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1.07MB ,
资源ID:73701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701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台山老建筑.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台山老建筑.docx

1、台山老建筑作为县治500余年台城老城中心区作为县治,至今已510年。1929年台山物质建设计划书提出了“改建县公署”的任务:“县公署为全邑政治最高机关,建筑须宏伟坚久,布置要完备敷用,地位应广大适中。”1931年在县署旧址动工,按照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图纸施工,历时两年,1933年落成启用,耗资16万元。新的县政府大楼坐北面南,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99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面宽、南北进深均为30米。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由主楼和钟楼两部分组成。主楼地上3层、半地下室1层,钟楼3层,总高25米。大楼正面利用钟楼、两根爱奥尼式列柱和19级台阶突出中心入口位置,比例严谨、左

2、右对称,融入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英国特有的钟楼建筑形式,是台山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因外形酷似南京“总统府”,人称“小总统府”。大楼主楼前有台阶,拾级而上为高大的门厅,正中有三扇拱券大门,进入就是大厅,地面铺设着彩色的意大利水磨砖,各种图案鲜艳如初。大厅的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办公室、会议室、辅助房间沿天井布设,三、四层的平面设置与二层相同。顶层平台上的钟楼嵌有进口大钟一座,上部为拜占庭风格的穹隆顶,穹顶上的旗杆直指蓝天,体现了县政府大楼的宏伟气势。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县政府大楼依然保存着当年的风貌,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县署建筑。它以宏伟的外观、丰富的文化内涵、特殊的社

3、会职能作用,于200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建立后,这栋大楼成为县人民政府的办公之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朱德、赵紫阳等视察台山期间,在此接见了台山各界代表。县政府大楼见证了台城的社会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侨乡近代建筑瑰宝台山是“中国第一侨乡”,台城老城中心区街区最典型地展示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社会变化,完整地保留了近代县城城区建筑的历史风貌,其面积、规模、类型和完好度,在广东县城近代建筑中是少见而珍贵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老城中心区建设,以海外华侨的资金为主,规划先行。按照当时台山工务局制定改造台山县城马路全图和骑楼建筑详细规定,在明清县城

4、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开辟新马路,再分期分批拆除区内马路红线内的建筑物,扩宽街道为7.5米至9米,统一铺设了排水系统。临街商铺的兴建,先要设计好建筑图纸,经工务局审批后发给符合条件的承建工匠建筑凭照,才能施工。经改造后,老城区建起了2至4层高的新式临街商业骑楼,沿街骑楼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有了更协调的处理,空间尺度关系较为适宜,行人步行其间感觉更加亲切和时尚。至今台城中心区还原状保存着城区的街道骨架和整体的建筑风貌。9条街段保存的近300栋近代骑楼建筑,界面连续,统一为小面宽、大进深,形成一条贯通全街的长廊,既防晒又防雨,十分适合台山高温多雨的气候,便于行人购物行走。这些具有狭长而给人亲切感觉的楼房

5、,楼高多为2至4层,首层为商铺,二层以上用作居住,大多为青砖墙硬山顶。骑楼临街的立面则吸收了大量西方建筑文化。本土工匠对华侨传回的国外建筑技术和艺术,加以模仿、改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进口的水泥、钢筋和彩色玻璃等,楼体多为混凝土结构。在造型上,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券、山花、阳台成为骑楼立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图丰富多彩。在建筑装饰与细部的处理上,大量西方建筑装饰图案出现在骑楼长廊天花、立面墙体等处。骑楼的立面建筑风格洋溢着西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气息。台城老城中心区的近代骑楼建筑,以环城南路最具代表性。环城南路全长660米,是城内最长的街道,也是台城32条

6、骑楼街道中立面最为亮丽的街道,其立面造型变化多样,大量运用罗马的多立克、爱奥立克、科林斯的柱式,罗马拱券和伊斯兰拱券并列相邻,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各式山花张扬地建立在楼顶,西班牙风情的小阳台成为环城南路的一道风景。台城老城中心区的近代建筑不仅仅有骑楼,还有中西合璧的各族祠堂(瀚翁谭公祠、李氏大宗祠、黄氏大宗祠、溯源堂等)、学校、政府机关等多种类型,这些近代建筑比例匀称,追求形式之美,端庄典雅,同时注重实用性。漫步台城老城中心区,细细品味每一条街道、每一栋骑楼、每一幢公共建筑、每一座祠堂,仿佛穿行在西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宗教的建筑艺术长廊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老城中心区是中国近代建筑成片区、多类型

