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65KB ,
资源ID:69496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496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检测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 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 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2、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3苏俄(联)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银行作为信贷机构而独立存在已失去意义,政府发布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银行机构与财政机构合并。苏俄(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A引发了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B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4.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为解决这些困难,苏维埃政府的政策()A.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

3、 B.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经济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开展垦荒运动5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6.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据此

4、推断,列宁当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 B.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提倡种植玉米7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提高到了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8.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

5、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9.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101933年,苏联开始推

6、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11.下表为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无42121联合收割机无无211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生铁565432钢565432据此可知,20

7、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12.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C.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 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13.1929年末,斯大林实现了“强制集体化”,“到了1938年,私有土地完全消失。国家制定价格、控制分配、选定农作物,来达到确保稳定的食物供给和解放农业

8、劳动力”。苏联的上述做法旨在()A.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模式 B.满足重工业发展的需要C.加快取消新经济政策步伐 D.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14“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以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15.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

9、包。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16.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新措施是(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B取消部门管理体制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开垦荒地种植玉米17.(2017一中)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

10、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苏美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18.19841986年苏联农产品年均增产速度为2.6%,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年均进口粮食3 430万吨;另外,肉、糖、黄油、土豆和水果等的进口量也日益增加。据此可推知,苏联()A.重工业的增长过快 B.国产粮食用于工业C.经济结构持续恶化 D.农民生产积极性低19.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

11、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的内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20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 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 D指导思想错误,

12、导致改革失败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

13、这面镜子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2008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第四单

14、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三、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工业

15、还是有了明显的进展。第六个五个计划(19561960年)和七年计划(19591965年)都取得成绩。从1951年到1965年期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苏联的工业产量成倍增加。1953年到1964年间,钢的产量从3 810万吨增长为8 500万吨,煤从3.2亿吨增为5.5亿吨,石油从5 280万吨增为2.23亿吨,电力从1 340亿度增为4 590亿度。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表时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19661970年

16、8.4%4.1%19711975年7.4%2.5%19761980年4.4%1.7%19811985年3.7%1.1%摘编自黄安年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改革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0.8%,低于19801985年的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异同之处

17、。苏联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有哪些?(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结果。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其改革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后果?(3)从苏联这三位领导人三次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该政策是苏俄时期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符,故A项正确。【答案】A2【解析】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

18、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3【解析】材料“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减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联)取消商品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引发了苏俄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B项是指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是苏联改革的影响,排除;D项是指新经济政策,排除。【答案】A4.【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情景,此时解决危机的办法应该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军事手段管理经济,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故A项错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

19、模式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故C项错误;开展垦荒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 据材料“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可以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不是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对苏俄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而不是根本变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俄国走上工业化道路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 C6.【解析】 十月革命四周年,十月革命是1917年,四

20、周年,是1921年,自这一年三月始,列宁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相互应证,在农业上放弃了余粮收集制 ,故A项错误;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体现就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成为苏联总书记后,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故C项错误;提倡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为苏联总书记期间,故D项错误。【答案】B7【解析】 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注重高积累而忽视了改善民生的问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

21、料反映的是忽视民生而非牺牲农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答案】 D8.【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A项错误;“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说明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故B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 B9.【解析】 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

22、业的高速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并不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故D项错误。【答案】 A10【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降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是部分承认市场的作

23、用的体现,故D项正确。【答案】 D11.【解析】材料中是和世界对比,不能说明被排斥在世界之外,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苏联重工业的弊端,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从1913年世界第5位、1928年世界第五位,1932年世界第三位,1937年世界第二位,说明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表格中体现不出农业机械化实现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2.【解析】材料不在于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作者布哈林并没有强调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故B项错误;材料一方面强调了要发展工业化,为其提供必要的货币等,但同时又强调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

24、”建造“现实的”工厂。体现了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作者无意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故D项错误。【答案】 C13.【解析】苏联在1936年就已经全面建立计划经济新模式,故A项错误;苏联全面计划经济新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造成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确保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被取消,故C项错误;1936年苏联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 B14【解析】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

25、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低价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15.【解析】 A、C明显错误,因为他的改革尚未动摇斯大林模式,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D错在“模式”;故选B。【答案】 B16.【解析】 企业经营自主权主要包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中自主定价、买卖与商品货币关系有关。A、B、D三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只有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故答案选C项,也可结合时间1971年解题。【答案】 C17.【解析】 根据题干中“美国里根政府针对苏联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而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导致世界油价下跌,苏联损失惨重”的信息,可知

26、苏联是因为不能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而付出沉重代价,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粮食危机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 A18.【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产粮食的用途是工业,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农业破坏严重,因此农产品年均产量不断降低,故C项正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属于经济结构持续恶化的后果之一,故D项错误。【答案】 C19.【解析】 1990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触及斯

27、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故C项正确;此题侧重的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 C20【解析】“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前瞻性,方案不够成熟,过于轻率,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题干中无法得出,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21.(1)原因:十月革命胜

28、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22主题:苏、美、中

29、三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修改:第1课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2课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3课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第4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5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成就第6课经济体制改革第7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8课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生活巨变理由:以时序为基本标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在前;其次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延续发展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9年,而且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故排在最后。23.(1)同: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成果。异:赫鲁晓夫时期农业改革成果不明显,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原因: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了调整。(2)结果:国民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经济改革失败。变化:改革重心由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后果:造成苏联解体。(3)启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复杂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改革一定要符合实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