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0.56KB ,
资源ID:62462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2462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训诂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训诂学.docx

1、训诂学训诂学主讲:冯青博士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1. “训”、“诂”两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尔雅共十九篇,首列“释诂”、“释言”、“释训”三篇以统常用词,后“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六篇以统事物专名。可见在尔雅这部书里,“训”、“诂”是单称的,且是作名词用的。 2.将“诂训”两字放在一起的是西汉毛亨,毛亨注诗,书名诗故训传,(亦写作“诂训”、“古训”),一般认为,“诂训传三个词都作动词。 3.许冲上说文表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贾)逵,作说文解字,

2、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此中之“训诂”为动宾关系。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综上所述“训”、“诂”有分、合;名、动之别。但后来所谓的“训诂”都可看成动宾关系,即解释古代语言,所以陆宗达先生谓之古代文献语言学。(二)训诂学齐佩溶训诂学概论p.11: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明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系统而条理之。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

3、据我国语文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二、训诂的对象、范围和内容我国传统的训诂主要是为了解释儒家经典,所以历史上训诂成了经学的附庸。从汉人的注到唐人的疏及清人的新注新疏,莫不如此。王力“新训诂学”,载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7年,pp.173-188:一切的语言史都可认为文化史的一部分,而语义的历史又是语言史的一部分。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到了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才算成立。到了那时候,训诂学已经不复带有古是今非的教训意味,而是纯粹观察、比较和解释的一种学问了。郭在贻训诂学p.144:训诂学作为一种古代文献语言学

4、,它应该而且必须冲破为经学服务的樊篱,去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这个新的领域,主要指的是汉魏六朝以来方俗语词的研究。例如:新版辞源“手”部“挥霍”条:豪奢。任意花钱。唐,李肇国史补:“会冬至,(赵)需家至宴挥霍。”按:国史补中之“挥霍”非谓“豪奢、任意花钱”之意,乃“慌忙、匆忙、忙乱”之意。何儒亮误入赵需家之事于唐、宋笔记、小说中数见,现今分别引录,即可见辞源之误。宋王谠唐语林卷六:“进士何儒亮,自外方至京师,将谒从叔,误造郎中赵需宅,自云同房。会冬至,需欲家宴,挥霍之际,既是同房,便令引入就宴,姑姊妹尽在列。儒亮馔彻徐出,细察,乃何氏子,需笑而遣之。”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二“何儒

5、”条(出国史补):“唐进士何儒亮自外州至京,访其从叔,误造郎中赵需宅,自云同房侄。会冬至,需欲家宴,挥霍云:既是同房,便令入宴。”此两书虽与国史补行文有异,然文意一致。余疑国史补中之“需家致宴挥霍”实乃“需家欲宴挥霍”之讹。“致者,“使至”也,于文义不通。“需家欲宴挥霍”即“赵需家欲行冬至家宴而忙乱”之义。若“挥霍”作“豪奢、任意花钱”解,则成“越需家欲行冬至宴而任意花钱”矣,天下安有此理?且唐语林之“挥霍之际”,太平广记之“挥霍云”亦扦格不通矣。故此“挥霍”必为“慌忙、匆忙、忙乱”之义,目前大、中、小型语文词典均未收录,而中古文籍中则常见。“挥霍”乃双声联绵词,广韵平声八“微”韵:“挥、挥霍

6、,许归切。”入声十九“铎”韵:霍、挥霍,虚郭切。”同为古“晓”纽字。本义为“轻捷迅疾貌。”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即其证。在此词义基础上引申之,则有“慌忙、匆忙、忙乱”之义矣。内容:校勘断句标点释词释句注音语法修辞文字三、训诂学的功用(一)促进汉语史研究1. 轻财重义,有得些小泼物事,与朋友共,多少是好!按:泼:批、群,量词。“泼”同“拨”。“拨”、“泼”同在广韵入声末韵,普活切,音同义通。文献中有其通用的例子,如斯坦因3491号破魔变文:“后降拨墨之雨。”伯希和2187号“拨”作“泼”。是其证。叶桂郴认为量词“拨”产生于明代(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3期),似可商榷。我们调