7、、大规模的遗存,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建筑价值。近代学校聚集之区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三年、毗邻台山县署的县学宫,是台城最古老的教育基地,明清时期为台山培养了7名进士。在缓冲区内创办于清宣统元年、全国著名的华侨学校台山第一中学就是建立在明代学宫旧址上。最初建在老城区、后迁往珠峰山麓的宁阳书院遗址今犹在。及至近代,随着台山侨乡的形成,旅居海外的乡亲深感教育对家庭对民族之重要,慷慨捐资办学。至1949年,在台城捐建的中小学校有27所之多,居全省之首,台城侨资办学风气之盛闻名海内外,其中,又以台城老城中心区拥有的学校数量最多、教育体系最为完善。分布在中心区的16所学校中,有幼儿园2所、小学6所

8、、中学4所、职业教育学校3所。台城老城中心区的近代教育都是由华侨资金捐办,姓氏宗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敬修学校、育英学校、居正中学、溯源学校,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以私立为主体的教育格局。同时,注意吸收西方教育的制度和理念,校舍建筑大多数采用了西式风格,规模宏伟、外观典雅、功能比较齐备;重视职业教育,并率先在全省的县城开展幼儿至中学的一体化新式教育体系,其教育制度之完备、体系之完整、水平质量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很少的,它开创了台山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利用侨资兴办教育之先河,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因此为台山第一中学题写校名。非物质文化丰富“广东音乐”之乡。台山是“广东音乐”的发祥

9、地之一,作为“广东音乐”发展的基础以及创作、表演载体的台山八音班,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万年欢、三皈依、渔家乐等台山民间小调的广泛流行,19世纪中期,随着粤剧改用白话来唱,大大加快了台山八音班演奏乐曲和演唱戏曲结合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台山人创作的“广东音乐”有300多首。台城老城中心区即为台山“广东音乐”之首区,这里聚集了主要的创作和演艺人才,也是很多音乐作品的诞生地。台山侨乡形成以后,很多华侨从台城出发,将“广东音乐”带出海外。同时,一些华侨在“以文兴邦”思想影响下,把黑管、萨士风、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传入家乡,使八音班融入了西方音乐文化元素,丰富和充实了台山“广东音乐”的音色。解放后,广东音

10、乐在台城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音乐爱好者自娱自乐的“私伙局”遍布城区。中国“侨刊之乡”。台城老城中心区,是中国侨刊乡讯的发祥地。清宣统元年,中国第一份侨刊新宁杂志在这里问世,从此海外乡亲有了他们的“集体家书”,侨乡也有了自己的“百科全书”。全国侨乡各地从此纷纷创办侨刊,或以族为单位,或以村、以镇、以县,资金主要来自华侨捐助,阅读对象也多为海外乡亲。台城老城中心区,是台山侨乡侨刊集中之地,不仅有县级的新宁杂志,还有家族创办的侨刊,如台山光裕月刊、溯源月刊、居正月报、敬修月报等,这些侨刊历经近一个世纪而不衰,发向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联系侨情乡音的重要纽带。中国“排球之乡”。台山排球是世界早

11、期的九人排球,其比赛场地、比赛规则、比赛用语都与现代排球有别,这样一种在中国在世界已经消失的体育运动,在台山还广泛进行,这是世界体育史的“活标本”。台山作为排球之乡的贡献还不仅此,近代以来台山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矮仔打高佬”的独特战术也是台山人创出的,而台城老城中心区,就是台山排球运动的中心。“小世界语”之都。台山华侨旅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美国和加拿大最多。海外乡亲返乡言谈中,常有意无意地讲出一些英语,让家乡民众尤其年轻人感到好奇,也跟着“金山伯”学讲带有浓重家乡口音的英语,并以此为时髦。就这样,外来语便慢慢地融入了台山话中。比如:脱至白肋(blank)、老缅婆(m

