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0.40KB ,
资源ID:67099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7099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人铭.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人铭.docx

1、金人铭金人铭作者 朱渊清说明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语观周所载与此大致相同,很可能就抄自说苑。刘向在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以光禄大夫之职受诏校经传诸子诗赋,遍览皇室藏书,所著说苑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先秦古籍儒家者言,许多内容见于说苑,足以说明说苑之真实可信。道家向来被称为黄老之术,以金人铭对照老子,亦可知其为老子的思想源头。 原文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2、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以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家语无此二句)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家语作“勿谓不闻,神将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家语作“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曰”家语作“口”,当从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家语作“盗憎主人,民怨其上”)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趋”家语作“取”)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

3、。(前句家语作“人皆惑之”,“从”作“徙”)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后句家语作“不示人技”)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 译文古人是很慎重发表言论的。警惕啊!警惕啊! 不要多讲话,多讲话多败事; 不要多生事,多生事多祸患。 身处安乐之中一定要防备无善行造成的灾祸所带来的悔恨。 即使你不对人说什么又有什么损伤,虽然祸患将要形成; 即使你一句话也不说又有什么伤害,虽然祸患即将发展变大; 即使你不说什么又怎能使你的德行残缺呢?虽然那意外的祸患已经形成; 如果舆论中听不到你不合礼仪的言论,那么连神仙都会帮助你的。 小小的火苗不及时扑灭,

4、不久熊熊的大火就将会象决口的黄河一样。 细小的溪流没有阻塞,最终将汇成江河。 微小的东西如能连续增加,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张大网。 细小的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用斧头来清除。 你果能听进我的教诲,并谨慎去做,这才是幸福的根源。 到处乱讲话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呢?那简直就象走到灾祸的门口,而不自知。 凶暴、强横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争强好胜的人最终将碰到敌手。 包藏盗心的歹人无不嫉妒拥有财富的主人,人民有怨恨往往归咎于君上。 古代贤明的君主,知道普天之下谁都不愿别人处在自己上边,所以能礼贤下士,屈已而尊人;知道天下的人都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所以后来贤能的圣王虽身处显位而能待人和气恭敬、做事谨慎,以减少自

5、己德行的缺失,最终得到人们的爱戴和仰慕。常常保持柔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面的人,就没有人能超越你了。 人常争名逐利,我独守此左道,人们对这种行为都迷惑不解,我却独自坚信不移。 智慧和技能深藏内心不显露炫耀,我虽处在尊贵的高位,人们也都不会伤害我了。 有谁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就象江河,虽然表面笨拙、凝重,而能以宽大的胸怀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处在低下的地位。 高高在上的天空,幽深渺茫,人的思想无法穷尽它的边际。 天道悠远,无亲无私,人们的所有无不来自它的恩赐,而天却能屈居人下,做为常人的我们,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一定要时刻警惕啊! 历史记载近年的出土文献大大丰富了上古史料。马王堆帛书老子两种和郭店竹

6、简老子三种,尤其是定州八角廊竹简儒家者言和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以及已公布与待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简中与孔子家语相关的部分,已经彻底打破了我们对相关知识的传统认知框架。如何重新认识金人铭,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思考孔子家语编定的相关诸问题,本文正是这样一种研究尝试。 一孔子家语的成书肯定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新的资料被不断补入,一些旧有资料则被舍弃或被更改。 孔子家语观周讲孔子入周史事。孔子观周而作春秋应该是孔子入周史事的最基本内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

7、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此段文字内容汉书艺文志亦有记载。清末王仁俊家语佚文从左传序正义中辑佚到这则资料ii。左传序正义:“沉氏云,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但今本孔子家语观周中却没有这个内容。 今本孔子家语观周中,取代这个儒家话题的有一则充满道家思想的金人铭。金人铭还被刻意制作了孔子传承老子的故事外壳,这种强烈的取代意图,不禁使人联想到后来道教与佛教争胜时的老子化胡经。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

8、,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顾谓弟子曰:小人

9、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金人铭与老子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明何孟春就指出这种对应,前辈学者如黄方刚、武内义雄、郑良树等也都有论说。比如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老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金人铭:“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老子:“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下人,必以身后之。”金人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老子:“知其雄,守其雌。”金人铭:“江

