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22.82KB ,
资源ID:66288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288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临泉县历史沿革知识交流.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临泉县历史沿革知识交流.docx

1、安徽临泉县历史沿革知识交流安徽临泉县历史沿革阜阳临泉县历史沿革临泉,古称沈地。西周初,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封聃季载于沈地,建立了沈子国。公元前506年,沈为蔡国所灭,后楚国又灭蔡国,此处即属于楚,为楚国平舆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6郡,310余县,我县当时被设为平舆县。西汉时我县仍为平舆县,并在今同城镇设同阳县东汉时仍为平舆县,同阳县改为同阳候国,封阴庆为同阳候。属汝南郡。两晋时期平舆、同阳两县仍并存。南北朝时,此处为南北战争要冲,平舆、同阳两县先后废止。隋朝时实行州、县制。公元583年开始设沈丘县,复设同阳县。先后属沈州和颍州。唐朝时,公元618年在县境东南增设高塘县,6年后

2、又废,公元627年,沈丘、同阳两县废。公元706年,重设沈丘县。属颍州。宋朝时,沈丘县属顺昌府。元朝时,沈丘县属颍州行省。姜寨、同城、瓦店属河南行省。元朝末年,沈丘城中百姓北逃,城空而废。明朝初年,废沈丘县,降为沈丘镇,属凤阳府颍州。西部姜寨、瓦店,同城属汝宁府。公元1497年,在距今临泉县城西北30里的乳香台(今沈丘县老城)复设沈丘县。清朝建立不久,沈丘镇属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公元1667年安徽省正式成立,沈丘镇属安徽阜阳县。1935年正式成立临泉县,因县城滨临泉河而得名。驻地在沈丘集。1947年10月临泉解放,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先后在临泉境内设临泉市、临泉县、泉阳县和泉南县。

3、1949年2月又同归为临泉县。临泉风俗民情 临泉县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和劳动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在近现代革命战争中,我们的先辈为我争自由、求解放,也生活和战斗在这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老丘堆 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

4、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现在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费子街遗址 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高出河床3米,长300米,宽150米,周围环水,中间有河流冲击形成的一条大沟。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 岗上遗址 在黄岭集东北1千米处的岗上村头。长800米,宽200米,高3米。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暴露出有烧土层和遗迹层。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陶罐、獐牙、鹿角等大量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在上术三处遗址出土的文物

5、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但是没有发现青铜器,表明当时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会时期,还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捕鱼用的网坠、狩猎用的箭头,则表明渔猎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只有在氏族社会的晚期才能出现,说明母系氏族公社会已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社会的分工大致是:农业生产、渔猎为男子所担任;制陶、饲养家畜、纺织缝纫是女子的事情;年老的人负责指导、传授经验,并做些轻便事务;孩子们从事辅助性劳动。全体氏族成员人人都要劳动,产品显然掌握在父系家长手中,但仍为氏族成员所共享,还没有产生剥削和私有制。 沈子国古城 在县城西500米处的古城子。这里北依泉河,南临流鞍,地垫很高,瓦砾遍地

6、,地下文物埋藏丰富,城郭规模宏伟,轮廓清晰,确有一派古城堡的气象。 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聃季载被封于沈地,在此建立了沈子国,其后,聃季载的子孙们在此繁衍生息。 鲷阳古郡 在鲷城镇北郊,因面临鲷水之阳而得名。这里地垫很高,陶片瓦砾俯拾皆是,城池规模清晰。在此出土有大量的古代文物,如陶壶,陶鼎、铜镜、石馨及战国时楚国的黄金货币呈郢(YIUG影)爱(YUAN员)等。 鲷阳早在两汉、魏、晋时就曾两次设郡。一次在南朝封宋永初元年(420年)元月,刘裕废东晋称帝,改国号宋,将新蔡郡设在鲷阳。30年后,又将郡移至汝南。另一次在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废宋,改号齐,将新蔡郡改为北新蔡

7、郡,仍设在鲷阳。 毕卓墓 在鲷城镇1千米处,高4米,周长80余米,宏伟威严。墓内分为正室、后室、西室、东室。全为青砖结构,墓砖上刻有鸟花纹。毕卓为晋朝鲷阳人,曾任吏部郎。因嗜洒如命,醉盗领家酿酒而传笑古今。1958年,当地群众掘墓取砖,曾挖出大量五铢铜钱和一只洒壶,及一“吉士夫人”的砖刻。 银杏树 在县城西古迹子处。银杏树、古城子、老丘堆并称为临泉三大古迹。树高30余米,胸围8米。九棱十八丫、本十二枝杈,已有两千多年的树龄,至今仍枝叶繁茂,挺拔苍劲,银果累累。突出地面的根部,自然形成的各种造型,如雄狮巨龙,如跃虎奔马,千姿百态,任凭想象。其中,在一根木上可见一清晰的马蹄印,附近根木上又有一个脚

