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5.27KB ,
资源ID:71743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743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明代州县官的施政及障碍.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明代州县官的施政及障碍.docx

1、明代州县官的施政及障碍明代州縣官的施政及障礙2014-05-14 11:37:47 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 柏樺明王朝是高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對地方權力控制相當嚴密。作為州縣官來說,他們都是由中央任命,持有同樣的行移勘合來到各地充任長官。州縣官在官僚階層中地位不高,在這個承上啟下的位置內,州縣官受到多方面的牽制,他們不得不照顧到各種關系,又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不由以擢,則由以敗”的情況下,他們的施政行為又與當時的社會緊密相聯的。施政行為除受到政治、制度、社會、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之外,還有州縣官本人的氣質、性格、儀態等心理因素。在各種矛盾沖突之下,州縣官的施政呈現出多

2、棱多彩。一百裏之邑長,在官僚群體中算不上高官顯貴,但也不是不值一提的官,其作用一直為歷代最高統治者所關註。州縣官的級別雖屬於下之上等,但他們是朝廷命官,擁有一定的治理權,在本轄區內的地位最高,且有“小君”之稱,號為“百裏之侯”,故歷代都不放棄對其選用和任命權力(註:皇朝經世文續編卷十七載閻敬銘:請道府州縣四項無庸減成疏。)。封建國家的權力和義務分配原則是: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一切聽命於君主,否則便有違君之命和乖上之罪。州縣官在本地的地位雖高,且是荷朝命而治一方的首腦,負有一定的行政和政治責任,然實際上州縣官本身在政事上是不能獨專,沒有獨立的治理權,故顧炎武有雲:“今日之尤無權者,莫

3、過於守令”(註: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即便如此,州縣官負有“宣揚風化,撫安其民,均賦役,恤窮困,審冤抑,禁盜賊”(註:明實錄卷一六一。)等諸項使命,政不得不辦,事不得不理,既無權又要辦事,這正是州縣官施政的難點所在。早在漢代就有人論及為縣令之難,認為縣令責重權輕而待遇低下,文人雅士不屑為此官。及至明代,州縣官難為的議論更多且廣,其議論的重點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世愈降,官愈繁,政令紛然,守令欲舉其職難矣!”(註:(明)王鏊:震澤長語卷上經傳。)。二是“辟官、蒞政、理財、用人,郡縣之四權也。今皆不得以專之。”(註: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州縣官權力有限,施政的阻力自然會增大。三是“北齊宰

4、縣,多用廝役。至於士流,恥居百裏。五代選令,必有鄙猥之人。自古以來,以社稷民人所寄之庸瑣者,有此二敗。以今方古,得無同之。”(註: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三。)輕守令之選,塞守令升遷之路,則難激其上進之心。除此之外,還有如謝肇制所講為州縣官的“八難”等諸多評論(註:(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一四。)。所論州縣官之難,其一半是來自上方,一半則是自身和左右,其難都是來自人為,而鮮見來自政務。人為政治,這正是“人治”社會的必然現象。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特別強調人的作用,以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註:禮記中庸)。而“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

5、原也”(註:荀子君道)。朝廷固有明法在,而在實際上是依靠於人。以嚴刑峻法而治國的朱元璋,一面廣泛制定法規,一面強調人才的作用。法是不變之法(註:皇明寶訓卷三。),人是常變之人。在不變之法不足以應付日已變化的社會時,可以用例為一時權宜。在統治者看來,以不變之法應常變之人,以權宜之例應變化的社會,只要駕馭得法,即可達到治理。而這種治理必須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正如朱元璋所講:“構大廈者,必資於眾工,治天下者,必賴於群才。”(註:(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五。)人治的因素在於人,人的品質、信仰和心理活動,必然反映到政治上;政治和社會等方面的壓力,又直接影響人的品質、信仰和心理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人和

