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57.86KB ,
资源ID:71740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740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淮南子真篇》校补.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淮南子真篇》校补.docx

1、淮南子真篇校补淮南子俶真篇校補蕭旭靖江市廣電局淮南子21卷,是西漢初年由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1年)招集門客,于漢景帝、武帝之交時撰寫的一部論文集。于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進獻於朝廷。東漢許慎、高誘作注(今本許注、高注相雜)。有清以降,眾多學者整理此著,成就斐然。千慮一失,智者難免。析疑訂誤,固有俟乎方來者也。本稿在前修、時賢的基礎上作校補,誤者正之,是而不盡者申證之,諸家未及者補之。此為淮南子第二篇俶真篇的校劄,本稿以張雙棣先生淮南子校釋所依據的道藏本為底本。(1)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人謂之固矣;雖然,夜半有力者負而趨,寐者不知,猶有所遁按:寐,莊子大宗師

2、作“昧”,馬敘倫曰:“昧借為寐,說文:寐,臥也。”楊樹達說同。莊子“遁”作“遯”,古字通。成疏:“遯,變化也。”此說是也。林希逸曰:“遯,失也。”鍾泰從之,未得。俞樾曰:“山,疑當讀為汕,爾雅:罺謂之汕。藏舟、藏汕,疑皆以漁者言。”武延緒說同,章太炎、馬敘倫並申俞說。王叔岷曰:“(俞)說殊牽強。茅坤評淮南子:山疑作珠。亦是臆說。古人設譬,多以舟、車對舉,記纂淵海59引此文山正作車,最為可貴。惟淵海晚出,未知何據?或改山為車,亦未可知。”“山”讀如字,不煩破讀改作,文選雜體詩、頭陀寺碑文李善註二引莊子並作“山”,書鈔卷137、類聚卷9、71、御覧卷67、394、768、事類賦注卷16、古今事文類

3、聚前集卷51、又續集卷27引亦並作“山”。莊書固以“山”、“澤”屬文,天下篇:“山與澤平”。趨,莊子作“走”,文選頭陀寺碑文李善註、白帖卷29引莊子作“趨”,義同。說文:“走,趨也。趨,走也。”互相為訓。釋名:“疾趨曰走。”(2)物豈可謂無大揚攉乎高注:揚攉,無慮,大數名也。攉,讀鎬京之鎬。陶方琦曰:文選蜀都賦注、江賦注、吳趨行注、莊子釋文引許注:“揚搉,粗略也。”是許本攉作搉,與說文同。又大藏音義82、84、87引許注:“揚搉,粗略也。”按:慧琳音義卷82、87引許注並作“楊榷”,卷84引許注作“楊槯”,徐時儀曰:“槯,據文意似當作榷。”陶氏失檢。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許注:“搉,揚搉,略也。”

4、莊子徐無鬼:“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郭象注:“而揚之,有大限也。”釋文:“掦搉,三蒼云:搉, 敵也。許慎云:掦搉,粗略法度。王云:搉略而掦顯之。”林希逸曰:“揚搉,提掇發揚而論之也。”宋禇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引呂註:“揚謂發其幽,搉謂核其實。”廣雅:“揚搉、無慮,都凡也。”廣韻:“搉,揚搉,大舉。”“搉”、“攉”正俗字,干祿字書:“攉、搉,上俗下正。”六書故:“搉,說文曰:敲擊也。又作攉,漢書:揚攉古今。”漢書敘傳今本作“揚搉古今”,顏師古注:“揚,舉也。搉,引也。揚搉者,舉而引之,陳其趣也。”弘明集卷12譙王論孔釋書:“想二三子揚攉而陳。使劃然有證,祛其惑焉。