8、印。传说,为明未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闯王攻打北京时,在此倚树稍息留下的。 据林业工作者考证,离城市这么近,又这么大,这么古的银杏树,为全国第一。此树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树木。 老枸桔树 在鲷城镇古鲷阳城遗址处。相传为元朝未年大将察罕铁木尔在鲷阳城建花园时所植,至今已有660余年的历史。 其树虽然不大,但经年已久。高3米多,上部主干老死之后再抽新干,新干死后又发新干,如今五代树干残枝历历在目,可见其古老之甚。而今所发新枝,仍绿叶茵茵,并结果数枚。每年都有众多慕名者来此观赏一番。 育才阁 在长官集中心的涎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张蕴华于1929年任长官小学校长时所建。当时,他组织有学生会、穷人会、夜校等,提

9、出“扒庙宇,打神像,兴学堂”的口号,带领学生、教师和穷人先后扒掉7座庙宇,建成育才阁后,他在大门上写一别对联:“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在二门上写一副对联:“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育才阁有上、中、下三层,共16间。第一、二层为教室,第三层仅一间,仿意大利式建筑。从整体看,既美观而又严整,既朴实而又和谐。 长官清真寺 在长官集南首。建于明代万历(1573)年间,已有420余年历史,当时作为长官店回民礼拜场所。大门楼悬挂一横匾,上书“古清真寺”;二门楼横匾“率由理门”;北讲堂匾额“主敬存诚”;大殿明柱上有对联:“认真主无影形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远唯一理在心”。198

10、3年县政府拔专款又重修大殿6间,南讲堂6间,北讲堂5间及大门楼和二门楼,使清真寺面貌焕然一新。 魏野畴烈士陵园 坐落在老集东首界南河东岸。魏野畴原为中共皖北特委书记,1928年4月9日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阜阳“四九”起义。但由于准备工作不成熟,起义归于失败。魏野畴率部撤离阜阳,星夜兼程向西南转移,途经老集时被敌人杀害于界雕南河边。 1988年,县政府辟地在魏野畴牲处建造陵园。陵园分两部分,前面为陵园风景区,遍植松柏、花圊。后面为烈士墓地,墓前立有墓碑。陵园大门两帝旁有“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光照后人”的对联。 刘邓合纪念碑 在韦寨中学校园内。1947年8月间,刘

11、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序幕。在大别出实施战略再展开期间,刘伯承司令员率领的后方指挥所于12月转出大别出,来到临泉的韩老家。1948年2月24日,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前方指挥所自大别出转出,来到韦寨,与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分别75天后胜利会合。1991年县政府拨款在此立碑纪念。 游磻溪姜太公庙 据载,姜太公隐钓渭滨,遇周文王,虎变天下。从此姜太公钓鱼处便成圣地,历代立庙建观,供奉姜太公。儒道释三教门面人物也鱼贯而入,沾太公圣光。今已蔚然大观。 姜太公庙位于秦岭以北、渭河以南的一条磻溪大峡谷内,峡谷三面屏山,一面临水,形如簸箕,固又称箕谷。三国诸葛亮兵出

12、岐山伐魏,所谓“驻兵箕谷”,即此地也。远望景区,层峦叠嶂,奇峰穿云,林海无际,尽如黛泼。 越过山门,进入前院,迎面便见一尊巨大的汉白玉姜太公雕像,目光炯炯,威仪万端,似透人间万象。两边分列以汉留侯张良为主配的姜太公的十大配享雕像,其中还有孙武、吴起、诸葛亮、李靖等。此典缘自唐朝。斯时唐朝皇帝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择取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军事家配享姜太公。景区在此复制唐典,以此增壮姜太公的王者气象。姜太公大殿内还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在姜太公主塑像的右侧立一三国人物关羽的塑像。关羽曾是国人一度尊奉的“忠义神武大帝”,与“武成王”姜太公齐名。一王一帝,同为至尊,今供一殿,孰君孰臣?孰尊孰卑?景区做此

13、构设,显然意味姜太公胜关羽一筹。 踏沙南行约里许,就到了主景区,这里就是姜太公钓鱼和周文王访贤的地方。东岸石壁上刻有“姜太公钓鱼台”六个大字,石壁上方平台上建有一亭,亭内立一尊姜太公垂钓雕像。站在钓鱼台,放眼望去,怪石屹屹,清涧粼粼,古柏森森,云雾袅袅,栈道悬空,彩虹飞架,瀑布水帘飞流激石,红宇碧阁隐约青林。置身此景,万般杳然尘外。涧深处,有一清泉,恐怕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的“滋泉”了。泉水来自上游悬流,由于此处低洼而宽阔,水流至此便静不欲流,遂成渊渚。临渊而观,泉底可见绿苔白沙,游鱼嬉戏;青丝白发,如镜可鉴。泉边有一块青灰色、四米见方的花岗岩巨石,据传就是当年姜太公钓鱼所坐过

