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49.92KB ,
资源ID:66143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6143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开发区二十年.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开发区二十年.docx

1、开发区二十年广州开发区二十年畅想曲朱秉衡口述,沈奎、周成就记录整理自 序广州开发区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作为这个历史全程的亲历者之一,我感触良多。人生没有多少个二十年,我把生命中最重要、最精华的二十年奉献给了开发区这项事业,我对开发区的草木春秋、人物风华都有着难离难弃的深厚感情。回首过去二十年来的人与事、创业的艰辛与喜悦,盘点开发区的收获,感悟开发区的成功之道与挫折之训,于历史,是一个交待;分析当下的风云变幻,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与挑战,思考未来变革创新之路,于现实,是一种责任。回眸二十年来亲历,点点滴滴,桩桩事件,种种感悟,在我的心灵深处闪烁。一杯清茶,三几同志,他问我答,犹如共同谱录一组回忆的

2、交响畅想曲,虽是已经逝去的余音,还是值得把它记录整理成文,愿与所有热爱或关注开发区的人分享。一、成立筹备领导小组1984年4月,广州市委决定开始建设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月24日成立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建领导小组。小组由7名成员组成,时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的朱森林任组长,而当时负责组织开发区论证工作的是市委研究室,时任市委政研室主任的缪恩禄出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小组的四个成员分别是:时任市外经委副主任的过沛南,时任市冶金局局长黄瑞源,时任市建委副主任董明训,时任市商委委员胡大任。后来增加了副市长石安海任副组长,这七个人组成了开发区筹建领导小组。为配合领导小组工作,调进了两个工作人员,一个是领导小组

3、办公室主任,由时任市旅游局副局长、东方宾馆总经理杨献庭担任;另一个是时任市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县级干事的我。二、第一次筹备会议为什么会点我呢,纯粹事出偶然。在之前,我受处长的指派,到广州立德粉厂、龙门县去蹲点。这两个地方实际上是朱森林同志的挂钩联系单位,办公厅指派我前往,作些专项调查,定期撰写情况报告给森林同志参阅。当我结束蹲点工作返回市委办公厅报到,恰好当天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朱森林办公室召开。因一同开展蹲点工作,朱森林对我有所了解。朱森林办公室来电话,通知我前往其办公室,担任会议记录。我由此机缘巧合参加了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从此,成了领导小组的常任秘书,负责小组的日常工作

4、。首次会议的时间大概是1984年的4月底、5月初,当天出席会议的就是9个人后来有人戏称为开发区建区的“9条汉子”,因为清一色是男人。当时参加会议的成员,都不清楚开会的内容是什么,更不清楚开发区是什么。朱森林在会上表示,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要建设开发区,市编办已经成立了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要离开原工作单位,到筹备领导小组上班,开展开发区的筹备工作。当时就决定了几件事情:一是要确定筹备组办公的地方,赶快亮出招牌;二是起草一批文件,例如规划等,需要呈请中央正式批准;三是要进行开发区区址的选点。当时对开发区的设立,中央的文件提法非常简单,实质上只出了个题目。经济特区的举办已经有几年,象深圳、珠

5、海、蛇口工业区等都已经初具规模,84年春节后中央召开了14个沿海城市的座谈会,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提出要参照经济特区的经验,继续对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沿海港口城市,选择一块地方,按照经济特区的政策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会议纪要”也就成了开发区的“出生纸”。会议之后,14个沿海开放城市就根据会议精神,组织班子进行研究,应当怎样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三、第一个办公地点当时选定了东方宾馆副楼的一个会议室1262房作为筹备领导小组的第一处办公地点,面积100平方米左右。为什么会选择在东方宾馆设立办公室呢?因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献庭原来是东方宾馆的总经理,通过他租用的。也因为他曾经是东方

6、宾馆的总经理,在那里办公方便,可以沾点光。办公室的招牌是由我用仿宋体手书:“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尺宽四方的白纸,底下用蓝色墨水写了一行英文:“Guangzhou Economic & Technologic Development District”。当时对“区”的英文单词用的是“District”,广州开发区的简称就是“GETDD” ,后来也根据这一缩写由我设计了开发区的第一个标志。在挂这一招牌的时候,我还是有档案意识的,特意让人给我照了一张挂招牌的照片。一年以后,有一个学英语专业的人士告诉我,用“District”翻译广州开发区的“区”是错的,准确的用词应该是“Zone

