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1.01KB ,
资源ID:73156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156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四章核酸.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四章核酸.docx

1、第四章核酸第四章 核酸第一节 概论 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一)核酸的发现 1868年瑞士青年科学家Miescher在外科绷带脓细胞分离得到细胞核,从中提取出一种含磷量很高的酸性化合物称为核素。 1889年Altmann发明了从酵母和动物组织中制备不含蛋白质的核酸的方法。首次提出了核酸的名称。 1894年Hammars证明了酵母核酸中的糖是戊糖。 1909年Levene年确定戊糖是2-脱氧-D-核糖。 19世纪末20世纪初Kossel鉴定了碱基。 (二)核酸的早期研究 Levene“四核苷酸假说”阻碍了核酸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显微紫外分光光度法、组织化学法、亚细胞单位的分离与化学分

2、析法的应用,推翻了“四核苷酸假说”。 (三)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结构的建立 早期分子生物学的三个学派: 结构学派:Astbury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并认为研究其起源和功能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信息学派:Delbruck, Schrodinger、S.Luria 认为 生命的本质是信息传递的问题:信息如何被编码?如何保持其稳定性?偶然的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生化遗传学派:用生物化学的方法阐明基因是如何行使功能而控制特定性状的。 1953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说明了基因的结构、信息和功能三者的关系,使三个学派得到统一,并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

3、展。 1956年Kornberg发现DNA聚合酶。DNA双螺旋立体结构 1961年Jacob Monod提出操纵子学说,并假设了RNA的功能。 1965年Holley测定了酵母丙氨酸RNA的核苷酸序列。 1966年Nirenberg破译了遗传密码。 1970年发现了逆转录酶。 (四)生物技术的兴起 七十年代前期DNA重组技术的建立的基础: DNA的切割技术工具酶的发现和应用。 分子克隆DNA体外重组体的无性繁殖。 1975,1976 快速测序酶法与化学法测序技术的建立。 基因重组技术可应用于改变生物机体的性状特征、改造基因、以至改造物种。导致了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1981年Cech发现

4、了核酶催化功能。 1983年Simons,Mizuno 反义RNA调节功能。 (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开辟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庞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经过各国科学家的多年努力,已取得巨大的成就。十多种低等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已完成; 第一个多细胞生物线虫基因组的DNA全序列测定也在1998年底完成; 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提前到2003、4、14完成。 生命科学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心已从基因测序转移到基因的功能。 功能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结构基因组学 RNA组学 二、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一)、类别: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核糖核

5、酸(RNA)分成三类: 1、信使RNA(mRNA):单链差别较大,其顺序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 2、转移RNA(tRNA):携带氨基酸,核糖体上,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种tRNA。 3、核糖体RNA(rRNA):不稳定,与核蛋白结合。 二、分布: 1、DNA: 原核生物集中于核区. 真核生物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亦含有DNA. 原核、真核生物的质粒 病毒含有DNA或RNA. 2、RNA 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发现了许多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RNA: 如反义RNA,核酶等. 病毒和亚病毒RNA有许多种:正链RNA病毒、负链RNA病毒、类病毒、卫星病毒等 . 三、核酸的生物功能 (一)DNA是主要的

6、遗传物质 1、细菌转化实验 2、噬菌体侵染实验 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3、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二)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rRNA占细胞总RNA的80%,它是装配者并起催化作用. t RNA占细胞总RNA的15%,它是转换器,携带氨基酸并起解译作用. mRNA占细胞总RNA的35%,它是信使,携带DNA的遗传信息,并起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作用. (三)RNA功能的多样性 1、控制蛋白质合成. 2、作用于RNA转录后加工与修饰. 3、基因表达与细胞功能的调节. 4、生物催化与其他细胞持家功能. 5、遗传信息的加工与进化.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核酸 全部磷酸二酯键断裂 核苷酸 核苷

