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54.80KB ,
资源ID:65313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5313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 精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 精品.docx

1、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 精品2009年中考复习文言文专题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一、词语。1、齐师伐我(师:军队 我:指鲁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之:这件事。间:参与) 3、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 4、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借。)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有“养”的意思。弗:不。 专:个人专有) 6、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从:跟从。)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8、小

2、信未孚,神弗福也。(信:信用。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以:按照。情:实情判断)10、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凭借。从:跟随)12、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之:助词,无实义)13、齐师败绩(败绩:大败)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遂逐齐师(遂:于是。逐:追赶追击)14、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克:战胜 故:缘故,原因)15、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无实义)16、再而衰(再:第二次)彼竭我盈(竭:衰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7、夫大国,难测也,

3、惧有伏焉(测:推测、估计。惧:惧怕。伏:埋伏,焉:在那里)18、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他们,指齐师。靡:倒下。故:所以)19、古今异义。牺牲:古义:古代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质恶劣。师: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忠:古义: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20、一词多义:之:小大之狱(的)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公与之来(他,指曹刿)登轼望之(指齐军)忠之属也(的)故逐之(指齐军)二、翻译。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他的

4、同乡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何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4、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译: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众您的。)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7、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 一明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译: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前往。)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战车横木远望齐军。)11、既克,公问其故。(译:已经打了胜仗,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1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译: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齐国是大国,难以猜测,怕有埋伏。)14、吾视其辙

6、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他们的军旗已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三、整体感知。1、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了解)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些方面?(A、取信于臣B、取信于神C、取信于民)或(A、臣子拥护B、神灵保佑C、人民信任)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内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本段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用原文四个字):忠之属也。(了解)“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

7、、作战对象、战争性质。2、第二段:记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本段用“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抓住战机。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突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着重记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在遇到齐军时,曹刿为什么要阻止庄公击鼓进军?(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所,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庄公要追赶齐军,曹刿说:“未可”,后双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你能否从“齐人三鼓”的现象中揣摩出齐军战时的心理?(用“三鼓”一语表

8、现出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想急切取胜的心理)作者为什么不具体描写战争的规模和场面,反而多次写曹刿阻止鲁庄公的举止?(文章的中心是要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战争的规模和场面与此关系不大,如果写了,反而会冲淡文章的主题,使文章主次不分。)文中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也就是说适时出击,适时追击。)3、第三段: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军才第一次击鼓之时。“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辙乱:曹刿下车后仔细察看车印中发现的,旗靡:曹刿登上车前横

9、木远望中发现的。)“公问其故”这表明鲁庄公是见识浅陋,昏庸无能的人。文中成语: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鲁国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A、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B、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人认为鲁庄公虽“鄙”,却并非昏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我赞同这种说法。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但能在政治上做到取信于民,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支持,为长勺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文中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举例分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战时: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详察敌情,抓准时机;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了曹

10、刿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5、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6、(了解)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用原文,限四个字)7、在文中找出和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彼竭我盈,故克之。)8、(了解)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肉食者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9、“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的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结构:承上启下。内容:暗示庄公之鄙。)10、你认为“长久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答案一:有关,由于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答案二:无关,

11、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完全是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11、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一: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答案二: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答案三:统治者要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12、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13、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2、,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既克攻无不克(克敌制胜)难测也深不可测(高深莫测)望其旗靡所向披靡(望风披靡)14、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战后,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结合上文略作分析)(答案一: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答案二: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答案三:有很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15、曹刿

13、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16、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我赞成这种观点。古时战争胜负取决于人的因素,武器落后,所以“勇气”是取胜的关键。这与高科技武器决定战争胜负不同。17、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课文选自左传左丘明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写“长勺之战”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一、词语。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14、: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在)4、饮少辄醉(辄:就)5、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7、野花以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秀:滋长)8、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背 于:在)9、伛偻(yl)提携: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小孩。10、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11、杂然而前陈者(杂然:乱七八糟的样子。陈:摆开)1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3、射者中,弈者胜(射:投壶。弈:下棋)14、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苍颜:脸色苍老。颓然: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