5、”四庫本作“揚搉”。字又作“揚較”,漢書古今人表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略舉揚較,以起失謬。”宋書謝靈運傳山居賦:“凡厥意謂,揚較以揮。”自注:“班固亦云:揚較古今。其義一也。左思曰:為左右揚較而陳之。”左思蜀都賦作“揚搉”。 玄應音義卷4:“都較”條、卷7“較略”條、卷11“較之”條、卷12“大較”條、卷18“比較”條並云:“較,古文攉,同。”卷20“辜較”條云:“較,又作搉。”朱起鳳曰:“搉、較同音通用。”字又作“揚榷”、“揚確”,宋書謝靈運傳:“於是抑懐蕩慮,揚榷易難。”駢雅卷2:“梗槩、商榷、大較、無慮、揚榷,大要也。”唐玄嶷甄正論卷1:“重為夫子揚攉而論之。”宋、元本作“揚確”,明本作“

6、揚榷”。唐彥琮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2:“略陳遐邇,揚確後先者也。”唐唐臨冥報記卷1:“言不飾文,事專揚確。”字又作“揚礭”,唐法琳辯正論卷7:“今粗揚礭,奉報德音。”宋、元、明本作“揚搉”。唐廣宗潘君(伽)墓誌銘:“煥乎千載,無俟揚礭。” “搉”字義當取乎“敲擊”,六書故所說是也。字又作“确”。馬敘倫曰:“揚搉借為商覈。”許匡一曰:“揚搉是約的分音形式。”並不足信。(3)其兄掩户而入覘之高注:掩,讀曰奄也。覘,視也。按:高注非是,集韻:“掩,撫也。”又“掩,打也。”掩戶,猶言叩門。朱駿聲則謂“掩”叚借為“閃”,說文:“閃,窺頭門中也。从人在門中。”集韻:“闚,説文:閃也。謂傾頭門中視也。”是“

7、閃”、“闚”同義互訓。字或作睒,玉篇:“閃,闚頭門中也。或作睒。”廣韻:“睒,候視。”掩,搜神記卷12、文選思玄賦李善註、御覧卷888、891、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6、記纂淵海卷98、事類賦注卷20、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卷77引並作“啟”,蓋許本。趙宗乙謂“掩”是“閉合”義,此文本作“啟戶”,明人誤作“掩戶”,並增補高注。趙說證據不足,不可輕改古書。(4)是故形傷於寒暑燥濕之虐者,形苑而神壯;神傷乎喜怒思慮之患者,神盡而形有餘高注:苑,枯病也。壯,傷也。苑,讀南陽苑。按:本經篇:“百節莫苑。”高注:“苑,病也。苑讀南陽之宛也。”苑,讀為葾。廣雅:“蔫、菸、𣨙,葾也。”玉篇:“葾

8、,敗也,萎葾也。”集韻:“葾,博雅:𣨙葾,敗也。”“萎”同“𣨙”,說文:“𣨙,病也。”也作“痿”。可知“葾”為蔫萎之病。陶鴻慶謂“壯當從本義釋為壯健”,吳承仕、金其源說並同,是也。方言卷3:“凡草木刺人,或謂之壯。”郭注:“今淮南人亦呼壯。壯,傷也。”錢繹箋疏引高注申郭說,失之。(5)含哺而遊,鼓腹而熙高注:鼓,擊也。熙,戲也。陶方琦曰:一切經音義引“遊”作“興”。按:許本作“興”,與高本作“遊”,亦異。又大藏音義引正文“遊”作“與”。按: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遊。”玄應音義卷1引“遊”作“興”,又卷9、13、14引作“與”。慧琳音義卷46

9、、59二引,並作“與”。慧琳卷18引作“遊”。莊子大宗師:“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郭象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正釋“與”為“遊”。李楨曰:“與字或元是𧾚字,抑或是字,說文:𧾚,安行也。,趣步也。並與遊義合。”胡遠濬亦謂“與”借為“𧾚”。字或作懙、𩦡,集韻:“懙懙,行步安舒也。或作,亦書作。𩦡,說文:馬行徐而疾。”何寧曰:“興與遊義近,作與於義無取。”何說失考。林希逸曰:“與乎,容與也。”馬敘倫曰:“與疑借為奢,張也。觚借為𡗷,𡗷大也。”鍾泰曰:“與,讀若舉。”楊柳橋曰:“與,通豫,樂