6、政治密不可分,交互作用。從這種意義來看明代州縣官的施政行為和動機,則具有普遍意義。君主專制政體需要的是臣民的畏懼和服從,要的是下級必須服從上級,不允許有絲毫違誤;而君主和上級之所以能使臣民和下級畏懼和服從,所依賴的是刑賞二柄,刑以戒之,賞以勸之。誘之以利,刺激人的欲望;施之以法,扼制永遠不能滿足的欲望,正是統治者駕馭整個官僚機器的最基本手段。在專制政體下,官僚的權力主要來自君主,是一種“主賣官爵,臣賣智力”的雇傭加主仆關系,君主以刑賞二柄駕馭臣下,操官僚生死榮辱於手中。對官僚來說,權力的中心來自君主。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力,為了在眾多官僚競爭中獲勝,他們向君主借用權力,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成為他

7、們圖謀的重點所在。州縣官身在外地,似乎與皇帝關系不大,但在其所處的環境裏也有權力的中心,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和圖謀重點。在政治、社會、思想、文化及生活習慣等環境制約下和趨利避害的共性基礎上,再加上人本身的素質因素,也就造成相同的州縣官有不同施政方法。在不同的政治圈子裏,這些不同的施政方法,既有共同的政務,又有不同的政治手段。前者是很少變化的,後者則是經常變化的。很少變化的政務之中,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重點;經常變化的人,在不同政治環境有不同的心理表現;而這些又是直接關系州縣官的施政行為。 二明代州縣官職責繁雜,僅明史職官誌就列有賦役、養老、祀神、貢士、讀法、表善良、恤窮孤、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

8、、致貢等十余項。明人葉絅的惠安政書十二卷,所言圖籍、地理、版籍、鄉約、裏社、社學、保甲等事,其講政務順序是:田土(附屯田)、戶口(附清軍)、貢賦(附魚課、鹽課)、力役、驛傳、巡檢、裏社、學校、保甲、賑災等事。而事關州縣官處分事項則有公式、降罰、升選、舉核、考績等數十項。清代康熙時期的黃六鴻的福惠全書“自筮仕以迄升遷,為部一十有四;自謁選以迄辭上官,為條二百一十有九;於錢谷刑名之大,又分析為條一百一十有九”(註:(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自序。)。明成祖在永樂十五年曾命令禮部“移文中外諸司,一尊成憲,愛恤軍民,必崇實惠,且以農桑衣食為本,必及時勸課;學校育才之地,必加意勸勉;賦役必均平,科征必從實,

9、祭祀必誠敬,刑獄必平恕,孝順節義必旌表,鰥寡孤獨必存恤,材德遺逸必存舉,邊僥備必嚴固,倉庫出納毋侵欺”(註:明太宗實錄卷一九四。)。這是重申太祖制定的到任須知。到任須知是朱元璋頒布規範性的法令,其中列舉地方官應辦理的事務有三十一款,號稱是“為官之機要”。州縣官職繁任重,本州縣的事無不在其職內。金代制定辟舉縣令法雲:“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戶口增,三曰賦役平,四曰盜賊息,五曰軍民和,六曰詞訟簡”(註:金史卷五五百官誌一。)。六事課吏至此成為考核地方官的標準,也成為地方官的要責和施政的重點所在。朱元璋在開國之時就曾講:“元以六事責守令,徒具虛文。今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闢、戶

10、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務(註:明太祖實錄,卷三七。)。主張因地制宜地治理地方。後來制定到任須知和責任條例,因事事具備,而事關功效的,實際上還是“六事”,故朱元璋認為:“州縣之官,宜宣揚風化,撫安其民,均賦役,恤窮困,審冤抑,禁盜賊,時命裏長告戒其裏人,敦行孝悌,盡力南畝,毋作非為,以罹刑罰。行鄉飲酒禮,使知尊卑貴賤之禮,歲終察其所行善惡而旌別之”(註: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一。)。在明代中期出現的“學校、田野、戶口、賦役、訟獄、盜賊之六事者,乃國朝督崇守令典”(註:(明)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九。)的說法,乃是從考課的角度生成的。“六事”重在考課,當然是地方官施政的重點所在。但從州縣官的權責來看

