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 案 课程名称 针灸治疗 授课专业 针灸推拿 授课教师 教师职称 教学年限 教学部门 针灸教研室 使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2版 刘宝林二0 年 季学期( 年 月至 年 月)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授课章节 第 一 章 概论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授课学时2 教学目标1掌握:针灸治疗作用2熟悉:针灸治疗的概念教学重点 针灸治疗作用 教学难点针灸治疗作用 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时间分配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结合现实生活提问,增强学生对针灸治病认识和兴趣5讲授新课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一、针灸治疗的概念针灸治疗学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
2、论为指导,以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等规律,防治疾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临床学科。二、针灸治疗的作用(一)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经络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宜补虚通经;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络;经络气血逆乱者,或因于气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疼痛性病症,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二)扶正祛邪凡邪盛正气未衰者(新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
3、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祛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实现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除了正确施用补泻手法外,还应结合腧穴偏补偏泻的特性来考虑。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足三里等腧穴偏补,多在扶正时用;而水沟、曲泽、委中、十宣、十二井穴等腧穴偏泻,多在祛邪时用之。另外,大部分腧穴在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天枢等,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三)调和阴阳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当兼顾一
4、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宜滋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常呈现阳虚阴盛的阴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俱虚则滋阴补阳同施。68讲授PPT和教材案例教学法课堂小结结合典型病案,增强学生对针灸治病认识和兴趣5作业布置复习思考题:1简述针灸的治疗作用2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授课章节 第一章 概论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授课学时2 教学目标掌握:针灸选穴原则、配穴方法、教学重点针灸选穴原则 教学难点配穴方法 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时间分配复习旧课提问:针灸的治疗作用5导入新课
5、从中药处方引入针灸处方5讲授新课第四节针灸配穴处方一、选穴原则(一)近部近取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症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多用于治疗病变部位比较明显、比较局限的病证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二)远部远取远部远取即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穴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的病证。本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三)随证选穴随症选穴是针对某些全身或局部症状、或病因病机的取穴方法,即针对个别症状、证候,选取有效的穴位。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
6、提出来的。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一)按部配穴1局部配穴法局部配穴法是在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的局部取穴的方法。2上下配穴法 “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部位,“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部位。故上下配穴法是上、下部位腧穴综合应用或分别应用的方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很广,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上下并用等方法。3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在内经中称为“偶刺”。前指胸腹,属阴;后指腰背,属阳,故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本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前后配穴法包括俞募配穴法,但不局限于俞
7、募配穴法。4左右配穴法左右指身体的左侧和右侧。除任脉、督脉、带脉以外,经脉的循行有左右对称、左右交叉的特点,经络在生理状况下左右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一侧虚而不足,另一侧就显得实而有余;而一侧实而有余,另一侧就显得虚而不足。这就可以用左右配穴法来补虚泻实。左右配穴法既可以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的左右交叉取穴,也可以左右对称同取。多用于治疗头面疾患、内脏疾患5三部配穴法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的方法。(二)按经配穴1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它脏腑、经脉时,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法则,即可选取本脏腑、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2表里经配穴法