14、的石块。石块近水一边有两条长约二尺、宽约四寸的光滑的小圆槽,恰像双膝长久跪磨的印痕。据说这是姜太公在此十年垂钓时磨下的膝印,因此当地人又称为“跪石”。“跪石”因是姜太公垂钓的实物见证,所以是姜太公庙景区的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点,因此凡来游览的游客,必看“跪石”,不看“跪石”算是白来了。我国古今许多名人在“跪石”前留下了大量的感言。如明代杨启凤诗:“磻石亭亭水际头,当年曾此把鱼钩。波声震撼山灵动,千载鹰扬竟未休。”再如明代许仲琳诗:“闲居渭水垂钓竿,只等风云际会缘,八十才逢明圣主,方立周朝八百年。”又如清代许荪荃诗:“避世寻常甘钓渭,向年八十独兴周。行人不忘飞熊梦,每过磻溪忆壮猷。”留诗最多的要数

15、北宋苏东坡了,比较著名的是:“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这些诗文,都对姜太公的事业、功绩、智慧给予了高度赞扬,流露出对姜太公的崇高景仰。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在这里留下了种种神奇的传说,尤以“钓璜”最为著名。说是姜太公钓一鲤鱼,剖腹得一璜,璜乃玉也。玉璜中刻有姜太公后半生经历的预言。这件事古籍多有记载。如宋书符瑞志云:“吕尚钓得玉璜,其文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洛钤报在齐。”括地志亦云:“姜太公钓渭,鱼腹有璜,文曰:周受命吕佐。”姜太公后来果然被周文王姬昌聘为秉钓之臣,撰写出了博大精深的兵书六韬,辅助姬昌父子灭了殷商,建立了西周,被封到齐国为君侯。据说姜太公阅过璜文后,顺

16、手把它放在一片沙滩上,谁知玉璜脱手便长,一下大的长、宽、高各有三丈多,重达四百多吨,上大下小,形如莲座。这块玉璜现仍屹立在磻溪河床中部,就是一块大石头,与钓鱼台紧邻,后人把这块石头名之曰“钓璜灵矶”。据说凡求子女者,只要往这块石头上扔一小石子,便可遂愿。清代乾隆时期,宝鸡知县徐文博在这块石头上书写了“孕璜遗璞”四个大字,寓意杰出人才往往流落在荒野,人君应像周文王那样慧眼识才。这块石头至今已成为宝鸡著名的八景之一。 在磻溪河西岸的一座小山顶上,有一长约三丈,宽约一丈的石台,站在台上看兹泉和钓鱼台,一览无遮。据说这座石台是当年周文王为寻访姜太公所筑。原来周文王得知姜太公在磻溪钓鱼后,曾几次来访,都

17、由于此处石壁深高,幽篁邃密而不得,情急之下,让人筑台以望远,这才发现了姜太公,于是即刻前往拜贤,二圣合德,终成大业。后人为了纪念这件盛事,将此台称之为“望贤台”。人们在台上为周文王塑了一尊雕像,一副情深意切的神态,望着钓鱼台方向,刻画出周文王为国屈尊求贤的博大胸怀。 位于钓鱼台西南向山坡处,有座三间大殿,殿前四株巨柏,如四座天蓬等距排列,门前柱上书有一联:斩将封神功贯古今神第一,兴周诛纣才兼文武世无双。这就是姜太公庙。这确是块风水宝地:崇山作背,清溪于前。峰峦林海,平湖波澜,白云苍狗,一揽于怀;远听松涛,近闻清泉。这座庙新唐书明文记载为唐太宗所建。文曰:“贞观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庙。

18、”殿前四株巨柏据考证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树龄,与建庙时间吻合,可见也是当时所植。自唐太宗立庙起,历代皇帝对姜太公的追封逐步升级。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下令“两京及天下诸洲各置太公庙一所”。上元元年,唐肃宗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加谥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元朝皇帝则把姜太公庙直接建在枢密院,定期祭祀。姜太公在民间的根植更是远远超过官方,有记载说,凡有炊烟处,就有太公庙。至今民间有不知三皇五帝、周公孔孟、秦皇汉武者,没有不知姜太公大名的。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三教九流都曾有过时褒时贬的遭遇,只有姜太公穿越千年历史时空,一路颂歌,即使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革”时期,姜太公这个中国第一神也没有谁动他一根毫毛。 游罢姜太公庙,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姜太公把自己的后路铺得真好!许多历史人物生前轰轰烈烈,壮丽辉煌,称颂一时,盖棺便遭诟病,都是没把后路弄好。由此看来,人生在世,做事是不能只图一时的,要存后来之心,谋好后路才是大智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