7、查后发现量词“拨”最迟在北宋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就产生了。北宋苏辙戏作家酿二首之一:“方暑储曲糵,及秋舂秫稻。甘泉汲桐柏,火候问邻媪。唧唧鸣瓮盎,暾暾化梨枣。一拨欣已熟,急搊嫌不早。病色变渥丹,羸躯惊醉倒。”(栾城后集卷4)戏作家酿二首作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至崇宁五年(1106年)间。宋史礼志二四:“共一千二百六十人,每六十人作一拨。”(二)指导语文教学一般来讲,语文教学中,需要运用训诂学知识的有以下两种种情况:1文选未有注釋。我们可依靠训诂学知识进行独立研究,不至于失却拐棍即无所措手足。例如:范仲淹江上渔者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史记孔子世家:“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司马贞索隐:“礼云:适墓不登垅,岂合庐于冢上乎?盖上者,亦是边侧之义。”2. 文选误注,我们可以借助训诂学知识加以辨正。例如:人教版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清沈复童趣)课本教材对第二段第一句对 “私”并未注解。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有的教辅资料将“私”解释为“我”,如跟我学(语文,七年级上册)即作此解。但第一段“余忆童稚时”、第三段“余常于土墙凹凸处”、第四段“余年幼”等句中,作者对自己的称呼都是“余”,没有用到“私”来自称,为何偏偏要在第二段段首句“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9、用“私”来自称呢?高校文科教材古代汉语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材注释曰:“为长者折枝,对长者弯腰作揖。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古代汉语教材注释说:“枝,通肢。折枝,指按摩。”“折枝”解释为弯腰,古无旁证;解释为折树枝,则有些怪异,为什么非要为长者折树枝?东汉赵歧的孟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少者耻见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冯谖客孟尝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存”,注释为“

10、存在,这里指生活。”郭在贻认为,无论训存为存在,还是生活,都显得生硬。“存”当训为“养”,“不能自存”即言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中医类文献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段逸山医古文华佗传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记,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同上)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伤寒论第48条)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针灸甲乙经卷八)任应秋如何学习内经:“经中文字,同此一字,平庂不同,意义悬殊,同此一句,句读离合,词义迥别。”(三)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伏自评事尊侯少有违和,故合专诣门墙谘候寐味,却虑方当调理

11、,烦于接引。今则以就平知(和),益臻福祉。其于祈祷,难尽披。(释录第五辑,一二、新集杂別纸,伯4092号,p.436) 按:写卷原作“平知”,不误,不必如释录臆改為“平和”。因为,“知”本有“愈”义,扬雄方言卷三:“差、间、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间(郭注:言有间隙),或谓之知。知,通语也。”广雅释诂:“知、瘥、除、慧、间、瘳,瘉也。” 故“平知”即“平愈”,即指病体平复痊愈。 “知”表“愈”义常见于医籍,金匮要略血痹虛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天雄散方(7):“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又腹滿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赤丸方:“上四味,末之,內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

12、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又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麻子仁丸方:“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传世本战国策赵策:“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食,和于身。”注家训“和于身”为“使身体舒适”,似乎讲得通,但是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得帛书,“和”在这里原是一个误字,帛书原文作“智于身”,“智”通“知”,“知,愈也。”“知于身”是说有益于身体。(详训诂学,郭在贻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版,p.25。)2.训诂与标点堅之來,在安亦只得發兵去迎敵當來。苻堅若不以大眾來,只以輕兵時擾晉邊,便坐見狼狽。(8-3242)3

13、.训诂与注释交关: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锄禾刈麦,薄会些些;买卖交关,尽知去处。”4.训诂与翻译(四)指导辞书编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地被山带河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此句中“其势居然也”之“居然”並非一词,当读为“其/势居/然也”。“势居”为一词,乃“地位”、“位置”之义,古文献中常见。如:逸周书周祝:“势居小者,不能为大。”淮南子原道训:“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鴝鵒不过济,貈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盐铁论通有:“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皆其证。秦始皇本纪中之“势居

14、”亦指“地理位置”而言,此言秦地依靠着山川之固,自秦缪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二十多个君主,常称雄诸侯,难道每代都是贤能之主吗?实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有利的缘故。後查阅词典第二册p.815,“势”下有“势居”条,释为“地理,位置”,引例中亦有秦始皇本纪,用例全然相同。将同一例句,一属“居然”条下,一属“势居”条下,此盖终审失照之误也。 四、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障碍1、由时空因素造成的: (时)字体的变异;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语音的变化;语法、修辞习惯的不同。 (空)一字多形;雅俗的分歧;外来语。2、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讹、误、乱、衍、脱、避讳、通假、无断句。3、由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

15、:字与词的关系;词与语的关系;音与义的关系。例如: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出朝野佥载:“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姓,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旁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按:这一则故事表明,在唐代“狄”字还有人写作“ ”,否则,卢献就不会这样嘲虐狄仁杰了。俗字中,“火”常写作“大”、“犬”,碑别字新编42页“狄”,魏李蕤墓志作“ ”;魏李彰墓志作“ ”。“秋”,齐李清为李希宗造像为“ ”。“灾”,齐申狞墓志作“ ”。而“犬”则有时写作“火”,如“然”魏元肃墓志作“ ”,隋梁坦墓志作“ ”。龙龛手镜,(辽)释行均编,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