15、容醉态。)1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翳:遮盖。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16、太守谓谁?(谓:是)17、名之者谁(名:命名)18、乐:山水之乐(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二、句子翻译。1、环滁皆山也。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译:太守与宾客到此来喝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取别号叫“醉翁”。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

16、之间啊。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像那太阳一出来,林中的雾气就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译: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势低落,溪石显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早晨进山,傍晚归家,四季的景象不同,而其中的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至于那些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

17、10、伛偻提携,往来而绝者,滁人游也。译: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登山游玩。1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译:到溪边去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造酒,泉水香甜美酒清洌。1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译: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1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译: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洲人的乐趣。1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只知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

18、,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三、课文理解(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实质。)1、主题:文章以极其生动地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2、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3、第一段:(1)本段中点明题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本段中的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文中的意思: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现在的意思:比喻本意不在此而

19、在彼或别有用心。4、第二段:(1)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成语: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5、第三段:(1)本段分为四层,依次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勾画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其余皆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2)与“伛偻提携”意思相近的一词“黄发垂髫”;“非丝非竹”中“丝竹”指音乐,陋室铭中也有相似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3)就地取材的有: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做的游戏:投壶、下棋。(4)写宴饮的畅快、无拘无束:觥筹交错,起坐而

20、喧哗。6、第四段:(1)“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写出了醉罢万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2)本段紧扣一个“乐”字,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3)“醉能同其乐”,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7、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在滁州城西南方向的琅琊山,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8、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美丽的山间景象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9、欧阳修是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被贬滁州,但选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很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议论的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10、欧阳修旷达人生观对

21、你有何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对生活,奋发有为。)11、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异同。(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百姓同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12、本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与境界?(体现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与境界。)13、就全文而言,作者“乐”有三方面:(1)山水乐(2)宴酣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14、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

22、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15、文中第二段说“乐亦无穷”,其原因是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16、前人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太守”。纵观全文,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文章主旨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通过记亭子,写山水,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1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18、“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19、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第

23、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2、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23、“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24、第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25、请

24、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26、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 27、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下联: *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28、比较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1)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议论为主,乙文以记叙为主。甲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25、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2)分析一下,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关心人民疾苦,与民同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方面值得肯定和继承。)29、比较阅读:(甲)予观夫巴陵胜状 (乙)若夫日出而 (1)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而乐亦无穷也。)(2)甲段写登楼所见,乙段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甲段是写水景,乙段是写山景;甲段写了朝暮之景,乙段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甲段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段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30、“太守之乐其乐也”中“乐”的含义是

26、什么?(这里“乐”指作者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31、比较阅读:(甲)已而夕阳在山 (乙)嗟夫!予尝求 (1)甲文中以“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乙文假借古仁人之心,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甲文中“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第一个“乐”的意思是以为快乐,乙文中表现出与太守的追求相似的句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两文都表现出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或忧乐天下的崇高境界。32、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请从中选择一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有现实意义。看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胸襟,对待生

27、活的态度角度去谈;也可以从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忧乐观角度谈。能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28-32题可以不看。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初文学家,文体:赠序)一、词语。1、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2、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腰佩)3、古今异义:走送之(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 今义:汤汁)4、重点词语。1、余幼时即嗜学(即:就 嗜:爱好,喜欢)2、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以:来)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借 假:借 每:常常 于:向 之:的)4、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弗:不。之:指代

28、抄书。)5、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是:因此 以:把 假:借 余:我)7、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8、既加冠:指已成年。加冠:表示年已二十。9、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10、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快走。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执:拿。叩:请教)1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填:满,塞。 辞色:言语和脸色)1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援疑质理:提出疑问,询问道理。援:提出质:询问)1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叱咄:训斥,呵责。至:周到)14、俟其欣悦(俟:等

29、待)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所以 卒:终于)16、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之:助词,无实义。负:背。箧:箱子。曳:拖。屣:鞋子)17、足肤皲裂而不知(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18、至舍:(到学舍)19、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20、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容臭:香袋。臭: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21、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 :旧絮。敝:破)22、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2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大概。之:的。若:像。此:这样)二、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自己新手抄

30、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抄写完毕,赶快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译: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译: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7、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译:有时

31、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9、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泡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10、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译: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1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三、课文理解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