7、”,“District”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的意思,是一个大的区域,比如哥伦比亚特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象广州开发区这种经济功能区域,应当翻译为“Zone”,即园区的意思。但那时候,“GETDD”已经在全世界范围使用了,于是我说,不改了,将错就错吧,况且也错不到哪里去,将来说不定开发区真的发展成为足够大的“District”。至今,全国的开发区中,仍只有广州开发区是用“District”,其他都用“Zone”。这是我的过错,因为我在翻汉英字典查“区域”一词的时候,“District”比“Zone”早出现,没有详细看两者的区别,想当然用了这个词。四、第一笔开办费广州开发区的初始资金或者说初始开办费

8、是多少呢?就2万元人民币。当时为解决筹备小组的办公经费问题,筹备小组组长朱森林以市委副书记的名义向市财局写一张条子,要求给筹备领导小组划拨办公经费1万元。80年代万元户已经算是很富裕了,1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1万元对于开发区的筹备工作而言,显然太寒酸。后来,在我的请求下,朱森林又很大方地在“一万元”的“一”字上添了一横,便成了“二万元”。我就凭着这张条子到市财局要了两万元,作为筹备小组的运作经费。经费取回来之后,求市委办公厅行政处代管,凭我批的条子报销。开发区第一笔的经费就是这两万元。至于向银行借贷、国家的开发贷款,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开发区财政可支配财力一年40多亿元,20年间,从2万元

9、到40多亿,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奇迹。五、第一批财产和第一笔开支开发区购置的第一批财产,是10张办公桌,每张单价是37元,劣质木头做的,俗称“一头沉”的办公桌,开发区的第一笔开支是370元。当时小组只有9个人,为什么买了10张呢?因为想预多一张给后来者用。当时租了几辆三轮车,将这些桌子拉到东方宾馆,但是东方宾馆门卫死活不让我搬进去。当时东方宾馆是广州市最高级的宾馆,也是唯一的一家星级宾馆,是接待外宾的涉外酒店。门卫说,这样的桌子竟然敢拉进东方宾馆?不让进。后来只好又找杨献庭,才顺利的将10张桌子拉进东方宾馆,搬到1262房,顺着窗户边就摆开了。除了朱森林只是挂领导小组组长一职,主要的职务

10、是市委副书记,他没有到这边办公,杨献庭在东方宾馆本来有独立的办公室,也没有要我们的办公桌,其他7位成员就集中在一个房间办公了。开发区就是这么开张的。六、第一张名片和第10个人开发区创造过好多的第一。比如在广州市,第一个印制并使用名片的,是广州开发区。当时国内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名片是什么,开发区既然是要面对外商的,是涉外的,与外商、港商见面给一张名片,觉得挺好的,所以,我们也要印名片。广州公务员第一个用名片的,开发区筹备小组是第一个。当时我依样画葫芦,按照见过的名片的形式、大小,写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某某某,加上标志“GETDD”,就这样设计了开发区历史上第一张名片。名片画好之

11、后,要找地方印刷。当时广州没有印名片的地方,印刷厂还是铅字排版油印。就想办法找印刷厂,印刷厂归谁管呢?找广州市轻工局,因为印刷厂都是轻工局管的。我找到轻工局的黎局长,表明需要印刷所画的名片。局长也看不懂这是什么东西,他就说,让生产业务处负责人为你办。马上找了生产业务处负责人余琪春。刚好他在,如果当时是其他人在,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人后来到开发区工作了,也就不会在开发区的历史上有余琪春的名字了。他后来成了开发区第一任的行政处处长、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余琪春来之后,局长对他说,市委需要印这个东西,你帮帮小朱。余琪春要我和他一起骑单车到位于西关的印刷厂,厂长表示,这个东西可以印,不过就是麻烦一点,既然是

12、市委要的,可以给你印。印9个人的名片,每人一盒两百张,需要重新刻字模才能印,一个星期才能交货。一个星期后,是余琪春骑着单车,用一个小布袋装着九盒名片,到东方宾馆找我,交货。名片印刷效果不错,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当时那些名片了。如果能找到一张,那可是开发区的文物!交货之后,余琪春留下来聊天,他问我:开发区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筹备小组规格这么高,市委副书记是组长,那些局长只能当成员,你这个机构到底是一个什么机构?我向他吹牛:市里要划一块地方,建设开发区,实际是广州的经济特区,这个区将来都是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把开发区的前景描绘了一番。他突然冒出一句:你这里收不收人?我也来干,怎么样?我当时一口就回