12、an)、呵啰(all)、骨波(good ball)、倒晒(out side)等等,既丰富了台山的语言文化资源,又加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造就了“半唐蕃”的侨乡语言文化,因而被称为“小世界语之都”。台城老城中心区是近代以来台山华侨返乡出洋的必经之地、文化中心,“半唐蕃”台山话在这里最为常见,至今依然。台山端芬翁家楼:江门市洋楼别墅建筑的典范阅读:2610 次时间:2009-6-5前言在江门,提起华侨建筑的代表作,各位肯定首推开平的碉楼和谢氏立园,殊不知,在台山市端芬镇,一处叫做翁家楼的建筑群,也极具艺术欣赏和科学研究价值,有关专家誉之为“江门市洋楼别墅建筑的典范”!去年底,该建筑群已荣升为广东省重

13、点文物保护单位。用台山当地专家的话说,除了沾不了世界遗产的光,相较于开平立园,翁家楼并不逊色于它。记者采访了解到,翁家楼之所以光而不亮,主要原因还是保护、开发和宣传等方面的力度不够。本文要呈现的,即是翁家楼楼主和翁家楼建设、使用过程中的故事;此外,文物部门在保护、管理和开发过程中遭遇的尴尬,也颇值得公之于众,以期引起上级部门和台山市民的重视。楼主和汪精卫老婆是同学据台山市博物馆馆长蔡和添介绍,文物部门曾经找到一位居住在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的老者翁老伯,当地人公认,他算是当时最了解情况的老人了,可惜年事已高、意识模糊了,只能通过他此前的回忆得知一些翁家楼的情况。翁老伯称,翁家楼最早由翁瑞正兄弟建造,

14、而这个翁瑞正,曾与汪精卫的老婆陈碧君,以及当时的大汉奸陈公博是同学。翁老伯说,翁瑞正曾经在美国留学,是从国内的北大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的。他很有头脑,走之前从国内买了很多墨砚,到了美国便送给那边的乡亲。乡亲们觉得他会做人,因此都对他很好。学成归国后,翁瑞正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发动乡亲捐钱,在端芬庙边建了一所学校,原来叫达德学校,现在改为庙边小学了。翁瑞正是先建了自家豪宅还是先建了达德学校?当地人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台山文物部门也表示有待考证,不过,最知情的翁老伯认为,翁瑞正是先建了学校,然后才建起自己家的房子。翁瑞正在美国读了几年书,读完书他没有多作停留,第一时间就回国了。既然和汪伪政权高层有那么近

15、的关系,留美归来的翁瑞正,想必应该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吧?然而,翁老伯说,翁瑞正回国后没有在汪伪政府任职,而是在国民党台山县政府任“沙坦”(根据翁老伯所讲音译,专家查实后无此名)局局长,据说是管农业和田地的。在“农业”局长任上,翁瑞正做得颇有成就,但做了不久,他就跑到香港去做生意了。翁老伯说,翁瑞正很有生意头脑,在香港和澳门都有生意,其中在澳门开了一个手电筒厂,在香港开了一家茶楼。也正是因为在香港、澳门做生意赚了钱,翁瑞正和三兄弟于1927年回家盖了留存至今的翁家楼。据说,楼主翁瑞正有4个小孩。据翁老伯讲,翁瑞正的4个小孩和众孙,都是比较有成就的,其中大儿子的长子叫翁家灼,是香港著名的律师,曾

16、任香港台山商会会长。这座宅子的大门仍是锁着的当初,为了建这座宅子,翁家还惹上了一起纠纷。原来,翁氏兄弟原本住在端芬庙边模范村不远处的下南村,建房时,四兄弟看上了庙边的宝脉山,但宝脉山北有个坟墓,是陈姓人家的,陈家是斗山人,据称当时在香港很有势力。陈姓人家对翁氏兄弟在此建房子很有意见,极力阻挠。最后,还是由翁瑞正的岳父出面平息了此事。原来,翁瑞正的老岳父也姓陈,当时是香港台山商会的会长,人中有几分薄面。时间一跨到了21世纪。当初翁家兄弟好不容易争取到宝地建起豪宅,而今却只留下深蒿冷壁和青苔满阶。基于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翁家楼的保护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然而,蔡和添馆长却告诉记者,目前台山文物部门只