16、碑别字新编,秦公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广碑别字,秦公、刘大新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汉语俗字研究张涌泉著,岳麓书社1995年。汉语俗字丛考张涌泉著,中华书局2000年。敦煌俗字典黄征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李父】【李耳】 方言卷八:“虎,陈魏宋楚之间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李耳。”郭璞注:“虎食物,值耳即止,以触其讳故。”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九“风俗考下”记湖南永保土人方语:“虎曰力,父曰阿把,母曰阿捏。”今土家语称虎为li,即“力”,公虎为lipa,即“力把”,母虎为linie,即“力捏”。Lipa / linie正与“李父”、“李耳”古音相当。避讳:禁忌语是各种语言都有的

17、现象,但只有中国有避讳学,它是汉文化伦理学上的繁文缛节与汉语语音特点相碰撞的产物。陈垣:“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周礼春官下:“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郑玄注:“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讳,本指已故帝王或尊长之名,后来生人之名也称讳。顾炎武日知录卷23:“生曰名,死曰讳。今人多生而称人之名曰讳。”说文言部:“讳,忌也。”广雅释诂:“讳,避也。”就范围而言,有公讳(国讳)、圣人讳、家讳。就程度而言,有正讳、嫌讳。就方法而言,有替代、空字、变形、缺笔、改读音等。 一、替代:1.同义替代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

18、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2.同音替代。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卷三“历朝避讳字宜改正”条中举了不少避讳字,初始以同训字代之,近世以声相近之字代之。” 二、空字:空缺讳字。韩擒虎韩擒;观世音观音。三、变形:改变或增减原字偏旁。泄洩;绁絏;氓甿;昬昏;丘邱。四、缺笔:不写出讳字最后一笔。五、改读音:司马谈赵(谈)同;五、训诂的基本方法通过词的外部形式探求词义 书面形式(记录词的)字形字形分析法 口头形式语音语音分析法(一)字形分析法(以形索义) 陆宗达:“古代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的,古代口头语言早已消亡,汉字就成为了解古代汉语的枢纽。汉字

19、是表意文字,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形的,所以,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就使通过字形来推求和证明文献的词义成为可能。”(训诂方法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例如:臣宦 臧 “臣”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本为竖眼,指男性奴隶,尚书费誓:“臣妾逋逃。” “宦”,说文:“宦,仕也,从宀从臣。”家奴 。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臧,从臣、戈,牀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从甲骨文看,此字从臣从戈,它的本义应是古代战争中被俘为奴的男性。晋灼注汉书:“臧获,败敌所被虏获为奴隶者。”(二)因音求义1.破假借例如:涂除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 涂月

20、即除月,谓岁将除去。涂 广韵同都切 中古:定母模韵 上古:定母鱼部除 广韵直鱼切 中古:澄母鱼韵 上古:定母鱼部2.推求理据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释名释床帐:“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例:登凳释名:“榻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晋书:“何无忌与高祖夜谋,其母置登于屏风,上窥之。”例:吕氏春秋察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汉书项籍传:“人谓楚人沐猴而冠。”张晏注:“沐猴,猕猴也。” 红楼梦:“女儿愁,绣帐里跳出大马猴。” 马猴 猕猴 母猴 沐猴 闻宥:缅文:猴,mjok 汉语:沐,muk(三)因文证义1.利

21、用古注例: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剔秃,强夺人屋。雀儿打硬,犹自落荒漫语。”广韵锡韵:“诋,诋堗,狡猾,他历切。”广韵屋韵:“堗,诋堗,狡猾,他谷切。”广韵铎韵:“泺,泺谎,狂言,卢各切。”敦煌变文集舜子变:“男女罪过须打,更莫教分疏道理。”汉书袁盎传:“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扣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在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颜师古注:“解者,若今言分疏也。”2.反推例:宋曹勋北狩见闻录靖康二年:“臣以银二两博换饮食,卖人知是徽庙,即尽以炊饼藕菜之类上进,反银而去。”唐律疏议卷六“名例”:“依律:贸易官物,计其等准盗论,计所利以盗论。”宋王元亮释文:“贸易,上音茂。贸易官物,谓以私物博换

22、官物也。”据王元亮注反推,则知“博换”即“交换、贸易”之义。3.排比归纳例:略4.互文、对文例:杜牧闻雁诗:“入云声渐远,离岳路犹赊。”5.异文例:史记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汉书李广传作“抱儿鞭马南驰”6.同义并列及复合词例:溲:太平广记卷二0七“戴安道康昕”条(出书断):“晋戴安道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溲白瓦屑作郑玄碑,自书刻之,文既奇丽,书亦绝妙。”卷二一0“戴逵”条(出名画记):“晋戴逵字安道,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汁和溲作郑玄碑,时称绝妙。”释名释饮食:“饼,并也

