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3.13KB ,
资源ID:68168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8168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日照市高三二轮语文模拟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日照市高三二轮语文模拟试题.docx

1、日照市高三二轮语文模拟试题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 A日照市2004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 文20044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1至6页,第卷7至12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选择题 共42分)注意事项: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嵩山 蒿草 稿件 犒劳 槁木死灰B形骸 咳嗽 核心 弹劾 言简意赅C逡巡 疏浚 穿梭 皴裂 怙

2、恶不悛D斟酌 湛蓝 勘探 桑葚 狼狈不堪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推卸 心浮气燥 提纲挈领 识时务者为俊杰B辐射 既往不咎 卑躬屈膝 多行不义必自毖C嘹亮 寥若晨星 脱颍而出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D浏览 金榜题名 成绩斐然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呢?还是能生存呢?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永远接近自然的人。B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伟人的真挚感情。C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D两位老人热烈而又亲切地交谈着:谈花、谈鸟、谈写

3、文章、谈往事、谈家常、谈子女教育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为准备这份提案,身为人大代表的他走遍了整个山南地区, 各行各业人士的意见。法新社2003年12月报道,电子邮件已跃升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神话中的一些幻想都 成为现实。A征询 媒介 甚至/可能B垂询 媒介 甚至/定能C征询 媒体 因此/定能D垂询 媒体 因此/可能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自从在网吧被老师发现并接受了一顿批评教育之后,他再也不旷课了,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B临近高考,班主任张老师让我们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善始善终,争取考出一个满意的成绩

4、。C快要爬到凤凰山顶的时候,突然一块巨石从高处向我头顶滚落下来,顿时我心有余悸,惊出一身冷汗。D沙尘暴的形成,与人们对森林的滥砍乱伐有关。因此,那种目无全牛,忽视整体利益只顾眼前的行为是要不得的。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文化部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网吧作为互联网的终端操作平台,本身并不是罪恶之源,不能对网吧盲目打击,因噎废食。B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也能造祸于世,假如没有一种建设性的目标,知识就可能成为一种毁灭乃至损害人类的魔咒。C三峡国际旅行社接待海内外游客数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4年第一个季度接待的游客总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5.5。D桐城派之所以“别树一

5、宗”,并非由于清代文化政策或传统势力的支持影响,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艺术与科学从来不是一家鲁迅曾揶揄过:“科学虽然给我们许多惊奇,但也搅坏了我们许多好梦。”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事实。中国文化根基全在道教,而道家思想的根基就是“法自然”(老子)。可以说,“法自然”正是中国人文化理想的无上准则。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理念认为:天(自然)是绝对存在,人是不可能挣脱这个绝对存在而存在的,因此,顺应“天”之道就是绝对的真理。让人最大可能地接近天(自然),合乎理想,这是中国艺术文化一个持续存活的美梦。自然存在是人类存在的

6、本根,自然美也就成为“天人合一”的顺理成章的理想美感。笔者认为,就艺术的中国传统而言,从艺术的本质立论,恰为“人化的自然”。对此,想引石涛题画语说明:“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下手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此真大家也。”而科学所“搅坏了”的,也正是我们对自然的亲近与返还之梦。尽管现代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以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并把握自然为理想,但是,在对科学技术的现代物欲的追逐过程中,自然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现代文明是假手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的,而所有的这些发明创造都是一种人工化的产物。人工化的东西并非没有美感,它们带给人们的感官刺激十分强烈新奇,但是,它们有违自然美。科学是

7、一种十分理性的东西,其客观严谨、精微细密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这就与艺术的旨趣不同。艺术可以朦胧,可以含蓄,可以夸张,可以浪漫,总之可以十分感性,其重视直觉感受是与科学理性相径庭的。比如中国画在直觉和感性方面已走到了一个近乎极致的程度追求自然表现和表现的自然美。尽管科学和艺术各自都有十分多的体系和流派,但是,在其根本点上的区别是显然的。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轨列车,或许它们都通向真和美的共同目的,但其过程是并行而不相交的。在西方,几乎每一次科技发明都会引发一场艺术革命,在中国则由于科技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文化主流,几乎不能从根本上动摇艺术进程。科学的工具理性与艺术的情意感性之间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

