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34.72KB ,
资源ID:729481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948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卷.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卷.docx

1、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卷七年级上册语文(RJ)第四单元检测卷(150分150分钟)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10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咏雪)(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4)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十二章中,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6)王湾次北

2、固山下中,通过“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优美诗句,把江水浩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7)李白生性喜爱明月,他的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如画境一般,给人以宁静之美。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甲,不展骁雄耐性柔。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1)以上文段选自吴承恩(人名)创作的小说,甲指的是芭蕉扇。(2分)(2)“紧稠”在文中的意思是:形容剑法急促绵密

3、。(2分)(3)选段主要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2分)(4)请结合原著回答:文中的“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怀仇恨泼猴”?(6分)“裙钗”指罗刹女(或:铁扇公主)。(2分)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怀仇恨泼猴”。(4分)3.七年级(1)班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3分)(1)下面是针对全校学生而制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目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下表,写出一条调查结论。(3分)阅读目的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休闲娱乐(以言情、武侠、玄幻、穿越等网络小说为主)做人处事人数150130

4、220100比例25%21.6%36.7%16.7%示例:中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各异,整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特征;课外阅读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中学生占比最多。(任答一点即可,3分)(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4分)下面是以规劝大家多阅读经典名著为目的的一副对联,请补充完整。(2分)上联:豆蔻年华,阅名著浸润心田,创美好未来下联:青葱岁月,读经典陶冶情操,铸璀璨明天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2分)(3)活动结束后,小婉同学写了一段感悟,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6分)甲通过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奥的理解。书藉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阅读不仅可以增

5、长人的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人的修养。乙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不间断地开展下去。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书藉,正确写法是“书籍”。(2分)甲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深奥”改为“深刻”。(2分)乙处画线句子语意重复,应将“持续”或“不间断”删去。(2分)二、阅读(55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一(19分)少年书架谷煜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

6、出来晒太阳。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上,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书的事告诉他们

7、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

8、,捡来这能用的木料。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小小的书架成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

9、。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有删改)4.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我”在老师家偶遇书架“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爸爸给“我”做了一个书架书架伴“我”成长5.品读第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4分)“笑意”表明妈妈对“我”如此爱书(或:书架)而感到高兴,对“我”以字典作“书架”表示赞赏;从“光泽”一词可以看出,妈妈因为“我”的

10、聪慧和爱书而对“我”的将来有了期盼。(每点2分,共4分)6.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段画线句作两条批注。(6分)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进去”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批注一:批注二:示例一:“看见了,看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我”的想象和期待。示例二:“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示例三:通过“仿佛”

11、引出“我”的想象,表现了“我”期待的心情。示例四:“美丽的家伙”表达了“我”对书架的喜爱。(写出两条即可;每条3分,共6分)7.在第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久违的老友”:“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过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2分)“我的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架变得苍老;书架长久陪伴“我”,给“我”力量。(2分)8.文中是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又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示例:陪伴我的是台灯。它从小陪伴我看书、写作业,像我的朋友。在我成功时,分享我的快乐;在我沮丧时,

12、给予我力量。(3分)二(21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谢云写下这题目,我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其实,母

13、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的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

14、,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

15、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

16、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读信,我的鼻子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17、。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有删改)9.文中三次写到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

18、作用?(4分)示例一:第段和第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2分)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2分)示例二: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良善慈蔼、朴实无私的传统乡村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4分)10.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段的作用。(4分)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2分)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2分)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

19、句子。(4分)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或: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使炊烟也有了声音),(1分)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3分)1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示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2分)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2分)抒发了对传统朴素的温馨乡村生活的

20、怀念之情。(2分)13.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A.文章第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解析】“实景”错误,不是“实景”,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三(15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21、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3)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4)能服于人 服:信服(5)益人意智 益:增长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通过静思反省来提高自身的修养

22、,通过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2分)(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2分)16.【甲】文作者立足于“静”,论述了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的内容。(2分)17.【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名篇,请你分别谈谈从两文中获得的启示。(4分)【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2分)【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广泛读书,成就大德,增长智慧。(2分)【参考译文】【乙】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贤能和德行,才能使别人(敬佩和)信服。我德行微浅,你可不要像我这样

23、。(你)应该读汉书礼记,空闲的时候逐一阅览诸子书籍和六韬商君书,(它们可以)增长人的学识和智慧。三、写作(55分)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也许你曾经因学习的重压而放弃过;也许你曾经因朋友的误解而苦恼过;也许你曾经因父母的指责而伤心过;也许你曾经因老师的批评而自卑过;也许你曾因生活的失意而痛哭过这一切都已过去,这一切都成了你永久的怀念。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请以“从此,我不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提示与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审题可知,“从此”指明了叙述的时间范围,“不再”表明了写作的重点应放在“不再”上。横线上的词语可填:孤独、脆弱、悲观、迷茫、自私、自卑、等待、懒惰等。写作此文,要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在结构的安排上,要略写过去,详写现在,重点突出转变之后的情况。在叙写转变过程中,适宜运用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把过去与现在进行鲜明对比,有力地凸显文章的主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