10、也。”並失之。熙訓戲,朱駿聲謂叚借為嬉、娭,是也。(6)抱德煬和高注:煬,炙也。抱其志德而炙於和氣。煬,讀供養之養。按:莊子徐無鬼:“抱德煬和,以順天下。”陸西星曰:“煬和,養和。”林雲銘說同。馬敘倫曰:“奚侗云:煬叚作養。倫按:煬、養聲同陽類。”鍾泰亦從奚說。王叔岷曰:“奚說是也。文子九守篇守虛亦有此文,雲笈七籖91引煬作養,即其塙證。淮南子俶真篇亦有抱德煬和一語,高注亦云:煬,讀供養之養。”王利器曰:“雲笈七籖煬作養,唐寫本莊子亦作養。”諸說並是也。莊子釋文:“煬,郭音羊,徐餘亮反。李云:煬,炙也。爲和氣所炙。”成疏:“煬,溫也。”林希逸曰:“煬者,內自溫暖之意。”精神篇高注:“煬,炙也。

11、向火中炙和氣,以順天道。”徐仁甫曰:“煬,讀為向。”諸說並誤。飬和,保飬和氣,猶言愛惜精神。漢嚴遵道德指歸論卷2:“是故絶聖棄智,除仁去義,發道之心,揚德之意,順神養和,任天事地。”正可移釋此文。精神篇:“養以和,持以適。”此煬讀為養之鐵證。莊子天運:“(龍)乘乎雲氣而養乎隂陽。”“煬和”即“養乎隂陽”也。劉師培謂莊子“養”讀為翔,失之。要略篇:“處神養氣,宴煬至和。”煬亦讀為養。路史卷8:“抱德揚和。”揚亦借字。抱德,猶言懷德。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懷道抱德。”又夫差内傳:“守仁抱德。”家語儒行解:“戴仁而行,抱德而處。”“抱”與“懷”、“守”、“戴”同義對舉。彭裕商曰:“抱,讀保養之保。

12、保、養義近。”失之。(7)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高注:解構,猶合會也。煩,辱也。洪頤煊曰:後漢書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竇融傳:“亂惑眞心,轉相解搆。”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綢繆:“見此邂逅。”其音義並同。朱駿聲曰:構,叚借為遘。按:洪說是也,而猶未盡。淮南子詮言篇:“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字或作“解搆”,淮南子人間篇:“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搆妄言而反當。”“解構(搆)”為兩漢前成語,猶言合會、遇合、交構,淮南子3例是也;引申為“紛亂” 、“离间”、“捏造”,後漢書2例是也。後漢書隗囂傳李賢注:“解構,猶間構也。”此解與高注並是

13、也。後漢書竇融傳李賢注:“解搆,相解說而結搆。”以“解”為“解說”,此說失之。“邂逅”字或作“解覯”、“解遘”、“邂遘”,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適我願兮。”毛傳:“邂逅,不期而會,適其時願。”釋文:“遘,本亦作逅。”陳奐曰:“案傳文邂逅下奪相遇適我願兮六字是不期而會謂之遇,非不期而會謂之邂逅也。邂逅有適願之義,穀梁傳云:遇者志相得也。志相得即詩所謂適我願也。綢繆傳云:邂逅,解說也。解說猶說懌,亦是適我願之意此徑(經)轉寫者刪去複句未盡,遂誤以傳文不期而會四字專釋邂逅二字,沿譌至今,直以邂逅為塗遇之通稱,學者失其義久矣。邂逅當依綢繆釋文作解覯,淮南子俶真篇:孰肯解構人間之事。高注云:解構,猶合

