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1.73KB ,
资源ID:64695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4695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docx

1、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少年中国说教学实录这个教学实录是2000年我在嘉定区实验中学上课的记录,由我根据录音整理。后来全国中语会在兰州(好像是在兰州,也许记忆有误)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邀请魏书生老师和我也去上一堂课,我教的就是少年中国说,用的仍同样的教法,上了两堂课。到第二课结束时,学生几乎已能全文背诵,课后陈金明老师(当时任全国中语会秘书长)对我说:“你的课是名副其实的教-读课!”我至今仍记得他拖长了声调说出这个“教”字时的欣赏的神态。有几位听课的老师也对我说,他们一边听课,一边用我指导学生的方法背诵,最后也都背出了全文。他们认为这样上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我教文言文,历来反对串讲,反对

2、一字一句嚼烂了“喂”。文言文首先是“文”,就应该把它作为饱含思想感情的“文章”来教,词句的解释应该在理解文章意蕴的前提下进行。少年中国说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我教读文言文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体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豪迈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结合“背读法”的尝试,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读,在背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最后不仅背出了文章,而且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强烈的感受。这两堂课较好地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如果把整个教读过程看作一个训练过程的话,那么这就是我所倡导的那种综合的、立体的、灵活高效的训练。我始终认为,一堂课的或成或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执教者的教育理念

3、。一堂理想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看得出执教者在教育理念上的执着追求。(一)初读印象大家谈师:昨天请同学们自读少年中国说,这堂课想先听听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总的印象。请随意说,有什么印象就说什么。生:这篇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我觉得并不难懂。有些句子虽然不完全理解,但我感觉到作者的感情很强烈。生:文章写得热情奔放,用了很多排比句,读起来很有劲。生: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字里行间有一种自豪感,读了使人振奋。师:你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劲,哪些句子使人振奋。生:第二段写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一句写老年,一句写少年很有意思。师:什么叫“很有意思”?生:一句句对比,很新鲜师:你的意思大概是

4、说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写得很充分,很鲜明;而且这种句句对比的写法,给人一种新鲜感,是吗?(生点头)生:这一段里还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师:读有时候感觉怎么样?生:觉得有气势。生:我觉得结尾处一些句子读起来顺口,而且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不过,里面有些句子我还不大懂。师:既然不大懂,怎么还会受到鼓舞?生:好像有一点感觉有些句子我翻译不出来。师:哦,这叫做“跟着感觉走”(笑)。你所谓的“不懂”,大概是指不会翻译,是吗?(生点头)其实,你感受到了作者的热情,这就是一种理解,不过这种理解靠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靠直接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它有时候比理性的分析更重要。读文言

5、文,我倒宁可要你们对文章有一种准确、生动的感觉,而不要为了翻译而忽略这种直接的感受。要知道,有些文言句是很难用现代语对译的,这篇文章最后的一些句子,就很难翻译得不走样,因为它是韵文,跟一般的散文句子不一样。你既然已经从这些句子感觉到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说明你已经大体上读“懂”了,也说明你有很好的语感。大家还有意见要发表吗?(学生继续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句子,说了自己的感受)(二)走近梁启超师:同学们自读了这篇课文,你们不仅跟着感觉“走”了一回,而且走得蛮有水平(笑)。就是说,你们的感觉很准确,你们的确抓到了梁启超文章的主要特点。有人对梁启超文章,有这样的评价:“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

6、”你们听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生齐答:“听懂了!”)“流利畅达”会写吗?(一学生上前板书)很好,完全正确。我测试一下大家的即时记忆能力:有人怎样评梁启超的文章?生:以饱含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师:你们看,刚才我们谈初读的印象,跟人们的这个评价一致吗?(生齐答:“一致。”)梁启超的这篇文章确实笔下饱含感情,文字流畅,很有感染力;从这篇文章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可是,你们知道这样一篇有自信、不自馁的文章是作者在怎样的处境中写的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近代史。看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情况。生: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和他一起主张变法的有他的老师康

