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541.46KB ,
资源ID:68640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640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七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1.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七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1.docx

1、第七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1第七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第一节 声母的主要变化一、全浊声母的清化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例如:二、 的产生 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

2、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和流并变成了 ,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 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三、j、q、x的产生j、q、x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因为在清初的五方元音中j、q、x尚未出现(如“剪”母字有:精尖尊钻;“金”母字有:京坚根干)。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原音韵中的g、k、h与z、c、s: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这样的:舌根音g、k、h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韵头或韵母

3、的影响而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前移,遂变成了j、q、x。例如:见:姜 溪:去群:乾 晓:晓匣:兮舌尖前音z、c、s与齐、撮呼韵母相拼,受i、韵头或韵母的影响发生了腭化,腭化后舌位后移,也变成了j、q、x。例如:精:将 清:趣从:前 心:小邪:夕变成j、q、x后,原与细音相拼的g组声母与z组声母便无从分辨。清乾隆八年(1743年),有人(佚名,一说名存之堂)写了一本叫圆音正考(圆音即团音)的书,目的是要教人们如何辨别尖音与团音(古“精清从心邪”五母与细音韵母(今齐、撮两呼)相拼的音叫尖音;古“见溪群晓匣”五母与细音相拼的音叫团音。),这说明当时尖音与团音均已变成了j、q、x。现在京剧中还分尖团,

4、南方不少方言中都分尖团,如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等。四、zh、ch、sh的产生zh、ch、sh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五、零声母的增加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出现于韵镜、七音略)、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其中疑、影、云、以四母变成了i、u、y三类零声母,微母变成了u类零声母,疑、影二母同时又变成了a(包括o、e)类零声母。具体情况如下图:六、v母的消失v母的消失是从清初的五方元音一书中反映出来的。该书将声母分为

5、20类,以“梆、匏、木、风”等字命名。此20个声母中已取消了v母,原v母字被并进了o声母。下面是这20个声母的拟音:梆b 匏p 木m 风f 斗 土 鸟 雷 竹 虫 石 日 剪 鹊 系 云 金 桥 火 蛙 、 (例字:文晚恩安)文、晚二字在中原音韵中属于“无” 母,五方元音将此类字归入“蛙”母,这说明此时“无” 母已经消失。第二节 韵母的主要变化一、二呼四等变为四呼中古的开合二呼四等韵到今北京话中变成了开齐合撮四类韵,其演变的情形大致如下:1中古的开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开口韵。例如:2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变成了今音的齐齿韵。例如:3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合口韵。例如:4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变成今

6、音的撮口韵。例如:以上变化只是大致的趋势,实际上每种变化都有不同的情况,主要如下: 1开口二等韵逢见组、晓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齐齿呼。例如:2开口二等江韵(包括上、去、入声)逢知组、庄组声母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3开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齐齿韵,而变成了开口韵。例如:4开口三等尤韵(包括上、去声)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没有全部变为齐齿韵,而是多数变成了合口韵。例如:5合口一等韵逢帮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合口韵,而变成了开口韵。例如:6合口三等韵逢帮组声母(后来变为非组)没有变为撮口韵,其中大部分字变成了开口韵,小部分字变成了合口韵。例如:7合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

7、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8合口三等韵逢精组声母没有变为撮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关于四呼形成的时间,大体可以确定在明代初年。明初兰茂的韵略易通(1642年)将中原音韵中的“鱼模”部分成了“居鱼”、“呼模”两部,可见其时 韵母和 介音已经出现。 韵母和 介音的出现,意味着开齐合撮四呼已经形成(中古的开口细音后来即叫做齐齿呼),只是还未有其名而已。开齐合撮的名称是清初潘耒正式提出来的,他在其类音中明确用这些名称对韵母进行了分类。二、相近韵母的合并中古同摄的韵读音比较接近,其中一等韵与二等韵、三等韵与四等韵后来多数都发生了合并,一部分三四等韵与一二等韵也发生了合并。例如:相近韵母的

8、合并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三、- 尾韵变为- 尾韵广韵中深、咸两摄的韵都属于- 尾韵,这类韵共有九个,即“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在中原音韵中,这九类韵被合并成了“侵寻”、“监咸”、“廉纤”三部。到了明末毕拱宸的韵略汇通中,此三部与“真文”、“寒山”、“桓欢”、“先天”四部合并为“真寻”、“山寒”、“先全”三部,这说明其时- 尾已经消失。此将韵略汇通的十六个韵目列示如下:一东洪 二江阳 三真寻 四庚晴五先全 六山寒 七支辞 八灰微九居鱼 十呼模 十一皆来 十二萧豪十三戈何 十四家麻 十五遮蛇 十六幽楼- 尾韵并入- 尾韵,是中古韵母大量减少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入声韵的消失中古的入声韵

9、有- 、- 、- 三种清塞音韵尾,到了中原音韵时,这三种韵尾全部发生了脱落。韵尾脱落后,入声韵即转变成了阴声韵,遂与原阴声韵发生了合并,这种合并是造成中古韵母减少的主要原因。例如:第三节 声调方面的主要变化一、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例如:东(端)风(非)吹(昌)衣(影)。(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定)时(禅)传(澄)奇(群)、牛(疑)迷(明)难(泥)来(来)。二、全浊变去(亦称

10、“浊上变去”)“全浊变去”是指上声而言。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这个变化至少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唐末人李涪曾在他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将一些去声字归入上声韵部。李涪所举的例字正好都是切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如“舅”、“皓”等。这些例子说明不是切韵将字归错了,而是在李涪那个时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已转化为去声。北宋以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到了现代北京话中,大部分全浊上声字都变成了去声(少数全浊上声字没有变为去声,如“殍坂菶釜腐辅缓皖浣莞很俭窘强挺艇梃仅瑾饉墐楯吮场汞澒泂迥”等)。例如:父(奉)坐(从)弟(定)跪(群) 巨(群)象(邪)抱(並)柱(澄)三、入派三

11、声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凡声母为全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平声(阳平)的行列,如“白、食”;凡声母为次浊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去声的行列,如“月、落”;凡声母为清音的中古入声字被派入到上声的行列,如“七、八、德、国、百、尺、作、客”。这种变化称为“入派三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其中派入上声的字最多。从中原音韵到现代北京话,原入声字的调属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地说,中原音韵派到阳平的入声字今音仍旧读作阳平,如“白、食”。中原音韵派到上声的入声字今音一部分读阴平,如“七、八”;一部分读阳平,如“德、国”;一部分仍旧读上声,如“百、尺”;一部分读去声,如“作、客”。中原音韵派到去声的入声字今天仍然读去声,如“月、落”。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其中进入去声的字最多。此将上述两种变化列成图表以便比较。中古四声到北京话四声变化示意图最后,我们将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列成一个对照表:中古四声与北京话四声对照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