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9.41KB ,
资源ID:71738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738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读易简说徐醒民老先生.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读易简说徐醒民老先生.docx

1、读易简说徐醒民老先生读易简说-徐醒民老先生 莲池海会 2006-01-25 12:51 PM 【一名三义】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读不到中国的经书,实为一大憾事。读中国的经书,如果读不到周易,更是遗憾无穷。为什么不读周易便如此遗憾呢?这可从易经的名义窥见其一斑。汉唐诸儒解说周易,颇多参考纬书,其中的易纬干凿度,由郑康成注解,比其它纬书醇正,所以诸儒引用较多。此书不知出于何时,清儒纪晓岚以为,当在先秦已经问世,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易传,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乾凿度开头就说: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唐儒孔颖达在他的周易正义里说: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

2、易二也,不易三也。易也是三义中的第一义。乾凿度自为解释说:易者以言其德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凈照哲。不烦不挠,淡泊不失。郑康成注:效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照、明也,夫惟虚无,故能感天下之动,惟清凈也,故能照天下之明。未始有得,夫何失哉。由乾凿度自释以及郑氏的注解,可知易名三义中的第一义是说易学的本体。此体是清凈光明,四通无碍。此义的依据即是孔子的繋辞传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指太极而言。繋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清凈光明,圆含万有,无得无失,而为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体虚无,不可以言语文字说明,所以乾凿度以清凈光明之德来形容,郑氏以乾坤易简法则

3、来指点,必须学者自己领悟,果然彻底悟得这个本体,便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得成为无所不通的圣人。变易也是易名三义中的第二义。乾凿度说: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天地不变,郑康成注,是就否卦而言。否卦就是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天地之气不相交接,所以不能通气。天地之气不通,则万物不生。天地固然不能不变,人伦也不能不变,不变则无作用。所以繋辞传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干凿度先以明德形容寂然不动的本体,再以流行之气解释变易之义,以明其作用。变易的作用即在变通,唯有变通

4、,始能通达人情,通明本体。但讲变通,应有不变的准据,不然,便致大乱,所以须讲第三义。乾凿度解释第三义说: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康成以为此义就是繋辞传所说的:天尊地卑,亁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位是指卦的六位而言,卦虽千变万化,但其六画之位不变。此即代表天地人伦有变易之义,有不变易之义,也就是说,必须天地人伦各得其位,始能变而不乱,而得变通之用。繋辞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部易学原理,就是伏羲氏观象所发现

5、。伏羲氏观察天文地理鸟兽人物万有之象,皆是变化无常,因而发现变易之义。进而观察万象各有定位,如天在上,地在下等等,因而发现不易之义。更进而观察变易与不易都是出自两仪,而两仪又出自太极,因而发现太极是寂然不动的本体,而为宇宙人生等万有的根源。发现此一根源,便知万有不离太极,即象见体,一切皆是清凈光明之德,变化无常的天地人生不过幻相而已。伏羲氏见此真理,于是画卦传给他人,圣贤相传,最后经孔子研究赞述,而为一部最完备的学为圣人之道的中国经书,不但中国的读书人,世间凡是好学慕道之士都应该研读。 莲池海会 2006-01-25 12:53 PM 【六十四卦】研读周易,其中心课题就是六十四卦。周易包罗万象

6、,天地人物一切事理尽在其中。这样广大而完备的一部经,实际就在六十四卦。至于经中的系辞十翼等,那都是六十四卦的注解。六十四卦来自八卦,八卦来自太极。孔子在系辞上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系辞下传里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何谓太极,先儒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晦庵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

7、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灭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凈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

8、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羲氏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这两画就是、。为奇,象征阳,为偶,象征阴,此即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者,就是阳上加阳,名为太阳。阳上加阴,名为少阴。阴上加阳,名为少阳。阴上加阴,名为太阴。阴阳两仪过于单纯,不足以成万象,万象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于是阴阳奇偶从单一之画加为二画,因而出现四种象。 四象生八卦者,就是上四象之上再加一画,而为三画的八卦。太阳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

