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25 黄鹤楼送别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属“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诗文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教学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创造机会、提供空间。2、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领会文意、体验
2、诗情,并通过品文诵诗,感受文字美、形象美、人情美,提高鉴赏与审美的能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难点1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孟浩然的诗。2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
3、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课时安排 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情意目标:感受黄鹤楼边的春景,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词句,初步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重
4、点难点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 学 过 程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1同学们,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2熟悉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整首诗,组织学生读诗,读后交流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相机归纳学生的问题。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过渡: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二、朗
5、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学习要求自学课文。要求如下: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出示词语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饯行 飞檐凌空 远眺敬仰 誉满天下 伫立 脍炙人口 凝视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时间) _ (谁) _(在什么地方) 为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相机教学:饯行、脍炙人口。3讨论并归纳小标题(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三、学习首节,领悟情感1相聚意味着别离。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淡淡离愁似云影般
6、随风飘荡。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师范读)2出示词语:“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临空”师:其实,这一组词就是风景,这一组词就是一个美丽的画面。只要你轻轻地去读一读它,并且用心地去想一想,就能看到一幅美景。组织学生读一读,然后进行想象、交流。3你看到一幅画了吗?谁能来说一说。4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繁花似锦,这本是与好友踏青赏景、把酒言欢的好时光,可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李白却不得不和他的良师益友孟浩然在黄鹤楼离别。你从中似乎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作业设计:1完成习字册。2收集孟浩然的诗作。3收集古代诗歌中的送别诗。板书设计: 黄鹤
7、楼送别文包诗_(时间) _ (谁)_(在什么地方)为_(谁)送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熟练地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初步掌握“文包诗”这一形式中古诗的学习方法。情意目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借助语境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从而训练学生读悟能力、表达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收集孟浩然的诗作和古代诗歌中
8、的送别诗。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1、板书课题,生齐读。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课文是写了谁为谁送别?(板书:李白 孟浩然)在什么时候送别?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自读古诗,在不懂处打“?”。提出各自的问题。指出: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板书:依依惜别)2、自由地读23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
9、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随机出示示相关句子,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A、体会“仰望”、“远眺”的不同用法,再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课件出示)B、加上“因为所以”读一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C 、指导感情朗读。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满饮此杯吧!” A、紧扣“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您”体会。 B、指导朗读。(指名说说朗读建议:敬仰,舍不得)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 A、
10、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适时引导用“暂时”造句) B、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他们的友谊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C、带着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安慰安慰李白。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深情,他们的友谊又是何其之深!再让我们读读他们的对话。(同桌互读指名表演读集体朗读)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过渡:不忍别,终要别。虽然他们都依依不舍,但友人还是要走。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他们深厚的友谊? 1、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理解“伫立”、“凝视”,适时引导用“凝视”造句。 3、同学们,你
11、能猜猜此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 这个时候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范读)2、本文既然为文包诗,那么意思都包含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3、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A、指名读B、齐读4、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5、指导有
12、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诗句并制作成了书签,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2、指名交流,向朋友赠送书签。3、欣赏两首诗(出示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齐读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4、总结: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朋友或你的兄长、老师。(生写)(生送书签)六、作业超市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并用暂时、凝视造句。3、继续完成书签的制作,送给朋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