17、和翁瑞正的长孙翁家灼联系过,他已经70多岁了。翁家其他族人,有关部门一直没有联系上。据介绍,直到1949年,翁家老夫人才最后从这所房子里搬走。家里其他人有名有事业,此前早已搬离这处豪宅,只留老夫人在此留守。外界所说的翁家楼,其实包含翁氏兄弟共建的好几幢楼。尽管建的时候颇费周折,但房子建完后也只是一个摆设,没怎么住,因为主人们主要的时间都是在香港,只是在1945年日本人占领香港后,他们带着家人回来躲过一段时间。据翁老伯称,翁家长孙翁家灼小时候还在庙边小学上过几年学,大学据说是在上海交大念的。学成回家后,他还组织过保卫家乡的抗日民团。那时候,由于家境比较好,翁家灼经常向穷苦的乡亲们舍米舍粥。新中国

18、成立后的20多年间,这家人没有回来过台山。改革开放后,华侨政策落实,房子归还给了这个家族,但他们没有接这个钥匙,因为不了解国内形势,担心政策会变。到现在,这个楼的大门仍是锁着的,去参观的人都是从后门进。这个楼曾先后做过大队部、小学和民兵营,经历复杂。里面的摆设都已经没有了,好在它门窗的铁栏杆不错,到现在还没有被破坏,只是有些生锈。政府向房主归还房子后,尽管房主没有接钥匙,也没有打理过房子,但中途两次回来看过,而且现在也是由其亲戚代管,可见他们还是关心这个房子,毕竟,这是他们的祖屋!亟待签订托管协议蔡和添馆长透露,台山曾发起成立过一个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翁家楼的保护与开发事宜,也曾声势浩大地准备着

19、手开发,可惜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做成。台山市领导还曾带队去香港找过翁瑞正的长孙翁家灼,但那次因翁家灼没时间见面而无果。尽管一再遇挫,台山市文物部门依然很想把这个项目保护、开发好,有关部门最近又在运筹,希望请有关市领导带队联系翁家灼先生,商讨政府托管的事。“找到楼主的后人,谈拢托管事宜是眼下的第一个重要问题。”蔡和添说,“翁瑞正的后代有160170人,长孙只能是托管人的一个代表,要通过他去做其他族人的工作。以前,翁瑞正四兄弟每次回来都希望弄点钱,把楼修葺一下,保护好,可见他们都有保护好这些楼的心愿。”政府托管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有义务保护周围的环境,二是争取上级的支持,争取立项保护。“目前,我们

20、缺的就是和翁家代表性人物翁家灼先生面对面谈托管问题的机会。他是香港著名律师、台山著名乡亲,曾任过香港台山商会会长。我们不知道他的兄弟们是谁作主,只能通过他去跟他的兄弟们说。”蔡和添告诉记者。保护开发方案振奋人心据了解,一旦托管问题解决,台山政府即可实行早已成熟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方案。这个方案,听来颇为振奋人心。蔡和添介绍,该方案将以翁家楼为龙头,以5公里为半径,力争辐射到周边范围较大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呢?台山文物部门通过普查发现,翁家楼东北边有个庙边华侨中学,是一处很漂亮的近代建筑。西北边有一个原三合镇的侨圩,比开平赤坎镇小型一点,规模上相当于一个村委会那么大。据了解,在这一带,这样的侨圩非

21、常多,与此同时,当地的农家菜也非常好吃。这附近还有一个村叫蓝田村,是台山比较有钱的一个村,游客去广海镇陆秀夫墓的时候,要经过这个村;遗憾的是,陆秀夫墓遗留下来的史迹比较单薄,但通过开发改造,还是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景点。往南边走,华侨文物就更多了,离翁家楼3公里许就有一个平洲举人村,这个举人村保留了很多实物,特别是完整地保留了30多块旗杆石。目前,这些石块部分已被村民挪作他用。台山文物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呼吁村民保护这些旗杆石。平洲举人村开发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该村还有意投资建一个功名园。该村另有一间很好的祠堂,最近听说又拿出100多万元建门楼。“现在,整个台山也只有平洲的门楼保留得很漂亮,是民

22、国时期的!”说到此,蔡和添像数宝一样兴奋。蔡和添还透露,关于翁家楼及周边景点的综合开发,目前已经有老板表示了投资意向。他说,端芬完全应该定位为一个文化旅游镇。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台山市要重视,一是经费要落实,二是恢复专门的工作小组,由市领导牵头抓这件事,最起码找香港的翁先生谈一谈托管之事,最好是台山市领导亲自出面疏通关系。相关链接:端芬镇翁家楼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由台山籍旅美国、香港翁氏乡亲请德国人设计图纸建造,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于1927年至1931年,包括玉书楼、沃文楼、相忠楼3幢西式别墅和2幢二层高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翁家楼座西南向东北,背靠宝脉山面向新安小平原,钢筋混凝土平