8、科学解决人类的物质问题,艺术解决人类的精神问题,这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向度。海德格尔说“技术是一种去蔽之道”,又说“诗性弥漫于所有的艺术”。技术与科学的去蔽根本上是求存在之真,而艺术与诗的揭示根本上是求存在之美。诗可以迷幻、可以遮蔽,它的神秘性与科学的神秘性大不同。(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2期)7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自然”:亲近自然世界,遵循自然规律。B“人化的自然”:指包含着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然。C“艺术的旨趣”:重视直觉和感性,表现自然美感。D“去蔽之道”:指透过事物表象,探求事物真相的方法。8下列对“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轨列车”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

9、类文明的发展既需借助科学的发明,又需借助艺术的创造,二者缺一不可。B科学和艺术在根本点上显著不同,它们通向真和美的过程也不同。C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科学与艺术是并行发展的,是互不影响的。D科学与艺术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律,追求事物的真和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9根据原文,下列不能作为“艺术与科学不是一家”的根据的一项是A艺术是“人化的自然”,它追求自然美;科学是自然的人工化,有违自然美。B科技发明会引发艺术革命,艺术进程对科技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C科学是理性的,它解决人类的物质问题;艺术是感性的,它解决人类的精神问题。D科学的根本目的是探求存在之真,艺术的根本目的是表现存在之美。10根据原文

10、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学是理性的,其客观严谨、精微细密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给人带来美感。B在中国,如果科技主义成为文化主流,就有可能动摇艺术的发展进程。C追求自然表现和表现的自然美,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D人类登月成功,解开了千古之迷,但也破坏了存活人们心中的好梦。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

11、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

12、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3、)注:邑邑:忧郁压抑,不舒畅。末利:指工商业。孥:同“奴”。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数日不厌 厌:厌恶B军既相距 距:通“拒”,对峙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D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 迹:推究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得观所谓石钟者B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D 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劝说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孝公重用。B为使

14、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严加惩处,赢得了百姓的拥护。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他在给魏将公子卬的信中假言和平,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卬,趁机打败了魏军。D公子虔的党徒告发商鞅想反叛,秦惠王派差役捕捉他,对他施以车裂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14下面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认为商鞅天生刻薄,这从他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的事件上足以得到验证。B强调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言论,并非他有真才实学。C指出商鞅开塞耕战等著作的内容,与他本人平时的所作所为极其相似。D以史家的眼光,认为商鞅因变法落得谋反罪名遭车裂之刑,完全是罪有应得。绝密启用前日照市2004

15、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 文第卷 (共108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6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得分评卷人四、(18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2分)译: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3分)译: (3)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3分)译: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子夜吴歌 李 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注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谓之“捣衣”。有人认为末

16、二句多余,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篇)(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3)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得分评卷人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寂寞的浯溪 王青伟走进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

17、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七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为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是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地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怪石嶙峋。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而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又觉得自己也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

18、得那么渺小。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这么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这么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于是,浯溪成为诗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观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

19、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中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可言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产生惊天地的诗篇。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留连忘返的就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着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掺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中时而回头张望,在空灵中拍击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

20、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在精神疲惫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坐在这个文化驿站歇一歇,舒展一下自己疲惫的灵魂呢?(选自散文2003年第5期)18本文第段中画横线的“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答:(1)政治反叛: (2)文化反叛: 19本文第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答: 20本文题为“寂寞的浯溪”,你认为浯溪“寂寞”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 2

2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生动地展示出古代文人隐秘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皇权统治下的悲惨命运。B本文第段统领全文,接着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然后从古今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对人类灵性的退化和人文精神的消灭发出了叹息。C本文第段末尾“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表现了元结由“大我”到“小我”的变化过程,是诗人自我认识的深化。D本文第段末尾“我站在那个地方,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生动地描写出作者对元结的同情和理解,表达了自己对半归隐生活的向往。E本文语言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多用排比,既使句式整齐,语势增强,又丰富了

22、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答:【 】【 】得分评卷人六、(12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句子,要求表达准确、简明。(4分)某中学学生会就学生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内 容认同率武侠言情35.1%娱乐休闲33.5%文学历史15.2%时事政治13.4%注:每一类内容的认同率均指认同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调查结果是: 这样的认同表现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两条人生哲理。(4分)一个漆黑的秋夜,我泛舟在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魆魆的山峰下,一星火光蓦地一闪。我高兴地说:“马上就要到过夜的地方了!”船夫却说:“

23、还远着呢!”我们在漆黑如墨的河上又划了很久,而火光却依然停在前头。依然是这么近,又依然是那么远。现在,无论是那条被悬崖峭壁的阴影笼罩的漆黑的河流,还是那一星明亮的火光,都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生活之河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淌,尽管是那么遥远,但似乎总是近在咫尺,火光依旧在前。 24仿照示例,改写下面两条广告语,使之更能让消费者动心。(4分)广告:(某商品)物美价廉,送货到家改写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您省钱、省事(1)广告:(某杂志)精选经典试题,助您金榜题名改写为: (2)广告:(某公司)随时为您提供方便服务改写为: 七、(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常识告诉我们,西瓜总是