7、酸 磷酸单酯键断裂 核苷+磷酸 核苷 糖苷键断裂 碱基+核糖 核酸 部分磷酸二酯键断裂 寡核苷酸 一、核苷酸 (一)核酸中的糖 D核糖 D2脱氧核糖 二者都是 型。 差别:2 位羟基是否脱氧。脱氧核糖与核糖 (二)碱基: 1、嘌呤碱 2、嘧啶碱 3、稀有碱基 稀有碱基大部分都是甲基化碱基 tRNA稀有碱基约占10%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 (三)核苷:戊糖与碱基通过糖苷键相连,CN糖苷键。 糖C1与嘧啶碱N1与嘌呤碱N9相连,碱基与糖环垂直。 根据核苷中所含戊糖的不同,分为核糖核苷和脱氧核糖核苷。 命名先冠以碱基名称,糖环C加,碱基不加 。 核苷的顺式结构和反式结构。 RNA某些修饰化和异构化的核苷

8、 ,碱基、核糖均可被修饰,主要是甲基化。 tRNA 、 rRNA还含有少量假尿嘧啶核苷。核苷 (四)核苷酸 戊糖羟基的磷酸化成核苷酸。 核糖核苷糖环上有3个自由羟基。 脱氧核糖核苷糖环上有2个自由羟基。 环化腺苷酸是细胞功能的调节分子和信号分子。核苷酸 二、核酸的共价结构 (一)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RNA通过3,5 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 DNA通过3, 5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 表示方法:书写顺序53。核苷酸的组成与连接 1、线条式:竖线碳链、碱基、磷酸 2、文字式: 5ppppppppp3DNA5ppppppppp3RNA 此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5353 (二)DNA 1、一级结构

9、 DNA的一级结构A、T、G、C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C1碱基,C2脱氧。 碱基:A、T、G、C 脱氧核糖 没有侧链DNA的一级结构 DNA的相对分子量非常大,通常一个染色体就是一个DNA 分子,最大的染色体DNA可超过 108 bp .能编码的信息量十分巨大。 细菌的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功能相关基因组成操纵子,有共同的调控序列,较少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的基因是断裂的,有内含子功能相关基因不组成操纵子,调控序列占比重大,有较大重复序列。 越是高等的真核生物其调控序列和重复序列的比例越大。 2、二级结构 (1)、模型建立的依据: a Chargaff等科学家用纸层析及紫外分光光度技术分析

10、了各种生物的DNA的碱基组成。结果显示: 摩尔数:A=T;G=C;A+C=G+T; A+G=C+T (2)、DNA双螺旋的结构特征: A、两条反平行多核苷酸链绕中心轴缠绕,右手螺旋; B、骨架:内侧碱基垂直于纵轴; 外侧磷酸与戊糖、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糖环平面与纵轴平行。 大沟宽1.2nm,深0.85nm; 小沟宽0.6nm,深0.75nm; C、直径:2nm,二相邻碱基高度0.34nm,二核苷酸夹角36度,旋转一周10个核苷酸,一周高度3.4nm; D、碱基互补配对:A、T形成两个氢键;G C形成三个氢键,碱基在一条链上的排列顺序不受任何限制。 (三)DNA二级结构的多态性 DNA分子

11、结构可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B型DNA:在相对湿度92% 下制得的纤维是B型结构,适中。 A型DNA:在相对湿度75%下制得的纤维是A型结构,宽短。 Z型DNA:碱基与中心的倾角9,细长。 三股螺旋DNA. 人工合成DNA发现,第三股嵌在大沟里。 2、三级结构: 细长的分子以一种高度压缩状态存在于细胞中,双螺旋的进一步扭曲就构成了三级结构。 超螺旋,三级结构中的一种。 DNA压缩总原则:多级螺旋,4级压缩。 (三)RNA 1、RNA结构的特点 RNA与DNA结构十分相似,二者相比有几点不同: (1),核糖: (2),碱基:A、 G、 C、 U (3),二者在三维结构上的区别RNA不具有规则的氢键