7、有为,还有谭嗣同等人。生:他们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师: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什么?(生答:“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的情况怎样?生:支持他们变法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师:你们还能知道这些历史知识,我很高兴。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是因为梁启超文章写得好,还办了报纸宣传维新的思想,对知识界的影响极大。当时不少人还模仿他的文笔写文章,叫做“新文体”(板书)。今天看来,梁启超的思想虽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作为中国近代向西方资产阶级寻求“真理”的先驱者之一,他关注国

8、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这种精神是值得称赞的。请同学们再注意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它写于1990年,也就是百日维新失败后的第二年。当时梁启超在哪里?生:(齐)日本。师:对,这篇文章是他逃亡日本的时候写的,当时他27岁,正是一位有抱负的“中国少年”。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变法失败,同志被杀,清政府要捉他,他不得不寄身异国,过着流亡的生活。我再补充一点背景材料: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中国与英、法、日、俄、美等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得已经使我们记不清楚了,国家正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可见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仅个人的政治主张遭到严重的挫折,

9、弄得有家难归,流亡异国,而且整个国家都处于危难之中。可是,你们有没有从这篇文章中感觉到一点点灰心丧气的情绪?没有!刚才同学们谈读后的感受,大家都觉得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这是多么不容易!下面我们来具体地揣测一下作者在当时写这篇文章的动机。这从文章的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谁先来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一人朗读)师:“老大帝国”是什么意思?跟“老大帝国”意思相反的是什么?生:“老大帝国”就是“年老的帝国”(师插问:“你怎么知道老大是年老的意思?”生答:“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师:这里的“老大”还有“衰老”的意思,日本

10、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不过,把中国称做“老大帝国”,是不是日本人首创的?生:不是的,是西欧人先这样说的。(师插问:“你怎么知道的?”)文章里说,“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就是说这句话是从欧洲人那里抄袭来的。师:那为什么文章一开头要说日本人,而不是说“欧西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生:因为日本人最坏。(笑)师:当时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没有一个不是坏东西。你说的恐怕不是理由。生:因为作者当时住在日本,他只听到日本人这样说。师:这样理解比较合理。作者一定是先听到日本人这样说,然后指出这种说法的来源。注意句子

11、里这个“盖”字,有推断原因的作用,可以解释为“原来是”。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当时东方人、西方人都这样看中国。关注着国家命运的梁启超听到日本人这样说,当然深有感触,但又不能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请注意下面这个句子:“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谁先来解释一下?生:唉,我们中国他果真衰老了吗?师:基本正确。“呜呼”这个感叹词你们在捕蛇者说里遇到过,还记得那个句子吗?生: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师:记得很准确。不过我说他(指生)的解释“基本正确”,因为还有一点小小的不正确。他把句子里那个“其”字解释为“他”,是不对的。这里的“其”字只表示一种语气,你们再体会一下,这是一个

12、带有什么语气的问句。(学生各自诵读、体会)生:带有反问语气。师:你的语感不错。现在我们为了加强反问的语气,常常在句子前面用什么词?生:难道。师:对极了!这个“其”就相当于现在说的“难道”。这是一个语气很强的反问句。“唉!咱们中国难道果真衰老了吗?”从这个句子看作者同意中国已经衰老的观点吗?(生齐答:“不同意!”)说说理由。生:下面他反驳了这种观点。师:你没有弄清我问题的要求。我要求从这个句子本身看作者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你能回答吗?生:作者用了个反问句。师:这就对了。比如我问你们:“难道我老了吗?”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不过,这里要注意,作者用“呜呼”领起这个反问句,说明他既不能同意这种观