9、坎。太阴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系辞下传八卦成列一段,何玄子订诂说:八卦之列既成,则无穷之象具载于其中矣。因此八卦而重之,每一卦各以八卦加于其上,则为六画之卦,凡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一爻各有一义,则三百八十四爻之理又毕备于其中矣。六十四卦每卦六画称为六爻,是以阳刚阴柔二画相推变化而言,故系辞传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何氏订诂说:刚柔二画互相推去之,刚易柔,柔易刚也。着数九六之变涵于此相推中矣。九六是揲着求卦时所得的变量。揲着时,如得六,为老阴,如得九,为老阳,如得七,为少阳,如得八,为少阴。周易主于用变,老变,少不变,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何氏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以九六之变为本

10、,而变化无穷。虞翻也以九六相变解释刚柔相推,何氏特加详说。天地人物瞬息万变,周易六十四卦即以刚画老阳九、柔画老阴六两个变爻显示一切吉凶,令人知所趋避,宁非奇极,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周易独以为卜筮之书而得不焚,此又一奇。 莲池海会 2006-01-25 12:53 PM 【经传作者】伏羲画卦,如无周文王以文字说明,后人无法研读。说明六十四卦的文字名为系辞。系在每卦之下的名为卦辞,亦名彖辞,系在每爻之下的名为爻辞,亦名象辞。文王系辞时,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自乾坤至坎离三十卦为上篇,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三十四卦为下篇,后与系辞并称为上下经。卦与系辞仍然难解,孔子乃作传文加以阐释,计有彖传象传系辞

11、传等十篇,名为十翼。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韦昭说,三圣即是伏羲、文王、孔子。一部大易,即由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传而完成,但先儒论此,不尽相同。六十四卦由三画的八卦重为六画而成。画八卦者,因系辞下传明言包犠氏始作八卦,诸儒无异言,但谁是重卦者,诸儒之说则异。孔颖达正义列举四说,一是王弼等以为伏羲氏,一是郑玄之徒以为神农,一是孙盛以为夏禹,一是司马迁等以为周文王。孔氏则从王弼之说,并引证系辞传说卦传,指出其余三说之非,确定伏羲氏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此后宋明清诸儒多从孔氏,以为定论。虽有少数人仍以周文王为重卦者,他们举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文王为殷纣的西伯时: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

12、六十四卦。以为此说在东汉诸儒之前,应可信从。但唐儒张守节说:太史公言盖者,乃疑辞也。可见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原为不定之辞,故仍以孔氏所从的王弼之说为是。孔氏引证系辞传中,有一条是就大衍之数立论,最有理论依据。大衍之数就是取五十茎着草,用四十九茎,依占莁之法,以四数揲之,每揲一次为一变,三变始得一爻,九变得三爻,即得八卦中的一卦于内,六画卦的内卦已成,但尚未得外卦,必须继续揲得三爻,始告完成六画卦。所以系辞上传说: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宋明诸儒也说,易自太极生两仪,渐次而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其发生的次第极为自然。足见伏羲画卦,由八而至六十四,一气呵成。孔氏正义论系辞作者,列有二说。一说

13、卦辞爻辞都是文王所作,此据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另一说以为若干爻辞有疑问,如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所说皆是后来之事,文王在羑里作系辞时,不当有此类预言。虽然这两句爻辞尚有其它的解释,如汉书儒林传说,蜀人赵宾将箕子解释为荄兹,不以箕子为人名,但不为诸儒所认许。孔氏正义因而采取马融陆绩等所说,确定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宋明清诸儒也多赞同孔氏此说。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汉书艺文志也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儒林传载

14、,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孔子作传十篇,解释经义,旧名十翼。据孔氏正义以及世家张守节注,其次第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明儒何楷古周易订诂以及清儒毛奇龄仲氏易都说,西汉田何所传的周易,其十翼与上下经分离,经传共为十二篇,而且经传各为一书,后因东莱费直以彖象传等十篇解说上下经,始将十翼附之于经,再经郑玄以传合经,将彖传象传分接在卦爻辞之后,如现在注疏本干卦的编次。至王弼注易时,他自坤卦开始,每卦以彖传移缀在卦辞之后,冠以彖曰二字,又将象传按大小两种分开,解释一卦之象的名为大象,缀在彖传之后,冠以象曰二字,解释六爻之象的名为小象,缀在各爻的爻辞之后

