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1.67KB ,
资源ID:67849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849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耳鼻咽喉解剖.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耳鼻咽喉解剖.docx

1、耳鼻咽喉解剖耳鼻咽喉解剖 一、耳的临床解剖 按解剖分为以下部分:1、外耳 2、中耳/-具有导音作用,合称为导音系. 3、内耳-具有感音作用,称为感音系。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一)、耳廓: 1、软骨:内含弹性软骨支架,外面为皮肤。耳垂无软骨,由脂肪及结绨组织和皮肤组成 2、皮肤:耳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血流缓慢。 3、耳廓的名称: 后-耳后沟。 前-耳轮、对耳轮、耳舟、耳屏、对耳屏、屏间切迹、三角窝、耳轮角、耳甲艇、耳甲腔、耳垂。 4、耳廓的功能: (1)、形如贝壳,搜集声音,经放大后汇入外耳道。 (2)、两侧耳廓协同作用,能够辨别声源方向。(立体听觉) (3)、耳廓缺失,影

2、响美观,引起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 (二)、外耳道:起自外耳门止于鼓膜。 1、外耳道长2.5-3.5厘米,直径约8毫米。外三风分之一为软骨部,内三分之二为骨部。略呈S弯曲。 (检查时成人向外上方牵拉耳廓,儿童向外下方牵拉耳廓。) 2、峡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的外耳道较狭窄,最窄处称峡部。 3、外耳道生理功能: (1)、传递声波:对3000-4000Hz的声波有扩音作用,可提高声强级10-12分贝。 (2)、保护作用:其弯曲形状、耳毛、耵聍协同作用,可阻止灰尘及外物进入,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保护鼓膜不受直接损伤。 (3)、保持外耳道深部温度的恒定作用。 2、中耳中耳是一个含气空腔,位于颞骨之中,由

3、鼓室、鼓窦、咽鼓管、乳突气房四部分组成。 (一)、鼓室: 大小:上下、前后径各约15毫米,容积约1-2毫升。内有黏膜皱襞将鼓室分为上、中、下三个。具有上、下、内、外、前、后六个壁。与周围组织结构有重要连属。 1、鼓室外壁: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是窥视中耳疾患的窗口。 (1)、外观:灰白色、半透明、有光泽、椭圆形的薄膜,外形如浅漏斗状。 (2)、位置:鼓膜前下部分在外耳道内侧端向内倾斜,与外耳道底形成45-50度夹角,在新生儿约成35度角。 (3)、大小:高9毫米、宽8毫米、厚0.1毫米。, (4)、构成:三层,外-复层鳞状上皮。 中-纤维组织层,(肌层) 内-黏膜层。 上五分之一-纤维组

4、织疏松、菲薄-鼓膜松弛部。 下五分之四-组织致密-鼓膜紧张部。 (5)、鼓膜正常标志:松弛部、紧张部。紧张部中央为鼓膜脐部、向上可见锤骨柄、锤骨柄上端的灰白色小突起为锤骨短突、短突前方有锤骨前皱襞、后方有锤骨后皱襞、以此区分紧张部和松弛部。光锥位于鼓膜前下方。 (6)、鼓膜生理功能: a.保护内耳、中耳。 b.收集声能。 c.传导声波:鼓膜总面积约85平方毫米,其中55平方毫米为有效震动面积,其与锤骨柄紧密相连,比镫骨底板的面积(3.2平方毫米)大17倍,因此声波由鼓膜传到镫骨地板时可以提高声压17倍,相当与声强级25分贝.鼓膜穿孔听骨链中断时大约可损失听力25分贝。 2、鼓室内壁为内耳的外壁

5、,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有下列结构: (1)、卵圆窗:位于后上方,内通内耳的前庭。由镫骨底版及其韧带封闭,又称前庭窗。 (2)、圆窗:位于后下方,为膜所封闭,又称为蜗窗,此膜称为圆窗膜。 (3)、面神经管突的水平部(鼓部)。 3、上壁3-4个毫米,或薄如纸。称鼓室盖或鼓室天盖,与颅中窝相隔。 4、下壁又称颈静脉壁,借一薄骨板与颈静脉球分开。 5、后壁上宽下窄,内侧有面神经的垂直部通过,上部有鼓窦入口,与乳突气房相通。 6、前壁称颈动脉壁,下壁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咽鼓管的鼓室口与鼻咽相通。 (二)、鼓室内容物 1、听小骨:包括锤骨、占骨、镫骨这三块小骨通过关节相接成链,合称听骨链。 2