12、结构,单链形式存在,只是回折,局部配对,不配对形成突环。 2、 tRNA 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具有转运氨基酸、识别密码子的作用,在DNA反转录合成及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结构特点: A、有较多的稀有碱基,多为转录后加工而来。 B、3末端为氨基酸接受臂CCA。 C、5末端作为G or C。 2、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叶柄是双螺旋氨基酸臂;突环三大一小。 A、接受臂:接受活化AA,末端为CCA。 B、TC环:假鸟嘧啶,有TC顺序。 C、额外环:变化最大区域,不同tRNA不同大小额外环。 D、反密码环:7个核苷酸组成,环中部反密码子。三对碱基组成。 E、二氢尿

13、嘧啶环:8-12核苷酸,两个二氢尿嘧啶。 3、rRNA rRNA占RNA总量的80%以上,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大小亚基分别几种rRNA和数十种蛋白质组成。 rRNA与几十种蛋白质组成的细胞颗粒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工厂。核糖体上催化肽键合成的是rRNA,蛋白质只是维持rRNA的构象,起辅助作用。 4、mRNA (1)原核生物mRNA结构特征 原核生物的mRNA链上有多个编码区(多个基因),为多顺反子,5和3端各有一段非翻译区。 多顺反子:一个转录本加工而成的mRNA序列中包含多个基团。 编码区:mRNA中以AUG为起点,以终止密码子为终点,编码AA的一系列密码子序列。 (2)真核生物

14、mRNA结构特征 真核生物的mRNA都是单顺反子。 单顺反子:一个转录本加工而成的mRNA序列只代表一个基因。 mRNA5端都有帽子结构。 绝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具有poly(A)尾。 帽子结构功能: a、增加mRNA稳定性,保护mRNA免遭5外切酶的攻击。 b、有助于核糖体对mRNA的识别和结合,使翻译得以正确起始。 mRNA poly(A)尾功能: A、防止mRNA降解,大大提高了mRNA在细胞质中的稳定性。 B、是mRNA穿越核膜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的必需形式。 C、与翻译有关;切除poly(A)尾会影响翻译起始。第三节 核酸的性质及研究方法 一、核酸的水解: (一)酸水解: 磷酸酯键与

15、糖苷键对酸的敏感程度不同。 磷酸酯键比糖苷键稳定; 嘌呤的糖苷键比嘧啶糖苷键更不稳定; 嘌呤与脱氧核糖的糖苷键最不稳定 。 (二)碱水解 RNA的磷酸酯键易被碱水解;DNA的磷酸酯键对碱稳定。 原因: 1、RNA核糖上2-OH基,在碱性条件下形成磷酸三酯,磷酸三酯极不稳定,随即水解,产生2,3环磷酸酯,进而分解成2,3核苷酸 2、DNA核糖上无2-OH基,不能形成磷酸三酯中间物,因此可以抵抗碱水解。 (三)酶水解: 1、核糖核酸酶 (1)牛胰核糖核酸酶: 专一性切割位点:嘧啶核苷-3-磷酸与其它核苷酸之间的连键。 产物:3-嘧啶核苷酸;或以3-嘧啶核苷酸结尾的寡核苷酸。 水解机制:同碱相似。

16、(2)核糖核酸酶T1 专一性切割位点:3-鸟苷酸与其相邻的5-核苷酸之间的连键。 产物: 3-鸟苷酸;或以3 -鸟苷酸结尾的寡核苷酸。 (3)核糖核酸酶T2 专一性切割位点:3-腺苷酸与其相邻的5-核苷酸之间的连键。 产物: 3 -腺苷酸结尾的寡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酶 (1)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切断双链或单链DNA成为5-磷酸为末端的寡核苷酸,平均长度4个核苷酸。 (2)牛脾脱氧核糖核酸酶:切断双链或单链DNA成为3-磷酸为末端的寡核苷酸,平均长度6个核苷酸。 (3)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产物为5-磷酸为末端的寡核苷酸,长短不一。 (4)限制性内切酶:在细菌中发现这类酶,主要降解外源DNA,