14、會也。構與覯通。”詩綢繆:“見此邂逅。”毛傳:“邂逅,解說之貌。”陳奐曰:“韓詩云:(邂覯),不固之貎。固,蔽也。不固,不蔽見也解說者,志相得也。”胡承珙曰:“邂逅字只當作解構,但為會合之意蓋凡君臣、朋友、男女之遇合,皆可言之。魏志崔季珪傳注:大丈夫為有邂逅耳。亦是遇合之意。傳云解說之貌,即因會合而心解意說耳。”二氏說甚確,足以發千載之覆。馬瑞辰曰:“逅與姤同,古文作遘邂逅通作解覯,綢繆釋文云本作“解覯”,是也。又作解構古邂逅字正作解遘,邂逅為後作字,覯與構皆假借字也。爾雅:薢茩,芵光。郭注引或曰:也。關西謂之薢茩。則薢茩又菱角之別名。”又曰:“傳云解說之貌者,釋文:邂,本亦作解。逅,本又作覯

15、。說,音悅。廣雅:解,悅也。其實此詩邂逅亦為遇合。”姜亮夫曰:“艸木之梭然角者亦曰薢茩。”蓋以命名交構成角之植物為“薢茩”。 宋馬永卿嬾真子卷4:“蓋謂可以解去垢穢,或恐以此得名。”馬說未得。王先謙曰:“陳說是,解說乃相悅以解之意,思見其人,求而忽得,則志意開豁,歡然相迎,即所謂邂逅矣。”“邂逅”,指志相合,亦即“適願”、“悅懌”之義;韓詩云:“邂逅,不固之貎。”“不蔽見”即“會合”也。諸義並相會。高本漢謂“莊子解垢、淮南子解遘(構),意義都是假造,他們和詩經裏的邂逅沒有關係”,則誤矣,“假造”亦引申義。字或作“迦逅”,集韻:“邂,邂逅,解説皃,或作迦。”太玄迎:“迎父迦逅。”晉范望注:“迦逅

16、,邂逅,解脫之貌也。”“解脫”即“解說”、“悅懌”之義。別雅卷4:“迦逅、邂遘,邂逅也。”姜亮夫曰:“邂逅聲轉為解構,字亦作迦逅。”字或作“解后”,六書故:“邂逅,行適相直也。古借用解后。”後世誤為“不期而會”義,宋釋道潛慕容居士雙楠軒:“故人解后相逢遇,指點婆娑索新句。”宋范成大送江朝宗歸括蒼:“半生三解后,相看成老翁。”字或作“解垢”、“解詬”,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S.796作“解詬”。釋文:“解垢,或云:詭曲之辭。”成玄英疏:“解垢,詐僞也。”集韻:“解垢,詭曲也。”洪颐煊曰:“天地篇: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釋文:司馬云:“喫詬,多力也。”武延緒謂“解垢”即淮南子、後漢書之“解構

17、”,馬其昶曰:“解垢即喫詬,集韻:喫詬,力諍也。”馬敘倫曰:“解借为謑,垢借为詬。說文:謑詬,恥也。”鍾泰曰:“解垢猶邂逅,不期而遇合曰邂逅,引申之,無因而造說亦曰邂逅。逅一作遘邂逅、解垢、解構、解搆,用字雖殊,取義則一也。”用為名詞,指捏造之辭、交構之言,故舊解為“詐僞”、“詭曲之辭”。釋文:“司馬、崔云:解垢,隔角也。”林希逸說同。駢雅卷1:“解垢,違忤也。”陳壽昌曰:“解,辯之晰也。垢,語之汙也。”羅勉道曰:“解,散也。垢,身後之塵也。”楊柳橋曰:“解,疑借為乖。垢,疑借為隔。”並非也。字或作“解構”,淮南子俶真篇:“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高注:“解構,猶合會也。煩,辱也。

18、”洪頤煊曰:“後漢書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竇融傳:亂惑眞心,轉相解搆。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之變。詩野有蔓草:邂逅相遇。綢繆:見此邂逅。其音義並同。”朱駿聲曰:“構,叚借為遘。”鈕樹玉曰:“邂逅,通作解覯,亦作解構。”鄭珍曰:“邂逅,又借作解構。”淮南子詮言篇:“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構耳。”字或作“解搆”,淮南子人間篇:“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搆妄言而反當。”“解構(搆)”為兩漢前成語,猶言合會、遇合、交構,淮南子3例是也;引申為“紛亂” 、“離間”、“捏造”,後漢書2例是也。後漢書隗囂傳李賢注:“解構,猶間構也。”此解與高注並是也。桂馥引此例以證說文“講,和解也”,失之。後漢書竇融