11、,其所司無逃乎吏、戶、禮、兵、刑、工之事,故有“六部之事系於一人”之說。從州縣官施政來看,“大而錢谷、刑名、教養、風俗,小而建制、修舉、科條、庶務”(註:(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自序。)。其大者當然是重點。一般來說,錢糧之中以戶口、田產、漕運、雜派、徭役、房產等為主;刑名之中以命案、盜案為大,次者逃亡、奸情,其戶婚田土,偷蒙拐騙亦不可輕。教養之中以宣論、學校、崇祀等為主,以勸善禁邪為輔。風俗之中以敦節儉、倡禮儀為主,以戒賭博、毀淫祠為輔。綜而言之,大者關乎州縣官的前程,而錢谷刑名最為重要,因朝廷和上級考核多以錢糧多寡,刑當訟理為基準,其核心實質是征稅派役和平理獄訟。講錢糧必有征比,征比則在戶口田

12、土,究其根本,應在安撫民人,勸課農桑,故朝廷總是三令五申地要求“務在興民之利,除民之害”(註:大誥續編常熟縣官亂政第四十九。)。民安而國寧,國寧而何憂天下不定。正如朱元璋所雲:“保國之道,藏富於民,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之存亡系焉。”(註:(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四。)通覽大明一統誌之名宦傳所登錄的州縣官的政績,在洪武時期,安撫流民、開墾田土、勸課農桑等是進入名宦的基本條件。然而,前者是見功甚慢的政務,在明初期地方官多久任的情況下,在這方面下大氣力,乃是安身保位的長策,而在州縣官的任期有限的情況下,能在這方面下大氣力的人終是不多。而催科征比來的快,且易見實效,故州縣官辦事無不以此

13、為先。講刑名必及獄訟,獄訟則在審斷。州縣官的重要職責之一是在理刑問案,雖然有佐貳協理刑名,但作為主官,必須親自問案定獄,書寫判詞,這也是州縣官所必備的才能之一。再者,州縣官所寫的判詞必須申報上級批準審核,上級也多以此來作為考核州縣官的實據,更何況禦史巡行也多以查刑名為舉核的憑據。這樣一來,州縣官就不得不將刑名作為要事來辦。刑名之事雖鄙瑣不堪登大雅之堂,然一案辦好,足以揚名於天下。名聲一起,當然對州縣官本人的前程有利。錢谷刑名易見功效,但只是保官求升,難以揚名,若欲留名,當以修建最易見時效。我們在一些地方誌的金石誌中可以看到許多碑記,多是某官倡修某事,其中以歌功頌德者居多,為官者無不將自己姓名鐫

14、刻其上。正如謝肇制所講:“余當為人作誌傳矣,一事不備,必請益焉;一字未褒,必祈改焉;不得則私改之耳。當預修郡誌矣,達官之祖不入名賢不已也,達官之子孫不盡傳其祖父不已也;至於廣納苞且,田連阡陌,生負穢名,死汙齒煩者,猶娓娓相嬲不置。或遠布置以延譽,或強姻戚以祈求,或挾以必從之勢,或示以必得之術。哀丐不已,請托行之;爭辯不得,怒罷繼焉。強者明掣其肘,弱者暗敗其事。及夫成書之日,本來面目十不得其一二矣。嗟夫,郡乘若此,何有國史哉!”(註:(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一三。)從不放棄身前身後名的官僚們,在修建問題上大多懷有個人動機,而明朝官僚更甚。無怪乎陳懋仁在看到泉州萬安橋記僅153字時感嘆道:“可見古