17、对自身DNA无作用。 特点:切割位点往往是回文结构;具有高度专一性,识别双链特定的位点,将两条链切开成粘性,平头末端;用于染色体结构分析、基因测序的分析、基因的体外重组。 二、核酸的酸碱性质 1、碱基的解离 嘧啶和嘌呤化合物杂环中的氮和取代基具有结合和释放质子的能力,因此是兼性离子; 胞嘧啶的解离; 胸腺嘧啶的解离; 腺嘌呤的解离; 鸟嘌呤和次黄嘌呤的解离; 2、核苷的解离:糖的存在增加了酸性解离 3、核苷酸的解离: 磷酸基的存在,使核苷酸具有较强的酸性。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 碱基的共轭双键决定了核酸有紫外吸收。 最大光吸收值260nm,是核酸定量以及定性的基础。 用A260/A280的比值

18、可以判断样品的纯度: 纯DNA的A260/A280比值应大于1.8, 纯RNA应达到2.0; 摩尔吸光系数(P)值;(P)=A/CL。 单核苷酸(P) 值大于单链多核苷酸; 单链核苷酸(P)值大于双链核苷酸, 因此核酸变性时, (P)值增高,称增色效应;核酸复性时, (P)值降低,称减色效应。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杂交 (一)变性: 1、概念:双螺旋氢键的断裂,不涉及共价键-磷酸二酯键断裂。 2、引起变性的因素: 1)温度的升高; 2)碱酸度改变; 3)尿素、甲醛等。 3、变性的特点: 1)结构变成无规则线团; 2)260nm紫外吸光度升高,粘度下降; 3)爆发式,变性发生在很窄的温度范围,

19、有一个相变的过程。 熔解温度(Tm值):双螺旋失去一半时的温度。 4、影响DNA Tm的因素: (1)DNA均一性: 均质DNA熔解过程在一个较窄的温度范围内;异质DNA熔解过程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内。 (2)G-C含量: G-C含量越高Tm值愈高; 原因:G C A=T 测定Tm可以推算出DNA碱基的百分组成。 经验公式:XG-C=( Tm-69.3)X2.44; (3)介质离子强度 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Tm值较低, 熔解温度范围较宽; 离子强度较高的介质中,Tm值较高,熔解温度范围较窄。 RNA的变性: 螺旋区较少,变性Tm值较低;tRNA螺旋区较多,变性Tm值较高,类似于DNA。 (二

20、)复性 两条分开的链重新闭合为双螺旋称复性,复性可部分恢复理化性质,变性DNA骤然降温不能复性,据此可制备单链核酸探针。 缓慢冷却复性称退火。片段越大复性越慢;浓度越大复性越快。双螺旋呼吸:双链DNA配对碱基的氢键不断处于断裂和再生状态中,特别是在稳定性较低的富含A-T的区段。在微观上,常常出现瞬间的单链泡状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双螺旋的呼吸作用。一些蛋白质可识别这种结构,并在单链结构下阅读和识别DNA内部所含信息。 (三)核酸的杂交: 1、概念:不同来源的分子,经热变性后冷却复性,如异源间某些区域有相同的序列,则会形成杂交分子。(四)、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1、变性:通过加热使双链D

21、NA变成单链DNA。2、退火:温度突然降低,引物与模板链局部形成杂交链。3、延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DNA链延伸反应。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基本步骤:1、设计一对引物:应尽量减少非特异产物。2、优化反应体系:适量模板,引物,4种dNTP,TaqDNA聚合酶,Mg+。3、选择热循环温度:变性温度,退火温度,延伸温度。4、鉴定扩增产物:一般用凝胶电泳。 2、Southern杂交:固相杂交 样品酶解 五、核酸含量的测定: 1、定磷法:样品灰化:浓硫酸或过氯酸处理生成无机磷钼酸胺 磷钼酸+还原剂 钼蓝。 2、定糖法:RNA戊糖 糠醛苔黑酚三氯化铁 绿色 DNA脱氧戊糖 羟基酮醛+二苯胺 蓝色 3、紫外吸收法:测碱基 六、核酸的凝胶电泳 用与核酸的分离、鉴定。 核酸带负电荷 正极,超螺旋最快,线形次之,开环最慢。 1、琼脂糖凝胶电泳:核酸大片段,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核酸小片段。 溴化乙锭(EB),紫外光下萤光显色。 思考题: 1、简述tRNA 、 rRNA 、 mRNA 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2、试比较DNA和RNA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