23、屋顶结构。别墅建筑楼前有石阶平台,墙身柱间辟有大玻璃窗,依然保留有外国制造的彩色玻璃,屋顶设款式各异的亭台楼阁,外观素雅的大色调与当地山水的自然景观十分协调。当地居民将玉书楼、沃文楼、相忠楼的建筑立面体型组合比喻为中国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的造型组合。翁家楼造型独特、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台山华侨别墅建筑的典范。(江门日报 文/曹乃付 图/陈东辉)大宅建筑精致。翁家楼门洞。楼顶一角。大宅全景。刘备楼。水步镇下洞双龙村双龙民居 “耀”“壁”辉映发布时间: 2006年5月7日 人气: 3434 责任编辑: cityboy本报记者 赵可义 耀庐壁庐相辉映。 本报记者 赵可义 摄

24、水步镇下洞村委会双龙村现有居民近人,该村有幢洋楼民居,包括村前幢和村后幢,尤以村前的耀庐和壁庐两幢洋楼最为雄伟。记者近日来到双龙村,感受这里洋楼“耀”“壁”辉映的壮观。 记者目击沿着洁净的水泥路,穿过宝兴圩,远远地就会看到雄伟的耀庐和壁庐,两幢洋楼相隔不远,几乎融为一体。走到近前,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庐前是一汪清澈的池塘,青砖墙体的洋楼倒映其中,更显婆娑迷人,而青砖与绿树、碧水、蓝天辉映成趣,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两幢洋楼的顶层建筑一中一洋,耀庐以中国传统的绿瓦四方凉亭封顶,壁庐以西式金字穹顶装饰,建筑风格迥异。两洋楼的窗户样式也不一样,富于变化,耀庐呈圆拱形,以阳台见长;壁庐长方形,以窗饰取胜

25、,其中耀庐侧面共有个窗户,每个窗户搭配一个阳台,楼主可以在楼的任何一个角度欣赏周围的景致,而壁庐每一个窗户周围的装饰美观大方,窗户上方花团锦簇,典雅不俗。 两幢洋楼均采用希腊式爱奥尼亚柱,但用柱风格不一,耀庐内敛,但不失雄伟;壁庐外扬,有几分秀气。走到里面,可以发现两幢洋楼内部布局几乎差别不大,一楼是储藏室、厨房,二楼是大厅,三楼、四楼是卧室,每层功能清晰。室内的地板均为进口西式花纹瓷砖,门窗则为中式镂空花纹,窗户上镶嵌着红、绿、黄、白、蓝五色玻璃,阳光照在上面,五彩斑斓。每层房间橱窗较多,采光充分,空气流通,房间设计布置合理。 时空透视今年岁的黄沃芳是双龙村人,据他回忆,年左右,同村人黄耀山

26、开始建造洋楼,并取主人的名字而命名为“耀庐”。壁庐由黄耀山的堂兄黄壁传建造,年代早于耀庐,距今大概有余年的历史。 黄老伯说,在距离双龙村不到几里路的地方有一条河,当地人称之为水洞河,当时建洋楼所需的砖瓦、钢筋、水泥都是经由水洞河用船运到双龙村的,现在河道已经淤塞。 据介绍,耀庐主人黄耀山在美国出生,出生前其父已是双龙村家境比较殷实的美国华侨,而黄耀山、黄壁传两人在家乡、在美国都是名声在外,年建造耀庐时,黄壁传与台山、开平华侨赵超常、谭道兴等在旧金山发起成立旧金山旅美华侨拒日后援救国总会,可见他当时在美国也是颇有影响力的人物。黄耀山娶有两房妻室,二房刘氏今年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黄耀山先在美国

27、居住,耀庐建好后迁往香港,岁时在香港去世。黄耀山育有儿女,其中大儿于二战期间到美国参军,战后留在了美国,二子黄翻锁和三子黄祖湛居住在台山,女儿则居住在香港。至于黄壁传一家,目前在双龙村已没有直系亲属,都在美国生活,现在的壁庐由黄翻锁的弟弟黄祖湛居住。 下洞村委会主任黄冠林告诉记者,耀庐内宽敞明亮,年左右曾用来作为双龙村的小学教室,而壁庐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地点。落实华侨政策以后,两幢洋楼交还给了洋楼的亲属使用保管。据悉,宝兴圩曾有一老板想出万元买下耀庐、壁庐,被黄翻锁兄弟拒绝了,黄翻锁说:“如果卖掉房子,就失去了同国外黄氏亲属的联系,祖屋在的话,他们回乡探亲才有去处,祖屋也是他们回乡的精神寄托。”