13、答:当然收啦。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天天都忙得不得了。你愿意来,当然好啦!他说:我是认真的,什么时候能来上班?我说:你明天就来!这样,除了筹备小组的九条大汉,第十个工作人员是余琪春。第10张办公桌刚好给他用。他来了以后,就当我的助手,帮我处理一些日常的工作。他年纪比我大,比较稳重,所以什么行政、财务、后勤事务就交给他负责。到12月份成立管理委员会的时候,他成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管行政一直管到退休。说老实话,是印名片这件事“成全”了他。七、选址与规划84年的5月份到6月份,筹备领导小组的工作主要是为开发区选址。当时搞选址、规划的,找了广州规划设计院,还请了上海规划设计院和四川的规划专家,还请

14、了香港的测量师,总共就是四个单位:广州、上海、四川、香港的专家来协助我们选点和编制区域规划。选址规划最后拿出来讨论的有三个方案:第一个选址是番禺大石那一带,现在的广州大学城一带。第二个选址是现在的珠江新城往东到员村地区。现在的珠江新城,当时还是一片郊外,员村有一个旧的工业区。当时为什么放弃了番禺呢?因为番禺是水网地带,交通很不方便,没桥没路,交通要靠渡船,尽管那块地非常好,但是短期内交通没办法解决,就放弃了。珠江新城到员村那一带为什么又放弃了呢。地方本来也很好,如划进去,现成有一批工业企业,有基础。放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离市区太近,不好。另一个原因是,员村工业区的企业多数是大跃进的时候建设的,

15、起点低,污染大,公共设施水平不高,光是改造老企业、改造公共设施就够伤脑筋的,只好放弃。第三个选址就是后来开发区西区这块“金三角”了。在黄埔区的东部。大家觉得这个地方好,好在哪里呢?第一,这里有一个码头,黄埔新港,深水港,是码头区,便于对外交通运输;第二,离广州有适当的距离;第三,人烟比较稀少,人口迁移等等任务相对没有那么重。选点定了以后,就草拟区域规划方案,当时提出了3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57平方公里。从现在东区南岗桥为东面边界,一直往西到标致汽车厂,把文冲船厂、黄埔新、老港和大沙地等地区都包括进去,总共是57平方公里区域。但这个方案涉及面积太大,很快被否决了。第二个方案是33平方公里,也是以

16、南岗桥为界,一直到文冲船厂。按这个方案,文冲船厂认定是已经划进开发区了。当时是比较认真的讨论了这个方案。最后,是谷牧同志来确定的,他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沿海开放工作,最后定的是9.6平方公里。当时为什么这么定呢,是这么一个理由: 这个区域必须要相对封闭,易于监管。他说,33平方公里、57平方公里这两个方案都没法封闭,没法监管。这么多人、这么多企业在里面,怎么监管呢?西区三角区一边是珠江,一边是东江,一边是横滘河,刚好是一个自然隔绝的地方,只有一条横滘河桥通,桥一卡住,就全封闭了,易于监管,相对隔绝。当然也考虑了其他因素,有新港码头在里面;只有西基村和秀丽农场有一点居住人口,搬迁工作量不大,

17、拆迁容易。当时定这个方案的时候,是谷牧同志、朱森林同志,许士杰同志和开发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同志,站在横滘河桥桥头上定的。我在场。把一个地图铺开,谷牧说:就定这个岛吧!这块地方地图上标示不到7平方公里,好像是6.89。面积太小,最后就加了一个大蚝洲岛,这个岛是1.8平方公里。就这样,开发区9.6平方公里就定下来,就按照这个起草规划可行性报告。这个报告应该是9月份或10月份正式通过市委、省委报到国务院。北京批回来大概就是12月初,这就正式揭开了开发区建设的序幕,开发区建区筹备工作基本结束。说干就干。实际上,5、6月份选址定点的时候,已经开始吹沙填土了。当时吹沙填土主要是两个单位去运作,一个是航道