24、圆的,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只方形的西瓜会是何种反应?怀疑西瓜是真的,还是怀疑自己的眼睛?其实不必怀疑,它的确是一只真的西瓜据报道,日本农民早在上个世纪就种出了方形西瓜。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形,存在会不断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请以“生活中的方西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作 文 评 分 表 (供评卷人填写)基础等级50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总 分评卷人内容25分252120161511100表达25分252120161511100发展等级10分109876

25、430错别字、不足字数、缺题目 减分日照市2004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18分,每小题3分)1C (分别读qn,jn,su,cn,qun;A依次读sng,ho,go,ko,o;B依次读ho,k,h,h,gi;D依次读zhn,zhn,kn,shi,kn)2D (A“燥”应为“躁”,B“毖”应为“毙”,C“颍”应为“颖”)3C (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B将下引号后的逗号改为句号放在引号内;D顿号改为逗号)4A (征询,征求意见看法;垂询,敬辞,表示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句“因

26、此”表示因果,“甚至”表示强调,突出后一分句的意思;“可能”表或然,用语分寸恰当,“定能”表一定,过于绝对)5B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A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与句意不符。C心有余悸,是危险虽已过去,但心里还有惊惧,而文中前有“顿时”修饰,不妥;D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句中误用为不顾整体、全局)6A (B语序不当,“毁灭”与“损害”应调换位置;C语义重复,错在“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5.5”,应去掉“与去年同期相比”或“同比”;D“更重要的”应改为“而是”才能与前面的“并非”呼应。)二、(12分,每小题

27、3分)7B (“人化的自然”指包含了人的主观感受)8C (联系下文看,“互不影响”错,在西方,科技发明对艺术革命产生过重大影响)9B (前分句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后分句文中无此义)10A (原文中说“人工化的东西并非没有美感”)三、(12分,每小题3分)11A (厌:满足)12D (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一个“因”是介词,作“经由、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就”讲。B前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后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作用。C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可不译;后一个“而”也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13B (“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严加惩处”

28、不当,“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不当)14D (司马迁并没有否定商鞅变法的意思,商鞅“落得谋反罪名遭车裂之刑”的原因是“他为人太刻薄”)四、(18分)15(1)孝公跟卫鞅谈话,不知不觉地把膝盖在座席上向前移动。(2分,注意“不自知”“前”的翻译) (2)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当的数以千计。(3分,注意“期年”“之”“不便”的翻译) (3)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3分,注意“说”“伐”“然”“将”的翻译)16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但必须有根据。(1)同意。(1分)玉关情就是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

29、聚之意,(2分)它已涵盖后两句的诗意,去掉后本诗更加精炼含蓄。(2分)(2)不同意。(1分)本诗采用先景后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分)有了末两句,就使诗的内容大大深化,更具有社会意义,诗的境界提升了一层。(2分)17(1)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分。每句1分,有一处错误即不得分)五、(18分)18(1)政治反叛: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自己的,违背了帝皇大一统思想(2分);淡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1分)。 (2)文化反叛:元结的半归隐境界(文化)违背了儒家思想(2分);精神上追求心灵与自然的结合(1分)。 (意思对即

30、可)19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上承元结对帝皇大一统思想的反叛(政治反叛)(1分),下启元结半归隐境界对儒家思想的违背(文化反叛)(1分)。 (意思对即可)20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答“是”或“不是”均可,但必须有根据。(1)认为浯溪是寂寞的。要点:古代像元结那样具有双重反叛思想的文人很少;当代社会中追求心灵与自然和谐境界的人很少。(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2)认为浯溪是不寂寞的。要点:浯溪是古代文人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不乏像元结一样的文人来寻求精神寄托;身在浯溪的元结心中并没有完全忘掉浯溪以外的世界;作者时常来到浯溪,并深情的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4分。每个要点2分,答对两个要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21C E (4分,每项2分。A“揭示悲惨命运”不当;B“从古今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不当;D“表达向往”不当)六、(12分)22武侠言情和娱乐休闲超过三分之二,文学历史和时事政治不足三分之一。(2分) 相当多的学生喜欢娱乐消遣,不注重学识修养,缺乏时代责任感。(2分)23示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