13、点,但又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感慨,因为从当时中国一次次向帝国主义列强屈辱求和的情况看,确实处处显示出一种衰亡的迹象。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谁来说?生: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师:他有没有读错字音?生:第一个字读w,他读了。师:这个字书上有注解,以后要认真看注解。那么什么情况下念?生:“可恶”的时候念。生:“可恶”的恶读w,他也读错了。“恶劣”的“恶”才读。师:对了。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谁来总结一下?好,就你(指生)来吧!生:“恶劣”的时候读,“可恶”的时候读w,这里读w,是表示感叹的助词,有反对的意思。师:现在我们对别人的意见表

14、示强烈的反对,一般用什么表示感叹的助词?生:(众)“哼!”“呸!”“喝!”师:如果要为这个“恶”找一个大体相当的字,找哪个好?生:(齐)“呸!”师:为什么?生:这个“呸”最有力,还有斥责的味道。师:我猜到你们会找这个“呸”,因为你们的感觉总是很准确的,现在请一位同学把这个句子解释一下,谁来?生:梁启超说:呸!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着。师:这里,作者针对“老大帝国”的说法,提出了一个“少年中国”。这个“少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什么年龄?过去在文言文里读到过这个词吗?生(21):初二的时候在冯婉贞里学到过这个词,“谢庄少年”,就是谢庄的青年。师:你的记忆力很好。古代称

15、青年男子叫“少年”,比我们现在说的“少年”要年龄大些。那么“少年中国”现在该怎么说?生(22):青年的中国。生(23):年轻的中国。师:两种说法请选择一个,说明选择理由。生(24):“年轻的中国”好。“青年的中国”,别人会理解为“青年人的中国”。师:还有一个问题请思考一下:“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为什么不说“世上有一少年中国在”,而要说“少年中国”存在于我的“心目”中呢?生(25):因为这个“少年中国”实际上不存在。师:你说对了,因为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的确处处显示出衰老的迹象。但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生(26):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

16、的一个未来的中国,作者主张变法维新,就是要创造一个未来的中国。师:说得好极了!但你能从文章里找出根据证明你的观点吗?生(26):下面有一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句子里有个“将来”,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中国”,不是现在这个中国。师:对!就应该这样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当然也是作者的责任,因为他当时就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可见,作者说“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不仅针对日本人和欧洲人的言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寄托着作者的抱负和追求。现在让我们回到对本文写作背景的讨论上来。谁能小结一下,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由于什么原因而写这篇文章

17、的。给大家两分钟考虑的时间。(学生思考)生(27):作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作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师:小结得很好。谁还有补充的?生(28):当时正是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生(29):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为了驳斥日本人和欧洲人,也为了表明自己的抱负。师:经过他们二位补充,小结就更完整了。我们读文章,尤其读过去的文章,如果能走近作者,知道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尝试背读法上师

18、:刚才我们讨论作者和背景的时候,已经读了课文的第一段。现在请同学们不要看书,尽可能用文章里的原句回答我的问题。作者到日本以后,听到日本人是怎么说我们中国的?生(30):“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师:为什么这里用“一则曰再则曰”这样的句子?生(31):为了强调。师:作者强调什么?生(31):强调日本人都这样说。生(32):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日本人对中国只有这一种看法。他们把中国看死了。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理。我们可以把两人的意见合并起来:作者既强调在日本这种看法的普遍性,也强调了它的唯一性:日本人看中国,除了“老大帝国”,还是“老大帝国”。那么首先说中国是老

19、大帝国的,是日本人吗?生(33):“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问自答严历地驳斥这种谬论的?生(34):“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师:他针锋相对提出了什么观点?生(35):“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师: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楚。请按这条思路,把作者的话连贯起来说一遍。谁来试一试?生(36):“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师:你们看,我没有提出背诵的要求,可是事实上已经把第一段背出来了(向生(36))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你很容易就把这一段背出来了?生(36):我理清了这一段的思路,再想想作者的原句,把它们连贯起来,就