15、人不肯擅美如此!”(註:(明)陳懋仁:泉南雜誌卷上。)由此可知當時官僚爭功博名之風甚盛。上有令下必有應,上有所賞下必有爭。凡上方提倡而又有獎勵和懲罰的事,州縣官也是樂行而不敢怠的。朱元璋建國伊始,即令全國府州縣建立學校,認為“此最急務,當急行之”(註:皇明寶訓卷一。)。對積極興建學校的地方官給以不次升賞,且將學校作為考課州縣官的重要前提。筆者翻閱百余種地方誌,發現在洪武時期的名宦功績中,近乎一半有崇學建校方面的事,而在永樂以後則漸漸減少,至成化、正德時又漸見增多,嘉靖以後又見少且鮮有因此事而入名宦誌的。總之州縣的事務繁雜,事事均關乎州縣官的命運。同樣的事在此州縣可成人之美,在彼州縣則害人之深。

16、不同的人在處理相同的事時,其結果也會迥然不同。 三按中國古代“君臨之術”的理論,君主應該以六柄、四位、七術、察六微、兩手等,作為駕馭國家機器、驅役全國臣民的手段。所謂六柄,即:生、殺、富、貧、貴、賤。所謂四位,即:文、武、威、德。所謂七術,即:眾端參觀、必罰明威、信賞盡能、一聽責下、疑詔詭使、挾智而問、倒言反事。所謂察六微,即:權借在下、利益外借、托於似類、利害有反、參疑內爭、敵國廢置。所謂兩手,即:刑、德。上述手段只是君主單方面的駕馭之術。然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君主所面臨的群臣甚多,十人十色,難以劃一。管子將之分為法、飾、侵、諂、愚、亂、奸臣等七類對君主不利的臣僚(註:管子君臣下

17、篇第三十一。)。荀子將之分為態、篡、諂、順、功、忠、諫、輔、聖臣等九種臣僚(註:荀子臣道。)。唐朝趙蕤將臣僚分正邪兩種各六類,其“六正”是:聖、大、忠、智、貞、直等臣;“六邪”是:具、諛、奸、讒、賊、亡國等臣(註:(唐)趙蕤:長短是非篇。)。此外散見各論的還有良臣、拂臣、諍臣、社稷臣和國賊等等不一而足,他們對付君主各有其“臣奉之道”。由此可見,在君主身邊聚集著各種各樣的人,君主與臣僚,臣僚與臣僚之間構成一種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這裏面到處是陷井,處處有危機,無論是君還是臣,稍有松懈,便有羅難致禍的危險。這也僅就君臣上下的政治關系而言,而州縣官的政治關系則較君臣上下的政治關系更為復雜。因為其是處在

18、上下左右包圍之中,受到多方制約,況且是在“而上、而下、而旁交,而凡百垂涎於令,小不如意,輒怪言怒色,墜淵之計行焉”(註:海瑞集下編,贈黃村趙先生升靖安大尹序。)的復雜政治環境下,州縣官除不能有半點疏忽和松懈之外,還應具有應付上下左右的能力。在這種復雜的政治關系下,州縣官的施政行為必然會受到各種阻力,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障礙。這些阻力和障礙來自上下左右,無不與州縣官施政有關。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州縣官本身的出身、能力和性格等方面阻力和障礙。其來自上方的阻力和障礙:可以說上至朝廷,下及府州,架屋疊構,都能幹涉州縣事務。首先是來自朝廷的阻力。按海瑞所言:“上而朝廷,吾父母”(註:海瑞集上編,知縣參評。)

19、。朝廷既指皇帝,也包括中央各部院衙門。即為父母,其命不得不從,雖然有些正直而強項的州縣官的態度是:“承乎上焉,必凜凜以畏,則獲乎上,雖不敢公拒,則亦不曲從其非理之命也”(註:海瑞集下編,今箴。)。而做為“朝廷,禮法之所自出,天下之所瞻視”(註:明太祖實錄,卷八五。)。容不得臣下陽奉陰違,即便是非理之命,也不願意下面拒不執行或有所指摘。明王朝實行的是高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是以君主為中心,從中央到地方層層控制的統治機構是君主實行統治的工具。為達到君主“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奸邪無所依。遠在千裏之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群下,直湊單微