8、表里经配穴法是依据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的配穴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临床上常取相表里经的腧穴配合应用,即一般是某一脏腑、经脉有病,除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配以表里经有关的腧穴。但腑病单取其里经腧穴,或脏病单取其表经腧穴也属于表里经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是将互为表里两经的原穴与络穴相互配合的方法,又称主客配穴法。其方法是先取发病的本经原穴为主,再取与其相表里经的络穴为客。3同名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是在中医“同气相求”和十二经脉中同名阳经相连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应用的方法。4子母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是根据六脏六腑、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按照“虚则补其
9、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来进行的配穴方法。5交会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是根据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进行的配穴方法。当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通过或某一病证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按此法配穴。58讲授PPT和教材案例教学法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 2、学生提问5作业布置复习思考题1、完成针灸治疗实训教程中的选穴配方训练作业2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授课章节第一章 概论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授课学时2 教学目标1 掌握:特定穴的应用2 熟悉:处方的组成教学重点 特定穴的应用 教学难点特定穴的应用 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时间分配复习旧课检查完成针灸治疗实训教程中的选穴配方训练作业的情况并总结5导入新课从 特
10、定穴的概念导入5讲授新课三、处方的组成针灸处方的组成是选穴、配穴、针灸措施和补泻方法的有机结合。在针灸处方中,有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主穴、有起辅助治疗作用的辅穴(或称配穴)。所用每一个腧穴都要标明是一侧,还是双侧;是左侧,还是右侧。在刺灸方法上,是用针法,还是用灸法;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针法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等的不同;灸法也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灸器灸、药物灸等的区别。此外,对每个腧穴的针刺深浅、总体留针时间、刺血疗法的出血量等要求;艾炷灸的方法及壮数;电针的波型选择及穴位注射的药物剂量等,均应在针灸处方中有明确表述。在针灸处方中,上述符号应直接写在腧穴后面。例如
11、:太冲(泻法)、足三里(补法)、少商(点刺放血)、肾俞(温针灸)、神阙3(艾炷灸3壮)、三阴交(补法、艾条灸)、承山|(平补平泻、加拔罐)、阿是穴(三棱针刺血、拔罐)等。四、特定穴的应用(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1按五输穴主病对证选用难经六十八难进一步总结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主病范围。一般来说,在现代针灸临床上,井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昏迷等;荥穴多用于治身热病;输穴多用于治疗经脉病、各种疼痛症;阴经以输代原,阳经输穴治疗经脉经过的躯干、头面、五官疾病;经穴既治脏腑病,又治经脉病;合穴多用于治疗内脏病,主要是六腑病变。2子母补泻法(1)本经取穴法:病
12、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2)异经取穴法:病在某经,根据经脉的五行属性,就在其母经或子经上取穴。3因时而用难经七十四难说:“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4按时开穴主要用于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取穴、合日互用开穴。(二)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1原穴原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且为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原穴与三焦密切相关。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整个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十二经脉中,阳经有单独的原穴,阴经没有单独的原穴,而是以输代原。(1)治疗脏腑病变:灵枢九针
13、十二原:“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2)协助诊断疾病:由于五脏六腑的病气往往反应于十二原,故临床常用按压原穴的方法来协助诊断疾病。(3)原络配穴用:又称主客配穴,属表里配穴的一种。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相互配合运用。2络穴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络穴在表里经脉之间起着联络、纽带作用。络穴共有16个,除十二经脉各有1个络穴外,还另有任脉的鸠尾、督脉的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及胃之大络虚里(乳根)。(1)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络穴对表里两经有相互联络作用,即所谓“一络通二经”,故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2)原络配穴用:针灸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常常配合使用,治疗
14、表里两经的病变,这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代表。(三)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1俞穴俞穴即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夹脊第一侧线上,且分布与脏腑所在部位的高低有密切关系。(1)协助诊断疾病: (2)治疗脏腑病:五脏有病多取其背俞穴(3)治疗与五脏相应的五官九窍的病证:五脏背俞穴能主治五脏所主组织、器官的病证。(4)俞募配穴用:背俞穴与募穴相配,称为俞募配穴,属于前后配穴法的范畴。主治脏腑病变,既可单独选用,又可两穴配合使用。2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位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1)治疗脏腑病:募穴偏于治疗相