19、傳李賢注:“解搆,相解說而結搆。”以“解”為“解說”,此說失之。字或作“解果”、“蟹螺”、“蟹堁”、“堁”,荀子儒效篇:“是俗人者,逢衣淺帶,解果其冠。”楊倞註:“解果,未詳。或曰:解果,狹隘也。左思魏都賦曰:風俗以韰惈為嫿。韰下界反,倮音果,嫿音獲,靜好也。或曰:説苑:淳于髠謂齊王曰:“臣笑鄰圃之祠田,以一壺酒、三鮒魚,祝曰:蟹螺者宜禾,汙邪者百車。”蟹螺,蓋髙地也。今冠蓋亦比之,謂彊為儒服而無其實。”“韰惈”與“解果”、“蟹螺”義不同。楊氏所引説苑見尊賢篇,今本作“蟹堁者宜禾,洿邪者百車”,又説苑復思篇:“下田洿邪,得谷百車,蟹堁者宜禾。”御覽卷837引作“堁”。姜亮夫曰:“解果其冠,言間

20、構其冠也。間構即結構、交構,蓋又糾纏紛援之引申也。”“蟹螺”、“蟹堁”、“堁”即“解果”,交構也,故以喻高。御覽卷391引説苑作“雞堁”,有注:“雞堁,雞肝黑土。”“雞”當作“謑”,“謑堁”即“謑詬”、“詬”,參下文。彼注“雞肝”,望文生訓。楊倞註引或說解為“狹隘”,駢雅卷1:“解果,狹小也。”孫詒讓曰:“堁,塵塺也。此蟹即解之借字。解堁,言土散解如灰塵者。荀子注作蟹螺,乃聲之誤;御覽作雞堁,尤繆,不足據。”又曰: “蟹卽解之叚字,蟹堁卽粉解也。”朱駿聲曰:“果者累之誤字。”俞樾曰:“解果,古語也荀子富國篇:和調累解。又韓非子揚搉篇:若天若地,是謂累解。累解亦即蟹螺也語有倒順耳。説苑以蟹螺、汙

21、邪對文,則蟹螺猶平正也。”劉師培曰:“案蟹螺,今説苑作蟹堁,史記滑稽傳則作甌窶,正義以為高地狹小之區。蓋蟹螺倒文為螺蟹,與甌窶一聲之轉甌窶即岣嶁、痀僂,山巔為岣嶁,曲脊為岣嶁。凡物之中高而旁下者,其音皆近於甌窶。”王天海曰:“解果,當讀作懈墮。懈墮其冠,猶言冠纓不繫,其冠鬆懈欲脫之狀。”日本學者桃氏曰:“蟹甲中隆,比地不平。堁當作螺,與蠃通,蜯屬。”或曰:“蟹螺,音傴僂。”並失之。字或作“奊詬”、“譙詬”、“謑詬”、“謑訽”、“謑呴”,漢書賈誼傳:“奊詬無節。”顏師古注:“奊詬,無志分。”呂氏春秋誣徒:“草木雞狗牛馬不可譙詬遇之,譙詬遇之則亦譙詬報人。”原本玉篇殘卷“謑”字條引作“謑詬”,又引