20、,不敢相逾越”(31)的專制理想王國,充分發揮君主的作用,朱元璋在總攬大權的情況下事必躬親,按他所說:“朕歷年久而益懼者,恐為治之心有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廢,生民休戚系焉。故日慎一日,惟恐弗及。”(註:皇明寶訓卷一。)他自始至終不放棄權力,認為統治權力必須由君主獨占和完全控制運用,但凡有一分可能,絕不容許被分割,那怕是一州縣事,在他力所能及的時候,都親自發號施令。僅從他頒布的大誥初、續、三編204條來看,事關州縣的條目占一半以上,可見其對州縣政事的關心。君主直接幹涉州縣政事,對州縣官施政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朱元璋重點治吏的情況下,動不動便以誥令詔書等形式頒布天下,這不但使州縣施政重點隨著誥令

21、詔書而轉移,也影響著州縣官的施政行為。例如,朱元璋頒布大誥,允許民陳有司賢否,凡“害民取財”、“有司不才”、“清廉直幹”、“撫民有方”等事關州縣政事的,均許民連名上奏(註:大誥民陳有司賢否第三十六。),對民持誥擒拿奸惡官吏赴京的給以重賞(註:參見大誥續編如誥擒惡受賞第十。)。這樣就造成兩方面後果,一是州縣官在民強官弱的情況下,不敢正常辦事,反過來“惟縣民瞻”,“乞憐哀免於老民”(註:大誥三編縣官示免於民第十七。),使民對官“若待盜賊犬豕,似難以訓”(註:(明)陳繼儒:真珠船卷二浮粱二令。)。這樣上有督責,下又不好駕馭,上下均不好交待,平添州縣施政之難。二是使州縣官利用民力,誘迫民為自己保奏,以

22、開通宦路或避免懲處(註:參見大誥三編有司逼民奏保第三十三。)。提高民權,固然在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的而值得稱贊的,但在專制政體下,不治其本源,專求其表面,雖可得到一時之治理,但難持久,“蓋久則弊生”(註:(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三。),而且所帶來的後果,往往更壞。明人謝肇制曾講:“從來仕宦法網之密無如本朝者,上自宰輔,下而驛遞巡宰,莫不以虛文相酬應,而京官猶可,外吏則愈甚矣。”(註:(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一四。)弄虛作假之風隨著專制程度提高而手法也更加巧妙了。從三編大誥所講州縣官犯罪的事例來看,虛出實收、受贓行賄者有之,盜改文書、冒告文引者有之,結交內侍、奉承上官者有之,掩非飾過、昧己謾人者

23、有之,逼民譽己、同惡相濟者有之,上不能清理、下妄生枝節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在洪武時期就“百弊叢生”,正所謂:“法雖密於牛毛,而人深於九淵。”(註:(明)袁中道:珂雪齋集卷二。)網得小魚爛蝦,漏去鯨吞橫蟹,這正是只治其表而不治其裏的必然結果。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領庶務,六部權重一時,而後內閣生成,承擔代替皇帝草擬詔令誥敕,起草批復奏章的“票擬”工作,致使閣權漸重,至洪宣之後,其首輔“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註:明史卷一九。)。在讓內閣“票擬”的同時,皇帝又使用宦官司禮監太監代替自己“批紅”。因此,內閣雖號輔政,但往往要受宦官的鉗制,實際上形成雙軌輔政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首輔權