15、,也冠以象曰二字。十翼除彖传象传如此分散之外,文言传专释乾坤二卦,故分别附于乾坤二卦之后,其余系辞上下传,以及说卦、序卦、杂卦诸传,皆依次附在六十四卦经传之后。据史记汉书记载,十翼全是孔子之作,但系辞上下传里有好几处加子曰二字,李鼎祚集解引崔憬曰:夫言子曰,皆是语之别端。孔氏正义以为,或因语之别端,或因既引易辞前语已绝,或因引卦之后,故加子曰以别之。清儒皮锡瑞氏依子曰二字论定系辞传必非出自孔子手笔,而是孔子弟子所作,而康有为氏以史记孔子世家与汉书儒林传反复推论,考证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皆非孔子之作,所论都无充分的根据。 莲池海会 2006-01-25 12:55 PM 【象数义理】 六十四卦所含

16、的义理,虽有系辞与十翼详加阐明,但仍不能一读就了然,尚须孔子讲授,始能传于后世。而在孔子的弟子一代一代相传后世时,又有各人的注疏解说。时代愈后,注解愈繁,以致各家学说纷纭。研读时,既不能偏执一家之言,亦不能家家皆好,而须慎加思辨,择善从之。孔子弟子学易的当然不止一人,史书记载学易而又传易的则是商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儒林传,都说鲁人商瞿字子木,受易于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荘。汉书儒林传也有详细记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史记说的田何

17、子荘,汉书则说为田何子装,此已传到汉朝,据汉书儒林传说,田何子装传授四人,即王同字子中、周王孙、丁宽、服生,他们四人各着易传数篇。后来王同与丁宽各有传授。王同传授杨何字叔元,以及即墨成、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杨何又传授京房、司马谈、京房传梁丘贺,贺传其子梁丘临、临传王骏。丁宽原从田何学易,与周王孙同门,后又从周王孙学古义,号周氏传,在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解释易经的旨趣,他将周易传给田王孙,田王孙传给施雠、孟喜、以及先学于京房的梁丘贺,在西汉称为施孟梁丘之学。其中孟喜的易学杂有阴阳灭异之说。汉书儒林传说他曾得易家候阴阳灭变书。他向人宣 称,是他的老师田王

18、孙临死时,枕在他膝上,将此书独传给他。但是他的同窗梁丘贺指其为诈言。除孟喜外,由丁宽与王同所传的门徒,讲授易学皆本于田何。但另有一京房,从焦延寿学易,最长于灭变之说。焦延寿自说尝从孟喜学易,孟喜死后,京房以为延寿之学即是孟氏易学,但为孟喜的门从所否认。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皆祖田何,唯京氏为异,或因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假托于孟喜,故与众不同。京房在汉元帝时,屡言灭异,皆能应验,因而得幸,后来竟为权臣石显所谮诛。京房之易传给殷嘉、姚平、乘弘等人,由是有京氏之学。施孟梁丘与京氏四家皆列于学官,尚有未立学官的费直与高相两家。费直字长翁,治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从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文解说上

19、下经。高相治易,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灭异。西汉六家易学,到了东汉,只盛行费直一家。据隋书经籍志说,后汉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以及魏代王肃、王弼,皆传费氏易,自是费氏大兴,其它各家渐衰。在陈、梁时代,传费氏学的郑玄王弼二家易经,都列于国学。郑玄先从第五元学京房易,后从马融学费氏易,他的易学是费氏兼有京氏,学者皆说郑氏主于象数。王弼易学虽说出于费直,但他的易注全废象数,而主于义理。唐孔颖达依王注作疏,他在自序中推崇王注为独冠古今。由此王注盛行。四库全书总目说: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寖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王注当初也曾遭遇顾悦之等问难,至孔疏专崇王注之后,各家问难

20、始息,而郑学也从此寖微。后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采集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等三十五家之说而成书,自序说: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郑学以及其它各家汉学得以保存梗概。四库全书提要评李氏集解说: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王注孔疏,就是十三经里的周易注疏本,主于义理,李氏集解主于象数,以此开出后代义理象数两大学派。义理以宋儒胡瑗与程伊川为著名,象数以清儒惠栋、张惠言、焦循为最着。另有宋儒邵尧夫也是象数派,但他的学说源于陈搏的河图洛书,清儒胡渭特着易图明辨,指先天图等是道家修炼之说,不能以此解释易理。学易选注,不能有一偏之见。

