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44.13KB ,
资源ID:73579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57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六古书的注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六古书的注疏.docx

1、六古书的注疏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名称、内容、程序化用语以及校勘术语 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古代的很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文字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所导致的隔阂,后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但是,古注一般都比较难读。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要

2、想读懂古注,我们首先要对它们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本节将主要介绍一些古注的基本知识,包括其重要性、名称、内容以及程序化用语等几个方面。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左傅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

3、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学习古代汉语,参阅古书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读古书,能直接读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参考前人的注解来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对先秦的文章,更是如此。阮元在十三经注疏重刻宋板注疏总目录中曾谈到读注解

4、的重要:“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于注疏诸义,亦有是有非;我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当然,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又如: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

5、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实为“瓮”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二、古注的名称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学者,比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注,说文水部:“灌也。”其本义是灌注。段注曰:“引伸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明代以后字或作“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东汉郑玄集汉代今古文经之大成,曾为三礼作过注。从他之后,“注”几乎成了经籍训释的统称。古注

6、名称很多,比如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等。这里主要介绍传、笺、章句、集解、义疏、音义等几个。(一)传传,说文人部:“遽也。”本义是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比之义,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唐孔颖达曰:“传者,传通其义也。”“传”是用来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称为“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

7、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诗墉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二)笺1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竹部:“笺,表识书也。”典型代表是诗经毛传郑笺。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郑笺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订正的注释。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使其可被识别。这两方面的内容统一标作“笺

8、”,后人称为“郑笺”。例如诗经墉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注:“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三)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它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其主要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着重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

9、句义,该章最后又说:“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对全章正文大意进行通释。王逸的楚辞章句也属于此类。这种体式的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有利于对全篇主题的开掘。但一般较为繁琐,不如传注那样简明,所以古代通人往往“羞为章句”。(四)集解“集解”可以分为两类:1、又称集注、集说、集释等。一部重要的作品,注解往往很多,将这些注解汇集在一起,加以选择,再加上自己的注解,即为集解。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等。集解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使读者对各家注释一目了然,

10、其中还可能发现已佚注本的内容,可用来辑佚。试举论语第一句为例: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这其中,“马曰”的“马”指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在读“集解”之类的著作时,首先要细读它的序,这样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几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个人。2 2、集多书予以注解。如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是集春秋经和左氏传而加以注解的。(五)义疏义疏,简称“疏”,说文中释为“通也”,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古到了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到了唐宋,由于时间久远,

11、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疏”又称“正义”。唐朝是汉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政治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编纂五经义疏,兼采先儒旧说和各家义疏指长,定名为五经正义,取“正前人之疏义”义。唐宋时期针对经书古注进行义疏的著作合称为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名称及注疏人如下: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

12、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八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六)音义或称音训、音注、音解等,它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13、。它的出现与反切注音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偏重于给古书注音的书称为音,如徐邈的毛诗音;偏重于对古书释义的称为义,如刘璠的毛诗义。二者并重即称音义。较有代表性的是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唐代尚有给佛经加注音义的,如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以及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下面举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

14、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

15、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

16、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于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地官小司徒及卿大夫职皆云三年则大比。言比者,谓大校,比其民之数而定其版籍,明于此时民或得徙。地官比长职曰:“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注云:徙谓不便其居也。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皆从而付所处之吏。是大比之际,民得徙矣。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17、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硕鼠至得我所”“笺硕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隔开。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

18、人,比之硕鼠.”;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文字右边有或?的,表示此处阮元有校勘记,比如: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小字本、相台本同。案,依正义当做“眷顾”,各本皆误倒也。及卿大夫职:闽本、明监本、毛本同。案,浦镗云:乡误卿,是也。校勘记附在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阅读十三经时应该参阅。三、古注的内容(一)释词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它是注释的中心内

19、容。如: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泳。”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韦昭注:“与,从也。”(二)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没有释词,但实际上是在串讲中附带地注释了词义,如以“事”释“贯”,以“眷”释“顾”都是。诗经邶风谷风:“凡

20、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王肃注:“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有时会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如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用“章指”来指出全章大意。采用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三)分析句读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