10、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金人铭:“天道无亲,而能下人。”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金人铭之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孔子从老子学的最基本证据。对于金人铭的不同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者们对于儒家、道家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认识。历史上,长期以来由于孔子家语被确定为王肃伪书,所以,对金人铭的不同态度更可能还被放大。钱穆先生就曾将金人铭作为推论老子晚出的一项证据;而郑良树先生则认为老子在孔子前成书并采用了金人铭,金人铭在孔子以后严重散亡窜乱。 二关于金人铭,传统典籍中说苑也有记载。 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

11、,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口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

12、而中事情。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说苑与孔子家语两段文字几乎一致,有着相同来源固不待言。说苑20卷是刘向编纂,围绕着20个中心主题摘引故事进行道德说教和政治劝诫,其故事内容都是从其他书籍中摘抄而来。抛开说苑和孔子家语两者之间孰先孰后的传统认知ix,这两段文字有着一些细小但确实可以比较的差别。 1说苑:“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孔子家语:“诚能慎之,福之根也。” 2说苑:“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孔子家语:“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 3说苑:“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孔子家语:“执雌持下,人莫逾之。” 4说

13、苑:“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孔子家语:“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 5说苑:“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孔子家语:“我虽尊高,人弗我害。” 6说苑:“此言虽鄙,而中事情。”孔子家语:“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孔子家语语言不及说苑修饰齐整,而显得质朴本色。 最明显的是第2组,说苑:“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此句虽简单,但意义含混,表述很不清晰;孔子家语:“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则层次分明表述完整。同样的情形还表现在第6组。说苑:“此言虽鄙,而中事情。”孔子家语:“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说苑虽多了一层总结的意思,“此言

14、虽鄙”,但其立意处实则含混,“而中事情”,远不如孔子家语“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而中事情”其实也就是从“此言实而中,情而信”中拼凑出来。 第4组,说苑:“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孔子家语:“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或”、“惑”通假,“从”、“徙”形讹,孔子家语“人皆”,“我独”;“趋彼”,“或(惑)之”;“守此”,“不徙”严密对应,虽文句刻板少变化,但理路清晰胜说苑。第3组似乎也是孔子家语简明些。 第1组,说苑:“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孔子家语:“诚能慎之,福之根也。”从效果上看,说苑似乎更好些。但孔子家语是正言之,而说苑是反言之,孔子家语更可能是一种

15、原始的说法。第5组孔子家语的“人弗我害”这种句法则明显要比说苑的“人莫害我”古老。 通过对两个来自不同文本的金人铭细微区别的比较,从文字上我们基本可以判定孔子家语中的金人铭应是更为早期的文本,说苑此段当是从孔子家语这个文本中改进而来(即便说苑的金人铭不直接抄自孔子家语也是抄自另一个与孔子家语一样的文本)。因此我们可以说,金人铭在刘向编纂说苑之前就已基本存在。 三金人铭所记还散见于其他古书中,背铭内容性质相当于“座右铭”,也称箴铭。 唐马总意林卷1:“太公金匮二卷。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馀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舜居民上,兢兢

16、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息。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慎终与始,完如金城。行必虑正,无怀侥幸(书履)。忍之须臾,乃全汝躯(书锋)。刀利皑皑,无为汝开(书刀)。源泉滑滑,连旱则绝,取事有常,赋敛有节(书井)。” “故金人三缄其口”,据太平御览卷593等处所引太公金匮,“故”下当脱“为”字,当是“故为金人,三缄其口”。意林所引太公金匮这段文字十分重要。它表明: 1。太公金匮中,和履铭、锋铭、刀铭、井铭并列的还有金人铭。 2。金人铭名实合一,与“金人三缄其口”的故事联系起来。 3。孔子家语、说苑中孔子读金人铭背铭后引诗感慨的“如履薄冰”在这里是金人铭内容本身。 太公金匮中

17、,金人铭和履铭、锋铭、刀铭、井铭并列。“五帝之戒”则是黄帝、尧、舜、禹、汤五帝之意。或者也称“黄帝铭”、“武王戒书”。 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卷10:“皇览记阴谋:黄帝金人器铭,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按汉艺文志道家有黄帝铭六篇,蔡邕铭论黄帝有巾、几之法,皇览撰集于魏文帝时,汉七略之书犹存,金人铭盖六篇之一也。” 金人铭一类的箴铭应该不少。太平御览卷590引蔡邕铭论曰:“黄帝有巾几之法,孔甲有盘盂之诫,殷汤有甘誓之勒,毚鼎有丕显之铭。武王践祚,咨于太师,作席几楹杖之铭十有八章。周庙金人缄口以慎,亦所以劝戒人主

