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1 ,大小:4.55MB ,
资源ID:70714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714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知识能力.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知识能力.docx

1、教育知识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属性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宗教)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 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2、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米丁斯基、凯洛夫)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 古代社会 近现代社会 封建社会原始社会: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注:简单劳动无阶级古代社会:学校产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和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注:劳教脱离,有阶级近现代社会:国家加强干预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教育世俗化重视立法20世纪以后的教育全民多现身: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

3、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东方:学记、孔子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创立阶段:独立派: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其他派: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斯宾塞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本书一个人)学记:世界第一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3、“学不躐等”循序渐进4、“教学相长”孔子:论语1、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2、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3、关于教育的目标:“学而优则仕”4、关于教育内容:“

4、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5、关于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讽刺助产归纳定义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专著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独立派(人物-地位-著作-观点对应)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泛智教育把广泛

5、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程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进一步规范)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进步教育代表人,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民主主义与教育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个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其他派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

6、导“绅士教育”裴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斯宾塞: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教育预备生活说教育学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著作“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二、教育与生产力(经济)

7、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1、生产力制约课程设置和教育的内容的选择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制约学校结构4、生产力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基本、主要途径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提高

8、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2、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 4、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3、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生理发展:身高、体重心理发展:记忆、思维 注:生理是心理的基础二、身心发展规律及启示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来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9、、霍尔、高尔登)外铄论: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洛克、华生)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前提、可能);环境(现实);学校教育(主导);主观能动性(决定)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表现:严(延时)规范,塑(加速发展)个性第五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2、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也是一种实体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制度化教育:学制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建立(清朝末年“废科举,

10、兴学堂”)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欧洲:双轨 美国:单轨 前苏联,中国:分支三、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四、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壬寅学制:首次颁布癸卯学制:首次执行壬子癸丑学制:资本主义性质壬戌学制:美国为蓝本,长期五、义务教育制度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发展:1986发布,2006修订第六

11、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具体要求2、地位: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普遍 (国家)教育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抽象特殊 (教师)教学目标 具体4、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5、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社会发展需要、公民(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个体需要出发、自然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杜威)辩证统一论:辩证统一的目的(马克思)二、我国教育目的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

12、共和国教育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智体美劳三、素质教育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注: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七节:

1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实验法第二章 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二、课程的类型三、课程理论流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杜威: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14、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二、课程内容三、课程评价概念: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关注计划;关注预期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关注实际;关注非预期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二、

15、新课程背景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观: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开发者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老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你)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它)自我:强调反思(我)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他)教学观的转变:学习者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结论过程并重关注人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功能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结构观: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内容联系观: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学习方式观:合作、自主、探究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课程管理观

16、:国家、地方、学校四、补充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3、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第三章 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教学与智育途径与内容二、教学的任务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重能力轻知识,实质教育论重

17、知识轻能力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观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交往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

18、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前提);上课(中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备课:三备:教材、学生、教法 三种计划:学期、单元、课时计划(教案)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教学层面)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教师素质层面)学业考评:测验法(最基本):信度(稳定性);效度(准确性)难度(试题难易程度0.5最佳);区分度(又称“鉴别力”区分不同水平考生)六、教学原则1、直观性:多种感官、已有经验2、启发性:引导3、循序渐进:教材+学生身心

19、的顺序4、巩固性: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5、量力性原则:适合学生发展水平6、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扬长避短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德育内容8、理论联系实际:学懂学会,学以致用七、教学方法(教学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国外:纲要图式:沙塔洛夫暗示教学:乔治洛扎诺夫非指导性:罗杰斯发现法:布鲁纳我国: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感知:参观法、演示法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0、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八、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最早):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优点:利于因材施教 缺点:学生数量有限班级授课制(最基本、广泛):又称课堂教学,一种集体教学形式。特征:班、课、时 产生:1632大教学论我国:1862京师同文馆 优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 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分组教学:按学生的能力或者成绩分组进行教学形式:内部分组,外部分组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反对班级授课制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激励,调节教学评价的

21、基本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3、注意品质:注意的范围(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二、感觉1、概念: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22、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3、一般规律: 感受性(能力):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数值、量):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嗅觉适应,肤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感觉后效感觉补偿作用、相互作用联觉三、知觉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3、知觉特性: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整体性: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性:用已有经验去认识恒常性:条件改变,印象不变四、记忆1、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类型: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23、动作记忆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3、记忆品质:准备性、敏捷性(速度)、持久性(保持时间长短)、准确性(精确)4、记忆的过程: 识记(开端):保持(遗忘):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再现(出现否?):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回忆和再认)5、 遗忘: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遗忘的原因:记忆痕迹衰退说巴浦洛夫干扰抑制说詹金斯+达伦巴

24、希动机说(压抑说)弗洛依德提取失败说图尔文同化说奥苏贝尔遗忘的规律: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6、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思维的类型: 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创造程度划分: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3、创

25、造性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4、问题与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情境、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学生知识储

26、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六、想象1、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想象的分类: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幻想、创造想象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第二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1、学习的实质: 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2、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

27、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二、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做什么、怎么做)2、知识学习的种类: 任务复杂程度划分: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认知结构关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组合学习三、技能的形成1、技能及其分类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操作技能包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包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2、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示范与讲解、适当的练习、有效的反馈、清晰的动觉3、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

28、养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第三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1、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射分类: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先天)条件反射:狗听见铃声流口水(后天)条件反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获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消退:条件反射消失刺激的泛化与分化:泛化: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只对条件刺激有反应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实验: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学习定律:准备律(预习)、练习律(做题)、效果律(反馈)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实验: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规律:强化规律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强化分

29、为三种形式: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主义理论 1、苛勒完形顿悟说学习的实质: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结构的基本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习分类: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条件:客观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主观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适当的旧知识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三、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解释、假设情境性学生观:学生经验世界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