21、食。”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为句。”(四)解释语法现象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孔颖达疏:“不我能慉,当倒之,云不能慉我。”这里指出了宾语前置现象。汉书司马相如传:“搏豺狼,手熊罴,足野羊。”颜师古注:“手,言手击杀之。足谓蹴蹈而获之。”这里指出了名词活用现象。(五)说明修辞手法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郑玄注:“粪、美互文。”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兮,如三秋也。”俞樾云:“三秋,即三岁也。”诗经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正义:“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六)给文字注音黄焯先生在经典释文的前言中指出:“因古代文字

22、多以声寄义,注音即等于注义。如序录里举好、恶、败、坏等字为例,读者看到所注的音,即知此数词的词性有不同。”这就是注音与注解相关的原因。如:诗经周南关睢:“君子好逑”。经典释文:“逑,音求。”又如诗经召南何彼矣:“何彼矣,唐棣之华。”经典释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内反。华如字。”汉书淮阴侯列传:“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颜师古注:“度,音大各反。”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经典释文:“行,户刚反。”(七)考证人名地名及史实如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这类古书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

23、后代难得的史料。(八)阐明哲学思想其中有的是阐明原著中的哲理,也有的是在阐明原著哲理时从中寄寓了注者自己的思想观点。比如庄子郭象注与成玄英疏。(九)诠释成语典故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中古时期,引经据典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因此,注解这些文学作品时,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务。如李善注文选几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当时人们批评他的注解是“释事而忘义”。有些古书的注解,除了注明出典之外,还能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从而帮助读者分析和鉴赏作品。如仇兆鳌注杜甫春望诗。四、古注的程序化用语要想读懂古注,除了要了解古注的体例和内容之外,我们还要对古注的程序化用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

24、解的程序化用语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几个较为常见的。(一)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程序化用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程序化用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例如: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饥”与“馑”是同义词,

25、“切”“磋”“琢”“磨”是近义词,注释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在注释并区分这类同义词或近义词时,既可用“曰”,也可用“为”,也可用“谓之”。可见,“曰”“为”“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二)谓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谓”往往用来以具体释抽象、以狭义释广义,或以一般释特殊。它所解释的,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政”的概念比较抽象,故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法教”来注

26、释它;“后生”的概念比较特殊,故用比较一般的概念“少年”来注释它。这都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又如: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注:“时谓草木零落之时。”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又“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三)貌“貌”字一般用在形容词的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因此“貌”字有描写的作用,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例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

27、“莞尔,小笑貌。”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逸注:“冉冉,行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四)犹,犹言,犹云使用这些程序化用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相当于现汉中的“等于说”。例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笺云:“谓何,犹云何也。”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汉书景十三王传:“子安王光嗣,初好音乐与

28、马,晚节遴,唯恐不足于财。”颜师古云:“晚节犹言末时也。遴与郄同,犹言贪啬也。”韩愈潭州泊船呈诸公诗:“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徐震曰:“退之谓何须吝错刀,犹云何须惜钱也。”以上“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程序化用语,都是单纯用于释义的。(五)之言,之为言这两个程序化用语是“声训”术语。4 它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需要注意的是:声训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释词,它只是探求其语源,因此解释语不能直接带入原文中。例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

29、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肃”“正”“得”除了从意义上分别注释了“萧”“政”“德”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上的关系:“肃”“萧”双声,“正”“政”同音,“得”“德”同音。又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说文邑部:“邦,国也。”段注:“古者城郭所在曰国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说文示部:“祓,除恶祭也。”徐锴曰:“按,祓之为言拂也。”说文示部:“禳,磔禳祀疠殃也。”徐锴曰:“禳之为言攘也。”(六)读为,读曰这两个程序化用语是用来“破假借

30、”的,即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玄注:“绥读曰妥。”“泮”和“绥”是假借字,“畔”和“妥”是本字。又如: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杨倞注:“知读为智。”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曰背”。汉书韩信传:“百里奚居虞而虞亡,之秦而秦伯。”颜师古注:“伯,读曰霸。”(七)读若,读如这两个程序化用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例如: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八)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