24、勢大,則宦官阿諛首輔;宦官權勢大,則首輔奉承宦官,兩種機制的實權叠相消長,既相互排斥又緊密勾結和配合。這兩種權勢雖都集在中央,但其能量卻不局限在京城一隅,而是直接影響全國,勢必也會影響到州縣官的施政行為。如嚴嵩專權,“雖州縣小吏,亦以貨取撫按之歲例,致有司遞相奉承,而民財日削”。閹宦魏忠賢專權,天下為之建生祠。這些無不影響到州縣官的施政行為以及為官作風。清代史學家趙翼在談明代貨賄問題之時指出:“是可知賄隨權集。權在宦官,則賄亦在宦官;權在大臣,則賄亦在大臣。此權門賄賂之往鑒也。”(註:(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五。)這些權臣巨珰,憑借皇帝的權力,舞權弄法,順昌逆亡,其影響範圍自然波及全國,而州

25、縣官亦不免卷入其流。中央部院事權所在,對州縣事務既有指導又有幹涉。僅以經費來說,“由宗廟以至庶司百府,鹹取給之,(州縣)若日入不為額,而出焉無經,疇能謀之耶?”(註:(明)沈榜:宛署雜記,卷一五。)額定的經費,分文不能少,按季奏報(註:(明)祁彪佳:祁彪佳文稿載祁忠敏公揭帖。);尚有常例,更是耽誤不得;而各種名目的需索,則難以名狀(註:(明)沈榜:宛署雜記,卷二。)。至於部差、院使等奉部院之命行於各地的,其當沖要的縣,對於這些差使,“正官無遠近必親往,加以奔走守候,尊卑酬應,帶星往返,惟日不給,是勞之不暇節,非廨之不廣也”(註:(明)沈榜:宛署雜記,卷二。)。僅是應酬就使州縣官難有精力辦理本地

26、事務,更何況這些差使並非仁人君子,欺淩需索又乃是常事。在朱元璋重典治吏時,差使人越禮犯分的問題就很突出,朱元璋把此列入大誥,明令“若六部、都察院、在京諸衙門及駕前校尉、力士、旗軍、行人等,非捧制書,止受批差,敢有似前越禮犯分者,許所在長官實對入遞”(註:大誥差使人越禮犯分第五十六。)。但這些差使都是奉公事而出,且以所在權力輕重為軟硬。軟者以誹語傷之,見報於將來;硬者以強勢脅之,見報於當時(註:(明)王世貞:觚不觚錄。)。即便是遇到強項之令若海瑞者,將欺淩之事付諸公案,其差使人之罪也僅是公罪,最多是杖六十而已(註:明律卷一二禮律公差人員欺淩長官。)。處分從輕,實際上是承認這種以公事而橫行於州縣差

27、使人的不良行為是合法的,州縣官逢迎自然也是難免,這不但敗壞官場風氣,而且影響到州縣政治。閣臣、貂珰、中央部院,雖與州縣有關,但畢竟還不是直接統帥,中間還相隔一定距離。故此,雖事關州縣官的前程,尚不至使州縣官立見榮辱。直接關系州縣官切身利益和榮辱的,當然是與地方事務有關的督撫、巡按、藩、臬、道、府、州等職在考察督責的監察官員和上司們。明代督撫制度經過一個萌發、形成和發展過程,在中葉以降,基本形成制度,其名雖列在督察院系統,而實際已起到地方大吏的作用。嘉靖時,“凡徭役、裏甲、錢糧、驛傳、倉庫、城池、堡隘、兵馬、軍餉及審編大戶、糧長、民壯、快手等項地方之事,俱聽巡撫處置。”(註:明會典卷四。)成為地