21、易自太极生两仪,而后四象八卦,以至三百八十四爻,所说的象数,变化万千,如果扫尽象数,专说义理,不免流于空言,但如不尚义理,专说象数,又恐不免流于谶纬异说。选注而欲避免这些流弊,则兼采象数义理之醇而不杂者,应该是正确之途。 莲池海会 2006-01-25 12:55 PM 【注疏简介】周易注解或说易之书,在四库全书总目里列有一百六十七部,一千七百六十卷,另存目三百十八部,二千三百七十二卷。而在四库全书以后的著述尚无计算。卷帙如此浩繁,难免学者望洋兴叹。今为便利初学,选出以下四种,并据先儒之评,略加介绍。一、周易正义。魏王弼及其弟子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此为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注疏本。周易上下经是王

22、弼注,系辞上下传以及说卦序卦杂卦各传则是韩康伯注。王氏说易,全废象数,四库全书总目说: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荘者,弼与康伯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孔氏依注作疏,由于王注扫弃旧文,没有古义可引,所以解释文句时不免多用空言。但欲解读王韩之注,不能不读孔疏。二、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采集三十五家之说,而成一本汉易专集。三十五家是:子夏、孟喜、焦延寿、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沉驎士、 卢氏、崔觐

23、、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君。四库全书总目推崇此书是保存汉易之宝笈,千百年后,学者由此可以考见画卦之本旨。然而要把此书读通,实在很难。纂疏即为解释集解而作,学者读了纂疏,始懂集解。三、周易集注。明来知德撰。来氏取系辞上传中错综其数之义,以论易象。所论之象有卦情、卦画、中爻、错卦、综卦、爻变,占中等象,其注各卦 ,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解释本卦本爻正意。他所说的中爻之象,即是汉易的互体之法。来氏在万县深山中精思二十九年,自成一家之说,推崇他的人很多,但也有不少人诟其过于繁碎。四、古周易订诂。明何楷撰。何氏将周易上下经与孔子的十翼各篇分列,以复田何所传古易之旧,又欲便于学者研读,另

24、取孔子十翼中的彖传象传以及文言,随卦附列于上下经,以祖费直之意。此书取材宏富,汉晋以来的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而且辞必有据,不为穿凿附会之说,虽然予人以博而不精之感,但供学者采择之处甚多,不可因其驳杂而废弃。上述四种,孔氏正义偏于义理,李氏纂疏偏于象数,而来氏集注与何氏订诂则是象数义理兼采之作。学者可先研读订诂,再依次研读来氏集注,孔氏正义,李氏纂疏。然后再读其它汉宋各注,自然了解如何取舍。最需了解者,即为研读任何注解都要以帮助研读经传为主旨,研读经传又以研求形而上学为主旨。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读易而不学道,纵然在先儒所说的象数义理上如何用功研究,则其所获都是微

25、乎其微。 莲池海会 2006-01-25 12:57 PM 【 明体达用 】 周易有经有传,又有历代诸儒的解说,研读周易应该从何读起。此一问题,儒者解答不一。如依多数主张,则须先读孔子十翼中的说卦传,次读上下系辞传,然后读上下经。这个次序大致不差。但是一部周易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象数繁杂,义理深奥,愈读愈感觉困难。因此,在读上下系辞传时,应该注意探究周易的本体,然后读经时可以执简驭繁,深入研求经义。何谓周易本体,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次第生起观之,便知太极就是周易的本体。再以大衍之数而言,以

26、五十茎着草,揲着求卦,先取出一茎不用,然后用四十九茎,依法求之,为入用之数。其一不用之数即示本体无为之义。所以韩康伯注引王弼之说:斯易之太极也。本体无名,无名则无人知有本体,所以孔子名易之本体为太极。太极一词如何解释,系辞上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韩氏注:斯盖功用之母,象数所由立。易纬干凿度以为易之德是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净照哲。郑康成注:效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干凿度又说:易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由以上诸义,可以略知,太极