22、說文:“謑詬,恥辱也。”高誘注:“譙詬,猶禍惡也。”畢沅曰:“譙詬疑即奊詬,謂遇之不如其分也。彼顏注無志分,此注云禍惡,亦各以意解耳。”說文:“謑,恥也;,謑或從奊。詬,謑詬,恥也。”楚辞九思遭厄:“起奮迅兮奔走,違羣小兮謑訽。”王注:“謑,耻辱垢陋之言也。訽,一作呴。”姜亮夫曰:“奊詬、解垢亦聲轉也謑詬、奊詬義亦相同。”諸詞中心詞義皆為“交構”,引申為“辱駡”、“羞辱”。高氏、顏氏順文為解,義亦相會。字或作“謑髁”,莊子天下:“謑髁無任。”釋文:“謑髁,訛倪不正貎。王云:謂謹刻也。”成玄英疏:“謑髁,不定貌。”林希逸曰:“謑髁,不正不定之貌。”駢雅卷2:“謑髁、訛倪,欹邪也。”宣穎曰:“謑髁

23、,不正貌。蓋圓轉不任職事也。”譚戒甫曰:“謑髁,說文、呂覽誣徒作詬,荀子非十二子篇作謑訽,漢書賈誼傳又省作奊詬,與下文縱脫義同,均謂委曲隨順也。”高步瀛曰:“說文:謑詬,恥也。重文作,漢書賈誼傳:奊詬無節。以奊為之。詬、髁一聲之轉。”“謑髁”亦詭曲、不正之義。郭嵩燾曰:“說文:謑詬,恥也。釋名:踝,确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謑髁,謂堅确能忍恥辱。”阮毓崧說同。羅勉道曰:“謑,忍恥。髁,獨行。”馬敘倫曰:“謑髁,即懈惰之借。”楊柳橋曰:“朱駿聲:謑,借為奊,說文:奊,頭衺骫奊態也。髁,當借為竵,說文:竵,不正也。即今之歪字。”並失之。字或作“𧩶詬”、“喫詬”、“契溝”、“„

24、031;詬”,莊子天地:“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類聚卷84引作“契溝”,初學記卷27引作“𠎿詬”,王叔岷曰:“並聲近相通。”釋文:“喫,口懈反。詬,口豆反。司馬云:喫詬,多力也。”胠篋篇釋文:“解,苦懈反。垢,苦豆反。”讀音正同,是“喫詬”即“解垢”也。成玄英疏:“喫詬,言辨(辯)也。”郭嵩燾曰:“集韻云喫詬,力諍者是也。司馬云:喫詬,多力也。誤。”洪頤煊曰:“喫詬當作奊詬。”馬敘倫曰:“喫為之譌也。”皆不必認為字誤。廣雅:“詬,恥也。”王念孙曰:“謑詬、謑訽、詬、奊詬,竝字異而義同。”錢大昭說略同。姜亮夫曰:“司馬云多力也,義亦可相成。”鍾泰曰:“喫詬即胠篋篇之解垢,故初學記

25、引此即作𠎿詬,謂巧辯也。”劉文典曰:“喫詬,疑即詬,即謑字。荀子非十二子篇:無廉恥而任謑詬。謂詈罵也。亦即本書天下篇之謑髁。”廣韻:“𧩶詬,巧言才也。”文苑英華卷100賈餗百歩穿楊葉賦:“克中之時,𧩶詬不能以施力;造微之處,離婁不得以争明。”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卷1:“莊子本作喫詬。喫,口懈反。喫詬,多力也。”姜亮夫曰:“巧言才,言有善為間構之言之才也。聲義皆相近。”諸說並得之。羅勉道曰:“喫詬,喫人詬罵,無能者也,是巧者之反。”淮南子人間篇:“使離朱捷剟索之。”許注:“捷剟,疾利。”又修務篇:“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劉文典曰:“喫詬疑是捷剟

26、、攫掇之聲轉,皆疾利、捷疾之義。司馬注非。”“捷剟”即“攫掇之捷”,與“喫詬”判然不同。楊柳橋曰:“喫,當借為挈。詬,當借為鉤,實借為捉。”並未確。(8)夫挾依於跂躍之術,提挈人間之際高注:跂躍,猶齟齬,不正之道也。陶方琦曰:大藏音義45引許注:“跂,跳也。”許義以跂與躍連文,故訓為跳。馬宗霍曰:說文:“跂,足多指也。躍,迅也。”然則“跂躍”連文,蓋矜趮之貌。高以齟齬釋之,聲義去之皆遠。又按:莊子馬蹄篇:“踶跂為義。”成疏:“踶跂,矜持之容。”跂躍猶踶跂矣。按:慧琳音義卷45:“足跂,郭注山海經云:行腳跟不著地也。許叔重云:跳也。考聲:翹足也。”許注是也。跂訓跳,即由“行腳跟不著地”、“翹足”