28、方上舉足輕重的重要職官。總督成為制度比巡撫制度要晚一些,此職一出現就具有“總領一方,節制文武”的權力,後來發展到“巡撫以下並聽節制”(註:明史卷二四。)。督撫制出現以後,藩、臬二司考察所屬,均要經過督撫審定,然後再申送部院。更何況“督撫帶風憲之銜,不獨地方利弊可言,即朝廷大政無不可入告”(註:(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二三。)。在地方事權相對集中在督撫身上,尤其是在地方官的考課和彈核決定權基本操之於手的情況下,州縣官不得不畏之如虎。本來州縣正官參謁督撫不行跑拜禮,按海瑞所講,同為官員,彼乃“長兄弟”而已,但自督撫基本定制以後,“守令不問賢不肖,惟以奉承為臧否,跪拜頻仍”(註:明經世文編卷一。)

29、。更有甚者乃“卑諂無所不至”(註:明史卷三六。)。在這種情況下,州縣官的施政,既使是督撫不加左右,州縣官也難免望風承應。 巡按是都察院派遣出巡地方的監察禦史,其“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縣官諸考察,舉核尤專,大事奏裁,小事立斷”(註:明史卷七五。)。論級別,巡按禦史不過正七品,與知縣級別相同。但其“任紀綱之職,受耳目之寄,糾核百僚,肅清庶政。巡按一方,則禦史朝廷所差,序於三司之上”(註:(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二三。)。其位既尊,其權更大。按巡按出巡事宜規定,其有倚重監司、分道巡歷、委任府佐、審取官評、督責縣令、整飭紀綱、詳慎審錄、親審詞狀、拿問官員、嚴禁訪察、躬行節儉等十余種權力,幾

30、乎涉及所有地方事務。尤其是糾核督責、拿問審評之權,不但直接關系到州縣官的施政,而且關系到州縣官的命運。如天順朝,李綱巡按浙江,核去官吏至四百余人(註:明史卷一五九。);嘉靖朝,胡宗憲巡按口北、湖廣、浙江,所到無不舉核和薦舉“有司官員”,且直接提出處理意見,並且對布政使以下的府、州、縣官員施加評語、考定政績(註:參見日本德山毛利家藏三巡奏議。)。巡按直隸的李新芳因小誤竟笞廣平知縣周謐,知府報不平,李新芳竟派遣推官去擒知府,且能調兵三千以助(註:(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卷二五。),可見巡按之權勢顯赫。藩、臬二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其“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以下於

31、有司。凡僚屬滿秩、不稱職,廉其稱職,上下其考,報撫、按以達於吏部、都察院。”“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核之事。糾官邪,戢奸暴,平獄訟,雪冤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大者暨都、布二司會議,告撫、按,以聽於部院”(註:(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二三。)。他們是本省的主要長官,也是本省州縣的頂頭上司,自然操州縣於手中。在明前期,二司權力很大,如洪武十八年,浙江按察使陶晟,“將會稽縣知縣淩漢,吹毛求疵,入獄收監五月有余,有罪無罪,並不與決,故意枉禁淩漢”(註:大誥續編枉禁淩漢第三十一。)。明中期以降,撫、按權重,二司漸變為承行之官,但在例行公事上,仍左右著州縣。守巡即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守道以布政司參政、

32、參議領其事,掌“派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註:明史卷七五。)。分巡道以按察副使、k24i405.jpg事領其事,掌“凡貪官汙吏,蠹政害民,及一切興利除害之事”(63)。凡州縣政務無不經手盤查,必要時還親自督帥州縣以完成某些要務,既是監察官又是政務官,具有雙重身份,故於州縣施政關聯頗大。府州即知府和(直隸州和轄縣州)知州。府州是州縣官的直接上司,不但負責州縣官的政務考核,而且凡州縣事務無不在其管轄範圍之內。故時人認為:“府,非州非縣,而非縣之政,無一不與相幹。府官,非知州知縣,而知州知縣之事,無一不與相同。是知府一身,州縣之領袖,而知州知縣之總督也。”(註:(明)呂坤:實政錄知府之職。)州縣官施政必須通告知府,經知府認可方能實施,所謂“縣百事統於府,舊例,小有故,必參謁”(註:海瑞集上編,知縣參評。),凡事都要通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