18、勖于令德者也。” “黄帝有巾、几之法”,据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卷6黄帝铭六经篇考:“蔡邕论黄帝有巾、几之法,皇王大纪曰,黄帝作舆几之箴以警宴安,作金几之铭以戒逸欲。黄帝内传一卷序云:篯铿得之于衡山石室中,至刘向校书见之,遂传于世。” 武王践祚,据说太师吕望也作了许多箴铭。王应麟“参考金匮、阴谋之书则不止于十八章矣,书于篇后,俾好古者有考。” 王应麟曾经集解践祚篇,困学纪闻卷5根据后汉书注、太平御览引太公阴谋、太公金匮,补辑了这些衣铭、镜铭、觞铭、几铭、杖铭、笔铭、棰铭、冠铭、履铭、剑铭、车铭、镜铭、门铭、户铭、牖铭、钥铭、砚铭、锋铭、刀铭、井铭。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亦有辑佚。 明末方孝孺也曾经辑

19、过武王戒书1卷,但这部书连博学的朱彝尊也未见到。方氏所写的武王戒书序保存在逊志斋集卷12中:“武王戒书见于大戴礼、太公金匮、阴谋者凡三十三章,古文阙有间矣。学者考信惟在乎六经,然虞夏商周之遗事善言出乎六经之外,而可信不诬者多矣。汤之盘铭不载于商书,而曾子称之与经并传,为训万世。政典不列于百篇文目,而言为人所传诵,遂为夏书之首。六经虽不可附益,然先生之微言弘训安可偏废哉!予悲乎是书者,太公受之古先圣王,而传之武王,武王铭于用器,以戒其身,且及其子孙。其言之善者,与诗、书要义何以异焉?学者以非经而外之,非惑夫。因为注释其意,以示来者。” 据太平御览卷590引蔡邕铭论,金人铭并不列于太师为告诫武王而

20、作的18篇箴铭中。但今本大戴礼记卷6武王践阼所引席铭、楹铭,其内容却与金人铭相同。 金人铭“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大戴礼记卷6武王践阼:“席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安不忘危。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当恭敬朝夕。故以怀安为戒也。后左端之铭曰:一反一侧,亦不可以忘言。虽反侧之间,不可以忘道也。后右端之铭曰:所监不远,视迩所代。周监不远,近在有殷之世。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毋曰胡害,其祸将大。毋曰胡伤,其祸将长。” 意林引太公金匮记“金人铭”之外还有其他“铭”的记载,或许大戴礼记武王践祚所引席铭、楹铭意味着某种中间形态的存在。 金人铭的得名是因为金人背

21、铭的缘故。太公金匮、太公阴谋等亡佚的古书中记载的“故为金人,三缄其口”的故事应关系金人铭的来历。 太平御览卷390引孙卿子曰:“金人铭曰:周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小注并曰:“皇览云:出太公金匮,家语、说苑又载。” 太平御览卷590引皇览记阴谋:“黄帝金人器铭曰: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诫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多,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尧之居民上也,振振如临深渊;舜之居民上也,栗栗恐夕不旦。武王曰:吾并殷民居其上也,翼翼惧不敢息。尚父曰:德盛者守之以谦,守之以恭。武王曰:欲如尚父

22、言,吾因是为诫,随之身。” 太平御览卷593引太公金匮曰:“武王曰: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为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玉海卷31引皇览记:“黄帝金人器铭曰: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戒曰:吾居民上,摇摇恐夕不及朝,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人。” 宋罗泌路史卷14后纪五黄帝纪上:“惟口起兵,惟动得吝,乃为金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夙夕念治,瞿然自克,是以功高业广而亡逋事。(世谓太公作金人,昔孔子见之后稷之庙。按太公金匮公对武王之言,明黄帝所作。皇览记阴谋曰:黄帝金人器铭曰:武王问尚父五帝之戒,对曰:黄帝之戒曰:吾之居民