20、记住了。师:你觉得这样背诵文章有什么好处?生(36):不仅背出了文章,而且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师:请同学们不要忽视他(指生(36))说的这些话,因为这些话里包含着读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具体的说,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板书)。下面,我们是不是就用背读法学习第二段。这一段不仅长,而且句子有点“缠绕”,特难背。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下来。(学生诵读第二段)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生(37):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师:上一段结尾说“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这一段紧承上段,应该论述“少年中国”的特点,思路才顺。可是作者却不说“国”而要说“人”,这是为

21、什么?能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吗?生(38):“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师:可为什么说“欲言国之老少”,先要“言人之老少”呢?两者有什么关系吗?也请用文章里的句子回答我。生(39):“人固有之,国亦宜然。”说明国家的老少和人的老少是一样的。师:你能把你找出的这句话具体地解释一下吗?(生(38):不会。)你不可能全句都不会解释,要不你怎么会正确地把它找出来呢?我敢肯定,你已经大体读懂了这个句子,只是句子里有个别字眼还不能确切地理解。是这样吗?(生点头)那请你把不会解释的字提出来。生(38):“固”,还有“宜”字。师:我估计你会提出这两个字来,因为它们在文言文里这种用法你们过去没

22、有学到过。现在我讲一讲。“固”是“固然”,这里和下面的“亦”字配合使用,相当于我们说的“固然也”。“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也”表示进一步肯定另一个相关的事实。如“你说的固然正确,他说的也没错”。“宜”,这里是“应当”的意思。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个句子的意思连贯起来讲一讲?生(38):人固然有老和少的不同性格,国家也应当这样。师:对了!可见作者阐述“人之老少”,正是为了论证“国之老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人之老少的。这一段除了开头一句(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领起下文,最后一句(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国亦宜然)点明中心外,中间写老年与少年不同性格,一共有几句,大家数一数。

23、生:(众)七句。师:同学们大概已经发现,这些句子都用了排比的句法。句子的结构都差不多。因此,如果我们理清了思路,要背下来是不难的。相反,要是思路理不清,就难免被这些句子缠绕得昏了头。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一开头就抓住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主要特点的。生(39):“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师:你们认为作者说的是不是符合实际?生(40):事实是这样,我爷爷就老爱说他们从前怎样怎样。(笑)师:是啊,老年人常常要怀旧。年轻人会这样吗?你们常说“我从前在妈妈怀里吃奶的时候怎样怎样”吗?(笑)那你们爱说什么呢?生(41):希望以后考取重点高中。(笑)师:是啊,年轻人总是计划着未来,憧憬着明天。不同年

24、龄的人,经历不同,也就会有不同的心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老年人的。请同学们把这个比较长复句中写老年人的小分句挑出来,连贯起来读一读,看看句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生(42):“老年人常思既往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保守也故永旧。”师:请大家从两个方面观察这组句子的特点:1.每个小分句的结构特点;2.小分句和小分句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有相当难度,看谁能够说清楚。(学生思考两分钟)生(43):从第二句开始,每句的结构相同,都用了“惟故”这样的句子。(师插问:上半句和下半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因果关系。师:对了,“惟”就有因为、由于的意思。“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这句话现在怎说?生

25、(43):因为思念过去所以产生留恋心。师:很好,你圆满地回答了我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谁能作出同样圆满的回答?生(44):每个句子之间好像也有因果关系。师:你看出一点头绪了。不过,光说因果关系,还不能完全说明这些小分句之间的确切关系,请进一步作整体的观察:句和句之间在因果关系的构成上有什么特点。生(45):上一句的果,是下一句的因,下一句的果,又是再下一句的因。师:你准确地抓住句子特点了。这组句子像一根链条,因和果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最后推出老年人“永远守旧”(永旧)的结果。我给这种句子取个名字,叫做“因果连锁句”,你们赞成吗?(生齐答:赞成!)师:赞成的理由是什么?生(45):这个名字很形象