18、疏浚局,它有疏浚能力,就全部委托给它,沿着珠江铺开吹沙填土;开发区有进出口权,当时进口了200台翻斗车,租赁给当地农民做挖山填土工程。工程只能委托农民做,由此开始了土方工程给当地农民做的先例。这也是开发区为当地农民创造的第一次就业机会。也是当地一些农民在开发区掘的第一桶金,现在黄埔区的一些民营企业家,有的就是那时为开发区运沙石起家的。等到国务院批复下来,到12月份奠基,我们已吹出了2、3平方公里的土地了。当时开发区只有一条两车道的夏港路,通往新港码头。吹沙填土工程搞了一年,当时道路两旁管网交错,众多硕大水管将泥沙从东江里浩浩荡荡地泵到岸上来,东江前后4公里范围内河段的泥沙全部抽到岸上来。另一边

19、是,200多台斗车把北面山岗的泥土运到开发区填埋,一片尘土飞扬,北部的几个山岗全部推平。当时开发区的人上班都只能穿着水靴。全区6平方公里平均填高了两米多。可以说,开发区西区的土地,整个是人工填出来的。八、第一个招商会开发区还没有正式奠基,但我们已开始着手招商。1984年9月,广州市组成空前阵容的经贸代表团,率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先,前往香港开招商会,主题是“洽谈、交友、调查、做生意”,开发区随团出访,这是开发区第一个出访的团,团长是朱森林,唯一的一个参团代表就是我。由于开发区是新鲜事物,引起了港商极大的兴趣,众多的客商前来洽谈,招商会场广播叫人喊的几乎都是广州开发区朱秉衡先生,开发区第一次赴港

20、招商签订的第一批项目有7个,全部是港资项目,都是我草签的项目协议。开发区历史上第一个签约的外资公司是香港唐石毅先生的南海洋行,是一个综合项目,包括石油生产、加工、销售等。作为外资项目第一个动工的就是南海洋行投资的,现在位于开发大道与志城大道交界处的云海加油站,是开发区引进的第一个外资项目。九、开发区的奠基典礼1984年12月28日举行开发区奠基典礼。那天北风呼呼,很冷,我们当时请了三千宾客来参加,包括广州市副处以上干部。还有很多境外的主要是香港的来宾。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叶选平同志也出席了,主礼嘉宾,执铲培土奠基。为了搞奠基,做了一块奠基石,就是现在立在管委会门前的那块,当时是文冲船厂借调来协助工

21、作的叶明负责去做的。他跑去银河公墓,求刻墓碑的工匠刻的碑文。碑刻好后,连夜搬到现场。当时吹沙填土刚完成,水还没有流干,底下还是浮动的,临时拉了一些石粉铺在上面,垫出一块50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用竹木搭了一个牌楼,找了一串当时最长的几百万头的鞭炮,接起来有30多米长,准备点炮用。我是现场总指挥。首长讲完话,领导讲完话,奠完基,就点炮。谁负责点炮呢?就是后来任区国资公司副总的孟宪康。由于那天北风太大,一点,多头着火,鞭炮都蹦起来了,很多地方被拦腰点着,五六个头同时爆,非常火爆,横的竖的,把首长们蹦得一个个象在跳舞狂欢。那时候缪恩禄就大喊:小朱!你搞什么名堂!赶快灭掉,赶快灭掉!我说,怎么灭啊?天

22、气太冷了,奠基后,人们匆匆散去。那块碑石随便铲了一点土,很浅地埋在那里。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我去找那块石碑,到那一看,傻眼了,没了!那么重的石碑是不会有人偷的,但是就是不见了。实际上,它是沉下去了,因为地底下还是淤泥和浮沙,石碑一个晚上就沉到地下去,而且顺着流沙漂走了。两个月以后,那里建厂房,挖地基的时候,在离原来奠基点大概有几十米外的地方把它挖上来了,负责工程的龙义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找到了。我说,好,找到就好,这是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你要保管好。他说,要保管,放哪里保管呢?我说,搬到我办公室来。我把它放在我的办公桌底下,当垫脚石。三年以后,87年,管委会大楼建好了,我才叫人把那块石头搬到管委会大楼

