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16.89KB ,
资源ID:62479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479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x

1、第一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点击核心素养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与问题。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结合区域图表,能够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并结合区域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从人地协调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发展方向。2.课外实地调查当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如化肥、农药使用问题等,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议和措施。3.从开发湿地、森林到保护的过程,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础/梳/理 一、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自然条件(1)

2、气候(2)地形:高原、平原、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低。二、农业生产和布局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2)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农业区分布主要农作物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甜菜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比

3、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生产的突出特点四、农业发展方向1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2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3农业发展方向区域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

4、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基/础/梳/理 1东北黑土肥沃的原因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腐殖质来源广,有机质积累多;东北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的分解少,积累多。2三江沼泽地成因湿润、半湿润气候,降水较多;河流多,水量大;纬度较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广布,地表水不易下渗;植被覆盖率高,水分条件好;有凌汛现象,河水易泛滥。3东北地区湿地保护措施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

5、经退化的湿地。教/材/释/疑 1东北地区不等同于东北三省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范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黑土与黑钙土肥力不同黑土是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肥力高;而黑钙土是在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肥力较低。3东北地区既有春小麦,也有冬小麦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由于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只能种植春小麦。而南部辽河平原由于地处暖温带,适宜冬小麦生长。4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但粮食单产并不高东北地区农业受多种条件制约,农业生产粗放,科技投入低,单产低。但由于人少地多,商品率高。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2016课标)庄园

6、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解题思路审题干(1)由材料可知,庄园经济是利用区域优势,开展集约化经营组织模式,当地拥有

7、知名品牌的农产品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2)现代茶庄园是通过整合特色山水,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庄园模式,其产品更多,效益更高。答案(1)B(2)C1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地区南部中部北部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10的积温3 600以上1 0003 6001 000以下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年降水量3001 000 mm,且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影响制约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特点农业生产状况1 东北地区的水热条件基本满足喜凉类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410月;但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2 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

8、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2)地形、土壤条件地面结构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对农业的影响优势农业资源山环水绕山地西部大兴安岭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森林资源丰富,居三大林区之首北部小兴安岭东部长白山地沃野千里平原南部辽河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广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土壤肥沃东部三江平原中部松嫩平原地形平坦平原西部内蒙古高原东部优质草原牧场2.社会经济条件方法技巧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

9、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较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改变耕作制度A BC D解析:1.B2.B第1题,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

10、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第2题,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几乎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2019济宁模拟)华北地区果农利用麦秸、玉米秆、杂草等物质,覆盖在果园里,覆盖厚度在1520 cm。每年将腐烂的物质埋入果园,然后继续覆盖,但覆盖时一般避开23月份。据此完成34题。3.果农覆草避开2

11、3月主要是为了()A防止杂草生长 B促使雪水下渗C提高地表温度 D增大昼夜温差4果农在果园覆草对果树生长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地表植被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温度防止果树烂根A B C D解析:3.C4.B第3题,23月正是冬末春初,气温还较低,地表覆草后会减弱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阻碍地温回升,故要避开此时间段覆草。第4题,果园覆草不是土壤中长出的植被,故错误;地面覆草可减少水分蒸发,而果树烂根的原因是土壤中水分多,故错误。(2019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下面是我国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图甲)和成熟期(图乙)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5三江平原春小麦的生长期大约为()A90天 B115天 C

12、130天 D140天6关于东北地区春小麦播种期和成熟期早晚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部山地降水多,播种期早B西部高原日照丰富,成熟期早C南部热量丰富,播种期和成熟期早D中部平原土壤肥沃,播种期和成熟期早解析:5.B6.C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三江平原春小麦播种在4月1日至4月11日之间,成熟期在7月21日到8月1日之间,生长期是从播种到成熟的时间,大约为100120天,B正确。第6题,影响春小麦播种和成熟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南部热量丰富,播种期和成熟期早,C正确。7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

13、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选择其中一幅图,比较该时段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其地区差异及分布规律即可。第(2)题,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导致的。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多,地势低平的地区在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为西部平原地区。第(3)题,东北地区纬度高

14、、降水较少,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两图信息显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从作物生长期与土壤水分方面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答案:(1)图甲: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 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或图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

15、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考点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

16、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解题思路1审题干(1)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说明垦殖时间短,受人类影响小,污染少。(2)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采用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3)建三江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说明这里水稻质量好且商品率高。质量好的原因与污染、生态环境好等因素有关,商品率高与地多人少有关。2析图表从图中纬度可知,该地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不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夏季昼夜温差大,不利于害虫的生长繁殖。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

17、,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问 题对 策黑土开发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下降1 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2 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植

18、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林业发展森林资源不断减少,覆盖率日益下降1 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2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2.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方法途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商品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养畜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

19、加快中低产田和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护;搞好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解析:B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南方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大量

20、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南方粮食产量下降;而北方城市化程度较低,粮食种植面积较大。故出现了粮食供给与运输的变化。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解析:A地广人稀是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的基础。人均耕地多是东北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2019河南百校联盟联考)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读图,完成35题。3图中甲吠亩法有利于()A抗风透光 B保温通风C抗旱保墒 D排水防涝4

21、与图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A土壤水分充足 B昼夜温差减小C风力侵蚀降低 D通风透光性好5影响该地区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 B光照C土壤 D水分解析:3.C4.D5.D第3题,图中甲吠亩法的特点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是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是“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抗旱保墒。第4题,乙吠亩法是“下田弃吠”,主要是在地势较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是种在沟内,即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通风透光。第5题,甲吠亩法是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乙吠亩法是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因此,水分是

22、影响该地区发展这种农业耕作方法的主导因素。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北地区10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图甲)。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图乙)和谷物单产(图丙)比较。材料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1)估算图甲中、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地比较,分析地10积温高或低的原因。(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3)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解析:第(1)题,地介于3 0003 500之间,地介于2

23、0002 500之间,则两地差值介于5001 500之间;两地纬度相同,积温不同,可从地形、冬季风等角度分析。第(2)题,注意要回答两方面问题,单产低、商品率高,运用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第(3)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农业技术改进、环境问题治理、农产品深加工等角度分析。答案:(1)5001 500。原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地10积温高于地。(2)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3)(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