23、,溲面使合并也。”六、训诂的术语(略)七、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穿凿附会:就是注释者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它往往是注释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真理不能够正确揭示,或者是由于主观的原因,在阐释词义或者句意时灌注了注释者自己的观点所造成的。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素琴”,中学语文课本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史礼心等注古文观止:“没有装饰、朴素无华的琴。”辞源修订本“素琴”条也解作“不加装饰的琴”。按:这种注释是穿凿附会。素琴不加装饰,朴素无华,但是琴弦是起码应该具备的,有弦就可以出声。可是,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是说没有乐器之声的扰乱

24、。上下文就会互相矛盾。实际上,文中的“素琴”,是用晋代的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人教版新编高中三册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注:“寡妇,死了丈夫的女子。”按:“寡妇”不是死了丈夫的女子,而是独守空闺寡居的妇人,与行人相对应。行人不是路人,而是在外之人,包括经商和从军的。因为行人可以指出行在外经商的人或者战士,在魏晋南北朝习见,例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先秦汉魏晋南

25、北朝诗梁诗卷八:“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行人消息断,空闺静复寒。”唐代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因为丈夫不在家,出门在外,在家独守空闺寡居的妻子与出门在外的丈夫互相思念,才会有“起彷徨”的说法。不然,按注释者的说法,死了丈夫的女子“起彷徨”是有违封建礼仪的,不是作者的本意。虽然寡妇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死了丈夫的女子,在古代汉语中“寡妇”却多指独守空闺的妇人,例如三国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儿,内舍多寡妇。”“寡妇”也是独守空闺的妇人。(二)望文生训:就是注释者只就字的字面意思加以解说。其实解说

26、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它的实质,就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王力先生曾经强调指出:“举例要举最早出现这个意义的书中的例子,也就是说要举始见书的例子因为了解一个字的意义从什么时候开始具有的,就不至于用后起的意义去解释比较早的书籍,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符合古人的原意。”1.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文言文语言分析(甘肃人民出版社):“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悉如外人,指劳动、服饰跟渔人相仿。”郭锡良古代汉语:“悉如外人,都和外面的人一样。”中学文言文评析注译(高中部分):“山外边的人。”史礼心等注古文观止:“山外人。”辛

27、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按:“外人”当为“外世之人”的简称,指“古代的人”。“世”来源于佛教,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主要是指“时间”,中国是“三十年”为“一世”,与空间无关。所以“世外高人”、“世外桃源”等说法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的。现在还有“来世”、“今世”等说法。2.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注:“一种蒙着生牛皮的小型战船,行动迅速,用来袭击敌船。”按:这种解释是望文生义,因为“蒙冲”不是“蒙着生牛皮的小型战船”,其实“蒙冲”是大型战船,在魏晋南北朝习见,例如三国志吴书董袭传:“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

28、并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三国志吴书贺齐传:“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后汉书文苑传祢衡传:“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八兵考十也指出:“采石战舰:曰蒙冲,大而雄;曰海酋,小而驶。其上为城堞屋壁,皆垩之。”另外“蒙冲”是一个联绵词,也可以写成“艨艟”、“艨冲”等形式。3.不识错别字而望文生训:人教版新编高中三册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注:“恨恨,愤恨到极点。”按:“恨恨”不少工具书注释为抱恨不

29、已,无比悲怨。认为全句的意思是: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在这一时期没有“愤恨”的意思,多表示遗憾。实际上,“恨”字是一个形近而误的字。“恨”的右边应该是“良”字,“恨恨”应该是“悢悢”的形误,意思是伤心悲痛、悲恨惆怅、眷念。相爱的人在生离死别时候,他们的感情不应该是愤恨或者遗憾,而应该是伤心悲痛、眷念。二人不能厮守在一起而伤心、悲痛、痛苦、遗憾这一点,诗中有多处表现如“心中常苦悲”“府吏默无声”“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等等其次,“恨”在古代主要是“遗憾”的意思。对于这个问题,徐复先生早已经指出:“恨恨”是“悢悢”的错误,三国魏张揖的

30、广雅释训:“悢悢,悲也。”人教版新编高中四册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注:“图南,图谋南飞。”按:“图”是“徙”的形误。它表示迁徙。“图南”就是向南迁徙。上文中也有“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而关于这一点,训诂学者早已经指出。中学文言文注释者没有吸收训诂学的研究成果从而导致错误的解释。(三)随意破字:破字就是注释者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叫做随意破字。以文献语言为依据,以避免滥用声训而流于主观臆断。诗魏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胡取禾三百亿兮。”“胡取禾三百囷兮。”按:毛传:“一夫所居曰廛”,郑笺:“十万曰亿,禾秉之数。”孔疏:“方者为仓,圆者为囷。”他们已经把这三个字解释得清清楚楚,但是俞樾群经平议说这三个字都是通假字,都是束的意思,本字分别是三个生僻字,这就是滥用通假,随意破字。而这种说法,还被有的教材采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注:“通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