27、義引申。跂當讀為企,廣韻:“跂,行皃,又音企。”說文:“企,舉踵也。”馬宗霍引說文“跂”訓足多指,非其誼。朱駿聲申高注,謂跂借為𢺵,說文:“𢺵,頃也。”失之。(9)撢掞挺挏世之風俗,以摸蘇牽連物之微妙高注:撢,引。掞,利也。挺挏,猶上下也,以求利便也。摸蘇,猶摸索。微妙,猶細小也。按:挺,別本作“挻”,誤。集韻:“撢,説文:探也。或作探。”六書故:“撢,陸氏他南切,與探同。徐本說文曰:探也。唐本曰:掬也。孫氏他紺切,淮南子曰:撢掞挺挏世之風俗。”通雅卷5:“撢掞挺挏,以手狀之。言求利便之狀也掞音閃,可上可去。此用撢掞,當讀探毯。挺、挏,皆上聲。”中間所云,全本六

28、書故。説文:“挏,𢹬引也。”廣韻:“挏,引也。挏,推引也。”集韻:“挏,推復引也。”六書故:“挏,𢹬引來去也。淮南子曰:撢掞挺挏世之風俗。”是“挏”為來回牽引搖動之義。“挺”亦搖動之義。龍龕手鑑:“掞,動也。”“撢掞挺挏”四字同義連文,吳承仕謂不可分訓,未確。淮南子俶真篇:“挺挏萬物。”漢書百官公卿表:“更名家馬為挏馬。”晉灼注:“挏,音挺挏之挏。”方言卷12:“侗、胴,狀也。”郭璞注:“侗,音挺挏之挏。”顔氏家訓勉學篇:“揰挏,此謂撞擣挺挏之。”可知“挺挏”為漢、晉成語。或作“侹侗”,方言卷6:“眮,轉目也。”郭璞注:“眮,音侹侗之侗。”亦倒言“恫娗”,方言卷

29、10:“𡜶,娗也。”郭璞注:“言恫娗也。”辭通續編卷3謂“挺挏”即“撞挏”,未確。牽連,或倒言“連牽”,晉書五行志:“阿堅連牽三十年。”字或作“僆𠋵”,集韻:“𠋵,僆𠋵,相从也。”又“僆,僆𠋵,行相及也。”今吳語、西南官話猶謂相連為“連牽”。摸蘇,音轉為“摸索”,猶言撫摩。慧琳音義卷22:“捫摸:方言曰:摸,撫也。郭璞注曰:謂指摸索之也。”宋釋覺範三月二十八日棗柏大士生辰:“摸蘇緣妄心俱盡,揩拭鮮陳念已圜。”引申為試探、尋求,摩訶僧祇律卷23:“昨夜眠時有人來,處處摸索,乃至非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1:“衆摸

30、索不獲。”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劉、沈、謝,暗中摸索著,亦可識之。”字或作“摸𢱢”,玉篇:“𢱢,摸𢱢也。”集韻:“𢱢,摸也。”可洪音義卷7:“摸索,下正作𢱢。”善見律毘婆沙卷11:“此比丘闇中摸索,疑是怨家。”“索” 宋、元、明、宮本作“𢱢”。字或作“模索”,錦繡萬花谷前集卷23引國史纂:“暗中模索。”朱子語類卷15:“曰:心字卒難模索。”又音轉為“捫搎”,慧琳音義卷65“摸𢱢 ”条引埤蒼:摸𢱢,捫搎也。”玉篇:“搎,捫搎,猶摸𢱢也。”廣韻:“搎,捫搎,摸索。”通雅卷5 :“摸𢱢,捫搎也。此解見唐韻、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