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99KB ,
资源ID:66726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726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梳理表.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梳理表.docx

1、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梳理表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梳理表姓名: 杜金英 单位: 南召中心校 任教年段:第一学段策略教学案例教师评析例如:“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举出吴老师教学中运用对话策略的相关教学案例教师点评出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抽取出其中的教学策略,评析吴老师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的效果。1、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吴老师轻松地走上讲台,面向大家:“你们出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学生们立刻争先巩后的举手回答,向老师报告自己的生日。吴老师微笑着和同学握手,并祝同学们生日快乐。小朋友的生日,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

2、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课题的引入轻松自然。吴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学生们的生日入手,很自然的引出课题。同时,也使学生们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吴老师的祝贺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心理准备。2、学生能听得懂的数学吴老师上的演示课是二年级的搭配的学问。在这一堂课上吴老师的“别着急,一会儿给你一个新的机会”,“踹一口气”, “再大声踹一口气”,“学会听讲,会有更大的进步”“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关键是过程”“真会欣赏人,我建议把掌声送给他”“掌声还不响起来,我看了都感动了”我最喜欢这句话“笑声过后要有思考”。她对学生热情的

3、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课上吴老师让学生自己动脑,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看懂的方法去设计上衣与下衣搭配的方法时,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一种搭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想出一种的、两种的六种的)请到讲台上,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你就会明白了”。最后一个展示的是一个有规律的、搭配方法全面的学生,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的学生,我们看到了原来这个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我在想,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一般是更多偏爱那些思路正确、灵敏的学

4、生,没想过让一点也不会的学生上讲台展示。而所谓“学困生”之所以“困”主要是不会听讲,我们为何不把他以展示的名义请到讲台上来,让他与我们一起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一起体验体验学会听讲的成功之乐。教是为学服务的。吴老师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每个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课中,吴老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在而远大的,她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尝试、探究、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3、学不太严格的数学在搭配的学问这节课中,本来

5、面包和汉堡包、馒头用书面语言应该是主食,牛奶和豆浆应该是流食。但是在上课时吴老师问“馒头和面包、汉堡包我们平常说它们是什么呀?”学生很自然的答道“吃的”,接着学生又把牛奶和豆浆归为“喝的”。吴老师就随机抓住课堂上形象生成的主食叫吃的,流食叫“喝的”,这样经典的随机生成,吴老师一下就抓住并让它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经典。这不比把主食与流食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要来的自然吗?还有在进行一种吃的和一种喝的任意搭配,总结搭配方法时,吴老师并没有亲自解说,总结,而是通过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法,让学生自己评价,最后很自然学生自己在它们的头脑中形成了系统的搭配方法。就这样吴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

6、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就像吴老师这样的课才是孩子们愿意听的课,只有孩子们愿听、愿学的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才是最具营养的课。4、学动手做的数学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要通过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来加以验证,也可以通过折一折等实验操作活动,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动手操作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由感知到表

7、象再到抽象的发展。5、学有趣的数学例如学习三角形分类,吴老师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甲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学生乙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沸腾起来。学生丙以此类推,胸有成竹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肯定吗?”吴老师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吴老师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高高举起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

8、形了。“数学是有趣的”这种感受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有趣的数学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学生们饱含兴趣的猜想中完成的。6、学有情感的数学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吴老师没有马上予以评判,而是让双方都派代表到讲台前来辩

9、论,摆出事实,拿出依据来驳倒对方。辩论开始了,正方把一个圆对折了一下问:“这样分是不是分成了两份?”反方回答:“是!”正方追问:“这其中的一份是不是二分之一?”反方说:“是!”正方得意地说:“那么这句话是正确的!”反方理直气壮地说:“这句话是不对的”接着反方反驳。反方把圆随随便便折了一下,问:“这样是不是分成了两份?”正方:“是!”反方声音提高了八度问:“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吗?”正方看着大小不等的两份,声音轻了许多:“不是”“那么这句话是错的!”正方哑口无言了。在激烈的辩论中,孩子们终于明白这个观点是不够严谨的。一般人认为数学知识是严谨的,抽象的。但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数学知识是鲜活的,是生动

10、的,是可以体验到的;而且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思维开阔,见解独特,个性品质得到了健康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目标判定不仅提出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而且提出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这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经验。而这一点,正是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7、学有数学思想的数学6种搭配方法的孩子大声把自己的方案念出来:短衣和短裤、短衣和长裤、短衣和裙子,(念到这儿时,老师让大家长出一口气:哎。大家都大笑。长衣和长裤

11、、长衣和短裤、长衣和裙子。(老师按次序把两件上衣贴在上面,三件下衣贴在下面,然后让学生连线搭配)吴老师问其他有遗漏搭配的学生,为什么会有遗漏或用时间很长也排不好呢?一件上衣同时搭三件下衣,让学生用“唰、唰”来读,读一个唰就是1个3,学生非常形象地体验到乘法原理。 接着让学生伸出三个手指头,对准黑板上的短衣往下“唰”下来,对准长衣往下“唰”下来,出现了两个3,学生马上说出23=6。接着老师又问,如果是4件上衣呢?(三四十二)8件上衣呢?(三八二十四)。接着,又让学生从下往上“唰”,出现了三个2,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搭配。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一句算理、一句概念(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只是学生自己

12、的儿童语言(乱了、漏了、全了)其实这笑声背后蕴藏着吴老师的别有用心,让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有序排列的思想。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谈话,学生水到渠成地悟出了原先的排列“乱”无序,要想搭配“全”,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配-板书:“序”。不是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这样做,很有创意,学生的体验也就更深刻。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完成了。8、学研究真问题的数学吴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内容时,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很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进入,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上课开始,吴老师将一把快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同学们面前,说:“有件事情想让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要加固一

13、个,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热闹起来,有的说将木条横着钉,有的说将木条竖着钉,有的说能不能将木条斜着钉。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吴老师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就能使这把即将散架的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咱们共同来研究三角形的知识,教师说话不多,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吴老师就是常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知识的内涵,并且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9、学会数学思维

14、的数学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时,吴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开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吴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从家带来的三角形纸片,大的、小的、直角的、锐角的,老师又没有见到,她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如: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

15、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无论大人或孩子都会对一些神奇的东西发生兴趣。尤其是小孩子对一些奇妙的东西就更喜欢接触和研究。爱迪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因此,我认为好奇心、奇妙感在学生进行探

16、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奇妙感、好奇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吴老师非常明白这一点,也做到了这一点!10、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搭配在讨论有几种搭配方式时,吴老师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这样避免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去乱讨论的假象,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搭配方法,此时出现了有3种、4种、5种、6种等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么到底有几种呢?吴老师:“这是北京学生用画的方法来代替文字,你能看懂吗?”学生回答:“能。”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指名学生画。吴老师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去找答案,最终觉得6种最“全”,那么对于这个“全”字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就是“不多也不少,正好”。这段高潮的掀起给我的触动很深,平时我们上课时,总是希望学生回答问题要标准化,简洁化,只有书本语言才是权威,此时我才感觉到原来让儿童说自己的话才是最真实的,才是真正的懂了。吴老师将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并总结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类,很客观的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真正做到了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