23、前面的草坪里竖起来。它可是开发区历史开端的见证物。十、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与海员俱乐部自从吹沙填土吹响了建设的号角以后,开发区的办公地点从东方宾馆搬到开发区来了,东方宾馆1262室变为开发区驻市区办事处。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滩,只有新港码头有点建筑物,新港旁边有一个海员俱乐部,作为码头的配套设施,供那些外国海员搞点娱乐活动。建成后一直空置在那里。我去找这栋物业的业主广州总工会海员俱乐部,租用了这幢大楼。空置的海员俱乐部成了广州开发区第一个房东。当时租金是三十万一年的,简单装修了一下,成为开发区管委会早期建设的指挥部。84年7月始,几十个工作人员每天要从市区到“指挥部”上班,交通成了一大难题。开发区购买

24、的第一台“通勤车”是一辆国产东风客车,30座,价格是8万元。加上黄瑞源从冶金局带来的“陪嫁”一辆小面包,东方宾馆借来的杨宪庭的座驾雪铁龙轿车,开发区筹建期间的全部交通工具就是这三台车,陈伟杰开的面包车负责接领导,沿路遇到开发区的工作人员,扬手即停,谁都可以坐。领导与大家同挤东风车,司空见惯。那时可没有领导专车的概念,人的心态平实、自然得多。十一、第一次自助餐与礼仪教育广州开发区奠基典礼那天的午餐招待会,是开发区的第一次大型聚餐,也是广州地区第一次举办的自助餐会。之前,国内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自助餐。中国人吃饭都是围吃的。第一次的自助餐地点在当时的东江宾馆,我也是只从电视上看到了自助餐,也没有吃

25、过,就想反正就是把一堆吃的东西摆整齐,有碗筷,各自吃。那时候也没有盒饭、快餐的概念。自助餐由谁做呢?当时广州大的宾馆、酒楼没有几家,最著名的是爱群大厦,做西餐做得很出色,就委托她做。爱群大厦做得很认真,连碗筷、餐具等都是爱群大厦提供的。食品隔天晚上在广州做好,租了几辆解放牌汽车,上午十点运到东江宾馆,摆开一溜长桌子,食品也一溜的摆在桌面上,旁边放置一大堆的餐具。当时好在我还有一个念头,就是“内外有别”,二楼安排领导和境外来的嘉宾,食品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二楼铺了一块好的台布,一楼连台布都没有,就一溜桌子,东西就堆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摆设。吃饭的时候,可热闹了,谁也没有吃过自助餐,也不知道该怎

26、么吃。二楼那里还有一点规矩,因为都是香港、国外来的嘉宾,做领导的也比较斯文,还晓得拿了食品按秩序找一个地方坐下吃。一楼,我在下面实在是乱得没法看,一个个拿着碗、一对筷子站在桌子边上就不走了,就站在那安营扎寨吃,团团围住餐桌,围得密不透风,第一排的可以站着吃,那第二排的怎么办呢?只好把筷子从人缝里伸进去夹,搞得惊叫声连连,有的干脆,拿一个大盘,倒几盘走。我那帮工作人员,辛辛苦苦工作了大半宿,连早饭还没吃,一看这阵势,都傻了,不知所措。秘书科的老大姐王杏英很乐于照顾别人,拿着几个大塑料袋,管你这么多,一袋一袋连倒几盘,回办公室请大家吃围餐去了。那天的场景确实乌烟瘴气,但很热闹。正是因为自助餐的这个

27、场面,引发了后来开发区一度成为常规培训的涉外礼仪教育。我们当时意识到,我们要对外开放,跟外国打交道,跟一个新的文明打交道,如果仍象当时国内的办事方式、行为方式那样,是绝不能适应的,会出许多洋相,误事、耽误工作。后来管委会作出一个决定,所有新进入开发区工作的人员,无论你原来的单位是什么,无论你原来是当厅长、局长,当处长,或者大学生新进来的,一律要经过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当时提的是三个月,从社会上招回来的“黄埔一期”、“黄埔二期”就正儿八经地经过三个月的岗前培训,进行一套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训,从最简单的行为开始,包括怎样穿衣戴帽,怎么打电话、待人接物、吃西餐等等礼仪。后来要求大家学跳交谊舞,

