明它的长度是1米,并介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学写1m。接着组织学生感知1米的概念。借助铅笔、人的身体、课桌的长等物体与米尺进行比较,丰富学生对1米的认识。让每一个学生张开两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并找找生活中
13、见到的物体的长度是1米的。然后组织学生根据米尺思考1米=( )厘米,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米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有多长以及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教师:米尺。学生:米尺。教 学 过 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第一板块复习引入。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2提问:你能量一量操场的长吗?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繁琐,需要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14、米。(板书课题)量一量,我们的教材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第二板块探究新知。1认识长度单位“米”。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同样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你猜猜是哪个字母?指出: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板书:米 1m)2.认识1米有多长。3.认识1米=100厘米。观察米尺,你能找到其中1厘米的长度吗?同桌合作,指出1厘米。数一数米尺中有多少个1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小结: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4.量一量。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交流测量的方法及注意点。指出:应从物体的一个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
15、,用尺子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提示学生在量好的1米处作记号,帮助学生在量2米的时候找到开始的端点。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师生合作,学生观察,交流结果,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3题。复习比划1米的长度,让学生用两臂张开的长度简单估测,然后分组测量长度单位。提问:你说估计的长度和实际长度接近吗?告诉学生,要先在头脑中思考大约有几个1米。观察。独立思考。活动: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的直观认识,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的直观认识。交流量的结果。活动:同桌合作,张开两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用米尺互相测量,使比划出的长度
16、更接近1米。活动:小组讨论,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全班交流。先估计,再测量。第三板块巩固练习。1.提问: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2.完成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量身高,教师示范,然后同桌合作,交流各自的身高比1米多多少厘米?量一庹的长度,同桌合作,说说大约长1米几厘米。3.完成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读题,交流题意:拔河绳长25米,消防救生绳比拔河绳长5米。生:用拔河绳的长度加上5米,就是消防救生绳的长度。4.完成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6题。师:读题,结合图上信息说说你知道什么。(小明要走85米,小红要走两段64米和30米。)师:你知道小红要走
17、多少米吗?生口答:64+30=94(米)。小明走的路近。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把1米和多出的厘米数合起来读表示自己的身高。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算式:25+5=30(米)。提醒学生写好单位名称。第四板块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1. 认识了米。(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2. 通常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内容: 第 4课练习十课时安排:1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教材解读:学生已认识了线段,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简单了解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本课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比较,使学生能够掌握1米和1厘米的概念并能用估测的方法正确使
18、用长度单位。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解决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达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光盘,长方体、正方体多个。学生:直尺,长方形纸。教 学 过 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第一板块复习引入。同学们,这几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板书课题。)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问:这是什么?(线段)2.师:你知道线段的特征吗?3.让学生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 学生回顾、总结线段、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画线段。第二板块巩固练习。1.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让学
19、生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2.1米等于多少厘米?3.完成第66页“练习十”第1题。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单位合适。提问:为什么床的长和旗杆的高要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则用厘米作单位。4.完成第66页“练习十”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5.完成第66页“练习十”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量一量,结果怎样?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6.完成第66页“练习十”第7题。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7.出示
20、第66页“练习十”第4题。指名读一读,然后解答,交流。8.出示第66页“练习十”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是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9. 完成第66页“练习十”第6题。先分别出示如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将这些物体按一定顺序进行堆放,让学生算算它们的高度是多少厘米。10.动手做。教师提出要求,量长方形纸的4条边。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在长方形纸上,任意折出痕迹。折三次,交流。怎样折,
21、折痕最长?学生交流,探究学过的知识要点,运用知识方法解决练习题。第三板块课堂小结【目标5分钟】提问:我们复习了什么?回答:线段的特征;1米=100厘米;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内容:第 5课我们身体上的“尺”课时安排:1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教材解读: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部分的活动,一是认识“身体”尺,二是用“身体尺”量。最后教材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参与测量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充分发挥“身体上的尺”的作用,从估量入手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2.
22、 学生通过随身携带的“尺子”,进行比较观察可以提高估算能力。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教学难点:合理运用身体上的尺。教学准备: 教师:米尺 教学光盘。预习作业设计:一块橡皮长3( ) 学校大楼高15( )教 学 过 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第一板块故事导入,激发度量兴趣【目标1,5分钟】还记得阿福的新衣的故事吗?在故事中说的老裁缝和小裁缝用“拃”量顾客的身长、袖长做衣服闹出了大笑话。其实用“拃”量是一种很好的估算方法,它是我们身体上的一种尺。我们身体上的尺,可以随身带着,随身可以用,在估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可以帮我们很大的
23、忙呢。你想不想试试?学生自己尝试。第二板块认识“身体尺”【目标1、2,15分钟】1. 你知道“身体尺”是哪些了吗?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2. 同桌之间互相量。一拃、一步、一庹、一脚有多长。3. 想一想:1米大约有“几拃”“几步” “几庹”长。用米尺量一量。指名学生说一说。学生自己量一量。同桌交流。第三板块用“身体尺”量【目标1、2,12分钟】1. 思考:你选择哪种“身体尺”量课桌的长?量黑板、教室的长呢?(1) 课桌的长,可以用来拃量。(2) 黑板的长,可以用来庹量。(3) 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或脚来量。2. 学生分组活动,用“身体尺”量教室里的物体。学生动手量一量,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想一想:在量的过程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3. 汇报交流。“我们组量了窗台长18拃,长度大约是180厘米。”“我们组量了黑板长3庹,大约长4米。”学生说说测量哪些物体。学生活动后交流。第四板块课时总结,课外延伸【目标1、3,8分钟】1.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总结:“”“”“”“”是我们身体上的尺,我们天天带着,以后在估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随时可以拿出来用一用。2. 课外延伸(1) 想一想:还有其他“身体尺”吗?(2) 举例: 一个人的身高相当于7个脚长。 围绕大拇指两圈半的长度等于手腕的粗细。 颈的两周等于腰粗。 两肩的宽为头高的两倍。学生集体交流。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