6、、听骨链的生理功能:具有杠杆作用,声波经听骨链的杠杆作用传到卵圆窗时,可提高声压1.31倍。 (三)、咽鼓管又叫耳咽管、欧氏管。是沟通中耳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 1、构成:全长35-39毫米,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近鼓室的一段为骨部占全长三分之一,近鼻咽的一段为软骨部占全长三分之二。 咽鼓管鼓室端开口-鼓口,或称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的上方。 鼻咽部的开口-咽口,位于鼻咽部外侧壁。 成人咽鼓管窄、长、弯。与水平面成40度角; 小儿咽鼓管宽、短、直,与水平面夹角只有10度,接近于水平。 2、生理:咽鼓管在静止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吞咽、打哈欠、咀嚼时可短时主动开放,空气自鼻咽部进入中耳,维持鼓室内

7、外大气压力的平衡。 3、生理功能: (1)、维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维持正常听力。 (2)、引流作用。 (3)、换气功能。保持鼓室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恒定。 (4)、防止逆行感染。 3、内耳内耳又称迷路,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重要感受装置所在部位。其身居颞骨的岩部,结构复杂。外部检查无法窥及。 (一)、结构: 1、按解剖学分三部分:前下-耳蜗;后上-三个半规管;中间-前庭。 2、按组织学分两部分:骨迷路;膜迷路。 3、按生理学分为两部分:听迷路(耳蜗);平衡迷路(半规管及前庭)。 1、骨迷路:分为前庭、半规管、耳蜗三部分。 (1)、前庭:位于鼓迷路的中部,前连耳蜗,后连半规管。其外侧壁有卵圆窗及

8、圆窗与中耳相隔。 (2)、骨半规管:共有三个。位于前庭的后方。包括: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垂直半规管)。 (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似蜗牛壳。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全长30-32毫米。 2、膜迷路: 由上皮和结绨组织膜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悬浮于外淋巴中。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分三部分。 (1)、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有三个膨大的膜壶腹,内有壶腹嵴, (2)、椭圆囊、球囊-位于前庭内。内有椭圆囊斑、球囊斑。 (3)、膜蜗管-位于骨蜗管内。又叫骨阶、中阶。内含内淋巴液。 外壁-螺旋韧带,上有血管纹,可渗出内淋巴液。 下壁-螺旋缘和基底膜。螺旋器(听觉感受器

9、)即位于基底膜上,由支柱细胞、毛细胞组成,是听觉感受器。 4、耳的生理学 (一)、听的生理学: 人的听觉范围在16-24000Hz之间,常用的听觉范围在500-2000Hz之间。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个。 (1)、空气传导: 声波-空气震动-耳廓收集-经外耳道-鼓膜震动-听骨链和鼓室内空气震动-卵圆窗震动-刺激前庭外淋巴液-液波-震动内淋巴液和基底膜-刺激螺旋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大脑皮层听中枢-产生听觉。 (2)、骨传导: 声波直接震动颅骨-外淋巴液相应震动-震动基底膜-刺激螺旋器-听神经-中枢-产生听觉。 (二)、平衡生理: 日常生活中,维持身体平衡有三大系统:前庭、视觉、本体感觉。

10、以前庭系统最重要。亦有说法颈椎也参与平衡调节。 前庭末梢感受器有三:球囊、椭圆囊、壶腹嵴。 半规管的壶腹嵴对角加速度敏感,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对直线加速度敏感。 在加速度作用下,内淋巴液震动-刺激壶腹嵴上的感觉细胞-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前庭中枢-通过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鼻及鼻窦的临床解剖 鼻:分为三部分-外鼻、鼻腔、鼻窦。鼻腔上方、后上方、两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鼻及鼻窦一起占据大部分面颅,小部分脑颅。各鼻窦彼此之间、鼻窦与鼻腔、鼻窦与眼眶、颅前窝、颅中窝之间仅由一层很薄的骨板相隔。 鼻窦、鼻腔、鼻咽及中耳腔好似构成一个整体,彼此相通,一方有病尤其是炎症,可影响到另一方,中耳炎常起因于鼻和

11、鼻咽部的病变。 一、外鼻的解剖 鼻根、鼻梁、鼻尖、鼻小柱。鼻背、鼻缘、鼻唇沟、鼻翼、鼻前孔。 外鼻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外覆皮肤及软组织。 (一)、骨部支架: 上-额骨鼻部,鼻骨。 下-切牙骨。三部分共同组成梨形骨质鼻孔-鼻前孔。 两侧-上颌骨额突。 鼻骨:左右各一,彼此相接于中线。 特点:上端窄而厚,下端宽而薄。 (二)、软骨支架:为透明软骨,借结绨组织紧密附着于梨状孔边缘,弹性很大。共有以下几块软骨: 1、鼻外侧软骨:左右各一,与鼻骨和上颌骨额突相接,共同支撑鼻背。 2、鼻中隔软骨:单个,是构成软骨部鼻中隔的主要部分。前上缘和鼻骨共同构成鼻梁的支架。 3、大翼软骨:又叫鼻尖软骨,左右各一,内