28、水步镇冈宁联安村 君嘉楼:飞虎队员的故居发布时间: 2006年5月7日 人气: 3330 责任编辑: cityboy美丽的君嘉楼。 本报记者 赵可义 摄 本报记者 赵可义台山市水步镇冈宁联安村于年立村,由当时的华侨建造,是有名的华侨新村。一些知名的人士曾经在这条小村子里生活过,小村中的耸立的座大小不一的洋楼是见证者,君嘉楼就是其中之一,它还是闻名遐迩的飞虎队员叶松晃的故居。图文化作琼台春未尽 台山端芬翁家楼札记 图文 李文华 江门日报讯,翁家楼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庙边模范村,由旅港翁氏乡亲,于上世纪年代初建成的五座豪宅组成,三座主楼称刘备楼、关公楼、张飞楼。它们风格迥异,展示出翁家楼迷人的魅力。

29、庙边的田野茵绿一片,空气中荡漾着新翻泥土的清新气息,翁家楼若隐若现在苍郁的树林中,潺潺的溪流淌过翁家楼左旁,为它平添了几分幽静安逸之情。 走近翁家楼,首先映入眼帘的玉书楼装嵌着各种形状的窗,圆形、方形、矩形、六角形、长方形、榄形,随意分布,不仅实现采光的良好效果,而且以窗装饰房屋外观的新颖设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穿越圆拱顶的外院大门,踏着青苔小路进入大楼客厅,顿觉四面玲珑,宽敞明亮,凉气丝丝,沁人心脾。与其余两座主楼一样,玉书楼高三层,首层是地下室,属于生活区。在这里,你可以见到古老而又陌生的“谷磨”、“石椿”,浓厚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是厅堂与卧室打破传统的设计布局,合理使用回廊,使

30、房与厅、房与房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置身其中,不得不敬佩楼主人当时所具有的超前意识,使此楼虽历风雨几十载,但丝毫不损其强烈的现代感。 转至第三层,凌空而出的一个半筒状阳台格外夺目,是早晨与黄昏眺望乡村景色的好地方。楼顶坐落一个红柱绿瓦的中国古式凉亭,入夜时分万籁俱寂,若一家老少,欢聚亭中,共享天伦,真是乐也融融;若一人静思,一壶清茶,一把古筝,月夜之下独享幽寂高古之美,其情也馨。凉亭的设计,尽得中国古典文化内涵,使玉书楼华贵中透出高雅之气,因此当地人将其称为刘备楼。 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沃文楼(又称关公楼),庭前树林婆娑,与楼同高的椰树见证了其沧桑的历史,其主体部分墙身,从二层起用精良的红砖砌筑

31、。沿着八字形台阶走上,门口采用爱奥尼亚柱是典型的古希腊建筑风格。顶部密封的大圆顶似古代战将的头盔,因此该大楼寓意为“关公楼”。大门的设计与装饰是沃文楼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扇直径为米的拱圆形柚木大门,内嵌五彩进口玻璃,间缀为十字纹,做工精细,镶缀巧妙,晨光照射发出宝石般光泽,令大厅满屋生辉。随着这五彩玻璃大门的徐徐开启,仿佛也将你带入到那个历史年代:数十位能工巧匠正按照洋人画成的设计图纸,细致紧慎地镶嵌着刚从洋行购回的五彩玻璃,旁边大楼也正紧张施工,工人们围着翁家大老爷努力解读着洋人设计的建筑特色岁月流逝,他们当年的辛勤与智慧留给我们丰富而绚丽的侨乡文化。 清脆的鸟声打破雨后树林的幽静,相忠楼前犬吠鸡鸣,是另一番乡村情趣的景象。相忠楼,别号“张飞楼”,与先前两楼不同之处是在阶梯平台大门口上方,设计成半圆筒体的建筑嵌在主楼内,三楼砌成圆形窗户,以大面积的玻璃装饰,体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