28、学穿西装、打领带,男的要怎么穿西装,女的要怎样穿套装。还编了一本开发区人必读手册,是我主编的,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全都是很具体的行为方式:怎么打电话,怎么穿衣戴帽,怎么吃自助餐,怎么吃西餐,怎么迎来送往。等等。经过培训,面貌大为改观。开发区的人一出场面,那真是别开生面,真不一样,服装、举止、行为不一样。比如,那时候,一拿起电话就说:你好,我是开发区。象这样的话,市里面打电话过来就感觉到很新鲜,以前不是这样,以前是“喂,找谁?”开发区经常举行签约仪式,开发区的人,男的都是白衬衫,黑西裤,打着领带,很精神,女的大多淡妆、套裙,丰姿绰约,在广州也一时别开生面的,成了一道风景。这些,都是第一次不成功的

29、自助餐而引发。十二、黄埔“一期”与志愿军建区初期,开发区面向全社会招聘人才,在广州也是首开先河,有两批,1985年2月14日在羊城晚报上刊登了招考招聘人才启事,面向社会公开招揽人才。这一批招了大概有100人,这一批人后来被称之为“黄埔一期”,这100人基本上都成了开发区的业务和行政骨干。半年后,又继续公开招了第二批,史称“黄埔二期”,70多人。广州开发区当时为什么选择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呢?是迫于无奈。第一,当时的开发区是广州市的“西伯利亚”,很荒僻的一块地方;离市区很远,上下班就是一件苦差事,行路难,堵车更难,碰上风雨天更是难上加难,路上经常要两三个小时,有时7点钟从广州出发,到开发区已经可

30、以吃中午饭了,下午6点下班,回到家里已经9点、10点,经常如此。那时候从开发区到市区只有一条路,即黄埔大道接广深公路,开发区又没有居住的地方,每天必须赶来回。开发区工作条件太艰苦,从市区调干部,没人愿来。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开发区是一个新鲜事物,全社会都不知道开发区是什么,看不到开发区的前景,在原来单位工作好好的,为什么要调进开发区?请人请不到,调不进人。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之前,曾正式要求市委组织部给开发区调一批干部。市委组织部当时在全市精挑细选了13个干部,调来开发区工作,这13个人到开发区一看,第二天只留下来9个人,有4个打道回府不干了。夏藩高、刘树开就是留下来的9个中的两个。这9名干部

31、只有个别留在办公室,其他的去了刚组建的三个直属总公司。由此,我们觉得,开发区招人只能靠自己,只能靠“志愿军”,你愿来我才收,不能靠组织的调配,所以才引发了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的做法。当时在报纸刊登招聘广告也是一件新鲜事。还成立了一个人才招聘工作小组,人事处长欧阳慧娟任组长,我任副组长。当然,后来还从其他渠道调进了一批干部,这些干部主要是原籍广东或者广州,在外省、外市工作,想回广州安居,落叶归根或解决两地分居。开发区初期从外省、外市调进一批技术干部、专业干部,这批干部大多数已年过中年,学有所长,他们成为建区初期在建设、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骨干团队,为开发区的铺开局面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批人大多已退休,

32、不应该忘记他们为开发区作过的贡献。1994年,开发区建区十周年的时候,搞过一次“开发区创业者”奖项,凡1984年到开发区工作的人都可获颁一枚纯金的金牌,当年86名“创业金牌”获得者,目前还在职务岗位的,只剩下17名。换句话说,参与了广州开发区二十年创业全过程的有17位同志。他们是李潮迅、夏藩高、麦文英、陈伟杰、刘树开、汤启明、麦绮杭、訾保同、刘芳、毕炉生、黄国友、李高秧、陈伟强、李敏、陈爱国、周智雄。他们为开发区贡献了二十年的辛劳,虽然已不再有金牌的荣耀,但开发区的创业史应该记录他们的名字。开发区建区初期调人进来很难,基本上都是靠志愿军,这是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十三、初期的机构设置84年下半年开发区管委会成立,职能机构设置非常简单,简称“三处一室”,分别是条例法规处、经济综合处、人事处和管委会办公室。当时已意识到,建设开发区首先要建立章法,所以成立了条法处,主要职能是制定开发区的管理规章制度。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工作相当重要,因此成立了经济综合处,主要管理涉及经济方面的各项事务;人事处,负责组织开发区的建设队伍;办公室是综合的政务办事机构。“三处一室”的体制延续了好几年。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扩展,又增设了征地办公室,负责征地工作。征地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征地办公室更名为基建办公室,负责基本建设工作。随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