15、应脏腑的急性、疼痛性病证。特别是六腑有病,多取其募穴,这是“阳病引阴”理论的具体应用。(2)俞募配穴用:同前述。(3)协助诊断疾病:如果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有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一表现出来。(四)下合穴的临床应用下合穴是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大肠、小肠、三焦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下合穴均在下肢,为了区别,故用下合穴命名。具体来说,是大肠下合于足阳经之上巨虚,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之下巨虚,三焦下合于足太阳经之委阳,胃下合于本经的足三里,胆下合于本经的阳陵泉,膀胱下合于本经的委中。下合穴的临床应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合治内腑。”素问咳论篇也说:“治腑者,治其合。
16、”指出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病变,故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五)郄穴的临床应用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1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病证。2协助诊断郄穴在生理上为气血深聚之处,病理上也是脏腑、经脉病证的反应点。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以按压该经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六)八会穴的临床应用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绝骨)。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是分别主治其所主的有关病变。(七)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
17、八脉发生互通关系的八个腧穴。它们是列缺、后溪、公孙、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1既治奇经病,又治正经病八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广泛,不仅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肢躯干(包括内脏)、头面五官病变,也主治奇经八脉的有关病变,且为治疗各自相通奇经病证的首选腧穴。2八脉交会配穴用属于上下配穴法范畴。临床根据阴与阴配,阳与阳合的道理,将其分成四对。即列缺与照海相配,后溪与申脉相配,公孙现内关相配,足临泣与外关相配。歌诀云:公孙冲脉胸心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通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对八穴所通奇经八脉和配对后主治范围作了高度概括。3按时取穴
18、疗法用于古典时间治疗学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的开穴。(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的腧穴。历代医籍上记载了很多的将会穴,人体全身大约有100个。有的是在体表交会,有的则在体内贯通。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交会经脉及所属脏腑经脉的病变。63讲授PPT和教材案例教学法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 2、学生提问5作业布置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选穴原则?它主要包括哪些?请举例说明。2、什么是配穴方法?常用的有哪些?请举例说明。3、分别简述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2注:此教案按两节连堂或三节连堂为一次课书写,故“授课学时”应为2学时或3学时。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授课章节 第二章 急
19、症第一节 高热第三节 痉证第五节 脱证授课学时2 教学目标1掌握:高热、痉证、脱证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2.熟悉:高热、痉证、脱证的概念3.了解:高热、痉证、脱证的其他疗法教学重点高热、痉证、脱证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教学难点高热、痉证、脱证的辨证论治 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时间分配复习旧课提问1、什么是选穴原则?它主要包括哪些?请举例说明。2、什么是配穴方法?常用的有哪些?请举例说明。3、分别简述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5导入新课案例导入5讲授新课 第一节 高热一、诊断:高热(外感高热)二、诊断依据1主症:口腔体温39(或腋温39.5,肛温38.5)以上。腋温为41以上则为超高热。2. 伴症:口渴,
20、小便黄,热,脉洪数等外感证候特点3.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三、病因病机1.外感热邪外感风热之邪、外感疫毒热邪、外感暑热之邪邪卫分高热有汗,微恶风寒,咳嗽,流浊涕,头痛,咽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气分 高热面赤,大汗出,渴喜饮冷,尿黄,便结,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者营血分(逆传心包)高热夜甚,烦燥不安,或斑疹隐隐,吐血,衄血,便血,甚至神昏谵语,抽搐,舌红绛而干,脉细数者四、辨证论治解表-阳经经气主表-阳经穴-大椎 外关、合谷、曲池 毫针泻法泄热-放血-十二井穴:1、急重症 2、可放血 3、治营血分疾病-委中、曲泽、十宣清热解表。取手阳明经穴、十二井穴为主。配穴:热在(肺)卫分(太阳经)咽喉肿
21、痛加鱼际、尺泽-清热宣肺利咽 热在气分者(阳明经、少阳经)加-内庭、支沟-通腑泻热 ;热在营血分(逆传心包)者加中冲、神门、曲泽、委中、水沟-清营凉血 、醒脑开窍五、其他疗法1耳针法取耳尖、耳背静脉,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每次1min,每日1次。双耳交替使用。2刮痧法取脊柱两侧和背俞穴,或颈部,腋窝,胸胁部及肘窝,腘窝等处。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每日1次。3穴位注射取曲池、风门、足三里。选用柴胡注射液、银黄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每次取2穴,每穴注射1ml2ml。 第三节 痉证一、 诊断以四肢不自主抽动、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