12、侧相遇与中线构成鼻小柱的支架。外侧为鼻翼的主要支架。 4、鼻副软骨:包括小翼软骨和籽状软骨。数目多少不定,也可缺失。 (三)、浅层组织: 鼻根部及鼻背部皮肤薄而松弛,易于移动。鼻尖及鼻翼部皮肤较厚,富有大量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组织粘着较紧,并从鼻缘向内反折入鼻前庭。为痤疮、酒渣鼻、鼻疖的好发部位,发炎时因皮肤紧绷,神经末梢受压,极疼痛。 (四)、肌肉:略。 (五)、血管和神经: 静脉-面部静脉均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故当鼻部和面部有疖肿时,若治疗不当或挤压,细菌进入血液扩散至颅内海绵窦,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二、鼻腔的解剖 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3、两部分。 鼻腔是一个前后开放的狭长腔隙,顶宽,底窄,起于鼻前孔,止于鼻后孔,由鼻中隔分成左右各一。除鼻中隔的一部分为软骨外,其余各壁均由骨构成。鼻前庭处覆以皮肤,其余表面覆以黏膜 (一)、鼻前庭:鼻腔前段一小部分,外侧为鼻翼,内侧为鼻小柱,起于鼻缘,止于鼻后孔。 鼻腔内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称为鼻阈。 鼻前庭皮肤富含皮质腺和汗腺,有丰富的鼻毛,易发生疖肿、湿疹等病。 (二)、固有鼻腔; 起与鼻内孔,后止于鼻后孔与鼻咽部相通。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壁:鼻中隔。由软骨部和骨部构成。鼻前庭内侧壁则由软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构成,可以左右活动。 软骨部鼻中隔-鼻中隔软骨。 骨部鼻中隔-上有筛骨正中板,下有梨

14、骨。 (1)、鼻中隔表面不平整,多有弯曲。 (2)、立氏区-鼻中隔前下部位的黏膜常发生上皮化生,并呈现小血管扩张和上皮脱落,最易出血,称为鼻中隔易出血区。 2、外侧壁: (1)、三个鼻甲:外侧壁有突出于鼻腔的三个骨质鼻甲,成梯形排列,游离缘皆向内下方悬垂。分别称为上中下三个鼻甲。 (2)、三个鼻甲从下到上依次缩小三分之一;前段的位置又递次后退三分之一。 (3)、三个鼻道: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个裂隙样缝隙,称为鼻道,故又有上中下三个鼻道。 (4)、总鼻道: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共同狭长的腔隙称总鼻道。 (5)、嗅裂:在中鼻甲游离缘平面以上的总鼻道,即相当于上、中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称为嗅裂。

15、上鼻甲-鼻前孔检查时常看不到,其后上方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为蝶窦开口处。 中鼻甲-其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有一小丘状突起称鼻丘。 下鼻甲-前端距鼻前孔约2厘米,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厘米,故下甲肿大、肥大,鼻塞甚剧,并可引起耳部症状。 上鼻道-外侧壁上有后组筛窦开口。 中鼻道-外侧壁有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开口。 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于其前上方。 3、顶壁:有额骨鼻部、筛骨水平板、蝶窦前壁。其中筛骨水平板极薄,易骨折,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与颅内相通。 4、底壁:硬额。和口腔相隔。 5、鼻后孔:成卵圆形与鼻咽部相通。 (三)、鼻腔的黏膜分为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两部分。 1、嗅区黏膜: 成人仅站鼻腔

16、上部的一小部分,分布与上鼻甲内侧面及鼻中隔上与之相对应的部位。( 儿童的嗅区黏膜范围较广,可包括一小部分中鼻甲及与之相对应的鼻中隔表面的黏膜) 2、呼吸区黏膜: 占鼻腔的极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自前向后,仅前下方一小部分向前运动。 黏膜中含有丰富的腺体-粘液腺、浆液腺、混合腺体及杯状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使黏膜表面常覆有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移动的具有粘性的黏液毯。 三、鼻窦的解剖 为鼻腔周围、颅骨中的一些含气空腔。共有四对,左右对称排列-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筛窦又分为前组筛窦、后组筛窦。 前组鼻窦-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均开口于中鼻道。 后组鼻窦-蝶窦、后组筛窦-