23、上,摇摇恐朝不及夕,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我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家语、说苑中孔子见金人铭背铭,发感慨而引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在太公金匮等书中,“如履薄冰”原来就是金人铭内容本身,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群书治要卷31引太公阴谋:“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也,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艺文类聚卷23引太公金匮曰:“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师尚父曰:舜之居民上,矜矜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

24、栗栗如恐不满;汤之居民上,翼翼乎惧不敢息。又曰:吾闻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 文选卷56女史箴注引太公金匮:“师尚父谓武王曰:舜之居人上,矜矜乎如履薄冰;汤之居人上,翼翼乎惧不敢息。”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引太公金匮曰:“黄帝居人上,惴惴若临深渊;舜居人上,矜矜如履薄冰;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满日。敬胜怠则吉,义胜欲则昌,日慎一日,寿终无殃。” 太平御览卷430引太公金匮曰:“黄帝曰:予之居上,摇摇恐夕不至朝。” 太平御览卷459引太公金匮曰:“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复得闻乎?师尚父曰: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之居民上,翼翼乎惧不敢息。” 玉海卷31引太公金匮:“

25、师尚父谓武王曰:舜之居人上,矜矜如履薄冰;汤之居人上,翼翼惧不敢息。” 太公金匮、太公阴谋的这些比较朴素的记载似乎应该是孔子家语、说苑所记金人铭之前的一个本子。 四明人似乎还得到了一些此前不见的与金人铭相关的新资料。比如: 杨慎古音略例引太公金匮:“黄帝居人上,惴惴(音专) 如临深渊;舜居人上,矜矜如履薄冰;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满日。兢兢惕惕,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日叶音热)。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雨叶不去,将用斧柯。”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145引黄帝语:“涓涓不塞,将为江河。” 冯

26、惟讷古诗纪卷10古谚太公兵法引黄帝语:“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伐柯。为虺弗摧,行将为蛇。” 梅鼎祚古乐苑卷43:“太公兵法引黄帝语 (贾子书引止日中必彗,操刀必割二句,其馀见太公兵法,即汉艺文志黄帝巾机铭也) :“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为虺弗摧,行将为蛇。” 陆时雍古诗镜卷36谐语:“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叶陵之反)。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

27、将用斧柯,为虺弗摧,行将为蛇。(叶唐何反。太公兵法引黄帝语)” 这些引语与金人铭“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亦相吻合。 明人是否真的突然又得到了一些原本佚失的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片断,或是有人参考诸如孔子家语一类改写了出处后流播开去,我们不得而知。 但确实还有一些古书中的语句与金人铭背铭部分内容相同。金人铭“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见于战国策卷22魏策一:“苏子引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 战国策魏策一和明人所引到的那些琅琅上口的语言,可以视为古谣谚。单纯由这些谣谚构成的

28、文本,因不具备“金人铭”这样一个独特的故事母题和基本的结构形式,对我们探索比较金人铭的不同文本价值并不大。 五虽然存在大量与金人铭相关而显然有别的片断,但实际上正如我们将要证明的,这些片断的来源十分单一。太公金匮记载的金人铭故事,是不同于孔子家语的另外一个文本。 金人铭的两个不同文本显然有着先后因果关系。 孔子家语记载金人铭:“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云云意义十分晦涩,语法上更是完全不通。 元人李冶曾经对“三缄其口”作了非常好的注解。敬斋古今黈逸文二曰xiii:“三缄其口,谓缄其口者凡三处也。故今人多以三缄连言

29、之。或曰,有金人焉三断句,则指三人也,亦通。” 但不管怎样读,“缄其口”的主语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金人”而应该是读背铭者。如果把“缄其口”的主语看成是读背铭者,按李冶第一种读法,最合适的理解是:见金人背铭,以为有三者应缄其口;按李冶第二种读法,最合适的理解是:见各有背铭的三个金人(“有金人焉三”),而缄其口。显然第二种读法更好些。 比照太公金匮的金人铭,我们可以肯定,这种改读是正确的。 艺文类聚卷23引太公金匮曰:“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师尚父曰:舜之居民上,矜矜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之居民上,翼翼乎惧不敢息。又曰:吾闻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 太平御览卷459引太公金匮曰:“武王问师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复得闻乎?师尚父曰: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之居民上,翼翼乎惧不敢息。”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引太公金匮:“黄帝居人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