22、,严重者可伴有昏迷为主症。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破伤风、癫痫、颅脑外伤、急性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抽搐,可参考本节治疗。抽搐病情危急,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可作为对症治疗的应急方法。痉证可单独发病,但并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较多。注意查明原因二、 病因病机风-肝主筋-肝风内动 实证-热极生风壮热,头痛,大汗出,渴欲冷饮,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洪数者 虚证- 血虚生风肢体搐动势缓,低热,心烦不宁,口干舌燥,精神疲乏,舌绛、苔少,脉细数者 三、辩证论治 熄风-平肝息风-太冲阳陵泉 止痉-水沟(印堂)-主穴(有时单用) 镇静安神、醒脑开窍 合谷太冲阳陵泉 筋缩大椎取督脉经穴、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23、配穴热毒壅盛者加高热穴气血虚弱者加膈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实证用泻法,虚证平补平泻。 第四节 脱证一、脱证诊断以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汗出淋漓,二便失禁或少尿,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甚则昏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或脉动紊乱等为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危急病症。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病症三、 病因病机各种原因-亡阳-阳气暴脱-阴阳互根阴阳俱脱-阴阳离决-急重症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失血性休克疾病后期元气亏损,脏腑功能衰竭。四、辨证论治 大补阳气以固脱-主穴: 神阙(隔盐灸)关元(艾炷灸) 涌泉百会休克醒脑开窍-素髎(人中)涌泉(灸)百会(灸)回阳固脱、苏厥救逆。取任脉、督脉经穴为主。重灸63讲授
24、PPT和教材案例教学法结合典型病案,增强学生对针灸治病认识和兴趣,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电教片视频教学,教学直观化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 2、学生提问5作业布置复习思考题:1如何诊断高热、痉证、脱证?2高热、痉证、脱证病因病机有哪些?3在临床上如何进行高热、痉证、脱证的辨证论治?2注:此教案按两节连堂或三节连堂为一次课书写,故“授课学时”应为2学时或3学时。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授课章节 第六节 剧痛证一、 心绞痛二、胃肠绞痛三、胆绞痛四、泌尿系绞痛授课学时2 教学目标1掌握:剧痛证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2.熟悉:剧痛的概念3.了解:剧痛证的其他疗
25、法教学重点 剧痛证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教学难点剧痛证的辨证论治 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时间分配复习旧课提问1、如何诊断高热、痉证、脱证?2、高热、痉证、脱证病因病机有哪些?3、在临床上如何进行高热、痉证、脱证的辨证论治?5导入新课案例导入5讲授新课 一、心绞痛(一) 诊断以突发胸闷、左胸心前区绞痛、心悸、气短、甚至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多在受寒、饮食、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发作。一般持续1min5min。 (二)病因病机气滞血瘀-闭阻-情绪 、劳累-高血压 痰湿闭阻-闭阻-饮食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寒邪凝滞-收引-受凉(三)辨证论治痛-疏通经络-与心有关经络 -手厥阴经心包经:内关 郄门 -手少
26、阴经心经 阴郄 行气活血化痰:太冲、膈俞;中脘、丰隆 。 痛-温通-灸神阙、关元俞募配穴-巨阙+心俞膻中+厥阴俞特效穴-至阳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消心痛等、速效救心丸等通阳行气、活血止痛。取手厥阴经穴、相应募穴为主。二、胃肠绞痛(一)诊断以突然发作 阵发性胃痛、腹痛发作间隙缺乏异常体征。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胃溃疡、胃癌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胃肠道疾患引起的胃肠绞痛 -常见急腹症 (二) 病因病机痛-不通-气机阻滞 -肝气郁结 -饮食积滞痛-痉挛-寒主收引-寒邪直中脏腑检查确诊或排除手术指征后治疗,否则易掩盖症状和误诊。(三)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止痛:中脘 内关 足三里 天枢(大肠 俞、上巨虚) 郄穴-
27、梁丘 配穴:饮食积滞者加梁门、公孙。寒客肠胃者加灸神阙、关元。肝气郁结太冲阳陵泉、筋缩。消食化滞、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取足阳明经穴、相应募穴、郄穴为主。(三) 常规针刺,泻法、强刺激,症状缓解为止;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四) 其他疗法1.热熨法将食盐和吴茱萸混合炒热,装入布袋中,热熨脘腹部、至脘腹疼痛消失为止。此法尤适用于小儿。隔盐灸神阙2.穴位注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内关。每次选13穴,用阿托品注射液或654-2注射液,每穴0.5ml1ml。三 胆绞痛 (一)诊断 以突发性右上腹剧痛、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痛处拒按,并向右肩背部放射为主症。(病位在胆)现代医学的胆
28、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等引起的胆绞痛-常见的急腹症 胆囊炎、胆管炎-肝胆湿热胆石症、胆道蛔虫-肝胆湿热成石胆囊管或胆总管的暂时性梗阻-并发胆道感染-寒战、发热、黄疸。 -胆绞痛发作首先B超确诊后治疗,排除手术指征。否则掩盖症状,误诊。 (三)辨证论治病位在胆-近部取穴:中脘 日月 胆俞远部取穴:太冲(侠溪)阳陵泉对症取穴:胆囊穴 对因取穴:肝胆湿热者加三阴交、 阴陵泉 胆结石:西医扩张胆管 蛔虫妄动者加百虫窝、迎香透四白西药口服或静脉滴注清肝利胆、行气止痛。取足少阳经穴、相应募穴、背俞穴为主。(四)其他疗法1.穴位注射取右上腹部的压痛点、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用654-2注射液,每穴注入0.5ml1ml,每日1次。 四、泌尿系绞痛(一)诊断以突发性腰部剧烈绞痛,牵引小腹,并向前阴、会阴、大腿内侧放射;或小便时尿液突然中断,尿道涩痛,血尿,肾区有叩击痛为主症。痛剧而久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则昏厥。输尿管结石和肾结石经尿常规和B超检查,可确诊,其中尿常规中“红细胞+”即提示有意义。 (三)辨证论治病位在肾-近部取穴:中极京门肾俞膀胱俞-俞募配穴 远部取穴:三阴交 对症取穴:对因取穴:湿热者加三阴交、 阴陵泉 结石:西药和排石药、激光排石等肾盂、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或管腔的急性部分梗阻 下焦湿热者清热利湿、排石止痛;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