17、开口与蝶筛隐窝及上鼻道。 上组鼻窦-蝶窦、筛窦、额窦-与颅内仅隔一薄骨板,外伤、感染、手术并发症均可引起颅内并发症。 下组鼻窦-上颌窦-不易引起颅内并发症。 鼻的生理: 鼻的功能主要有三:呼吸、嗅觉、共鸣。此外还有反射机能。 (一)、呼吸功能: 只有经鼻呼吸才是生理性呼吸,任何原因引起的长期经口呼吸,必将对下呼吸道及全身产生不良影响。 鼻腔在呼吸过程中还起着下述重要作用: 1、温度调节作用 2、湿润作用: 3、清洁作用 (二)、嗅觉功能: 含气味物质随空气进入鼻腔-刺激嗅区黏膜-溶解于嗅腺分泌物中-使嗅细胞发出神经冲动-通过嗅神经-嗅球-大脑嗅觉中枢-产生嗅觉。 (三)、共鸣作用 (四)、反射

18、功能: 1、鼻肺反射:鼻黏膜受刺激时,产生咳嗽、打喷嚏。 2、鼻心反射:鼻黏膜受刺激后,有时可发生心搏变慢或颈动脉压增高。 3、鼻睫反射:如眼受刺激,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鼻腔受刺激,眼流泪,结膜充血,瞳孔缩小,眼睑痉挛等。 4、鼻的远距反射:几乎与全身所有的由植物神经司理的内脏器官有关. 鼻窦的生理: (一)、增加呼吸区黏膜的面积。 (二)、共鸣作用:可使发声乐耳. (三)、减轻头部重量:使头部运动灵活,且易于保持身体平衡。(四)、保护重要器官:鼻窦内充满空气,可以缓冲外力的撞击,使脑部及眼眶组织免受震荡。 三、咽的临床解剖 咽位于颈椎前面,表面覆有黏膜,为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上起颅

19、底,下在第六颈椎高度过度入食管。上宽下窄,呈漏斗状。咽的分布:分三部分 1、鼻咽-颅底以下,软额游离缘平面以上-第一、二颈椎前面。 2、口咽-软额以下,会厌上缘平面以上-第三颈椎前面。 3、喉咽-口咽以下,食管入口以上-第四、五颈椎前面。 (一)、鼻咽:也称上咽。 前-以鼻后孔为界与鼻腔相通。 后-相当于第一、二颈椎之前。 顶-为蝶骨体及枕骨底部。 下-前下为软额,下方与口咽相通。 侧-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开口-咽鼓管咽口。 1、咽鼓管咽口前后各有唇状隆起形成咽鼓管隆突,也叫圆枕。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2、鼻咽顶部和后壁常堆积有淋巴组织-咽扁桃体。又叫腺样体、增殖体

20、。 (二)、口咽:也称中咽。 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软腭、悬壅垂。 后-相当与第三颈椎之前,为黏膜,内含丰富淋巴组织-称为淋巴滤泡。 两侧-由软腭向下发出两个腭弓-前为舌腭弓;后为咽腭弓。 两腭弓之间有一三角形深凹-称为扁桃体窝。 咽腭弓后方有咽侧索。 (三)、喉咽:也叫下咽。 形似倒立圆锥,尖端向下过度入食管。 上-会厌上缘。 下-环状软骨下缘。 两侧-为梨状窝,与食道入口直接相通。 当吞咽时,喉入口关闭,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进入食道。 (四)、咽淋巴环: 咽淋巴环内环包括: 1、咽扁桃体; 2、咽鼓管扁桃体-位于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四周; 3、腭扁桃体; 4、舌扁桃体(舌根部乳头); 5、咽侧索; 6、咽后壁上的淋巴滤泡; 7、咽腔及喉室黏膜下层中散在的淋巴组织。 咽淋巴环的外环: 1、咽后淋巴结; 2、下颌角淋巴结; 3、下颌下淋巴结; 4、颏下淋巴结。 内环的淋巴结分别和外环相通,外环淋巴结又分与颈深淋巴结上群、中群、下群(包括锁骨上淋巴结)相通。 几个扁桃体:(1)、咽扁桃体。(2)、咽扁桃体。(3)、舌扁桃体。 咽部的筋膜间隙: 1、咽后间隙-咽后脓肿好发部位-里喉痈。 2、咽旁间隙-是头颈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多为牙根、牙龈疾病所致-颌下痈。 3、扁桃体周围间隙-扁桃体炎症易侵及与此-扁周脓肿-喉关痈。 咽的生理学: (一)、防御保护机能: (二)、吞咽机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