26、,能够表示这种句子的特点。师:你能不能看着板书,用自己的话把作者说老年人的一组句子的意思说出来。说的时候,清注意句子间的因果连锁关系。生(45):老年人常常想以往的事,因为常常想以往,所以产生留恋心,因为留恋所以保守,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师:说得很好!(按同样方式分析写少年人的一组“因果连锁句”。教师边引导学生分析,边完成板书:老年人常思既往故生留恋心故保守故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故生希望心故进取故日新)师:请你们观察板书,写老年和少年的句子句句相对。现在就请大家看着板书,用作者原句说一遍。请同座的两人轮流说给对方听。(学生按要求完成)现在我把板书擦掉,请大家凭记忆把这组很复杂的句子说出来。谁来

27、试试?生(46):“老年人常思既往惟进取也故日新。”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说出这个很长的复句的?生(46):先理清思路,再背师:在背的过程中又加深了理解,是吗?(生点头)还记得我说过的方法名称吗?生:(齐)背读法。以上第一教时(五)继续尝试新读法下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会了背读法。这堂课先请你们用这个方法把第二段中的其余几个句子背出来。为了帮助记忆,同学们也可以用我上一节课板书的形式,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把关键词语找出来。仍以两人为一组,轮流背诵,相互检查。(学生按要求背读,10分钟)师:据我观察,同学都背得很顺利。但不知大家是死记硬背呢,还是用的背读法。(生插话:背读法。)我要检查一下。这一段里

28、有两个最难记的句子,“老年人常多忧虑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的?生:(众)理思路。都写下来了。师:好,谁上黑板写写看?请两位同学,一人写老年,一人写少年。要像我上回板书那样,写出对比的关系来。学生两人完成板书:老年人常多忧虑故灰心故怯懦故苟且故能灭世界少年人常好行乐故盛气故豪壮故冒险故能造世界全班学生先看着板书背诵,然后教师擦去板书再让大家背诵)师:现在我们请课代表推荐一位最怕背书的同学来背诵这个句子。(课代表说出了一名学生的名字)你是有点怕背书吗?(生点头)我过去也怕背书,咱俩可以交流交流经验。(笑)我小时候常常因为背不出书被老师打手心,老师说我是“聪明面孔笨肚肠”。(笑)照

29、理说,年纪老了记忆力要减退,可是现在我倒反而不怕背书了,像这篇课文,我只用了三刻钟左右的时间就把全文背出来了。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生(47):因为掌握了背书的方法。师:什么方法?生(47):背读法。师:什么是背读法?你还记得我们说过的那两句话吗?生(47):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师:你瞧,你记得很好,你的记忆力比我过去强多了。(笑)如果再懂一点背书的方法,肯定会如虎添翼。(笑)现在就请你把这个特难背的长句背出来。(生(47)背书,边背边想,中间有一处顿歇较长,很快看了一下书)师:背得很好!你偷看书了吗?生(47):只偷看了一次。(笑)师:大家别笑,偷看的能力也是一种很

30、重要的语文能力。(笑)因为偷看时要求眼光迅速从书上扫过,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自己迫切需要的文字信息,这种能力不是很有用吗?当然,不能用这种能力来对付考试。(笑)这位同学(指生(47))不仅掌握了背读法,而且还锻炼了这种快速阅读的能力,(笑)现在你还怕背书吗?生(47):不怕。师:确实,学习只要得法,什么困难都不可怕。(六)教读第三段师:这一段明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中国少年对国家的责任;第二部分是韵文,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进行热烈的赞颂。先看前面一部分。作者认为,要创建少年中国,责任全在中国少年的肩上,而不能靠当时执政的“中国老朽”,理由是什么?生(48):因为他们腐败无能。师:文章里怎么说的?生(48):“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师:“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是什么意思?生(48):他们快要死了。(笑)师:对,有个成语叫“行将就木”,就是快要进棺材了。作者叫他们“中国老朽”,而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