27、无形,而有实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动则无思无为,感通则起作用。由不动之体而起感通作用时,便有阴阳明暗的意念分别,此即太极生两仪之义。生两仪以至生四象生八卦,这几个生字不是母体生子体的意思,而是太极自体由寂静而感动时所显现的各种形象。就形象而言,无论宇宙人生,都有盈虚消息,可谓是生,生则有灭,但就太极而言,万象虽有生灭,本体幷无生灭。比喻海水所起的波浪,波起,可说是生,波伏,可说是灭,但是海水不随波浪生灭,起伏生灭是其形象,不随形象生灭是其本体。虽然海水不随波浪生灭,但海水与波浪未尝分离。太极与万象即如此喻。动植矿物,流水行云,森罗万象,无一不以太极为体,无一能离太极之外,吾人身心全体就是一

28、太极。易之本体,由伏羲氏观象发现,因而画卦教人。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俯仰观象,发现本体,于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作八卦,一以通神明之德,一以类万物之情。学者读经,即从八卦观想,一则从八卦而观重为六十四卦,以类辨万物变化之情,一则从八卦而观四象两仪,以通太极神明之德。万物变化之情在六画卦的六爻虚位上周流显现,物变而位不变,即藉不变之位观其变化之情。万物变化,或吉或凶,能够类辨其情,便能知所趋避。但是人情皆有偏私之弊,以偏私之情趋吉避凶,非常有限,甚至无法趋避,緃能

29、趋避,也不是大吉大凶。如欲趋避大吉大凶,如国家兴亡,个人生死,则非神明之德不可。所以读易必须明体,唯有明体,始能发挥大用。本体发明至究竟,即为圣人,文王演易兴周,孔子传易,为中华文化点起不灭的明灯,永为人类照明。易为圣贤之学,读易即为希圣希贤,以此读易,则于经义自可深求。 莲池海会 2006-01-25 12:58 PM 【 生死流变 】 易学以变为占,一卦六爻,无非解说变化之道。学易就其变易之义而言,自一己的身心,与人群社会,以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时而不变动。这种变动,令人最感烦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变。此一无奈的问题,如不研读卦爻,则不了解,虽然研读卦爻,如不研读系辞传,亦不了解。

30、系辞上传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生死流变的意义,深蕴于卦爻之中,不经孔子阐明,无人能够发觉。这几句系辞传文就是阐发卦爻的义蕴。系传韩氏注:死生者,终始之数也。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又说:交合,泰时,春也。分离,否时,秋也。虞翻说:魂,阳物,谓干神也。变,谓坤鬼。干纯粹精,故主为物。干流坤体,变成万物,故游魂为变也。郑康成说: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京氏易有游魂归魂之卦,皆就卦魂而言。诸

31、儒解此系传,不离卦爻,但是解说卦爻就是解说宇宙人生种种事实,因此系传阐发卦爻的死生义蕴,就是吾人的生死问题,精气游魂与鬼神情状就是人类与各种异类生死互变的意义。就事实说,吾人生命始于父母阴阳交合之际,自己的游魂投入母胎,藉父母的精气而成身形,即精气为物之义,此称为生。吾人生命终于身体衰老,阴阳分离,由此魂失其所,此称为死。魂既失所,再为游魂,再遇阴阳交合,而感气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游魂为变之义。游魂为变是死生之际的一大转变,但这转变后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旧为人,居心在鬼神,在其它动物,则为鬼神或其它动物。俗儒不知身死而魂不灭,更不知人与异类生死互变,往往将死生之说以及游魂为变曲解其义,误人不浅。学易须学君子儒,一则探索系传原理,一则博采史事证明。如春秋昭公七年左氏传:昔尧殛鲧子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又据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大夫伯有在一场政争中被人杀害,至昭公七年,以厉鬼出现,报复仇人,郑国人群大惊逃避。又如淮南子俶真训说,昔有公牛哀,病七日,化为虎。隋书韩擒虎传说,韩擒虎死后作阎罗王。类似事实记在史书中,难以枚举,皆足以证明人与异类互为转变之理,亦皆可为系传的注解。研读系传,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